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文拾趣|透纳的艺术溪流与瞬息风景

Irene Cooper ZiWU誌屋 2022-10-08


“即使是一名乞丐,我也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这只手是我自己的,而且它将永远属于我自己。”
——透纳


《雨,蒸汽和速度——西部大铁路》,1844


艺术家总是在死后才出名。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毕加索一样幸运,年纪轻轻便能享受到名利场的歌舞升平。像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这样“身后名”盖过“生前事”的画家,如今收获的迟来追捧仿佛上帝对他艺术成就的另一种补偿。画廊里熙熙攘攘的游客在透纳作品前留下匆匆一瞥,艺术系学生虔诚地记着笔记期待将自己对作品的热情抒发到文章里,无数模仿者或致敬或“东施效颦”的风格再现......这门庭若市、名声大噪的样子透纳本人是不曾见过,也不知道他在尘世的彼岸是否常常忖度自己画作的完成度以及运笔时的灵感翩跹。


这个被誉为“风景画家中威廉·布莱克”的透纳,有着诗人般的非理性张狂。后世将他与莫奈和罗斯科相比较,透纳特征鲜明的从一众艺术家里脱颖而出,如同一个来自未来的预言。往往超越时代者总不被现实所理解,现代人对透纳的痴迷是岁月累积的结果,当人们透过昨日的万花筒去看透纳于现世表露的哲思,从古吹至今的风撩拨起了伦敦的雨雾。


《威尼斯大运河》,1835


01

非主流艺术



透纳并不像家境优渥的塞尚一样有个“好开头”。他的父亲是理发师,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来自一个屠夫世家,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样的出身决定了透纳的行为举止。世俗对待跳脱出常规、有才华的“异类”总会放大他身上一个最明显的标签,以阶级歧视与财富多寡来动摇他们的决心,就像那些政客们对待“杂货店女儿”玛格丽特·撒切尔一样。


《自画像》,1799


家庭原因让透纳无法获得与其职业相称的教育,但这方面的缺陷却意外使他不拘泥于传统文化框架的限制,继而拥有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与依靠富裕家庭支持的约翰·康斯特布尔(John Constable)不同,透纳从很早就开始用绘画赚钱补贴家用。他制作复制品,教授画画,参与戏剧舞美设计。他赚到的第一桶金是临摹亨利·鲍斯韦尔的《喀那芬城堡》,该摹本中的风景画为透纳开启了创造的大门,将其领入皇家美术学院的艺术殿堂。


亨利·鲍斯韦尔《喀那芬城堡》,1786


以皇家美术学院为代表的权威将风景画视为“低人一等”的类别,认为其地位远不如历史画甚至肖像画。在学院派认知里,历史画需要画家与观者都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知识储备,而风景画却是未经过教育的人们也可赏析的内容。对于这一观点透纳深恶痛绝,他与康斯太布尔、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试图渗透并改变主流审美的偏执,以向世人证明风景画与历史题材作品一样也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


《海上渔夫》,1796


《柯尼斯顿丘原的早晨,坎伯兰》是透纳以薄涂法勾勒瞬间光影变幻的作品。天空被透纳简化成了一道狭窄的光带,与黑暗的前景对照体现了山丘的海拔。约翰·弥尔顿《失乐园》中的诗句也出现在参展目录里,这种诗画同源的并置与中国传统文人画有着相似的精神力量。透纳将风景画与《失乐园》相关联,标志了他笔下作品严肃而宏大风格的定调。正如透纳在其笔记中所述,诗人多用隐喻描写自然之美而画家则直接描绘,他绘画中所表达的意象与弥尔顿诗句里的内容相互契合,如同镜子般映射着彼此的魅力。


《柯尼斯顿丘原的早晨,坎伯兰》,1798


02

独立爱国者



1803年开始拿破仑对英国贸易的封锁导致了国内经济的衰退,战争压迫下人民爱国情绪高涨,社会动荡为透纳提供了创作素材。风景画比其他类别更能直观表达暗涌的情绪,体现民族的荣耀与焦虑。英国对皇家海军与商船队的依赖促进了海景画的再次兴起,到拿破仑战争爆发时它已经成为一个繁荣的亚流派。透纳在霍雷肖·纳尔逊(Horatio Nelson)死后重绘的《特拉法加海战》中详细描绘了英雄之死与海战的胜利。有别于其他以该战役为主题的画作,透纳从“胜利号”右舷出发将纳尔逊之死与宏观战局结合起来,恍若立于眼前的船帆拉近了观者与战役之间的距离。


《特拉法加海战》,1806-1808


1807年,透纳的《乡村铁匠》与大卫·威尔基(david wilkie)的《盲人小提琴手》并置一处,赞助人乔治·博蒙特爵士(Sir George Beaumont)由于偏好威尔基的风格而诋毁透纳,从而引发了英国绘画界关于赞助者与画家之间关系的矛盾。透纳对博蒙特这种自诩“正确品味仲裁者”的鉴赏家非常不齿,他表示自己宁愿成为一名乞丐也不愿成为被赞助人摆布的傀儡。


