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第三代现代舞艺术家的崛起(一):执著的价值——高艳津子篇

舞蹈杂志 2023-02-23
关注

文——杨美琦

本文刊于2018年7月《舞蹈》(总第440期)

高艳津子作品《水·问》 北京现代舞团演出 摄影——李勐

现代舞艺术在欧美各国已发展了百年,其历史由千千万万艺术家创造,它不仅影响着古典芭蕾舞的现代创作,也早已成为欧美各大学舞蹈艺术教育的主体系统。现代舞艺术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的艺术本质,代表人类文明与智慧的近代科学文化精神,其核心价值是倡导艺术的不断创新与创造。

它崇尚新颖独特的个性创作,尊重每一位艺术家的独立思考及创作的自由表达,推崇艺术家以真实、纯净、高洁的心灵与情操,不断探究、追索、发现未知领域,尝试跨越艺术表达界域的无限可能,以此来建立独立的文化品格与艺术的尊严。但现代舞蹈艺术也必须和社会人文建设紧密相连,为社区服务,与观众互动、对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高艳津子与奥拉夫·埃利亚松合作作品《形隐·不离》,北京现代舞团演出,摄影——李勐

1987年,广东舞蹈学校引进美国现代舞专业教学;1992年,中国第一个现代舞团——广东实验现代舞团成立,由此开始了中国第一代职业现代舞者队伍的培养;20世纪末,在中国的土地上,陆续成立了北京现代舞团、上海金星舞团以及后来的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迄今,现代舞在中国已走过30年历程。现代舞作为中国舞蹈艺术的一个新舞种,依托“改革开放”的国策而引进、崛起,为推动中国新时代舞蹈艺术的发展、促进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曾经,在排练场墙上高挂着“为发展中国现代舞事业而奋斗”的标语,见证着一代代年轻学子,一位位现代舞者辛勤学习、刻苦训练的自觉精神;见证着他们思维发散、观念更新后的成长;也见证着每一个创意在不断探索实验后历尽甘苦而化为一个个作品。

此间每一个年轻的生命,投身于这一充满无限魅力的开阔、丰富、自由的现代舞艺术的精神世界中,将建立中国现代舞事业作为自己崇高的理想追求。

通过向西方各国艺术家、教育家的认真学习——自我艺术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反复磨砺,一路荆棘,一路挑战、追索,一路享受着艺术带来的精神充盈与快乐。在中国的大地上,这颗现代舞蹈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他们“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一个精神第一,物质第二的艺术群体脱颕而出。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吸取着创作灵感。1992年《神话中国》的创作、演出震动了北京、上海、广州以及中国大地。1997年9月,中国第一代现代舞者带着自己创作的作品,应邀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国家艺术中心剧院连演三场,被称为国际一流舞团之一的中国现代舞团,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的象征,震动了美国,跻身于世界现代舞蹈之林,举世瞩目,为国争光。

本文作者 杨美琦—— 广东舞蹈学校原校长、广东实验现代舞团创团团长

时间推移,现代舞事业发展却见缓慢,30年来,真正皈依现代舞艺术的人数并不多,充其量不超过二三百人,我称他们为中国舞蹈的稀土,弥足珍贵。但我欣喜地看到,第三代现代舞艺术家真正独立崛起了!他们摆脱了体制的束缚,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团体,成为了自谋、自立、自主人生的强者,自由的灵魂得以释放。他们早已踌躇满志,为追求纯真的艺术而生、而战,甚至可不惜一切代价。或许现时的他们一无所有,孤立无助,但他们坚信这是自我铸炼的必经之路。他们内心的强大来自于坚定的信仰和追求、勇气和自信,也来自对自身实力的估量。他们创作出的系列作品越来越清晰地表达了自我个性,并已形成自成一格的独特风范,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高度关注和赞赏。他们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有着深入的思考,更深感自身背负的责任和担当,也清楚必须继续以独特的视角创造出超越自我的艺术作品。

