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宇宙博物馆,我们一起去春游 | 科幻小说

靓灵 不存在科幻 2020-09-08

本周的主题是「太空居民」。

春游来到的博物馆中,收藏着各种各样的文明。这里的每个文明都在经历春天,但却没有多少能走入夏季。

| 靓灵 | 科幻作家,曾从事地质灾害研究工作。擅长在宏大神奇的设定中表现人类的温情。代表作品《黎明之前》《落言》《珞珈》。



二一博物馆·春

全文7000字,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若担心时间线中途断裂,点右上角菜单选择浮窗,随时回传。

06

各位同学请回到牵引力场里来,不要到处飞了,我们要集合进馆了。都回来了吗?每个人的呼吸罩子都关上了吗?来往这边,进博物馆之前我们先在门口照个相,请大家转向那边无人摄影船的镜头,关上反射板,把自己的样子露出来。边上的同学往中间挤一点,手脚比较多的同学可以先帮忙把个子小、移动慢的同学拉到空隙处,这样照出来会紧凑一些。反光弱的同学请补喝一口显影液。太阳帆都收一收。今天星区里天气不太好,远处可能有星变,我们动作快一些,在陨石阵雨前拍完进去。就这样,很好,拍好了,大家很棒!我们走吧。

你们都是第一次来“二一星区文明博物馆”吧?请在呼吸罩上设置好屏幕分布,可以多开几个侧面小屏,有一些实时微距画面从观众路径上看不清楚,参观者可以自己检索。我们一边参观,老师会一边给大家讲解,一定要跟紧了,不要离开咱们的牵引场。这里路线复杂、人数也不少,占空约七千个小号恒星系,掉队的人很可能会在找不到春游队伍时碰上碎陨石或者海盗,那可就救不回来了。

二一博物馆的展览内容,是截止至上次调查为止,所能找并复原的二一星区内文明的缩放复制品,我们等会儿看见的每个恒星系都差不多大,但其实它们中大多数都和原始大小差得远,有的从很大缩小了,有的从很小放大了。这是为了能给同一体型量级的参观者提供方便,具体的缩放比例一会儿都能在注释屏上看见。

虽然大小是和原来不一样了,但博物馆对展品使用的是粒子层缩放技术,展盒也用到了精控物理参数培养场,所以在这些复制文明眼里,任何物质比例与物理常数都没有改变,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所在的空间坐标系发生了缩放,也不知道自己的绝对占空体积改变了。

以文明发源地为坐标系原点的复制星系,都与历史上对应原星系、原文明、原生物的某一刻,有着电子级精度的相同物质组合方式、科技文明发展、环境物理参数,并且与原文明互相独立。这里收纳的展品文明在技术上的唯一共同点,是尚且没有办法离开自己的原生恒星系,毕竟为了控制总占空体积,博物馆也不能收纳航程延伸太远的文明。

想细细看完数十个展馆里的七千个复制文明,得详细参观很长的时间,今天我们主要看春季文明,只观看和讲解其中四个最具代表性的场馆。


05

第一个系列展馆的名字是“日照时长”。狭义上来说,这个词组是指恒星系以内,文明最初始发的那颗星球,在单次自转过程中,星球表面单点接受恒星直接辐射的时间长度,而且在个体生物的感受里,日照时长无论从定义上还是主观理解上,都接近固定值。

当然啦,大家知道有的文明诞生于没有恒星或没有正辐射的地方,也有的文明在没有单向时间概念的区域出现。这里说到的日照时长,广义上指长期稳定的生存环境。

文明是发展的,在稳定环境中尤其如此。这个展馆里陈列的,正是处于相对稳定外界环境和长期慢速发展中的文明。为了阻止博物馆内的文明在自然进程里,突然找到跑出笼子的科技,有时候要给他们设置一些小小的阻碍来拖延发展,用抹平变化的方式让总体稳定持续得更久。具体来说,博物馆可能在较小的幅度里改变这些文明生存环境中的某一两个小参数,他们就会花上很长的主观时间来探寻和适应这种变化,但又道不出明确的改变,而我们就可以从中观察细节。

