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别报道 | 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舞剧的突围

曾婕 舞蹈杂志 2023-02-23
特别报道

本文刊于2019年第4期《舞蹈》(总第446期)


舞剧《孔子》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


一直以来,中国歌剧舞剧院可谓是中国民族舞剧的摇篮,不仅第一部民族舞剧《宝莲灯》诞生于此,其之后创作的《红楼梦》《铜雀伎》《文成公主》等舞剧剧目,均已成为新中国舞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典范之作;而赵青陈爱莲山翀等从中国歌剧舞剧院走出的一批舞剧表演艺术家,她(他)们的名字亦连同这些经典民族舞剧剧目一起,刻印于时代的封面。

舞剧《昭君出塞》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

能够拥有一批在不同时期深入人心的名家名作是一所剧院的荣光,而其真实的当下生命则来源于如何葆有精神、创新发展。尤其是在国内舞蹈市场还没有完全培养起自身稳定市场和受众群体的当下,中国歌剧舞剧院可谓一马当先,凭借自身的勇气和担当,近年来“笔耕不辍”,新作频出;不仅扭转了国内舞剧往往没演几场就“刀枪入库”的尴尬境遇,还带来了舞剧演出一票难求的空前景象,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据剧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现今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剧演出,凡所到之处便刮起中国文化热的旋风:有法国家庭追随着《孔子》巡演的脚步游遍中国;有美国观众穿着汉服到林肯艺术中心追剧;而更让他们骄傲的是,2019年舞剧《孔子》在国家大剧院的300场纪念演出,七八成的观众都是年轻人,其中不少人是穿着汉服前来,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说“穿上汉服来看演出,是对艺术的尊重,会有一种敬畏之心”......

针对这一舞剧演出的中国歌剧舞剧院现象,本刊特采访了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副院长许宁、编导孔德辛、首席舞者胡阳,以期从不同维度再现还原出中国歌剧舞剧院面对市场的选择,是如何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实现平衡而至双赢,以及融于其间的经验与思考......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辅相成

近年来,中国歌剧舞剧院在舞剧创作方面新作频出,先后推出了舞剧《孔子》《恰同学少年》《赵氏孤儿》《昭君出塞》《李白》,各个都是大部头的“重工”制作,且都聚焦于民族历史题材和优秀传统文化,可谓将其作为“中国民族舞剧摇篮”的传统发扬光大。

陶诚:民族歌剧和民族舞剧可以说是舞台艺术中的“重工业”,不仅前期创作投入大、周期长,而且后期演出阵容大、费用高,很多剧院出于各方面原因的考虑,往往多排演一些歌舞晚会来迎合市场。

中国歌剧舞剧院是中央直属院团里规模最大、艺术门类最多的国家级艺术剧院,剧院历史可追溯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自成立以来就肩负“民族歌剧”和“民族舞剧”两项主业使命。自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剧院深入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将民族歌剧和民族舞剧的大旗高高举起,充分发挥剧院的优势,复排、新创近20部作品,超过过去10年总和,艺术质量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舞剧《李白》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

以原创舞剧《孔子》为例,2月27日,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创舞剧《孔子》300场纪念演出暨2019全国巡演启动发布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正式拉开了舞剧《孔子》2019年全国巡演帷幕。2019年,《孔子》将在全国25个城市开展60多场巡演,同期网络话题“我要去看舞剧孔子”在新浪微博上的阅读量高达1.3亿,有16.2万人参与到该话题的讨论之中。

舞剧《孔子》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

在票房收益方面,2019年2月28日至3月3日,《孔子》在国家大剧院连演四场,所有演出票全部售罄,票房总收入205万元。不仅如此,笔者从天桥艺术中心舞蹈项目相关负责人处获悉,2019年9月,舞剧《孔子》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收官演出票已全部售罄,并且在原计划9月26日至28日三场演出的基础上加演一场,也已基本售罄。当然,《孔子》的一票难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年来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过所取得的成果。

陶诚:作为国家艺术院团,我们聚集了更多的优秀艺术家,拥有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责无旁贷。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经济效益,也就没有观众,无法产生社会效益。因此,我们借鉴广东改革开放前沿的经验——借船出海,在保证艺术品质和意识形态正确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与地方党委、政府、大型国有企业的合作模式。我们借助他们的市场优势力量把剧院的品牌立起来、扩大知名度,他们借助我们的艺术平台进一步挖掘文化底蕴、提升产品品质。

剧院的品牌和人才汇聚的效应,不仅保证了新作舞剧的艺术品质,而且能够给更多人才提供展示的舞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剧院的受众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经济效益也在逐年递增,不仅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且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事实上,不仅是舞剧《孔子》,每推出一部新剧,中国歌剧舞剧院都有着自己的整体架构和战略考量。

陶诚:院团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平衡好精细管理、创作生产以及市场运营的关系,既要懂管理、懂专业,也要懂经营。我们每推出一部新作品,都有自己的综合考量,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

