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隔三年,这套书终于上新了

未曾读 2024-01-26

2022.10 .19 | No.558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与国家》
(日本学者古代中国研究丛刊)
川本芳昭  著    黄桢、张雨怡 译
ISBN:978-7-309-16341-4/K.787
定价:98元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


内容简介


族群间的遭遇与融合是形塑魏晋南北朝的时代浪潮,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演进。本书对此开展了全景式的考察。第一至第三篇聚焦于十六国北朝的胡汉交融,从社会观念、国家制度等多个层面展现了北族入主中原所带来的变化。第四篇将目光投向南方的汉化进程,细腻地描绘了国家权力以及普通民众同“蛮”的接触。第五篇通过探寻南北朝政权与朝鲜半岛、日本古代国家的互动,揭示出中国的民族形势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作者川本芳昭先生是当前日本在中国中古史领域的代表性学者,这部著作汇聚了他踏上研究之路以后二十年间的成果。


作者简介


川本芳昭,1950年生于日本长崎县,1978年九州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结业。历任佐贺大学助教授,九州大学助教授、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民族史、东亚关系史。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時代の民族問題》(汲古书院,1998年)、《中国史のなかの諸民族》(山川出版社,2004年)、《中華の崩壊と拡大——魏晋南北朝》(讲谈社,2005年,已有中译版)、《東アジア古代における諸民族と国家》(汲古书院,2015年,已有中译版)、《世界秩序の変容と東アジア》(汲古书院,2022年)。


译者简介


黄桢,历史学博士,任教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张雨怡,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目  录


中译本序

 

前言

 

第一篇 胡汉抗争与融合的轨迹

第一章 五胡十六国北朝时期华夷观的变迁

  引言

  第一节 五胡十六国时代的胡汉互斥

  第二节 汉族士大夫在北魏时期的变化

  第三节 太武帝时代的胡族观、汉族观

  第四节 太武帝朝以降的变化——以孝文帝时代为中心

  第五节 南朝汉族北朝观的变化以及北周时期的新动向

  小结

 

第二章 关于五胡十六国北朝时代的“正统”王朝

  引言  

  第一节 北魏孝文帝时代的变化  

  第二节 关于前北魏时代的正统性  

  第三节 后孝文帝时代的展开


第三章  景穆太子与崔浩——以北魏太武帝废佛前后的 政局为中心  

  引言

  第一节 围绕景穆太子之死  

  第二节 太武帝与景穆太子之争  

  第三节 围绕崔浩之死  


第四章 关于对部族解散的理解  

  引言  

  第一节 酋帅在整个北魏时期的存在  

  第二节 部落解散后部族制度的存续  

  第三节 孝文帝的部族解散

  第四节 北朝社会中的部族制传统  

 

第二篇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政治、社会体制与孝文帝改革

第一章 内朝制度

  第一节 孝文帝改革前的内朝  

  第二节 孝文帝的内朝改革  

  小结


第二章 监察制度

  第一节 天兴四年的御史台改革  

  第二节 孝文帝官制改革前的监察官  

  第三节 孝文帝官制改革前的御史  

  第四节 孝文帝的官制改革与御史台  

  小结


第三章 封爵制度  

  第一节 孝文帝爵制改革前的北魏爵制  

  第二节 孝文帝的爵制改革以及与其他改革的关系  

  小结  


第四章 北族社会的质变与孝文帝的改革

  第一节 通过祭天礼仪看北族社会的质变与孝文帝的改革  

  第二节 通过军制看北族社会的质变与孝文帝的改革  

  第三节 通过婚姻形态看北族社会的质变与孝文帝的改革  


第五章 孝文帝的个性与改革

  第一节 文明太后、孝文帝母子说的检讨

  第二节 孝文帝的北族意识与阶层意识


第六章 北族集团的崩坏与太和二十年的谋反、北镇之乱

  第一节 太和二十年谋反的场合

  第二节 北镇之乱的场合

 

第三篇 关于五胡十六国北朝时代的胡汉融合

第一章 关于北魏的身份制  

  引言  

  第一节 关于北魏时期的“北人、南人结构”

  第二节 “北人、南人结构”与“良”身份的关系  

  第三节 何谓“良”?——“北人”的情形与“南人”的情形  

  小结  


第二章 关于五胡十六国北朝史上对周礼的接受

  引言  

  第一节 胡族君主的历史认识——胡族如何看待汉族此前的历史  

  第二节  汉族士大夫的历史认识——汉族如何看待此前的历史

  第三节 北魏接受周礼的历史  

  小结  


第三章 关于胡族汉化的实态

  引言

  第一节 同化与汉化  

  第二节 胡族要素的残存  

  小结  

 

