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烙印] 李其容:佳人美凤,出身不好的薄命红颜

点击加盟☞ 新三届 2024-04-25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李其容,1946年生于南京,1966年毕业于杭州浙大附中高中。1970年回老家湖北应城插队并任民办初中教师,后转为公办教师在应城杨河中学任教。1972年因不与右派父亲划清界限受迫害,逃回杭州成了黑户。1978年转回户口,在浙江美术学院图书馆工作至退休。


原题
红颜薄命的佳人美凤 
——记画家陈达青的妻子




作者:李其容

赵美凤和丈夫陈达青

01
“我不知道自己的生日,真的,不知道。”
不晓得她是第几遍对我讲这情况了,用不同的叙述方式。
最早说的时候是三十多年前,那时她快退休了。我们是同事。
三四十年间,会在不同的时间跟我讲同一件事,可见,她对自己的生日不是不在意,但她总以一种不在意的语调对我说起。不过她知道她是哪一年出生的,她属牛,比我大九岁。
去年秋(2016年),眼看她要过80大寿了(虚岁),我下决心要弄清她的生日,我想邀另一位同事丁衣衣是日去她家跟她的亲人一起过,否则她的生日太冷清了。
赵美凤老师是画家陈达青的遗孀,在她40岁那年丈夫去世。60刚过头,她的长子又病故。她后来一直跟小儿子夫妇一起过,而这对佳偶是丁克一族。
去年单位搞活动时我问过她,她说:“1937年风声就紧了,我妈生下我之后不多久便把我丢在扬州的外婆家,跟着我爸逃亡去了重庆。我外婆记我的生日是正月二十六,等我大了见着我妈她却说我是正月二十七。”
今年快到猴年年底,我给她的小儿媳妇打电话,告诉她我和丁衣衣要上门跟他们一起为赵老师过生日,问她婆婆到底是哪一天过生。红红在电话那头告诉我:“我妈自己也不知道哪天生日,她说她在育才学校的时候,全班女生都约定三八节成为自己的生日。所以,就三八节过吧!”
我还是有所不甘。既然提起育才学校,我依稀记得她若干年前跟我说过她跟冯姐冯罗铮老师的生日就相差两天,她们会选她们两个生日当中的一天过。正好,冯姐月初电话告诉我她准备3月3日生日那天开画展,趁这个当儿我就问了一句:“赵老师是比您大两天还是比您小两天?”
答曰:“小两天。”
美凤老师命苦。
说来她的父亲是有钱人,在照片上我看到她母亲秀美优雅,她父亲气宇轩昂,真是一对璧人。因为感情好,两人就生了一堆孩子,美凤老师告诉我:“那时没有避孕措施,我妈生孩子都生得怨了。”所以我想,日本人逼近江南时,她妈妈就弃下才出生不久的小女儿跑了是有“理由”的。
美凤老师生不逢时。
我记得她跟我说过:“我小时候头上出了一个个大脓包,所以就被剃成光头,他们不喜欢我。”

抗战胜利后,小美凤有过一段安逸的童年生活


1937年出生,到1945年抗战胜利,小美凤有八年没有见到父母。他们只在上海团聚了三年,1949年她父母又一次落荒而逃,撇下他们兄弟姐妹六人。这次父母亲去的是香港,因为她父亲很明智:反共坚决的他,知道共产党不会饶过自己。她父亲后来曾去台湾,还被蒋介石接见过。
五十年代,台湾某要人的夫人接见赵美凤父母

父母离开的时候, 小美凤才12岁,被育才学校收留了。在那里,她见到了后来成为她爱人的陈达青。陈达青被分在美术组,而她是戏剧组的。就这样,她顺理成章地成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在五十年代初期。
大约五十年代是她一生中最风光的时期,她不仅跟有才华有前途的干部子弟陈达青相恋,而且因为貌美,被上戏选为向来访的苏联大明星邦达尔丘克献花……
她结了婚,丈夫陈达青已经是浙江美术学院的青年教师了。 

