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坛 | 中国古典舞60年理论文献研究概述

苏娅 舞蹈杂志 2023-02-23
论坛

文 —— 苏娅

本文刊于2019年第3期《舞蹈》(总第445期)

2016年,《民族艺术研究》刊登了田湉《中国古典舞的理论发展历程(1954~2014)——以<舞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舞蹈论丛><舞蹈艺术丛刊><舞蹈研究>5类舞蹈学术期刊为对象的梳理与研究》一文,将“最难于整理却又具有相当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几乎可以完整呈现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轨迹”的中国古典舞学术研究论文加以收集、整理,以期刊为分类基准,在此基础上对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按时间跨度进行了统一归纳和总结,应该说是一篇具有较高历史价值与文献价值的学术论文。

本文以该篇论文附录中列举的《舞蹈》等5类舞蹈学术期刊共404篇论文为文献研究基础,同时经严谨筛查排除4篇虽涉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舞蹈发展过程中关乎民族性的核心议题,但实则是从中国芭蕾舞的发展和创作角度出发进行的探讨:《这是我们自己的芭蕾<祝福>民族化》《芭蕾民族化?民族舞芭蕾化?》《论芭蕾民族化——与高地安同志商讨》《中国芭蕾舞民族化的理论构思》。

笔者将从余下的404篇文献出发,尝试打破期刊界限,从研究方向、研究比重、研究基础薄厚等多方面重新归类60年来中国古典舞相关理论文献,通过数据分析辅助研究者对中国古典舞的理论发展历程有一个全局式的概览,继而坐标于当下,与中国古典舞现状构成关联,以更立体的思考视角探寻社会文化发展必然性中的个人兴之所至,在一方厚土中耕耘出另片天地,那么该篇论文的意义也就存在了。


定位

基于历史、政治、外交等原因,中国古典舞在创建之初是以培养演员为首要任务,因此在彼时的教材组织架构中,能够迅速、有效地训练演员身体能力且保有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余韵的语汇特色成为教材建设的两大主要考量因素。

中国古典舞教材建设者们除着手在戏曲舞蹈中寻找语汇素材,亦同时参考、吸收、借鉴了西方芭蕾舞已十分完备的舞蹈训练体系,由此开启了中国古典舞在审美上杂糅戏曲身段的形态美学韵味和芭蕾舞“开、绷、直、立”的美学规范。

60年来如何挣脱西方芭蕾舞之于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审美枷锁,推进建构独属于本土民族文化愿景的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色与发展所向,成为一大核心讨论议题,这也是中国古典舞区别于其他舞蹈学科的特殊境遇。


笔者遴选出涉及古典舞发展定位问题的理论文献共63篇,占据文献总数的七分之一,其中以《舞蹈》杂志为主要阵地,鉴于该杂志宽松、自由的言说氛围,共涉及30篇文章围绕该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不乏针锋相对的争鸣,如1986年郜大琨发表《继承传统立足今天》,孙颖以《天足与小脚时代的分歧——答郜大琨同志》回应,2003年钱正喜发表《关于中国古典舞定位之我见》,孙颖先生发表《复钱正喜先生》等,除此之外,《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有10篇,《舞蹈论丛》4篇,《舞蹈研究》13篇,《舞蹈艺术丛刊》6篇。

在时间维度上,20世纪80年代是讨论的高峰期,共有21篇论文参与议题互动,20世纪90年代有7篇,新世纪开始至2014年共35篇。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显见,何以定位、彰显代表国家文化属性的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在极大程度上客观推动着研究者继续求索与深思,这也推动着我们走向第二部分,即舞蹈理论研究的文献数据分析。


理论研究

60年来,中国古典舞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舞蹈美学、舞蹈文化研究、舞蹈史三大领域,总文献数为54篇。其中,20世纪80年代的舞蹈理论研究共9篇,集中在舞蹈美学(4篇)、舞蹈史(3篇)两大方面;20世纪90年代,舞蹈美学研究并没有获得长足的关注与发展,只有相关文献3篇,同时新增加舞蹈文化研究7篇,以孙颖先生(6篇)及《舞蹈》杂志为核心阵地。另外,舞蹈史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共有9篇论文,全部刊发于《舞蹈艺术丛刊》。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15年间(2000~2014),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理论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建立独属于中国古典舞的美学规范体系成为这门艺术学科发展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所见此类研究文献超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数量之和(9篇)。


另外,舞蹈文化研究相对于以往的研究关注度有了一定的提升(4篇),舞蹈史研究继续保持稳定的研究态势(10篇)。同时,在东亚古典舞的比较研究方面,出现新的研究视角(新增加中日韩古典舞研究2篇)。从杂志的发展情况来看,伴随《舞蹈论丛》《舞蹈艺术丛刊》相继于1990年、1996年停刊,以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的办刊定位,新世纪以来《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在舞蹈理论研究领域开始发轫,获得与《舞蹈》杂志相当的地位。