不用担心这会令展品失实,“日照时长”展厅里会做出的参数调整是极小的。毕竟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文明的切片状态,而不是非得要这些复制品走上如纪录片一般与原生物一模一样的发展途径。鲜活的个体行为已经是最好的观察样本。

以门口这个展品为例,它是较常见的形式:恒星系里某颗能量最适宜的行星上演化出星系内唯一文明。潜镜头里应该能看见这些烷基生物正在全球的岛屿上修建固体防御工事,这对气体生物来说是很困难的,但他们即不明白为什么海水在过去几百年里变得越来越剧烈了,也不能眼看着海洋淹没家园,只能先应付眼前的危机。

通常一个星区在经历了初始沸腾之后,会逐渐趋于稳定与熵增速度减缓,行星会在公转与自转的力平衡中维持被恒星辐射包裹的能量状态,于是这种稳定就成为了生命不可避免又毫不明显的前提,期间出现的生物和文明系统都适应着这种前提运行。此时博物馆在复制文明的自转速度上加减一个千万分之一尺度的加速度,并且放任这个凭空出现的自转加速度在星系运动中被引力拉平。文明所处的环境辐射将在极缓慢的速度下,逐渐变得过长或过短,又或者过不均,这就造出了一个不至于令文明覆灭的生存环境波动。

如此改变了“日照时长”的复制文明恒星系,大体上还是和原来文明所处环境差不多,环境变化无论如何会被文明内的个体归因解析到合理范围,可能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看似是自然灾害的动静,但不至于影响这些复制品按照原本的方式生存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就是大家观察学习的好时机。


04

第二个系列展馆的名字是“节律变化”。在上一个展馆里,我们担心稳定文明发展带来让他们离开展览盒的技术,所以为他们设置了微量环境变化作为阻碍,同时又要保证这些阻碍不会强烈到毁灭复制文明的程度。“节律变化”展馆里的复制文明则完全不需要这样精心的持续维护,他们都将在技术爆炸前迎来无法避免的灭亡。

现在我们目所能及看到的文明,在很短的时间里自生又被迫自灭了。博物馆复制的时间点,是这些文明最靠近兴盛的春末夏初,也是它们的代表性时期,最辉煌和特殊的发展一般都在这一阶段。他们遵循各自的规律,从荒芜的生命寒冬破土而出,在对自己而言称得上是贫瘠的地方一点点向鼎盛时期的夏季发展,接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快速落入秋冬的灭亡。

处于绝对零度的物质不会变化,那里没有生命,也没有文明。

信息传递以物质变化为前提,物质变化的外因是包裹它的物理环境场在施展作用。

当一团物质的变化规律复杂到一定的程度,而且这个规律里包含了一部分自我复制时,就可以称之为生命,生命是物质复杂而规律变化的直接结果。

当生命以逐渐高效的方式处理和传递信息,使得信息和生命在互相依存中同时传承与迭代,便可以称之为文明。生命浸泡在文明中生长,文明在生命中发展壮大,两者互为子母。

如果物理环境场不再适合物质将之前的稳定循环进行下去了,生命作为物质变化的直接结果,也就同样无法维持。在这件事情上,文明比生命的幸运之处在于,它的复杂程度与覆盖尺度更能抵御有限的环境冲击。用通俗的话来说,文明的死亡比生命的消逝更缓慢一些,而这种缓慢就给了它更多自我延续的机会。

有一部分在荒芜之地学会思考的生物想通了这一点,因此在环境恶劣到生命不可能再延续的情况下,这些渺小的个体会选择放弃单体自我,以整个文明的尺度对抗衰亡,他们创造了如同生物个体般万象归一式的文明再生模式。

衰亡之前,这类文明用尽用最后的力量,封存他们希望留下的文明火种,然后安然接受个体命运里的一切下坠。等到环境条件恢复到一定程度,相似的物质循环重新开始,相似的生命簇拥着珍贵的信息遗迹生长起来,又能长成与上一代文明相差无几的样子。

