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锋:语言学是一把钥匙

北京大学教务部 北京大学教务部 2023-09-17

人 物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教学卓越奖 汪锋 语言学

编者按

        “教学卓越奖”是北京大学本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理念,奖励在教学中潜心投入、精心钻研、教学效果优异、能有效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青年教师。2021年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的获奖者分别为刘鸿雁、黄迅、刘譞哲、汪锋、陈旻

       今天小编带大家走入中国语言文学系汪锋教授的师者生涯。

  ●  ●  ●  ●  ●  ●  ● 

学术之路:找到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自2006年起,汪锋老师就一直在北大从事语言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回想自己的学术之路,汪老师坦言:自己并非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而是在各种尝试中逐渐确立了对语言学的兴趣。

      汪锋老师在北大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的学习。初入北大时,汪老师对大学的专业并不十分了解,来到中文系也是一种机缘巧合。那时中文系大一刚开始就分了专业:文学、语言、文献学。到了研究生后,专业则更为细致,比如,语言专业就有理论语言学、语音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

      陈保亚老师,是汪锋老师走上语言学道路的领路人。用汪老师的话来说,陈保亚老师的“气质与追求”恰好与自己的理想与兴趣相契合。大三下学期时,陈保亚老师开设《理论语言学》课程。陈老师很重视启发:常常是一上课就抛出一个理论或假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批评意见或者支持论证,他再引导和进一步阐释。比如,朱德熙先生提出区分三个“的”,可不可以不分,理由是什么?这种教学方式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追问和推理,从而感受到理论的力量,也能消除学术的神秘感,进而让人感到亲近。

陈保亚老师和汪锋老师在阆中考察

       在之后的学习中,汪锋老师发现,很多语言学领域的大家,如王力先生、朱德熙先生、裘锡圭先生,他们研究、论述时用到的都是最基本的方法,即思考、总结材料背后的道理。通过这一视角去看问题,如同抓住了打开学术之门的钥匙,这就引导着汪锋老师探求丰富材料背后简单有力的原理。“就像《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三遍之后却让他把剑招忘掉。关键不在于记住这个招式,而在于使用这个招式的原理。”汪锋老师如是类比。语言学中蕴含着许多具有强大解释力的规则,每一条规则都能驾驭大量材料。深入了解后,理论语言学的魅力让汪老师进一步坚定了他的选择。

      “理论语言学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神奇的地方,简单来说,理论就是对日常语言现象的归纳、总结和有序化。”语言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人们使用语言,就像通过一扇窗户看世界。在汪锋老师看来,理论语言学的有趣之处在于:理论语言学让我们更清楚语言世界是如何构建的,从而可以进一步观察人们的思想、观念如何被语言所影响,很多令人迷惑不解的问题会突然豁然开朗。

汪锋老师跟陈保亚老师一起调查德隆白族

       获得理论语言学硕士学位后,汪锋老师在陈保亚老师的推荐下,前往香港城市大学,在王士元先生门下攻读博士。完成学业后,汪老师回到北大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最终留在中文系任教,致力于语言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课程建设:为学生打开一扇窗

       中文系长期以来倡导在教研中要守正创新。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汪锋老师也是一方面承接了前辈学者开创发展的成熟课程,另一方面根据现实需求积极探索开发新的课程。

      汪老师留校任教后,与陈保亚老师轮流主讲《理论语言学》。汪老师对这门引领自己走上语言学之路的课程怀有深厚的感情,努力把自己当年感受到的语言学的魅力传递给更多学生。

       在总体设计上,汪老师遵循陈保亚老师的课程框架及理念——理论照亮材料,材料引导理论。对于这门由陈保亚老师精心设计、主讲多年的课程,汪锋老师在授课时与陈老师有各自的特色:陈老师会在课程中加入他最新的研究;汪老师则会增加一些语言学与实验的内容。陈保亚老师强调“没有任何一个描写背后没有理论”,不同描写背后总是隐藏着不同的理论追求,如果没有理论的眼光,往往会对可用的材料视而不见。在课堂上,汪锋老师尝试让学生分析语料,厘清描写中涉及的概念、理论,反思自己的这些概念从何而来,修订、完善自己的观念,从而做进一步的理论提升。这一过程不是理论灌输,而是让同学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语言现象,自己完成观察、分析和概括,并上升到理论,从而体悟到语言学的魅力。

汪锋老师带学生调查大理白语

       汪锋老师一直想着将语言学展示给更多的学生,为此,于2012年开设了一门新课《人类沟通的起源与发展》。与《理论语言学》等纯粹的专业理论课程相比,这门课将语言放在沟通这样一个更大的框架下考量,从而可以结合生物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来对人类的语言这一沟通系统进行多角度的探索与考察。借助这门课程,汪锋老师希望可以把学生领向更广阔的领域,发现自己的研究志趣,通过跨学科的视野去探寻更丰富的世界。在过往的课程实践中,汪老师带领同学们走出教室、去动物园观察大猩猩并尝试与其交流,并前往特殊教育机构了解手语及自闭症儿童的沟通。

