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岳史著 || 任鹏杰《历史·教育·人生——任鹏杰历史教育杂文》出版

唐潮杂志 2022-03-19





▷ 西岳史著 


作者:任鹏杰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6月 

定价:98.0元


 作者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本科/学士;香港公开大学教育硕士。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秘书;现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远程培训核心专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项目(历史学科)协同主持人等职。学术研究以历史教育为重点,撰写/主编《历史•教育•人生——任鹏杰历史教育杂文》《教育研究论文选题与写作(历史分册)》等专著多部,发表论文和随笔100多篇。


本书目录


第一章  历史教育要讲理

一、服务人生: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

二、思想何以敢入地狱窥视

三、当代历史教育必须关心哪些价值问题

四、历史观念:能救人也能杀人

五、“人”才是历史教育追寻的目标

六、不关切“生命意义”何来更好的历史教育

七、历史教育中哪些知识有价值且值得学习

八、历史教育为什么要讲好常识

九、再谈历史教育回归常识的必须性

十、教学的转变:历史教育如何趋近理想目标

十一、认识历史教育研究的重大意义


第二章   历史教育要有人

一、教育的根本就是人文关怀

二、呼唤“活生生”的历史教育

三、历史与现实:我们应该守望什么

四、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教育最该做哪些事情

五、灾难能否促使我们深刻改进历史教育

六、围绕什么来提升我们的课程观

七、为什么说“三维目标”不可分割

八、关于新时代历史教育发展的沉思


第三章   历史教育要有心

一、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

二、有效历史教学在线研讨实录编后记

三、站在学生立场追问历史教育有效性

四、文本危机:你感觉到了吗? 

五、文本危机:当思想失去了造型

六、文本危机:个性和创造性的凋零

七、我们都是“半个人”,必须找着自己的另一半

八、别只做看客、骂客、瞪眼客


第四章   历史教育要求新

一、教师胜任力重在发展教育智慧——由束鹏芳的历史教学延展开来

二、历史教育关乎世界更关乎人生——陈伟国《来自历史课堂的智慧》序言

三、敢于直面不完美  去努力接近完美——《教学思辨:历史教学的有效平衡方略》序

四、一条线串联世界  多视角省察历史——评田雪莲老师“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一课

五、探索与争鸣:评课,学生不能缺席

六、发展性评价应该根植于日常教学——教育评价需要关注的几个认识问题

七、服务考试与服务人生——由“新课程·新高考”所想到的

八、“服务人生”与“服务考试”

九、可怕的暴露


第五章   历史教育要务实

一、《和平之犬》断想

二、安妮·弗兰克

三、哦!贝多芬... ...

四、下跪

五、其实每个人都是惟一

六、刀山上的舞蹈

七、“拾”字的意义

八、做人得有规矩

九、彼得大帝与胡须

十、休矣,人类中心主义! 

十一、最重要的历史教训

十二、责任由谁来负? 

十三、精神国防:“捐耻”引发的思绪

十四、反噬一口岂能聋盲一世之人——忍无可忍说日本对待历史教育的态度

十五、我们都发疯了,谁来忏悔... ...

十六、春节: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十七、“三八”:叩问沧桑月无言

十八、薛福成故居拜思记

十九、我们要闻闻花香——由劳动节历史想到的

二十、国际儿童节:“利迪策惨案”催生的节日

二十一、蓬巴杜夫人:一个不可小觑的女人

二十二、《共和国》:油画上的祖国母亲

二十三、龙的传人应懂得龙文化真谛

二十四、丰子恺的漫画《听诊》

二十五、“三不猴”究竟意味着什么? 