第四篇 蛮汉抗争与融合的轨迹

第一章 关于六朝时期蛮的汉化  

  引言  

  第一节 国家权力对蛮的讨伐及其目的  

  第二节 江南地区蛮与一般汉人的接触  

  第三节 蛮入官场  

  小结  


第二章 关于理解六朝时代蛮的一项考察——以山越、蛮汉融合的问题为中心

  引言  

  第一节 山越问题的检讨

  第二节 关于“洞”

  第三节 关于豪强的实态与蛮汉之别

  小结


第三章 以蛮问题为中心所见六朝时期各地域的状况

  引言  

  第一节 河南、淮北

  第二节 淮南  

  第三节 长江下游  

  第四节 福建

  第五节 江西  

  第六节 湖北

  第七节 湖南  

 

第五篇 4、5世纪东亚的国际关系

第一章 倭五王遣使刘宋的开始与终结  

  引言  

  第一节 关于倭五王遣使中国的开始

  第二节 北魏伐北燕以降东亚政治史的演进

  第三节 东亚的政治状况与倭五王遣使的终结

  小结


第二章 4、5世纪的中国与朝鲜、日本  

  引言

  第一节 内朝制度  

  第二节 关于人制  

  第三节 八部、五部、六部  

  第四节 新人与旧人  

  第五节 族制秩序的变迁

  小结  


第三章 关于高句丽五部与中国“部”的一项考察  

  引言  

  第一节 关于高句丽五部制的理解

  第二节 关于高句丽的部的起源

      小结  

 

结语

 

后记

 

译者后记

 

编者后记





中译本序


在复旦大学徐冲先生、黄桢先生等的努力下,拙著的中译本得以出版,我在此向大家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书以1995年提交的博士论文《魏晋南北朝時代の民族問題—民族間抗争と異文化受容の軌跡》为基础,汇集了我从踏上研究之路到本书出版的1998年这二十多年里发表的成果。当时日本的大学组织正进行全面改革,我也受到影响,被供职的佐贺大学要求取得博士学位。为此,我拜托了大学时代以来的恩师,也是春秋战国秦汉六朝史研究大家的越智重明先生,他当时已从我的母校九州大学退休,任教于久留米大学。提交博士论文后,我获得了博士学位(主审查是越智重明师,副审查是汉六朝文学研究的大家岡村繁师)。在当时的日本,公开出版博士论文是一项义务,我补充了若干内容,于三年后通过东京的汲古书院刊布了本书。
 
1998年本书刊布时,我基本依照各篇拙论当初发表的原貌收录。其中一部分的发表时间距现在已有四十多年。在尽可能保持原貌的同时,我也努力添加了学界后来的研究进展情况。
 
这次由徐冲先生、黄桢先生等推出的中译本,是对1998年拙著原本的翻译,因此我必须向各位读者道歉,此译本并未补充1998年以来学界的进展。学术研究不断发展,但我认为本书的主要观点与其出版后学界的进展、成果没有大的冲突。这是刊出拙著中译本的缘由。
 
想顺便提到的是,关于我后续开展的研究,希望读者诸君可以参看本书出版后刊行的拙著,尤其是在中国已问世的译著:《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余晓潮氏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东亚古代的诸民族与国家》(刘可维氏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我出生于日本九州岛的长崎,成年后居住于同在九州的福冈至今。九州地区处在日本最靠近大陆的位置,自古就与大陆之间进行着各式各样的交流,直到现在亦是如此。我踏上研究之路,正值越南战争爆发、中国“文革”以及日本大学纷争的火热时代,在这种影响之下,国家和政治对我来说是极为切实且深刻的问题。我在位于九州福冈的九州大学开始我的研究,当时指导我的教师仅有唐宋社会经济史学者日野開三郎先生、明清社会经济史学者中村治兵衛先生及越智重明先生等少数几位。最初因上述情形我立志研究清史,之后日野先生与中村先生相继退休,又由于大学纷争出现了破坏教育及研究环境的事态,我大学院阶段的研究可以说是在与越智先生一对一的环境中进行的。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是一个可以放眼广阔世界又能探究事物本质的宁静环境。
 