创作

中国古典舞在创作理论研究方面(共86篇)明显存在着一个分水岭,主要集中表现于发表文献的数量以及创作研究关注点的转向。20世纪60年代,涉及中国古典舞创作的理论研究文献共有2篇,集中探讨了民族化”这一议题;20世纪80年代,创作理论研究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40篇),涉及民族性及民族舞剧探讨、创作及作品研究、语言形式研究三个方面。其中,民族舞剧”“民族性”成为这一时期创作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而“民族舞剧”的提法始自20世纪50年代,以示如《宝莲灯》《小刀会》这一类型舞剧与“芭蕾舞剧”之间的差异。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舞蹈论丛》为阵地,自1985年上海《文汇报》刊登舒巧、应萼定的文章《“民族舞剧”质疑》,该文于1986年被《舞蹈论丛》第一辑转载之后,围绕“民族舞剧”的争鸣此起彼伏,连续四辑、共14篇文章参与到该话题的讨论中。


《荷花舞》戴爱莲创作

除此之外,涉及创作及作品研究的文献有20篇,就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借鉴、传承与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另在作品方面主要涉及《奔月》《铜雀伎》两部作品,显见了舞评、服饰、文学台本、创作体会漫谈等研究方向的多样性。另针对创作中国古典舞语言形式的研究刚刚开始起步,只有2篇文章进行了关注。

有意思的是,20世纪80年代高潮迭起的思想活跃现象并没有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在这一时期仅有4篇文章涉及该领域的研究,其中一篇是就1988年论文《民族历史的答案和民族性之本质》进行的回应,余下3篇属于创作及作品研究。进入新世纪,涉及该方面研究的文献共89篇,伴随着“桃李杯”、中国舞蹈“荷花奖”等舞蹈赛事的热门话题,在上世纪获得广泛关注的“民族舞剧”概念已不见踪迹,反而集中于创作及作品研究,以及对创作中语言形式的研究两方面。


教学

中国古典舞的教学理论研究始终伴随着古典舞学科的成长与发展,在研究方向、文献研究总数(共102篇)方面均高居前位,其中主要概括为教材及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及定位、古典舞教学以及教学研究四大领域。

1、在教材及课程建设”方面共涉及相关论文33篇,包括教材建设28篇、课程建设相关论文5篇。其中,教材建设又包括教材建设、教材修正、教材会议、教学法四个方面,值得关注的是1987年《北京舞蹈学院学报》集中刊登了首届民族舞基训教材研讨的相关论文14篇;在课程建设方面涉及古典舞课程建设结构方式、教学模式探讨、表演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

2、在学科建设及定位”方面,以新世纪以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为主要阵地,共有7篇论文涉及该方面话题,包括在重新回望传统,重视向传统学习的同时,寻找古典舞学科的当代文化价值,并尝试以小见大,从剑舞出发论其在学科中的价值等。

3、在古典舞教学”方面,主要针对本科教学进行了理论研究,其中涉及基训(15篇)、技术技巧(5篇)、袖舞和剑舞等道具教学(5篇)、身韵(20篇)、组合编创(4篇)、教学剧目(2篇)以及技术技巧、身韵、基训的交互研究(6篇)共六个方面。

4、在教学研究”中涉及了对古典舞教学问题的反思、古典舞在当代的教育功能与构想、授课中的现代教学意识等方面的探讨。

《扇舞丹青》

其他古典舞风格及流派

中国古典舞除身韵古典舞学派以外,还存在着敦煌舞、唐乐舞、汉唐舞、昆舞、雅乐舞等多样古典舞风格及学派并存的局面,涉及此方面研究的论文共57篇。其中,北京舞蹈学院的金浩教授于2012~2013年连续5期发表于《舞蹈研究》的学术论文《新世纪中国古典舞学派流变的特点之(一)——(五)》就身韵古典舞学派、汉唐古典舞学派、敦煌古典舞学派、昆曲古典舞学派、太极与动作解构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除此之外,敦煌古典舞学派因其丰富的文献资料和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获得舞蹈理论研究者的广泛关注(31篇),同时汉唐古典舞学派(7篇)、昆曲古典舞学派(6篇)、中国台湾刘凤学新古典舞团的仿唐乐舞等亦受到一定程度的瞩目(8篇),另外有关雅乐舞及其国际间的对话、交流以及重建的相关论文有4篇。

《春江花月夜》

从总体时间跨度上来说,敦煌舞研究、唐乐舞研究由20世纪80年代延续至新世纪,汉唐舞、昆舞则先后在2005年、2007年之后才获得持续发展,而雅乐舞自1980年彭松先生发表论文《一次雅乐舞的表演》之后,于2010年才开始再次得到关注,如上客观反映出新世纪以后中国古典舞在学派发展思路和观念上更加趋于多元化、民主化、自主化。