二十六、《雅典学院》左下方局部画面中的人物


第六章   历史教育要探真

一、论熙丰农田水利法实施的地理分布及其经济社会效益

二、陕西在宋代的历史地位

三、宋真宗的《劝学诗》

四、《杨德泉文集》后记

五、王先胜《中国远古纹饰初读》《中国上古纹饰初读》书序


第七章  教育期刊要有魂

一、历史教育必须走出上位不清下位糊涂窘境

二、历史教育:现在·思想·人格

三、只缘牵挂“人”太多,我们渴求来相会 

四、刊物的风格及其策划

五、关于总社期刊转型创新的思考

六、历史与未来:我们应担当什么样的责任

七、办刊要有精彩策划



服务人生:

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


人生之复杂和嬗变不居,让人深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是人生最难之事。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恰在于此——用“整体”历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简言之,就是“服务人生”。应该说,历史课程改革的必然取向也在于此。在“应试”之风欲静不能的当今,这或许有点苛求历史老师们,但当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时,恐怕大家都会回眸于此。历史教学不扎根于人性沃壤、紧密关切学生人生,欲走出教而无育(学而不悟)、不受欢迎的窘境,岂有他途?惟其如此,我们才需要课改,才需要创新。创新绝非阿世媚俗、立异标新,创新的真谛乃是把未做好的事,做得恰到好处。历史教学“恰到好处”的境界,就在于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


一、“现在”和“思想”:人生必备的坐标与准据

历史教育有效服务人生,当务之急是“返魅”,至少有两个要素不能缺席:一是“现在”;一是“思想”。

“现在”本是不存在的(这些文字刚写下,它们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仅仅是“过去”走向“未来”的一瞬,但人们可以把可感可触的每一个“今天”界定为“现在”——它是实在的人生坐标,又是彰“往”察“来”必须站上去的顶峰,历史教育有效服务人生的前提恰是落脚于“现在”。忽略了“现在”,就会犯鲁迅批评过的痼疾,即一味回顾悠悠过去,展望渺渺未来,惟独对“现在”的问题交了白卷。教育无“现在”,断无生命力可言!

“思想”之于人生的关键意义在于,追问和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它显然是历史教育服务“现在”人生的根本落脚点。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判断和选择的过程,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来自正确的思想。克罗齐(Bendetto Croce)直言“历史就是思想”,李大钊则把历史思想、历史观与人生观等同,说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夸美纽斯(Comenius,J.A.)亦谓熟悉历史是人生“终身的眼目”,尼采(F.Nietzsche)把历史分为纪念的、好古的、批判的三种,认为只有批判的历史对人生有益。无不表明,历史教育以思想见境界。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论断早就告诫世人,有生命力从而有魅力的历史教育,“思想”和“现在”是万万不能缺席的。


二、没有“整体”历史观 人类就会失明陷于迷茫

小到个人的人生方向,大到民族和整个人类的走向,凭依“整体”历史观才可显明,否则就会遮蔽。因此,我把建构“整体”历史观,视为历史教育造福人生和人类的己任。

  “整体”历史观是指,历史教育必须同时具备相互关联的三个维度:“完整的世界观、公正的价值观、健全的人生观”。通俗地说,其相对应的取向应该是:“敬天、尊理、爱人”。“敬天”是世界观的维度,核心是完整地反映世界,以一颗敬畏之心对待万物;“尊理”是价值观的维度,核心是公正地判断善恶,秉持理据正确地认识历史;“爱人”是人生观的维度,核心是健全地塑造人性,坚守爱心,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

  偏离这个“三面一体”的整体历史观,人类看事物的眼目就会短浅、片面乃至失明,从而陷于苦闷彷徨。譬如,人们津津乐道“以人为本”,它在社会观即人与人关系的层面,确是必须秉持的真理,不过在世界观上深究,就颇值得怀疑。至少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文艺复兴运动之前,人类所经历的“万物有灵论”和“万物有机论”两个时代,人与自然是和谐的,然而此后被复兴了的“人是万物尺度”论调泛滥后,整个世界逐渐被拖入僵死的“机械论”时代,“对自然的征服与统治”成了现代世界的核心观念,人类由此走上了并非耸人听闻的“自绝”之路。