由于以上经历,我关心的问题转向了理解国家与共同体的内在实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对抗。在此过程中,我的研究从阐明中国、日本两个国家的内在实质以及二者之间的抗争与交流,逐渐聚焦于探讨双方兼有的民族问题。随即展开对汉民族如何形成、通过与中国的交流日本国家如何形成等问题的诠释,这成为我直至今日的主要学术关怀。本书是上述研究推进轨迹的结集。
 
我的大学毕业论文是收入本书第一篇第四章的关于北魏部族解散的研究,在大学院的修士论文是收入本书第四篇第一章的关于江南蛮族汉化的研究。如前所述,我最初关心的问题是国家理论,这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和摩尔根的研究引导。因此,在研究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这一问题时,我选择了北魏的部族解散。在此学术兴趣之下,升入大学院后,我很自然地从鲜卑与匈奴的民族问题推进到对同时代南方非汉民族的研究,撰成修士论文。
 
据葛兆光氏等学者的研究,所谓的汉民族意识在赵宋时代承继自古以来的发展,迎来了划时代的变化(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1年]及《中国再考—その領域 · 民族 · 文化》[岩波书店,东京,2014年]),且基本延续至当下。这可以说是学者们渐已达成的共识。对此,我的研究以汉唐间为领域,从胡汉蛮融合的视角,力图阐明宋以前汉民族形成的过程。而这又是中国周边民族逐渐觉醒的时代,日本也与诸民族步调一致,开始走上国家形成的道路。所以东部欧亚诸民族的动向如何与中国历史的展开相联系的问题意识亦同时产生,并成为本研究的主要视角之一。
 
本书的各编各章由旨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证论文组成。我真诚地希望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川本芳昭 
2021年10月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南朝贵族制研究》
(日本学者古代中国研究丛刊)
川合安  著   柴栋  译
ISBN:978-7-309-16296-7/D.1121
定价:72元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


作者简介


川合安,1958 年生于日本宫城县。日本东北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结业。后于2014年获东北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历任弘前大学文学部副教授、北海道大学文学研究科副教授,现任东北大学文学研究科教授,日本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会会长。主要论文有《六朝の帳下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第48卷第2号,1989 年)、《沈約の地方政治改革論―魏晋期の封建論と関連して―》(中国中世史研究会编《中国中世史研究続編》,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1995 年)、《南朝史からみた隋唐帝国の形成》(《唐代史研究》第15号,2012年)等。

译者简介


柴栋,日本东北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内容简介


自内藤湖南以来,“贵族制”研究就成为了日本六朝隋唐史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大家辈出,成果丰硕。本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极为出色的学术史梳理,继而聚焦于5—6世纪江南地区的政治社会体制即南朝贵族制,从政治史和社会身份史的角度进行了深入考察,展现了作为官僚的贵族在南朝社会中的丰富面相。作者是日本六朝史领域的中坚学者,在批判性继承贵族制研究传统的同时,也开拓出史书文本、墓志书写等新课题,启迪后学,影响广泛。



目  录


中文版序
序论 序篇 “六朝贵族制”论与南朝政治社会史研究第一章 六朝隋唐的“贵族政治”  前言  第一节 内藤湖南的“贵族政治”说及其继承  第二节 濱口重國对“贵族政治”说的批判  第三节 越智重明的“贵族制”说  第四节 中村裕一的文书行政研究  第五节 渡辺信一郎的专制国家说  第六节 日本史研究者眼中的三省制度  结语
第二章 日本的六朝贵族制研究  前言  第一节 内藤湖南、岡崎文夫的中世贵族制研究  第二节 宮崎市定的九品官人法研究  第三节 矢野主税的门阀社会研究  第四节 越智重明、野田俊昭的族门制研究  第五节 中村圭爾的六朝贵族制研究  结语 第一篇 宋齐政治史研究第三章 刘裕革命与南朝贵族制  前言  第一节 有关刘裕革命的学术史  第二节 刘裕起义  第三节 刘裕与刘毅的对抗  第四节 禅让革命  结语
第四章 南朝宋初的“同伍犯法”议论  前言  第一节 同伍犯法的议论  第二节 盗制的议论  结语
第五章 元嘉时代后半期的文帝亲政  前言  第一节 文帝的亲政体制  第二节 文帝的北伐政策  第三节 寒门、寒人阶层的进军政界  第四节 乡里豪族阶层与皇帝权力  结语
第六章 《宋书》与刘宋政治史  前言  第一节 沈约《宋书》中的刘宋政治史  第二节 刘宋政治史研究的现状与课题  第三节 前废帝时期的政治史  结语
第七章 唐㝢之之乱与士大夫  前言  第一节 唐㝢之之乱的始末  第二节 南齐武帝政权的户籍检查政策与民力休养论  第三节 萧子显《南齐书》的立场  结语 第二篇 南朝贵族制社会研究第八章 南朝贵族的门第  前言  第一节 “族门制”论的概要  第二节 “族门制”论的论据及其问题的探讨  第三节 南朝贵族的“门第”  结语
第九章 南朝官员的起家年龄  前言 :南朝官员的起家研究史  第一节 南朝宋、齐时代官员的起家年龄  第二节 梁武帝改革后的起家年龄  结语
第十章 关于门地二品  前言  第一节 门地二品  第二节 姓谱的盛行  第三节 对门阀贵族的批判  结语
第十一章 关于东晋琅邪王氏墓志  前言  第一节 东晋琅邪王氏墓志  第二节 东晋琅邪王氏墓志中所见贵族社会  结语
第十二章 柳芳“氏族论”与“六朝贵族制”学说  前言  第一节 柳芳“氏族论”中所见南朝之谱学  第二节 南北朝时代之谱的内容  第三节 北魏的分定姓族  结语 结论
后记
各章原始出处
译后记
编者后记




