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悲痛!研究生自杀,你的努力为何冲不破科研的牢笼?

指南哥 教师打怪指南 2023-01-13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46篇原创


近两日又听闻,南京大学的一名女博士生跳楼身亡,已经是该校半年来的第四例。而在生前,这一切毫无征兆。消息传来,她的同学和朋友们除了震惊,就是困惑。

大约十五年前,指南哥也目睹过一名女博士生跳楼。当时是南方冬天的一个午后,天阴欲雨,冷风凄凄。

多年以来,这样的事发生过一起又一起,让人的心情越发沉重,也越发悲凉。

对于这样的事,本公众号曾经发布过一篇推文,“研究生之死,我们如何涉过学术生涯里的险滩?

十五年前,还没有内卷。而现在,内卷如此严重,学术生涯对青年人更加不友好,其中的险滩也增加了许多。

而要涉过这些险滩,不仅应当充分估量研究生阶段所面临的的科研和师生关系压力,更要找到能够冲破牢笼的方法。


 

01

科研和师生关系压力

 

本公众号的一篇推文“再回首,还记得当年读博士有多苦吗?”,曾经列举过读博士阶段的8种辛苦。

而最为辛苦的肯定是写好博士论文,文科要泡图书馆,社会科学要跑田野,理工医科要做实验。

相较于人文社科,理工医科类的博士生更辛苦。因为他们身处于更复杂、更有风险的科研环境。

一是,更容易受制于团队氛围的冷暖、经费的多寡、大小老板的关系、实验的失败概率和事故概率等。

近两三年来,已经有多名硕博士生在实验事故中受伤,甚至身亡。

二是,更容易遭受导师的利益剥削和语言暴力。

这是因为,理工医科的科研体系是,大导师拉课题,小导师分课题和具体指导,而研究生就是上阵排雷爆破的工程兵。

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学术利益,研究生帮导师完成课题并从中培养起科研能力,发表论文同时也算导师的科研成果,甚至是导师获得各种头衔的助推器。

一旦努力程度和工作态度达不到要求、课题进展不顺利、师生利益分配有摩擦,或者直接遇到了不良导师,研究生所承受的压力就会陡然倍增。


 

02

话题焦虑中的现实焦虑

 

研究生面临的科研和师生关系压力,是知乎上经常吐槽的话题,包括:

其一,读研究生尤其是读博士苦不苦。

“博士最惨能惨到什么程度?”“为什么面对读博大家都那么悲观?”“考博士和读博士真的那么难吗?”“考上研究生的你们还快乐吗?”“为什么读博士这么惨还有人愿意读博士呢?”“博士申请审核制是否很可能堵住没关系的人由下向上的路?”“读博士有多苦?”

其二,师生关系如何相处。

“研究生生涯遇到一个很菜的导师怎么办?”“研究生导师讨厌什么样的学生 ?”“研究生告诉导师:毕不了业就寻短见,能对导师产生多大的压力?”“中国学术界应该实习什么样的导师制度?”

其三,刻意凸显师生冲突。

“研究生导师会一直贬低自己的学生吗?”“研究生导师更喜欢剥削寒门学子吗?”“那么多博士硕士被导师逼死,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举报渠道吗?”“国内有多少研究生导师真正尽到了一个老师的责任和义务?”

其四,讨论研究生自杀案例。

“如何看待2020年10月13日凌晨一名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在实验室自杀身亡?””“如何评价南京大学南园六舍研究生一年级学生跳楼事件?”“2021年4月8日南京大学19幢有同学跳楼,发生了什么?”

虽然有些话题刻意突出师生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但话题的焦虑肯定来源于现实的焦虑。

而如何从制度和舆论层面上保障师生双方的利益,营造和谐的科研氛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03

解决之策:制度完善和舆论宽容

 

没有相应的制度完善和舆论宽容,读研读博就成了一场不能退出的游戏,而自杀如同强行断电关机。

在其中,制度完善包括,

其一,导师和研究生每年接受一次心理辅导,包括师生关系处理和自我心理调适,以从源头上减少师生潜在的对立和冲突。

对此,本公众号发布过推文“导师给门下研究生立的13条军规”、“大学教授涉嫌性骚扰,应当如何看待网上发帖举报?”和“高校男教师与女学生交往的合宜方式”,设计出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和处理流程,以防患于未然,解决于已然。

其二,实行导师组的指导制度,不固定独一导师,研究生中途可以申请转课题组或组成新的导师组,使双方都摆脱当前的捆绑式人身依附关系。

这种依附关系表现为,导师要为研究生提供科研经费,发放科研津贴,并负责毕业,否则就会受到学校的变相处罚;而研究生要听从导师的一切安排,很容易磨灭科研兴趣和自主性。

对此,本公众号发布过两篇推文,即导师造假,自己也不得不造假,“当吕翔遇上张裕卿,研究生如何应对造假导师?”或者导师压迫,自己被迫承受,“陶崇园的悲剧之后,不良导师应当终身禁止招生!



其三,完善研究生休学、退学和清退制度,硕博连读可以申请硕士文凭。

实行弹性学制,允许研究生主动退出,几年后可以申请复学,只要总培养年限不超过8年,但对于挂科较多和超过年限,可以强令清退。

这样形成正常的退出机制,使不适合科研的研究生尽早摆脱科研的牢笼,以保护他们不继续被科研所伤害。

其四,社会应该主动营造舆论宽容和善意,而非事后哀悼。

这种舆论宽容和善意包括,对待选择退学的研究生,在考公、求职和就业中消除制度歧视、门槛歧视和言语歧视等,将退学看做是正常的人生选择,而不是看做失败或无能。

只要家庭和社会更宽容地接纳,研究生就会卸下大部分心理压力,不适合科研就不要勉强自己去撑,离开了科研的牢笼,你还会有意想不到的美丽人生。

人生是一张单程票,祝愿你能够慢慢欣赏窗外的风景!

PS: 交流转载请添加微信zhinandaren,

欢迎关注本号“教师打怪指南”!

喜欢请转发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