查看原文
其他

剪一百条龙的故事

W* 卷宗Wallpaper 2024-03-25









剪子在纸上捅开了一个口。顺着这个口子,再剪出一个圆孔、一条弧线,也有可能是其他什么。剪子不小,刃长把宽,刀头尖尖的,金色的把手握在何霞手里,从一个圆孔、一条弧线开始,纸屑慢慢的掉,一条龙显出来了。


纸是4张17cm见方的彩色宣纸,用订书机在角上一钉,经常是纸背朝上——颜色太艳了,剪的时间长了刺得眼花。剪好以后,四张纸一拆,就有了4条颜色不一样的龙。何霞把龙用熨斗熨平,拍一张照片传到网上,这就是她“一日一龙”里最新的一条了。





2023年10月10号,距离龙年4个月的时候,她开始在网上发自己剪的龙,龙年的年关前,剪龙的人特别多。何霞的龙跟别人的不一样:剪个“双龙戏珠”或者“龙凤呈祥”是传统纹样,有文化寓意;那种华丽威武的长龙则是另一种固定形式,遵循的是明清时期的帝王文化。


何霞的龙没有固定的样式,不守规矩。1号龙深蓝色,昂首挺胸,剪出来的穗穗勾勒出纸的方正形状,龙的生动飘逸也从这里来。穗穗的学名叫锯齿纹,锯齿的长短、粗细,疏密都很讲究。



何霞作品:“一日一龙”中的1号龙,

滑动查看2号龙至36号龙。





龙是十二生肖里唯一一个不存在于现实中的动物,何霞在自己写的创作谈里这样描述它:“龙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在十二支中属‘辰’,既是万物属性归于一身的复合祖先神图腾,又是中华民族阴阳哲学观念的起始”。但这一年,她剪龙刻意抛开文化属性,不为表现对龙的崇拜或者对吉祥的祈求,回归剪纸的造型创作,百龙百样,要出奇。





过去老人剪纸用的是无尖的大剪刀,需要把纸对折起来剪才能开口,这种样式是剪刀的限定带来的效果。17cm见方的纸就是何霞给自己的限定,她在纸上随意开口,再根据开口把剪纸的基本符号排列组合——这是她对剪纸当代性的探索。锯齿纹用得多,龙就飘逸灵动,用云纹剪出来的龙花团锦簇。





何霞的龙分别在抖音、小红书和微信视频号三个平台发布,一天一条龙,收获十几个到几百不等的赞。剪到二十条上下的时候,剪纸艺术家王少丰来跟她约稿,要在《当代剪纸家微刊》上刊登这些龙,还要她写创作谈;剪纸藏家杨兆群要收藏一套;西安美术馆、江西民协也联系了她,邀请这组百龙做展出。





正在剪纸的警察何霞。

何霞作品:“一日一龙”中的45号龙,

滑动查看37号龙至72号龙。



何霞的正职是警察,在平凉,她剪纸的名声很大。平凉是甘肃省东部的一个市,中华道源圣地崆峒山就在这里。这是一座很干净的小城,晚上彩灯把街道衬得喜气洋洋,城市的高速路口摆着用何霞剪纸作品做的装置。市博物馆的文物旁,有她剪出来的文物肖像,锯齿纹勾勒出阴影,速写一样。


2024年1月6号,《卷宗Wallpaper*》的团队来见她,这是一个礼拜六,当天要发的是第89号龙。这天中午,何霞觉得无聊,拿出纸来又没有想法,她在纸上剪了两剪子,由这两个开口来规划这条龙。







龙是到晚上才继续剪的,何霞坐在客厅沙发上讲剪纸的事情,剪刀没停。


她小时候住的白水乡离平凉市35公里。农村还有木窗格的时候,“剪纸”叫“铰花”。母亲王秀兰和姥姥盘腿坐在土炕上铰花,窗花贴满了窗格上糊着的白纸。那时,老人们用铁打的黑把手大剪子铰出十二生肖,青蛙、五毒等多种纹样,青蛙寓意多子多福;家家会剪的还有石榴、桃子和佛手,样样有说法:石榴多子、桃子多寿、佛手多福……有序的长线条和重复的排线剪出的“生命树”纹样传承了千年。





平凉属于陇东地区,是华夏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铰花”是民俗生活的一部分,也记录着文化传承。传统题材里有远古图腾,涉及生殖崇拜和民间信仰。


大年三十之前,村里的节庆活动开始了:正月初九出社火,到庙里请神,神仙附在纸糊的高阳伞上;正月二十三要在“燎疳”时烧掉,家家门口生一堆火,人们在火上跳来跳去,把过年期间有象征意义的纸制品烧掉。铰花就在这些过程里应用,每个女孩都会。谁家媳妇剪的窗花漂亮就受夸奖,窗户就是村里的展览馆。村里绣花的人也多,能按需要设计并剪出花样的人少——这是铰花的另一种应用场景,这种人叫“花匠”,何霞的母亲和姥姥都是花匠。当花匠不赚钱,得到的是尊重和赞扬。她家里总有要花样的人等着,母亲就盘腿坐在炕上剪。



