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繁荣、隐忧与反思 ——六年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大型舞剧项目引发的思考

庞小强 舞蹈杂志 2023-02-23
关注

本文在原文基础上摘编,原文请阅读2020年4期《舞蹈》
文——庞小强

根据《国家艺术基金年度项目评审报告》(2015~2019年)及《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情况报告》数据统计,2015~2020年,申报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型舞剧约630部,平均每年100余部,这在我国舞剧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国家艺术基金评审是一个披沙拣金的过程,项目资助立足导向性、代表性和示范性,体现的是国家艺术水准。那么,通过国家艺术基金的舞剧申报情况和立项情况,不但可以反映舞剧创作的最高水平,而且能够呈现近年来舞剧创作的总体面貌。


国家艺术基金舞剧申报和立项概况

首先,从数量的统计来看。近五年来,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型舞剧申报数量经历了由多到少的过程,2019年又略有增多。(图1)2015~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大型舞剧的平均立项率为12.9%。(图2)2015~2020年,舞剧申报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2020年申报数量比2015年减少了55.5%,音乐剧(歌舞剧)、跨界融合表演类艺术作品和儿童剧等艺术门类的申报数量已经超过舞剧。同时,舞剧的立项数量也逐年减少,立项率上下浮动,总体立项趋势走低。


图1  2015~2019年国家艺术资金资助大型舞剧项目情况(单位:部)

图2  2015~2019年国家艺术资金资助大型舞剧项目立项率

 

从申报主体来看。国家艺术基金2014~2019年的立项公示名单显示,共资助了68家申报主体的舞剧作品,具体如下:

图3 2015~2019年国家艺术资金资助大型舞剧项目申报主体分布 

 

图4是2014~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大型舞剧作品题材内容的大致划分,基本呈现出题材内容方面的特点。然而从具体的舞剧作品来看,题材类型很难有严格清晰的界限,往往是相互交织,互为补充的。

无论是申报还是立项,民族舞剧都占据主流。2014~2019年立项资助的89部舞剧中,民族舞剧有75部,占84.3%;芭蕾舞剧14部,占15.7%,其中11部表现的是中国题材,2部属于西方传统经典舞剧。根据《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情况报告》数据统计,2020年申报国家艺术基金的舞剧中,民族舞剧占到5.5%,芭蕾舞剧0.6%。


图4 2014~2019年国家艺术资金资助大型舞剧项目题材内容大致分布(单位:部) 

从地域分布来看(见图5),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舞剧项目整体已覆盖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几乎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舞剧项目,北京、上海等地区资助项目较多,体现出这些地区更为活跃的创作氛围。


图5 2014~2019年国家艺术资金资助大型舞剧项目地域分布 

看得见的繁荣

国家艺术基金的政策导向性,拓宽了舞剧创作的题材领域,形成舞剧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中国特色,推出不少精品力作。

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摄影/刘海栋

一是聚焦现实题材,彰显时代特征。舞剧《天路》《草原英雄小姐妹》《朱鹮》《大凉山的回响》等紧扣时代脉搏,以个体人物的情感体验与观众建立情感上的共鸣,以小切口表达宏大主题,为现实题材注入了深切的人文关怀,使舞剧作品既能纵横交错地展现重大事件、场面,又能细致逼真地描绘情节发展的细节和人物情感的细微变化,结构有序,层次分明,波澜迭起。


舞剧《井冈·井冈》 

二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如《永不消逝的电波》《井冈•井冈》《八女投江》《浩然铁军》《长征•九死一生》等作品,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通过挖掘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以凝练的舞蹈语汇和史诗般的舞台呈现进行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强化了民族危难与救国图强的民族意志,充分表现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斗争和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了主旋律。

三是以地域文化、风物人情、民间轶事、历史名人为主要表现内容的舞剧创作热潮兴起,展现出多彩的历史人文画卷。如《桃花源记》《泥人的事》《沙湾往事》《唐寅》《东坡海南》《唐卡》《打金枝》等作品,在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方面注重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既承继传统,又贴近时代,从不同视角展示了绚丽多彩的地域和民族文化。