透纳《乡村铁匠》,1807


威尔基《盲人小提琴手》,1806


“正如水蒸气会凝结成小水滴,艺术家的思维反映了他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正如雨滴会聚成河流,这种提取来的知识精华成为他的艺术素材。艺术就像溪流一样,寻找到它自己的方向。”透纳一直坚持画家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纵使他的一部分观众因为这个原因离他而去,他也始终坚守作为艺术实践者的教育与影响力。


《暴风雪:汉尼拔和他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1812


03

意式灵感录



1819年至1829年透纳曾2次参观意大利。古典时期与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作品,特别是拉斐尔与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深深影响了透纳的创作。在读完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之后,意大利自由的丧失激发了透纳对古罗马艺术的好奇,他描绘的暮光建筑更是符合罗马帝国衰落的主题。


《月光下的古罗马圆形大剧场》,1819

透纳的意大利研究也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结构》等系列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该系列水彩画中,透纳没有遵守传统透视原则,而是更多关注作品整体效果。透纳赋予了教堂内部更为广阔的空间感,低视角切入构建出参观者被宏大建筑所征服的体验。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结构》,1821


从神话与宗教故事中汲取灵感,这似乎是透纳对于后辈拉斐尔前派的风格启示录。《贝亚湾,阿波罗与女先知》是透纳继《从梵蒂冈远眺罗马》之后又一幅反映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内容。传说阿波罗迷恋库米的女巫并给予她一年生命以换取她能握住手中的每一粒尘埃,当女巫无法回应阿波罗的爱时,他便拒绝赐予他永恒的青春。女巫代表意大利被毁灭的美,透纳将意大利的古今融合,表露了他对世事无常的哀婉。


《贝亚湾,阿波罗与女先知》,1823


《从梵蒂冈远眺罗马》,1820


04

“无畏号”悲歌



透纳将自己的作品视为英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凝练,其风格的放肆体现了社会道德与价值观的变革。他1839年提交给皇家美术学院的作品《“无畏号”》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位“亲密爱人”,这幅画之所以扬名万里并不只是因为它的怀旧风格,而是它唤醒了观者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正如展览中随附的苏格兰诗人托马斯·坎贝尔(Thomas Campbell)在引言所写:“曾经在战役和风中耀武扬威的旗帜,已经不在飘扬。”


《被拖去解体的战舰无畏号》,1839


这幅宛如一首国家颂歌与壮丽乐章的作品常被解读为对英国海军辉煌时代的哀悼,迁移至现代语境则变成了虚空派(Vanitas)象征艺术的主旨。虚空派作为一种陪葬艺术在15世纪被看作是病态的存在,它展示了人们对于死亡与衰颓无止境的恐惧。电影《007:天幕杀机》中邦德与Q首次见面也是在这幅画前,“旧战船黯然被拖去成为烂铁”,如此悲凉的境地似乎在讽刺“00”项目早已被时代遗弃,就像迟暮的英雄与辉煌已逝的战舰。


007电影中的《“无畏号”》


或许是英国艺术家独有的黑色幽默,这样一幅“廉颇老矣”的画作却满溢着“可悲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属于透纳的昨日悼念,哀愁但不踟蹰,像极了电影中M引用的那段丁尼生:


向上滑动阅览

虽然我们的力量已不如当初,

We are not now that strength,

已远非昔日移天动地的雄姿;

which in old days moved earth and heaven;

但我们仍然是我们;

That which we are, we are;

英雄的心

One equal temper of heroic heart,

尽管被时间、被命运消磨,

Made weak by time and fate,

我们的意志坚强如故。

but strong in will.

去奋斗,去探索,去寻求,

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

但永不屈服。

and not to yield.


透纳

No.

01


【英】巴里·威宁 著;孙萍 译

透纳的早期职业生涯受到战争的深刻影响;在旅行之中,他目睹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转型。尽管工业化、土地改革以及宪政改革等主题和内容一直都出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但是他仍旧穷尽一生钻研自然形态和现象,这些使得透纳的绘画作品更具丰富内涵和视觉效果。本书以时间的脉络为读者呈现透纳一生的艺术旅途:从早年的“非主流”艺术经历到在拿破仑铁蹄下爱国情绪高涨的作品,再到意大利之行对其创作的影响以及“热力学天才”关于“雨和蒸汽”的迷离幻境。铜版纸将透纳作品中的光影、色彩与层次尽数铺陈于观者面前,文末附上的名词解说与人物传略为喜爱艺术的朋友提供专业的指导。

欢迎于誌屋上海8号桥2层翻阅


部分图片来源于National Gallery, Tate, Fine Art America, Wikimedia Commons, Morgan Library, BondMovies


往期精彩内容

  • 艺文拾趣|文字遗迹:图书馆编年史

  • 艺文拾趣|理查德·普林斯的“盗取”真实

  • 艺文拾趣|爱德华·霍普:孤独夜游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