这是她人生最开心的时光,结婚后不久生子

但她成分不好,父亲反动且在香港,有海外关系,所以毕业后被分到没有什么文化氛围的江西南昌话剧团。说她个子小又是娃娃脸,不能当主角,干的是跑龙套的角色。不久后,又被调到群众艺术馆, 总是下农村,以“辅导文化”为名让她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自此,她的一双手不再纤细、娇嫩。
达青老师为人正派,不为领导所看重。照说,小八路出身的达青老师早就该是美院的中层干部了,但没有。非但没有,美院那位最高领导还在大会上影射道:“有些党的干部爱美人不爱江山。”
美凤跟达青就这么着一直分离两地,浙江美院的领导故意不把美凤老师调过来。文革后那个美院最高领导并没有官复原职,因为查出来他是叛徒,这个叛徒一直以极左的面目人五人六的。
1977年,达青沉疴不治,撒手人寰。在病最重的时候,他曾交代爱妻:“我死后,你但凡有难处,去找李家桢与马玉如老师……”
李家桢是我父亲。于是美凤老师经常带着小儿子成为我们家的座上宾。达青老师的墓地还是我爸选的址。

我父亲为陈达青老师所选的墓址,其幼子在父亲墓前


达青老师去世后,美凤调到了我们图书馆。这个外语极好的文革前的老大学生,长时间被安置在教师阅览室工作。后来,我馆的外文画册多了,这才让她在分类编目室搞外文书目的翻译,她一手娟秀的的字迹留在扉页上,很配得起昂贵的画册。
美凤老师极为俭省,我看她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半使,心里很不以为然,想:“至于吗?”
一天终于熬不住,问:“现在您困难,我知道,但您的工资也不至于让您有这样的习惯呀。我想不通。”
她的眼神有点迷茫……终于说:“你知道吗,在我最爱美的少女时期爸爸妈妈却都不在,仅是在戏剧学院当老师的姐姐供养我,而在戏剧学院,周围的女生一个个都穿着那么漂亮的衣裙,我要把手头一点点的零花钱省下来买几件好看的衣裳穿穿……”
以后我就没有再问这样的傻话。

在上戏表演系读书的美凤穿得很俭朴,甚至可以说寒酸


我冷眼看她:她能很负责地完成交给的那些工作,但她会满不在乎地插上电炉用公家的电煮咖啡,还经常在上班时间干私活。偶尔,她会在我面前蹦出几句极为“反动”的话。对于我这个比较教条的人来说,要搁在别人那里我会特别反感,但知晓她遭遇的我,却打心底里原谅她的一切。哦,重要的是,她从来不整别人。要知道,整人的人不一定地位高,有的地位卑微的人也很喜欢整人。
她对图书馆内有些同事为了一点利益而互相倾轧很是不屑,背地里说:“彼此都沦落到图书馆里了,还搞个什么劲呀……”
她看得很透。

虽然母亲不够尽责,但美凤还是把风烛残年的母亲从香港接到自己身边照料


她曾经很难过的告诉我,美院某画家,达青老师育才学校的同学,在出国前曾到图书馆让她补习英语,然而某次她有事去找这位画家谈,这位画家居然不请她进门,跟她在家门口谈事。
她也有过幸运的事:因为她的学历与资历,美院1995年分房时她得到了一大套房子,三室一厅,地段也好。然而她大儿子刚结婚,于是她把房子让给了大儿子住,自己另租房子住。
哪知天不照应,五年后大儿子得了癌症去世,留下了他的寡妻与几岁的小女儿。美凤老师不忍心赶走儿媳与孙女,让她们一直住着。大儿媳其间找过对象,但从没有一点让婆婆与小叔子合住一套房子的意思。