汪锋老师在做脑电实验

       新课程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汪老师在实践中也曾遇到过问题。首先是班额设置的纠结:课程开设之初,汪老师曾尝试过100人以上的大型班,但过多的人数让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十分困难。为了以更多的接触、交流,帮助学生更切实地感受跨学科视野,在尝试过50人左右的中型班后,汪老师最终决定将课程调整为20人左右的小型班。但班额问题解决后,如何实现因材施教依然困扰着汪锋老师:由于学生来自各个院系,且大部分学生与汪老师只有短短一个学期的接触时间,老师难以了解每个学生。此外,受疫情影响,田野调查、实验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比如去年学生们最大的遗憾是没能看到大猩猩”,汪老师无奈地笑道。不过,优秀的研究者总能因时因地制宜寻找最优解,汪老师始终积极地探索着可行的解决方法,力求打破多方局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不再留有遗憾。

       无论如何,通过不断摸索,新课程建设还是取得了令汪锋老师满意的效果。他欣慰地发现,部分学生在后来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探索网络语言、手语、语言障碍、语言认知等以前没有过的跨学科议题。对沟通的深入思考、跨学科的视野让学生能更敏锐地感悟语言学的奥妙,在探寻世界时有更独特而多元的视角。

教学理念:科学、实践、跨学科

       多年来,汪锋老师一直秉持的教学理念是:“科学的观念,实践的精神,跨学科的视野”。这样教学理念的形成与坚定,源于汪老师长期投身科研教学的实践经验:“正是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我感受到自己和学生们真切的进步,心里也就很踏实。”

       当被问及如何具体理解“科学的观念”时,汪老师笑道:“语言学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说白了就是讲道理,就像胡适先生所说的找证据。比如,有的人认为汉语中有主语,有的人则认为汉语中只有话题、没有主语。在进行讨论之前,我们应当明确:‘主语’和‘话题’分别是什么?然后再找证据进行研究。其他学科的方法也是相似的。” 波普尔提出证伪主义为科学划界。也就是说,科学论断必须是可证伪的。科学的语言学理论很酷的一个地方在于我明确的告诉你反例应该是什么样的,但一直找不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的理论一直是在等待着反例来证伪,说白了,就是等待别人指出错误:“在北大,我们很勇敢,因为我们随时准备错。”所以,研究科学问题,头脑一定要开放。只有可以接受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所想是有限的,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自命不凡、固步自封只会带来原地踏步。如果建立了立足于实事求是、学科共通的“科学”思维,实践与跨学科的思考也就顺理成章了。

考察布朗族

       “实践的精神”在汪锋老师《理论语言学》课程中贯彻始终。课程采取“教学-田野调查-科研-教学”循环渐进的塔式课程体系,从中国语言实际出发,带领同学们在实践中领会语言学的魅力。而所谓的“田野调查”,其实并不一定真的要去陌生化的田野,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也可以做田野,譬如在课堂上随时随地做的小调查,就是“田野”的一种。为了让对课程感兴趣的本科生深入研究,疫情前每年假期陈老师和汪老师都会安排研究生带着他们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做田野调查,在陌生的语言社会里观察语言现象、感受语言规律,通过亲身实践找到其中的诀窍。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开始意识到哪些东西是重要的,随后去追问、探究,如抽丝剥茧般一层一层地拨开问题的表象,触摸到问题背后理论的核心。

汪锋老师带学生调查九河白语

       而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光靠语言学的知识是无法解决的——这时,就需要 “跨学科的视野”。跨学科最重要的不是以学科为界限,而是以问题为导向。比如说探讨两种语言的亲缘关系,当语言学家排除各种可能,需要确认最终结果时,就会发现:这已经不仅仅是语言学的问题了,还需要设计数学模型来讨论其中的概率问题,此时,与数学家的合作也就水到渠成了。汪锋老师刚和数学学院的张原老师合作完成一本历史语言学的著作,已经交付北大出版社,为此,二者上学期还合开了一门研究生课《语言分析中的数学方法与编程》。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几乎所有重要的议题,都离不开跨学科的沟通合作。各个学科之间有交叉的方面,可以提供各自独特的视角,为彼此共同的发展做贡献,而合作的最终目的绝不是学科间的一争高下,而是共同探索世界奥秘、最终解决问题。在汪老师看来,意识到并勇于承认本学科所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是“跨学科”的第一步,只有打开学科的大门,不为所谓的维护学科地位而封闭,承认别的学科对问题解决的价值,才能为解决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学科的尊严。

        “教学是特殊的交流”,在这一“交流”过程中,汪锋老师秉持着科学的教育理念,不仅讲授知识,更传授感悟语言、探知世界的方法,如他所期望的:“教育工作者就得保护学生不一样的兴趣、不一样的路,给他们提供支持、提供帮助。”他带着语言学这把钥匙,为学生打开了丰富多样的窗。

采访 | 颜一澄 刘慧玲

撰稿 | 颜一澄 刘慧玲 林牧阳

编辑 | 刘慧玲

封面 | 李佳宸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