中文版序


本书由关于南朝贵族制的12篇论文所构成,日文版于2015年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补助金,由汲古书院刊行。这12篇论文的初次发表时间是从1983年到2008年,从我在东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一直到我在弘前大学、北海道大学、东北大学等各校任教,这个时期有关南朝贵族制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刚开始进行研究的我就踏入这样的领域,现在想来也是有失考量,不过,我所就读的东北大学东洋史研究室,从初任教授岡崎文夫氏到我的恩师安田二郎氏均有研究南朝贵族制的传统,而且我也被中国中世贵族制学说的独创性所深深地吸引,以南朝贵族制为主题开始研究,直至今日。该学说认为自秦的始皇帝以来,在似乎皆为皇帝专制的中国史上,存在着贵族制时代。
 
然而,在这些业已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之中,提出我自己对于贵族制的见解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从在学术杂志上发表最初的论文,到将研究成果整理成本书的内容,我花费了32年。我在本书中所提出的南朝贵族制论,简言之大致如下。
 
在南朝,既不存在强大的皇帝权力,也不存在独占高位而掌握政治权力的门阀贵族。一方面,虽然皇帝掌握着军事权,但缺乏社会广泛认可的权威,因而在这种权威的方面,便不得不依靠辈出累世高官的名门贵族来协力填补。另一方面,即使名门贵族能凭借登用官吏时的任子制和由传统家门所培养的学问与德性之力,在政界的晋升中处于压倒性的有利地位,其优越性也并不是受到完全保障的,新兴的寒门、寒人阶层仍有在政界晋升的余地。实际上,也有寒门、寒人出身者抓住由南朝政治的不稳定性所引起的皇位继承之争等机会,晋升为高官的事例。这些寒门、寒人出身的高官家族也可以说是新加入贵族行列的贵族。这样,南朝的贵族并不像以往所认为的那样,是固定化的封闭性身份,而是具有一定流动性的身份。
 
若像以上那样来把握南朝贵族制的话,可能会产生是否有必要特意将其称作“贵族制”的疑问。然而,尽管高官身份并不完全是世袭性独占的,但在南朝存在着辈出累世高官的名门贵族这一点也是事实,而且名门贵族维持着由其家门代代相传的学问和教育之力所形成的独特家风,受到社会的尊崇,是补充缺乏权威的皇帝权力的存在。如果重视这一点的话,我认为将南朝的政治社会体制称作贵族制也是较为妥当的。
 
上述南朝贵族制论,并不是我研究之初在心里所描绘的构想,而是我在长期的研究生活中反复不断摸索,在本书日文版刊行的时候好不容易才得出的见解。而且在那之后,我也继续验证着这一看法是否妥当。总之,由于我在本书中所阐述的有关南朝贵族制的观点并非硕学大家从大处着眼分析的高深学说,所以我对将本书中文版呈请中国读者过目一事很是犹豫,但与此同时,我更觉得让大家广泛地了解我那步履蹒跚的研究进程也是可喜之事,故而决定出版本书的中文版。对于拙见,恳请中国的读者直言不讳地批评指正。
 
最后,向帮助出版本书中文版的复旦大学徐冲先生,以及翻译本书的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柴栋君表示衷心感谢。


日本学者古代中国研究丛刊(已出)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延伸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时隔三年,这套书终于上新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