黑发人送白发人,美凤老师将长子的骨灰放在丈夫的墓穴中


更为甚者,大儿子死后的十年后,一天她接到台湾打来的电话。那头说:“我是您丈夫陈达青全部画作的收藏人,现在我们准备出一本《陈达青油画作品集》,作为未亡人,您能写一篇文章吗?”
她大吃一惊:“什么时候陈达青的油画被卖了呀?我一无所知!”
亡夫的全部油画作品,是她寄放在分到的那套房子里的一小间里的。
后来,她去问大儿媳,大儿媳一口咬定:“是你儿子病重时我们不得已卖掉治病的!”
她无语。

曾经的美人,晚年一直跟小儿子住在一个阴暗的底楼套间里。两居室,没有厅,他们把外头的小天井改造成一个带有餐厅功能的客厅,这次我和衣衣以及他的小儿子儿媳,就是在这里为她庆生的。 

写这一篇的时候,脑子里总时不时浮现那句古老的成语:红颜薄命。
不过,在她送我去车站的时候我说了一段令她非常欣慰的话:“也许,您的一生有太多的苦难,但您却有着一般人最少能得到的财富:爱情。”
(写于2017年)
02
那天,我辞别美凤老师,正准备离开她家,她递给了我这本画册并告诉我:“达青的画册能送人的只留下这一本了……”
我郑重地接过,感慨万分。
我是春节期间看望赵老师时得到这份沉甸甸的礼物的。我这些年每年春节都去看望赵老师。

父亲晚年的最后十年,每年春节期间我都陪着父亲,哪儿也不去,因为这期间保姆回家过节,我理应“值班”。我的亲戚、朋友、同事也不来,因为父亲嫌烦——耄耋老人的脾气总是自顾自的。父亲去世后,有那么几年我还没有缓过劲来,想不到要去给人拜年而人们一时间也忘了要来我家,那几年春节过得很清冷。等我想到要去拜年时,就有选择地去几家:中学小学的三位老师家和赵老师家。
老师家我是坐坐而已,去赵老师家除了带些年货我还得备些菜,半成品的菜,到那儿我再加工后就坐下来,跟她坐在有些冷的厅里,喝点儿黄酒,聊聊陈谷子烂芝麻的往事,我要坐在她的右边,因为她的左耳几乎听不见了。
因而,我便陆陆续续地知道了一些达青老师的人生。
我从没见到过达青老师,只从父亲那儿听说过他。父亲说他最初当右派去油画系“改造”时,只有达青老师一如既往,没有变换“脸谱”。我后来在美院工作几十年,听到人们谈起达青老师时,无一例外地说他“这是一个好人”。这样的口碑,我这辈子只有听别人对我说起我母亲时才这样。
父亲因此跟达青老师成了忘年交,无怪达青老师在最后的日子里向妻子交代:“你以后有什么困难去找李家桢老师或马玉如老师……”

陈达青老师作品

这本画册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我是曾经看过达青老师的原作的,在美凤老师才搬到新套间的时候。新套间被刚刚分到手的时候,美凤老师是住过一阵子的,跟着两个儿子与从香港接来的老母。我去贺新居的时候看到几张原作,画作色彩的美丽令我难忘。如今画册上的作品虽犹有余韵,但毕竟逊色多了。
我不知道在我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达青老师的原作否……但愿那位台湾的收藏家能在杭州为达青老师办一次画展。看原作是种享受。
没有见过达青老师,不能杜撰。好在画册中陈达青老师的同学、同事、朋友郑胜天老师在这本画册中写了一些,那我就顺便拿来“借花献佛”——在此,我的读者们是佛。

年轻时的陈达青


忆陈达青

你可知道你是我的偶像?