首先是思想性一部作品能否长久地演下去,不在于好人好事的刻板说教,而在于是否传递出一个国家的精神、价值、追求,是否能够被今天和未来、国内和国外的观众所普遍认同、接受。当前剧院主要坚持两条创作主线:一是红色记忆的革命题材,比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恰同学少年》;二是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比如《孔子》《李白》《赵氏孤儿》《昭君出塞》,这些剧目在国内外都能演,而且能长期地演下去。

舞剧《昭君出塞》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

其次是艺术性一是舞剧中是否有能被人记住的舞段,比如《孔子》中的《采薇》《书简》等,无论是幼儿园小朋友,还是美国大学生,老百姓都跟着跳,这就是生命力;二是舞剧中是否有能被人记住的旋律,旋律要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旋律被记住了,舞蹈就能被记住,这个舞段就能被留下。

最后是观赏性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观众的角度进行思考,关注观众的现实需求。舞剧创作要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体验,用最前沿的先进艺术手法去引领审美,增强演出效果。同时,还要符合现代观众的观演习惯,结构紧凑、一气呵成,不宜过于冗长。剧院的舞剧演出基本控制在90分钟,演出中一般不安排休息,结束时恰到好处,给观众意犹未尽之感。



咬定青山不放松”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先后创作了1200余部舞剧,可谓名副其实的舞剧制作大国;与此同时,“歌要听老调,舞要看新韵”早已成为不成文的信条,当代舞剧创作的“速成”模式,创作者缺少毅力和决心不断对其打磨、提高,进一步加剧了观众对于舞剧的“遗忘”。

陶诚:一部舞台艺术作品只有经过反复地打磨、提高,才有可能攀高峰、成经典,然而,当下很多作品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地方院团为了能够创作出反映当地民风的艺术精品,由于自身的创作能力不足,只能向全国招募主创,从而产生了“飞行导演”“高铁主创”。几乎全国的大剧都出自为数不多的几位编导手下,主演也是“借”的,不仅临时搭建的主创班子具有不稳定性,而且也难以在不断的演出过程中反复修改提高;另一方面,主创的雷同也容易导致风格相似,难以真正体现出地方特色。

一部舞台艺术作品,如果演出20场、50场,社会上能看到这个作品的观众微乎其微,哪怕是演100场,社会观众也是凤毛麟角。以国家大剧院最大的剧场1800个座位来计算,100场最多也就18万观众,对于北京乃至全国来说,就像往大海里丢了个小石子一样,影响力非常有限,至于演十几场、几十场就“刀枪入库”的舞剧,很难做到深入人心、产生大的社会效益,更不可能成为精品、经典。

以舞剧《孔子》为样本,中国歌剧舞剧院坚持精品意识,不断修改打磨提高,可谓“咬定青山不放松”。

陶诚:我们始终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舞剧演出的时候,尤其是新剧,我的注意力不仅在台上,而且在台下,主要是观察观众的反应。比如说有一段观众开始去洗手间、看手机、聊天了,肯定是吸引力不够,剧情线断了,我们下来以后肯定是要一起商量看出了什么问题,回去之后做一些调整。

孔德辛:其实《孔子》刚刚创作出来的时候争议还是挺大的,但一直以来,整个主创团队包括剧院都在听取各方的意见,然后一点一点进行修改,边演边改:人物的内心表现、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舞段和舞段之间的关系、幕与幕之间的关系......都在不断调整和修改。之前有一段特别好看的傩舞,现在网上还有很多粉丝问“我们以前还能看到这个舞段,怎么现在没有了”?那没有办法,舞段再好看,如果脱离于全剧就是多余。



有观众才有艺术生长的土壤

除了对舞剧精品打磨的不放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还有对“以观众为中心”的坚持。同时也正是通过这一双管齐下的努力,观众的好评如潮,逐渐培养起一批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忠实粉丝。

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业务考核
供图 / 中国歌剧舞剧院

许宁:作为国家艺术院团,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精品奉献人民。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看到以舞台表演艺术为主要呈现形式的艺术院团,他们首先关注的是阵容,演员形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观演评判标准,这是大多数普通观众的审美习惯。因此,自2008年以来,我们不断优化人才选拔标准,实践证明我们是对的。

如何让舞剧作品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我们一直都在“培土壤,架桥梁”,让广大观众能够欣赏得来舞蹈艺术的美。

而具体到如何让舞剧作品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方面,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办法是紧紧围绕受众需求,始终坚持创新发展。

许宁:创新,一定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再延伸、再创造。比如《孔子》的音乐,一定要有传统文化的元素,还要有既能打动人心、又符合这个人物气质的主旋律,兼顾民族特色和国际化。服装、造型一样要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创意,学习日韩动漫那种大胆的想法、对颜色的极致运用。在舞蹈编排上,要求编导不断创新,精准地定位当下老百姓能欣赏和接受的舞蹈样式、语汇及表达方式。