何霞作品:《燎疳娃娃的梦》



何霞铰花是看会的,她说自己3岁就能用手撕出花样,第一个会剪的图案是“燎疳娃娃”。各种娃娃也是陇东地区铰花的传统题材:“抓髻娃娃”是繁衍之神,送病驱邪的叫“送病娃娃”,受惊招魂的叫“招魂娃娃”,手拿双钱保平安的是“抓钱娃娃”,手拿笤帚求天晴的是“扫天娃娃”……“燎疳娃娃”是燎疳那天供小孩子投入火堆中的,传说它会化成神灵上天,将疾病带走,剪的时候也有意思:把黄裱纸折起来,剪完拉开,一排娃娃手牵手。何霞六七岁的时候,每逢正月二十三,邻居家的孩子到她家等着,领她剪的“燎疳娃娃”。


小时候,剪纸是游戏,也是让她自豪的事:10来岁,结婚的人家都找她剪喜字,她能剪出很多花样,有的拿大头针扎到墙上,有的放在嫁妆上。铰花让她成为受欢迎的人;读初中时,她学了一年素描,抛开传统尝试写实,剪仕女图;高中的时候,崆峒区文化馆办展览,她剪了红楼梦的十二金钗送展,得到一个收藏证。



滑动查看何霞作品:《陇东风情》系列《正月十五端灯》、《腊月》、《长面》、《喜事》。



有意识的系列创作是在工作之后:何霞中学的时候想上美术学院,没读成,考公务员进了公安局,后来做过通信警、户籍警、片警、信访民警。剪纸是她唯一的爱好,也因为结婚生子被搁置过。做人口普查那年,她时间宽裕,拿起剪刀认真创作,有了《陇东风情》系列。剪纸相对写实,那是她记忆里的农村生活。她和别人一起办了剪纸展,省文化馆的老师看到这个系列,推荐她去参加全国剪纸比赛。何霞把系列里的“送葬”和“约会”两张剪纸送去参赛,获得了2004年 “神州风韵”全国十大神剪邀请赛的银奖。


这时开始,她意识到剪纸也是一个艺术门类。她有了自己的风格,作品送出去就能得奖。



何霞作品:《警察老张的一天》



何霞的创作跟传授的关系不大,多源于经历和感受:遇到一个不肯离开的信访人,下班了还在办公室里僵持,她坐在电脑后给对方剪了一张肖像,特别像。后来逢人就剪,广受欢迎。2008年她去参加深圳文博会,剪一张肖像10元,一下卖了几千块;2015年,她剪了《警察老张的故事》,老张是教她办案的师父。那时的警察文化程度相对低,笔录错别字满篇,但他对群众一丝不苟,认真对待,从来不烦,能把人心暖住。“我们大部分人不都是这样吗?”那张剪纸上,勤勤恳恳的警察形象出现在辖区的各个场景当中;疫情期间,何霞在网上征集人们戴口罩的照片,用不同颜色的纸剪成肖像,口罩是镂空的,那里的纸片又被她剪成蝴蝶。上百张纪实的人物肖像拼成一幅大作品,极富当代性,何霞给作品取名《平等》。


滑动查看何霞作品:

《寻根·招魂》系列之《大地精灵》。



何霞停下剪刀,离开沙发,给我们看她的新作品。宽敞的客厅里,靠窗放了一张宽敞的桌子,成捆的纸、成摞的小作品、裱好的大作品,还有印着她剪纸的书籍,满满当当。


卷轴拉开,铺满了客厅的地板,眼睛、牙齿、手等等人体组成部分都构成的植物形态,和太阳、火鸟的纹样融合成黑白画面,生动有力。


创作的新阶段可以追溯到2012年。何霞看到了一个和女儿穿同样校服的孩子坠楼身亡,心理冲击很大,她开始重新思考生命、以及母亲传统剪纸里的生命符号。她的剪纸从此变了,《生命之歌》系列,在大幅剪纸上,融合了花卉、十二生肖等传统纹样的变形,对称结构构成的生命树,也有眼睛和手的意象。黑色的剪纸填上五彩的颜色,极具视觉冲击力。经历人生的痛苦阶段之后,她又一次重新思考人性,创作了《寻根.招魂》系列:同样是对称结构,人的身体、五官和手,基础的传统纹样,色彩强烈的衬纸……这个阶段里,她把传统和抽象结合,即兴创作,不追求文化寓意。这些创作和获奖没有缘分了,是在解脱自己。



滑动查看何霞作品:

《寻根·招魂》系列之《歌唱春天》。





何霞翻开桌上的书,里边刊登着她收藏的老花样,很多剪纸的样子和人们印象里繁复华丽的传统剪纸不同,有些很“拙”,天真简单。何霞在自己对陇东和陇中地区的剪纸的调研成果中写:


陇东传统剪纸最早是由创作者用生产生活用的大剪刀剪成,多数不起稿,用剪刀先剪出外轮廓,再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内部的装饰纹——这就形成了陇东剪纸粗犷豪放、高度概括、天真浪漫的基本特征——其艺术特点和艺术造型自由开放。不拘泥于前人的图案的规范,而是将被压抑的情感和豪放的性格连同传统剪纸艺术的符号所承载的文化观念一同展现在纸张之上。剪纸制作不求其功精细,而以豪爽见长。


这是她在创作之外,为剪纸做的另一件事。进入剪纸圈子之后,她和专家学者交流时,发现他们关注的不是个体创作,而且地区性的传承。何霞在会议上遇到了兰州大学的柯杨教授,对方问,你们地方民俗怎么样?能不能收集一下?