我多么想成为和你一样。

我如能赛苍鹰翱翔高空,

只因你是托著我翼的风。 [1]


这首1988年好莱坞电影《情比姊妹深》(Beaches)的主题曲因主角贝蒂米勒(Bette Midler)的精彩演唱而流传至今。我头一次听到这首歌时,马上就想到一个人。他在我心中有同样的地位。那就是我的老同学陈达青。
我11岁在上海被录取进入著名的育才学校。美术组十几位新同学中,达青的身世最与众不同。他父亲是浙东抗日的三五支队成员,后来编入新四军。1949年退伍后在山东省文化局担任领导工作。达青进校时穿着不合身的旧军装,戴一顶有护耳的帽子,有时脖上还缠条毛巾。大家都说他是不折不扣的“小八路”。

陈达青与他的父亲


育才是教育家陶行知抗战时创办的一所很特殊的学校 [2] ,先为培养有天资的孤儿而设,后来也招收有艺术才能的一般学童。多年来人才辈出,蜚声杏坛。达青与我在那里四年同窗。1953年院校调整,育才学校改为行知师范。我们又一起被保送到杭州的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即早年的杭州国立艺专,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
我们在油画系同学五载,毕业后都留校教书。直到1977年达青因癌症不幸去世,我们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八个年头,算得是人生中很重的缘分了。有许多年我们更合住同一间宿舍。两张木板床中隔着一条长桌,朝朝夕夕两面相对。我看我的书,他写他的小说。不知不觉就度过了许多个春秋。

右三为陈达青在育才同学间 


幼时虽也有人夸我聪敏好学,但在达青面前我总是自愧不如。他仅长我一岁多,而成熟稳重却高出一大截。我们还沉溺于戏耍胡闹,他已有自己的人生计划。我们看到女生尚面红舌结,他已经正式谈起恋爱来。在同辈中达青是天然的领袖,但他做人从不趾高气扬。说话总是慢条斯理,语调平和,反倒更受大家敬重。最让人佩服的是他那似乎与生俱来的正气。他一贯平等待人,不偏不倚。
我们一起经历过一波波严酷的政治运动,直到荒唐的“文化大革命”,按理他属于“政治可靠”一类。但他并不标榜自己正确,更从不参与“整人”。这在那个“以言治罪”的年代里极其难得。达青的正直使他受到几乎所有人的信赖。“文革”结束后我们常常惋惜地说,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新时期中国美术学院的掌门人非他莫属。

正中坐着的是陈达青,育才美术生下乡采风


“画如其人”,达青的艺术作品也具有这种强烈的个人气质。油画是外来媒材。我们学画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外国艺术家的影响。记得学生时代先是崇拜列宾、苏里科夫 [3] 等正统俄国写实派大师。以后又偏爱谢洛夫、弗鲁贝尔 [4] 这些别具一格的奇才。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册那时虽然得之不易,但学生私下拿到都爱不释手。所以我们画面上时时都会流露出模仿和摇摆不定的痕迹。但达青与我们不同,他初出道就有了自己的面貌。即使写生他也很有主见。无论是静物、风景或人物,造型都比较拙实,色彩鲜明而浓重。这种实而不华的风格在早期作品中已渐形成。以后几十年并没有变化,只是随着技巧的娴熟,越见丰厚沉稳,犹如他的人品。
陈达青老师作品

1960年罗马尼亚画家博巴(Eugen Popa)应邀来杭州讲学 [5] ,达青在他的工作室中深造两年。上世纪中叶大陆与西方完全隔绝。林风眠、吴大羽等提倡现代主义的教授都不见容于美院,被迫离校隐居沪上。学校教学完全搬用苏联模式,模仿自然的写实手法盛行。博巴是十多年来第一位被请进校园的另类艺术家。他的画风与欧洲现代绘画一脉相承,比较强调个性,注重表现。他要求学生用心灵感受对象,再以简练、概括的艺术语言传达。这与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不谋而合。两年中博巴在杭州言传身教,带领学生另拓蹊径,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许多人都为他的教学实验感到兴奋鼓舞。达青有机会师从博巴,是命运巧妙的安排。他的画本来就不同于流行的“苏派”,现在找到良师指导,个性和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艺术创作从此更入佳境。
陈达青老师作品