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业务考核
供图 / 中国歌剧舞剧院

陶诚:艺术家对于艺术性的追求和老百姓的喜闻乐见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作为国家艺术院团需要发挥其组织力和控制力,实现宏观方向上的把控和引导:要把老百姓的审美往上带,同时也要让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让老百姓看懂,毕竟艺术的审美存在一个“共识”的维度;相反,如果观众看不懂,就说明你“讲”的方式不对。因此,我们要相信观众,要逐步培养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家绝对不能以自己的评判来代替观众的口碑。



舞台亦课堂

作为中国民族舞剧创作的实践者,一路走来,中国歌剧舞剧院不仅是源源不断地汇聚人才,在与院校的对接以及舞剧人才适用性的培养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

许宁:长期以来,由于院校学科独立性所导致的学科壁垒,使得院校给我们输送的人才会“缺斤少两”。剧院用人的话都是跳舞剧,我们把对演员全面业务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把舞蹈演员变成舞剧演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好的舞剧演员是非常全面的,什么角色都能胜任。因此,我们为演员设置的课程丰富,什么舞种都要接触,甚至学习太极、街舞等,帮助演员全面进步和提升。而针对演员个人情况的不同,我们会针对性地请专家一对一,或者一对几地上小课,也会定期请剧院里老一辈的艺术家向年轻演员传授经验。此外,现在我们和院校合作,一起探索怎么培养真正的舞剧人才。

除了针对由舞蹈演员向舞剧演员转型方面的“补课”,不断给予人才营养之外,给年轻人以施展才华的足够舞台和空间,是中国歌舞舞剧院的用人之道与留人之道。

许宁:时下舞剧创作比较流行邀请知名编导,结果造成一种局面:编导不问质量到处接活,这样肯定不行。我们剧院任人唯能,锻炼了一批有才华的年轻人并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他们能全身心投入,专注地“扎”下去,集体创作发挥团队的力量,在创作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凝心聚力。

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业务考核
供图 / 中国歌剧舞剧院

孔德辛:《孔子》这个剧可以说是我跟剧院的一拍即合,当时提出来之后,本以为要很长时间,最起码我觉得可能需要对我有一个考量,但没想到很快,一个星期部里就立项了。当时我还是一个完全不知名的普通导演,真的是拉着身边的一群年轻主创们一年时间只干这一件事,一起认认真真、一点一点地“死嗑”出来的。我带着两个编导,每天排练完之后赶到望京张渠的工作室九点钟,然后第二天早上五点钟回家,通宵通宵地这样“干活”做音乐,有一次张渠家隔壁的邻居敲门说“哥们,你能不能换首歌,一个星期单曲循环都要听崩溃了”......跟刘春也是,刚开始的时候我说请他写舞剧《孔子》的剧本,他说让我别吓他,“一上来就写舞剧剧本,还是孔子,简直太恐怖了”,这个本子我们也是不停地改,光前期大的调整就至少改了五六稿。

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业务考核
供图 / 中国歌剧舞剧院

胡阳:大舞剧更多是集体意识的表达,而作为艺术家应当有个人表达的空间,在这一方面,我觉得作为院团能够给年轻人以个人创作的机会和支持,这一点是很难得的。在剧院的支持之下,我和李世博都创作过小剧场作品,并且剧院不仅给我们提供资金的支持,还给团队(排练教室、演员、演出场地、演出平台、配套宣传)的支持,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和学习的机会。

基于立足传统创新发展的战略眼光“借船出海”的活学活用未雨绸缪的整体设计坚定不移的精品打磨意识以观众为本的创作坚持以及爱才若渴的心胸格局,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中国歌剧舞剧院高举着民族舞剧的旗帜,不仅打开了舞剧演出市场,并使之焕然一新,而且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作为有着深厚民族舞剧创作积淀的国家级艺术院团,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经验或许可以借鉴,却不可复制。然而其用真实的数据和事实说话,着实给我们带来了对中国民族舞剧的信心,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舞剧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性,亦更给予当下院团以创新发展的勇气。

▲ 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阵容  视频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提供

﹌﹌﹌﹌﹌﹌﹌﹌﹌﹌﹌﹌﹌﹌﹌﹌﹌﹌﹌﹌﹌﹌﹌﹌﹌﹌﹌﹌﹌﹌﹌﹌﹌﹌﹌﹌﹌﹌﹌﹌﹌﹌﹌﹌﹌﹌﹌﹌﹌﹌﹌﹌

这里还有更多好文章:

美国《舞蹈》杂志原主编温迪·佩伦首次中国之行的舞谈掇琐

论坛 | 中国古典舞60年理论文献研究概述

生于1949 | 我是中国舞协

论坛|英国“先锋剧场”中的舞蹈拼图

人物 | 李德戈景的三又三分之一个十年

@本文版权归《舞蹈》杂志社所有,          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一键订阅


长按下面图片二维码

一键下单 订购全新改版的2019年新杂志

点击"阅读原文"   阅读本期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