赵梁、高艳津子、陶冶、段妮这四位艺术家,作为第三代现代舞艺术家已经站在了世界舞台上。

他们说:“我们是中国现代舞的第三代舞者,有不同于过往的自觉性与行动力,是真正站立起来的独立的艺术个体。”

2017年,当我迈进北京现代舞团(北现)新址时,已八九年没见过高艳津子了。她是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首届现代舞专业的学生,也是1995年北现的建团舞者,1996年作为创作人举办了个人作品专场晚会,再以后一直是北现的驻团编导与舞者。此刻她依然容光焕发却又多了一份沉稳和恬静。高艳津子站在用红色大石块装置所设计的门庭中,后墙映出“北京现代舞团”字样,光泽明亮。正对大门的大房里,墙上挂满了《二十四节气·花间十二声》《十月·春之祭》等近5年来舞团所创作品的宣传画,那一张张富有神话性和创意的画面,舞者人体与构图的巧妙契合,令人过目难忘。高艳津子带我参观了北现的大排练场,宽敞高大,十四五位舞者正在热身;第二间灰色排练场是专供小作品排练及舞者自我创作;第三间让我眼前一亮的白色排练场,竟是为隔离北京雾霾而特设,房顶上密布着粗粗的大管道,她说是为了雾霾天时可以让舞者放心地呼吸着干净的空气继续练舞。舞者能得到体恤和关爱让我觉得温暖和惊喜,不知在京是否还有别家舞团也有这样的待遇呢?走进高艳津子小小的办公室,干净简洁,点了一柱香,泡了一杯茶,她开始讲述......

杨老师,您应该知道我们曾经的险恶境遇,遭遇欺骗和釜底抽薪,舞团差一点就垮了。后来虽然坚持下来,因为没了场地,过了5年的流浪生活,又因《二十四节气》的演出欠了200多万的债务,那么多人先后离开了。但我舍不得走,坚守着......

直到5年前才开始决定重塑北京现代舞团,担当起北现团长兼艺术总监这个责任。经过了人生这番周折与磨砺,才使我得到了精神上的真正解放,找到了自己的土壤和方向,觉得更强大了。北现绝不是我个人的工作室,因为我们背负着“北京”这两个字就应该有更大的社会格局和中华民族的文化情怀,面对新的时代要求,我们要站在中国现代舞孕育基地的位置上,守护好这个家园。

以东方哲学精神创造自己的中国现代舞,我们不用再回避生活在中国本土文化之中,也不回避祖先带给我们的东西,这是我们灵魂的出处,是不可能被替代也不可能消失的。

推动现代舞的发展,既不是只是去面对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或为“中国特色”的标签而故作形式;也不是简单地去效仿西方一百年的现代舞蹈艺术。虽然我们的现代艺术同样与世界一样,追求艺术所表达的自由精神,倡导不断发掘和创新,但我不会去建立一个什么体系,这会让我失去自由。每个艺术家都应具有独立的艺术追求,而不受外界的引诱或干扰。目前根据团里的情况,我更在乎的是每位舞者内心的境界和信仰,她们的舞动能否真正发自内心纯真地表达,去为社会更多大众的文化需求提供艺术的滋养。北现的核心价值不是在舞蹈的风格上,也不在舞蹈动作体系上,而是在艺术追求和态度上。对艺术要有神圣感的祟尚,做忠诚于艺术的人,要如修女般从苦里去磨练出强大。才华和灵气是信念造就的,心灵与精神的升华才能酿出纯真的艺术,我想我们更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建设。

高艳津子热情地请我看演员技术课的几个组合训练,舞者队伍中有7位全职舞者,身体能力更显成熟,还有六七人比较年轻生涩。我看到带着强烈的情感表现性的动作设计,舞者和音乐都投入一种从内向外的释放力度,老北现的身体语汇与素质没有大改变,然而其中几组双人舞的设计与即兴配合十分精彩,看得出舞者的创作潜质与掌控身体的空间变化能力,正在旺盛的成长期,渴望着更多的给养。