舞剧《大禹》 摄影/刘海栋

四是舞剧质量不断提升,资助舞剧成为评奖热门。如《沙湾往事》《八女投江》《永不消逝的电波》《天路》《草原英雄小姐妹》《杜甫》《哈姆雷特》《仓央嘉措》《家》《朱鹮》《醒•狮》《大禹》《井冈•井冈》《花木兰》《人•参》《精忠报国》等都曾获得国家级奖项或得到国家级项目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第十六届文华大奖获奖作品中有三部舞剧,占获奖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一获奖数量占比仅次于地方戏曲总和占获奖总数的比例,是同一艺术门类中数量最多的。

舞剧《天路》摄影/刘海栋

 

繁荣背后的隐忧

首先,“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许多申报主体和创作者为了更贴近艺术基金申报的政策条件,增加立项概率,在选取题材的时候往往都集中在一个方面,有时还缺少深入研究,倾向于表面化、概念化、模式化

以近年来如火如荼的现实题材舞剧创作为例,原本现实中感人的真人真事一旦被排成舞剧,往往容易忽视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真实性,反而让现实题材不“现实”。创作套路导致舞剧创作丧失了艺术本色,千篇一律,与国家艺术基金“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的宗旨背道而驰。

其次,“立项即成功,验收即结束”。重视项目申报,但忽视对作品的精益求精和推广运营,造成资源浪费。一部舞剧作品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意味着申报主体有了“国家级项目”,作品质量达到了“国家级水平”,还能获得不菲的经费资助,自然值得不遗余力积极申报:五年来,在平均立项率约13%的激烈竞争下,国家艺术基金仍有年均百余部舞剧参与申报。

那么,立项之后呢?国家艺术基金对资助舞剧项目的结项验收要求是演出场次不少于8场,这对申报主体来说并非难事,那么完成验收之后,作品是精益求精不断打磨,在良性循环中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是“刀枪入库”,昙花一现?

 

基于现实的反思

一方面,要协调好国家艺术基金意识形态导向作用和舞剧艺术创作规律二者的关系。在意识形态引导下,舞剧如何更好地塑造中国形象,彰显文化魅力,实现国家话语艺术表达方式的多样化,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只有充分尊重舞剧艺术创作规律,才可能避免舞剧创作流于表面化、概念化、模式化。

提升舞剧艺术表达国家话语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能力,关键在于舞剧创作者能否在普泛化、类型化的题材内容和创作素材中保持敏锐的感知力,寻求到独特的审美视角并予以多样化艺术表达

另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无论是革命者、英雄还是历史人物、时代楷模等,舞剧应该更加注重去表现人物作为平凡人和普通人从困惑到觉醒,从彷徨到坚定,从个体的抗拒到融入集体、融入时代的思想历程和情感变化,而不是简单化、概念化或“高大全”的光辉形象。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另一方面,舞剧的繁荣发展,需要建立起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并要有充足的人才资源保障。国家艺术基金的舞剧申报主体,特别是各专业艺术院团应该探索和建立舞剧商业化运营的机制和模式,进一步与剧院剧场融合发展,培养舞剧制作人等专业人才,使优秀的舞剧作品走得更长远。

 

事实证明,舞剧不但可以讲故事,而且还能讲好故事,并让故事具有新的审美支点、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

“长于抒情,拙于叙事”不应成为舞剧艺术的“魔咒”,在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征程中,需要舞剧创作者们用更开阔的创作格局和艺术视角去探索全新的舞剧结构方式和叙事路径,记录和书写伟大的时代。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艺术基金官网年度报告)

 

(庞小强: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追怀欧米加参:热巴中的诗与远方


“舞聚云端”:打造一张“网络圆桌”


关注 | 千磨万击还坚韧——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个人舞团


一个舞蹈学家的日常思考——2020年毕业季再读晓邦先生


@本文版权归《舞蹈》杂志社所有
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本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