古典舞与相关艺术门类

基于中国古代舞蹈发展末期归流于戏曲这一艺术门类的客观事实,中国古典舞自创建之初即标识了其基因来源的非单一化,不仅要尝试从戏曲舞蹈中剥离出新时期中国古典舞可待发芽的种子,对于相关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武术、文学,甚至“古典芭蕾”、戏曲的角色塑造及其表意功能里的学问等等都应进行多元化的营养吸收。在中国古典舞60年理论研究文献中,有3篇文章涉及古典舞与文学的交叉学科研究,这一学科研究起步于2009年,时间晚且关注度明显不够;有5篇文章论及古典舞对武术的借鉴、研究,首刊于1958年,得到较早的重视,但是研究关注度仍不见多;另有17篇论文涉及古典舞与戏曲之间的理论渊源,其中1篇涉及对梨园舞蹈的研究,其余皆是对戏曲舞蹈(京剧)的由来、特性、美学等方面的关注,在戏曲舞蹈研究的多元化及其艺术演绎的深度方面亦不够下功夫。


人物篇

任何艺术的发展皆以人物为其构成节点,中国古典舞的学科发展亦然。在中国古典舞60年理论研究文献中,涉及人物研究的论文共19篇,以《舞蹈》杂志(6篇)和《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0篇)为主要阵地,时间跨度远自20世纪80年代2篇,到20世纪90年代2篇,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古典舞学派发展的日趋见型且多元化,对于创建过程中起中流砥柱式人物的理论学养的成果性总结成为理论发展方向上的一种必然(15篇)。在人物图谱研究中,以唐满城为研究内容的理论文献明显居多(5篇),另有其他前辈包括崔承喜、欧阳予倩、孙颖、吴晓邦、刘凤学、王佩英、熊家泰、王萍、叶宁、张强等在内,研究方向涉及古典舞的学科探索、舞蹈理念、舞蹈文化比较、民族舞蹈观、身体文化、艺术实践中的哲学思想等各领域。


结语

中国古典舞理论研究在1954~2014年的60年间,在《舞蹈》《舞蹈研究》《舞蹈论丛》《舞蹈艺术丛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5个期刊中共涉及404篇有关中国古典舞的理论研究文献(以论文《中国古典舞的理论发展历程(1954-2014)》为数据基础)。

《小城雨巷》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演出 摄影——叶进

其中,20世纪60年代21,并以《舞蹈》杂志为唯一言论发表阵地20世纪80年代进入思想活跃期,理论研究总文献数上升为127,刊登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舞蹈研究》《舞蹈论丛》《舞蹈艺术丛刊》,广开言论窗口和建立多元化的办刊定位为这一时期的古典舞理论建树提供了有力的媒介支撑,尤以关于中国民族舞剧的发展方向问题的讨论成为中国舞蹈史上蔓延最广、辩论最激烈的一次“集体”争鸣,在今天看来,如此开放、自由、民主之思辨精神依旧值得理论研究者们继以学之、传承之与发扬之。

随着改革开放的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导向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全民”进入经济发展的加速期,这一阶段只有65文献涉及中国古典舞的理论发展议题。新世纪以后,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以及“被全球化”的势不可当,客观上促使新时期的理论研究者们在广博而多元的历史文化资源中自觉追寻、定位于“在中国古典舞的学科视域内”具有民族文化认同的本质属性,此时期也是该领域理论研究文献增长最快的阶段,文献总数达到208,包括舞蹈美学、学科奠基式人物的成就性总结以及多元古典舞学派的齐同发展,都标志着中国古典舞理论研究领域的向阳生长,以及维持着学科理论发展的挺进式活力。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古典舞学科于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传承问题、涉及民族审美的定性及根性问题在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研究日臻“花开结果”的今天,依然未能得到理论、实践两方面并置的根本性解决。


中国古典舞的“春天”依旧需要更多文化学者的学理支持和钻研精神,期待中国古典舞在将来能实现学科发展的全球式认同,以不枉一代又一代理论研究者们的辛苦耕耘。

愿在任重而道远之将来,中国古典舞学科能够“繁花似锦”,于金秋之际结出甘甜的“硕果”。


﹌﹌﹌﹌﹌﹌﹌﹌﹌﹌﹌﹌﹌﹌﹌﹌﹌﹌﹌﹌﹌﹌﹌﹌﹌﹌﹌﹌﹌﹌﹌﹌﹌﹌﹌﹌﹌﹌﹌﹌﹌﹌﹌﹌﹌﹌﹌﹌﹌﹌﹌﹌

这里还有更多好文章:

生于1949 | 我是中国舞协

论坛|英国“先锋剧场”中的舞蹈拼图

生命的图腾:格雷姆与野口勇的空间对话

特辑 | 关于《傩·缘》的那些事儿——郭磊与他的《傩·缘》

特辑 |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情之一——就是和你们一起舞蹈

@本文版权归《舞蹈》杂志社所有,          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一键订阅


长按下面图片二维码

一键下单 订购全新改版的2019年新杂志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本期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