从美院毕业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八年,是达青艺术生涯的成熟期。现在留下的许多精彩遗作,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他还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了历史画《五卅运动》。在1960年代的中国艺坛上,达青的实力和表现令人瞩目。可惜1964年后日益频繁的政治运动,夺去了他不少宝贵时间。到1966年春“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艺术家就完全被剥夺了创作的可能。那些年我们曾一起去皖浙山道“步行长征”,或者在富春江畔“接受再教育”,都不敢梦想有朝一日还能够重拾画笔。好不容易熬到“文革”噩梦结束,达青却患上了不治之症。我们看到这样一位极富潜力的优秀艺术家,被时代的悲剧和病魔扼杀。他的艺术之花未能完全绽放,实在使人扼腕痛惜。
三十年后重温达青的作品,真是百感交集。我几乎记得他画每一幅画的情景。他手持调色板、斟酌再三而断然落笔的画姿也历历在目。有人以为习作不能登大雅之堂,我却不以为然。其实所谓“习作”与创作的界限并不绝对。即使一幅小草图,艺术家投入满腔情怀,可能比徒有其表的某些“辉煌巨制”更有艺术价值。达芬奇的潦草手稿,和《最后的晚餐》同样是艺术家超凡绝世的创造。黄宾虹的随笔速写,也许比他的长轴横卷更能透露大师的奥秘。
陈达青老师作品

达青的诞生在四明山麓、剡溪环抱的嵊州。他笔下的江南景色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情。达青十分具有诗人气质,他的风景画不是浅唱低吟的散曲,而是大气磅礴的赞歌。他善于使用色块。无论是田野或树丛、水面或天空,每一块颜色放上去都铿锵有声,组成了一阕斑斓缤纷的交响诗。一般人都以为江南山色必清秀朦胧,达青却以油画的厚重将我们带进了他自幼迷醉的另一个境界。
达青也是十分重情的人。他喜欢画自己身边的人物。妻儿友人、邻里街坊,都是他的画题。还在学生时期,达青的爱情故事就被同学传为佳话。美凤原是我们在育才学校戏剧组的同学。他们之间锲而不舍的追求,终成连理的结局,都令人赞羡不已。达青画的《小凤》,没有太著眼于动人的外貌,讲述的是一位坚强执着的女性。他笔下的《小青青》和《阿诺》,也充满了父爱的期许和童稚的活力。无论是老人的风霜岁月,农妇的勤朴生涯,都被达青用率真的造型语言侃侃道来。
达青老师笔下的爱妻
《五卅运动》是达青留下的唯一大幅创作。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艺术家的锤炼功夫与表达力度。他用伦勃朗的浓暗和杜米埃 [6] 的犀利,再现了那一历史时刻的戏剧性。当年许多画家都难脱苏俄历史画的窠臼。而达青这幅作品别树一帜,将古典绘画的庄严与个人的历史情结糅合在一起,远超越了对事件的直接描述。那在人群中卖报的小童,总让我感到就是达青本人童年的写照。他有意将自己置身于历史的风浪之中,使人想起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领导人民》中画家手持长枪,追随自由女神的形象 [7] 。艺术家是用自己的心灵参与历史,而绝非只是旁观记录。达青后来所作的一些历史题材作品,即使是未完成的画稿或变体,也都带有这种自传体的特色。
陈达青老师作品

记得一位加拿大艺术家说过:艺术家的意义不只在于他的作品。他的一切作为行止、爱恨悲欢,都可以是创造活动的一部分。达青的岁月虽然短暂,但他的人生并不苍白。他活得挺拔、爱得炽热。他的艺术和生活都浓郁深醇,无怨无悔。在杭州玉泉医院中达青与死神搏斗的最后一天,我去病房里看望他。他那清癯的面容判若两人,病痛对他的折磨令人心碎。可是我深信他留下的不只是遗憾。人们永远会记得这一位真诚而刚正的艺术家,他为自己大写的生命画出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号。
2011年初夏于三角洲

我和美凤老师2016年合影


注释:
[1]Did you ever know that you're my hero?

