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陆俭明教授在“数字人文与外语研究创新团队” 团队建设咨询会上的发言



编者按

      科研有多少是情怀,又掺杂多少功利,在当今社会很难说得清楚。生于1935年的陆俭明先生是国际级的语言学大家,耄耋之年,学耕不辍,依然活跃于学术舞台。我们有幸邀请陆先生参加论坛,领略他非凡的学术历程。他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对真理的忘我追求,是这个浮躁时代的一剂安神良药。我们把陆先生的讲话整理出来在线分享,就是基于这一认识。听先生一席话,你的心中会不会燃起一团火,点燃对学术的渴盼和希望?


陆俭明教授发言

各位:

      关于如何建设团队,如何确保团队能高效运行和高效产出,刚才文老师、王老师、胡老师、黄老师都谈了自己的意见。说实在我没有现代科研团队的实践经验,所言不一定合乎大家的愿望。

      我先后参加过四项集体科研,也可以说参加过四个科研团队的科研工作。两项是在学生时代,其中一项是1958年我们班18个同学集体编写《汉语成语小词典》;另一项是1959-1960年,我们1955级语言班和1957级语言班共40多位同学合作编写《现代汉语虚词例释》。这两项都做到了高效运行、高效产出。这两部辞书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至今《汉语成语小词典》发行量已过亿,《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也已发行数万册。另外两项是工作后,具体说,是80年代中期开始的,第一项是“现代汉语词类研究”,由朱德熙先生领衔,团队就三个人——朱德熙先生、郭锐和我。遗憾的是朱先生过早去世,后由我和郭锐最后完成,这为郭锐后来出版《现代汉语词类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奠定了基础。我也因此发表了几篇谈论词类问题的文章。第二项是与北大计算语言所合作,由俞士汶教授领衔共同研制《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细描写记录每类词里的每个词的语法信息),这参加的人多,中文系就我和郭锐二人参加。第一期收词7万余条,主要是研制建设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基本语言知识库,也出版了纸质版,纸质版为《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只收录一万余词,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所谓“高效产出”,我想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二是通过团队集体科研培养高素质的研究人才。我参加的这四项科研活动,可以说都是高效运行、高效产出——既产出了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同时培养了研究人才。

      如何保证一个科研团队能高效运行和高效产出?重要的是团队要有凝聚力。如何能使团队有凝聚力?正如刚才几位老师所说的大家得“志同道合”,彼此得互助互帮,互相虚心学习。作为团队领衔者,一定要以身作则,平易近人,不摆架子,爱护自己团队的成员,视团队成员如自己的家人;对所有成员一视同仁,分派任务也好,成果分享也好,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作为成员,一定要有团队合作精神,要勇于承担并努力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无论对领导者还是成员,有意见都放到桌面上当面讲,直言不讳,不背后议论。

      除非是临时性团队,如果是一个相对长期存在的科研团队,必然存在吐故纳新、新老交替的现象,以确保团队的活力。说到如何吸纳新成员,我想主要看两方面,一是德,二是智。德方面,要求不为名利而来,要求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全身心投入;此外要求对团队从事的科研项目有浓厚的兴趣,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科学研究的第一要素是“有兴趣”。智方面,具有从事团队科研项目的较好的业务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基本功和较为广博的知识面,且具有较强的实际研究能力,这实际研究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创新思维的能力。当然也不能要求十全十美,但心地、心态必须好,基础、功底必须好。

      作为一个团队,当然也不能不考虑经费,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但名和利绝对不能放在第一位。这样,团队才能成为一个有朝气、有活力、有创新能力的团队。

      我是老脑筋,所言不一定合时宜,谨供参考。谢谢大家!



▼往期精彩回顾▼中国社会科学网:"数字人文与外语研究创新团队"年度论坛举办
孔蕾 秦洪武:媒介话语构建:埃及媒体“中非关系”报道分析
谢璇 秦洪武:法媒视野中的“中国制造 202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