何霞去找花样的时候,发现农村里的花匠已经相当少了。农耕的生活方式变了,年轻人外流等等因素导致铰花不再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老人的逝去往往意味着花样的消失:过去,人们在有使用场景的时候即兴铰花,心细的人才会有个花夹子收藏自己的剪纸。


何霞母亲的花样也只剩下不到10幅。母亲随时能剪的时候,何霞看不上她剪的东西,觉得老土——自己剪人物那么复杂,母亲剪的那么简单。等她想收集的时候,母亲已经手抖得剪不了了。


她有一段时间特别焦虑,从2007开始,她花十几年走访了以平凉市为中心,包括周边县市的100多位花匠,收集他们的花样和口述史。



男性是剪纸艺人群体中的少数群体,图为刘华在自家院中剪纸。



何霞的搜集方法是向文化系统的人打听,或者自己去村子里“碰”。结婚的时候,丈夫老杜就知道何霞会铰花,也知道文化馆收藏了她的剪纸,但那时候,“老太太拿起来剪子随便就给你剪个鸟出来了,往窗户上一贴”,这件事没什么价值,也没人在乎。等铰花成了要紧的事,跑农村的时候,丈夫老杜给她当司机。家里的第一辆车是贷款买的斯柯达,那时俩人把车开到村里,村口常有人们聚集晒太阳的地方,何霞去一问,有没有会绞花的?有时候一个村子能找到一两个人。也有时候,她得到回答:(会铰花的人)早都死了。



滑动查看刘华作品:《水盆牡丹》、《福禄图》、《牡丹大象犀牛》、《牡丹猴鱼》、《蛙云子花》



何霞发现,她找到的老花匠通常特别有精气神:一次寻访,她带了自已用的一把大剪刀,离开的时候被老太太叫住,“我跟你说个事儿,你把你剪刀给我行吗?”——老人快九十了,还是想剪。她听说城里有个钉鞋匠,在街上边走路边铰花,由此找到了男性剪纸艺人刘华。陇东地区,祭祀活动上的剪纸不能由女性剪,就出现了专门剪祭祀图案的男性艺人,刘华是其中之一,他会剪办社火时用的灯笼花、高阳伞和贡桌花,还攒了几本子的“水盆花卉”生命树剪纸。刘华是50年代生人,不识字,传统纹样传承得相当好。他的花样里还有自己的创意,生命树下是自己从电视上看来的长颈鹿、河马、犀牛等。



滑动查看刘华作品:《双凤生命树》、

《福禄生命树》、《水盆公鸡生命树》。



在何霞的调研中,陇东地区的剪纸有图腾和传统纹样的传承,又在每个花匠手里由个人喜好创作,风格是自由的。而现在,很多手工艺的传承变成了固定的、表演性质的东西。平凉剪纸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刘华这样的老人不会到文化馆填表、做申报片,连传承人都不是。



滑动查看刘华作品:《吉祥如意富贵》、《牡丹鸟》、《双鸟鱼戏莲》、《野鸡牡丹》、《菊花动物》

滑动查看何霞和刘华手拿着各自创作的以龙为图案的剪纸作品,在刘华家院前的山塬上合影。



她说,尊重传统不是纹样一模一样,它得发展:“真正的‘非遗’是保留其中的思想,把精气神留下来。”剪纸的逻辑是由基本符号构成有文化寓意的纹样。现在何霞教学生,要求他们掌握剪基本符号的技法,而不需要像过去一样必须掌握传统图案。


这天的龙快完成了。“没有爪子的地方了,咋办?”何霞停下了讲述,三颗头凑到纸面上看。89号龙花团锦簇,布满云纹,17见方的彩纸上满满当当。





何霞作品:“一日一龙”中的89号龙,

滑动查看73号龙至108号龙。



何霞说,“一日一龙”系列,失败了就失败了,她也发出来:28号龙和20号龙她都不喜欢,变化太小,剪的时候问题解决得不够满意,龙头勉强放进了画面。77号龙头大身小,但是特别拙,相当可爱。很多人喜欢82号龙,何霞觉得龙身转圈的地方不够生动……


即兴创作,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就有了不一样的效果,这是局限之美。她再拿起剪刀,问题解决了。这天的89号龙花团锦簇,布满云纹,龙的爪子藏在了云纹当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