You're everything I wish I could be

I could fly higher than an eagle

For you are the wind beneath my wings

——摘自 “Wind beneath my wings”,  Jeff Silbar 和Larry Henley 作于1982年。

[2]陶行知(1891-1946),徽州歙县人,教育家、思想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3]列宾(Ilya Repin,1844-1930),苏里科夫(Vasili Surikov ,1848-1916),俄罗斯画家,巡回展览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4]谢洛夫 (Valentine Serov ,1865-1911),弗鲁贝尔(Mikhail Vrubel,1856-1910),俄罗斯画家。

[5]埃乌琴.博巴( Eugen Popa,1919-1996)。罗马尼亚艺术家,布加勒斯特美术学院教授、罗马尼亚美术家协会副书记。根据中国与罗马尼亚文化协定,博巴应中国文化部邀请,于1960年至1962年间在浙江美术学院举办油画训练班。

[6]伦勃朗(Rembrandt Van Rijn,1606 - 1660),荷兰画家。杜米埃 (Honoré Daumier,1808-1879),法国画家。

[7]《自由引导人民》,法国浪漫主义艺术家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的代表作。巴黎卢浮宫收藏。


做号不易 贵在激励

新三届公众号奖金池
文图由作者惠赐本号分享

李其容专列

李其容:幼儿也会有坏心思,

我曾讹诈过保姆

李其容:小学一年级住校,

男孩子向我拜大王

一个南方女孩眼里的北京记忆
李其容:跳高不及格,
被女老师嘲笑“资产阶级小姐”

李其容:大大咧咧的女孩,

得罪君子也得罪小人

李其容:青梅竹马那一半
李其容:“狗崽子”串联记
20岁那年,我被同学打了一顿
李其容:爸爸买的单车
被造反学生抢走了

爸爸与顾准曾在一个党小组

《九九消寒图》在我家的遭遇

出身的烙印

李超:北大附中毕业照,

没留下我的身影

杨淑琴:父母被遣返原籍,
我也被轰出北京
王见勇:出身不好的我,
高中考两次,大学也考两次
黄恒顶:升高中,
富裕中农子弟的一波三折
唐龙潜:文革前“上山下乡青训班” 
朱四维:收听敌台,
被打成“现反”系狱九年
高峰:喝隔夜茶的人
王小玲:提起写简历填成分,
我们都十分紧张
陈新民:“苦人儿”张东泉
罗维开: ''下放人家'', 
最尴尬是子女婚姻大事
张讴:遣返回乡七年,
14岁分宅基地盖新房
李光平:从地富子女到地厅级干部
王祥龙:右派父亲去世后,
母亲走过坎坷多难的人生
王祥龙:右派父亲走后,
我随了继父的姓
付晓峰:遣返山村后,
三姐嫁了目不识丁的庄稼汉
方芳:遣返老家密云,
却被遣送东北密山
朱今天:我爸是个资本家,
遣返老家送了命
冷文瑞:我家遭遇的文革遣返
王宗禹:我家的两次被遣返
田平疆:父亲是傅作义旧部,
我随父母被"遣返"原籍
陈原:祖母,你因何受难
蒋子龙:王爷溥佐下放的故事
赵雪:父亲被下放农村,
我“居家插队”
周裕兴:从无锡到盐城,
我随父母下放九年整
何蜀:母亲当过“下放干部”,
饿着肚皮劳动锻炼
陈敏:那十年,我被"下放"了两次
汤晓炜:我16岁下放农场,
度过8年农村生活
魏伟:下放八年,
三兄妹先后上大学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