  现在流行的很多谬见割裂了整体历史观。譬如,欧洲“新航路开辟”者,其信念本来根源于资本价值观,他们最新的“发现”,实以搜掠世界资源(包括劳动力)为目的,然而人们评价其行迹时,却忘了其“海盗”本质,而褒以“英雄”“高尚”等词汇,殊不知世界日趋“凶多吉少”,恰恰由此开始。同样,倘若局促于单一狭隘的经济价值观看历史,就不难理解有人为什么对以和平交往(最多不过宣扬国威)为主旨的“郑和下西洋”也要横加指责了。

 作为“整体”的历史观被割裂了,思想就会谬误,且习焉不察。欲走出误区,就必须建构“整体”历史观。


三、历史教育必须助人:认识自己、做好自己

服务人生,最终靠正确思想的引领。用后现代学者海德格尔(Heidegger,M.)的说法,“遗忘”历史即是一种“遮蔽”,思想的责任就是返回历史本身来“解蔽”,助人独立地认识自己,从而做好自己。对学生来说,主要的人生任务,无非是完善这样的“一体两面”:一面做好自己;一面做好公民。服务于这个任务,就得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贯穿如下一些历史意识(不很全面,暂举这些)。

一是,天地人合一克己意识。人是“小宇宙”,本与“大宇宙”(天地)一体,人首先是自然的人,呼吸、吃饭、穿衣... ...无不仰赖大自然的恩赐,但资源“有限论”警告人们,只有摒弃“人是万物尺度”世界观,在索取大自然的欲望上“克己”(敬畏、珍惜、节约、保护),世界才有持续“光明”的可能。

二是,自由即自我控制意识。自由是生命的奇葩,人生之至求,但应理解人并非“是生而自由的”,其实“无往不在枷锁中”,自由的先决条件是适应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自由不是放纵,自由的真谛是自控即做好自己,自由抉择意味着对选择结果的敢于担当。

三是,个性与社会性和谐意识。教育的本质是社会化,即帮助学生获得和发展社会知识和社会情感,保持互敬互爱互助态度,开放地与他人交往沟通,理解人与人的差异和社会的多态性,知道首先个人(小我)与社会(大我)关系和谐了,做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好公民,个人才有可能获得充分发展。

四是,独立自主的个性人格意识。个性人格是指个人性格修养所表现出的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亦即能够控制自己、做好自己,它是“多”中的“一”,“变”中的“不变”。个性人格不是个人主义、不能社会化、不能“墙头草,随风倒”。社会进步取决于每一个人的个性人格,教育的最高目的便是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人格。            

五是,独立判断舆论、共识的意识。借助“历史”与“现在”互动,正确辨析舆论和共识,既善于回归“常识”,又不囿于“常识”偏见,学生才能获得更加准确和有效的概念知识、程序知识、态度信念知识。这一意识(又称媒体素养)在讯息芜杂不堪的时代,是学生趋向知识渊博、情感丰富、意志自由,进而养成个性人格所不可或缺的。

六是,淡泊名利选择更好人生目标的意识。亚当·斯密(Smith A.)认为,“利己”与“利他”其实是同时伴随每个人的“看不见的手”,出“手”不当,害人害己。换言之,人“幸福”与否取决于内在的精神感受而非名利,关键在如何“自控”,处理好名利与道德的关系。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最终靠个性人格。它本质上是利他、利民、利国、利人类的。我们应该选择的最好人生目标,就在这里!

认识自己、做好自己,对个人的人生是重要的,对民族、国家、世界的命运也同样是重要的。因为,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和世界,只有认识自己,才能真正做好自己。它是整个世界的和平幸福之基,也正是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和责任所在。



本文选自本书第1-4页

原载:

中国教育报,2007-03-23(6)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3)





往期推荐:

斯年已尽,潮生未满|唐潮2020年推送合辑

芸馆漫谈01 | 读书心得与经验交流——杨松老师访谈录

西岳史著 || 徐赐成《历史教师素养论 ——基于历史教育实践过程的分析》出版

西岳史著 || 徐赐成《历史教师专业成长实践论》出版

会员招募 || 于赓哲的书房:与其人山人海,不如相伴书海



图文来源/首师大历史教育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江炜炜

审核/丁点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