高艳津子近5年创作的7部作品,都注入了她的精神追求,其中舞剧《二十四节气·花间十二声》《三更雨·愿》《十月·春之祭》《十二生肖》是她的代表作品。

高艳津子说:“这些题材都取之于中国农耕文化的传统习俗,农时、节气或生辰、属相等,虽是人人都耳熟能详,但可能没人觉得可与现代舞挂上勾,然而我真觉得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先人在我们的生命中打上了‘时间’的烙印,在我们劳作中记下农作物成长过程的天象、地貌,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的宇宙观传递给我们,使我感动。我近期的4部作品都是围绕着关于生命的时间与轮回,人性的感悟与思考,并带着全新的想象与创意,构思出新的神话,这都凝聚着我更深层地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文化价值的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高艳津子的每一部舞剧的命名都直白于民俗谚语,且人人皆知,而其创造的内容与构思却大相径庭,让人有耳目一新,甚至匪夷所思之感。如《十二生肖》的创作,采用了反推的“破”字当头,提出“凡是能想到的东西,就是我不要的”。她绝不想让观众进剧场去看预料之中的内容和形式。她的《十二生肖》最后成为了十二种被放逐在地球边缘的生灵,在寻求时间之神的超度中扬善弃恶、磨砺渡难、合谐共振,使十二个生命升华为唤醒时间之神的节律,生命的刻度......

它产生的抽象的含义可引发出多角度、多线索自成方圆的诠释,这样的神话故事新编,不能不说是高艳津子敢想敢为的创新精神之笔。

这使我想起媒体对她的赞誉:“她的作品中总是散发出来之自然界神秘的能量,令人惊叹的是,她每一次的转身,都彻底打破了传统、现代、东方、西方的局限,有浓郁的东方色彩而变化多端,舞台总是超越想象。”

她说:“艺术创作不是常态的描绘,也不仅是具有概念和深层思想,而是要艺术家具备一种跨域时空、超越自身、真心地关照人类命运而纯粹无污染的行为实践,为文化精神的提升去奉献出创造的能量。北现很清楚自己艺术的发展方向——以哲学精神传递出现代艺术的东方美学的发展,走向中国大众,并走向世界的舞台。

在近5年的艺术实践中,舞团最大的支持者是业外的观众,2016~2017年底,舞团扩展的业外观众已有1600多万人,舞团宣传短片或直播在网媒上的点击率达400多万次。2017年4~8月演出了30多场,《三更雨·愿》在中山公园音乐堂的演出票演出前一个月已全部售罄。“现在不是我们在等观众,而是观众在等我们,是观众在期待看到我们的新作品呢!”高艳津子兴奋地说:“我下个作品正在创作中,是说水的,名字叫‘水问’,水的形态太丰富了,且‘上善若水’嘛!”此时,我深感高艳津子内心仍活跃在她的舞蹈创作中,而她的精神更显出了深远而强大。

(未完待续)

﹌﹌﹌﹌﹌﹌﹌﹌﹌﹌﹌﹌﹌﹌﹌﹌﹌﹌﹌﹌﹌﹌﹌﹌﹌﹌﹌﹌﹌﹌﹌﹌﹌﹌﹌﹌﹌﹌﹌﹌﹌﹌﹌﹌﹌﹌﹌﹌﹌﹌﹌﹌


这里还有更多好文章:

我和《舞蹈》| 岁月长河从我心上流过

我和《舞蹈》| 在学术“平台”和“云梯”的背后

外国舞蹈翻译和史论研究现状)

特别报道 | 舞蹈,让人成为人?!

关注 | 方寸舞台与大千世界——记 2017 北京现代舞双周(节选)


@本文版权归《舞蹈》杂志社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一键订阅


长按下面图片二维码

一键下单 订购全新改版的2018年新杂志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本期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