同学们请往前移动半个单位。我们现在看见的这个卫星文明,就属于上面讲的这一类。从大家走进这个展馆到现在,对比色谱,星球的整体颜色已经从绿31演化到绿6灰25,这是卫星表层环境从强氧化腐蚀的等离子寒冬,走向了有轻金属单质饱和大气的夏天。

在你们的呼吸罩侧面随机更换几组微距实况,大量屈光潜镜头藏在星球的各处,向你们展示这些单体生命的生活与行为。对于慢速演化的文明,从潜镜头里能看到的光子图几乎是静态的,而对于快速演化的文明,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看完整个演化进程。他们贪婪地解读和吸收上一代文明的遗迹,但并不知道星球环境很快就要再次恶化,这是以他们目前的水平,尚无法影响的节律循环。

大家再转到背面来看。

在时间上短暂闪烁的脆弱文明,也并不是每一个都能以休眠埋藏和挖掘解读的形式循环留存下去的。原生环境无数次的节律变化中,绝大多数短暂的文明只出现一次,就永久地消失了,这是最难寻找和复原的一类文明。文明探查工作者常常只能勉强找到的,是已经被时间磨蚀到几乎消失的智能痕迹,比如当地自然环境无法造出的元素分布、成分复杂度过高的物质、反地质应力发展模式的大陆板块变形,而且这些痕迹到底是当地产生还是外星带来的,也经常引发争议。能够按自我意愿跳出单向时间轴的生命类型毕竟是少数,普通文明博物馆很难请到那样的员工来协助复原工作。

这一侧排列的文明也以对我们而言极快的速度演化,从潜镜头中能看见清晰的细节。为了保证展览进行,每当这些文明进入冬季,逐渐淡化到痕迹都不太明显之后,单个展览盒里的全部物质将被粉碎并重铸,重新恢复成复制文明初始发展时的初春状态,如同电影的重放。所以我们才能一次又一次地观看这些昙花一现的一次性文明。既然他们没有办法在节律变化中自发持续下去,博物馆就只能帮助他们循环了。

虽然在“节律变化”展馆里的复制文明都是短暂的,但他们的原文明,无论是彻底消亡的,还是艰难循环着对抗恶劣生存环境的,都确实曾经或正在二一星区的某处存在。能产生自我节律的那些文明,大部分至今仍然以你们所见到的展品变化速度循环,甚至有个别的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跬步千里,缓缓扩大力量,“进化”成能熬过冬季的持续性文明。还是以我们刚才细看的卫星文明为例,它一次完整节律变化的时间长度大约为我们的十子夸,还不够你们中大多数人一次夜食。在真实的这颗卫星上,他们的文明已经经历了八亿多个春冬,现今仍然存在。

你们可以从这里试着去理解这“尺度”这件事。我们能亲身经历的世界,别说宇宙了,就算在二一星区里也是狭窄的,但外面还有很广阔的地方。请不要因为某个异事物在某尺度上,与你所习惯的世界相去甚远,就否定它的存在与合理性。

否定很简单,理解很难,万物都有同与不同。我们的同学之中,一部人相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也是短寿的生命,而你们能成为同学,寿命应该大体上还在同一个量级。面前的这些文明相对于我们的个体生命来说只是弹指一瞬,但我们主观上觉得漫长的某一段时间,相对于另一些文明可能也是瞬间而已。博物馆里任何一个展品在正常的粉碎程序里的倒数时长,都在二十子夸左右,而在这些生物自己的体验里,有的在察觉到变化现象之前就集体死亡了,有的则过完一生也不知道天外星空的剧变,其实是终结自己所在星系的粉碎机器在运作。


03

所有同学都跟上了吗?我们去第三个系列展馆了。今天的宙风真大啊,大家别被吹走了。

这个展馆的名字是“物资紧缺”。

并不是所有的文明都有幸在适合发展的原生环境与发展路径上一直延续。有一些注定要快速跃进的,或者遭遇突然事件的文明,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里消耗能调用的所有物资,接着以各种残酷的方式结束整个进程。这些文明可能是激进、活跃、好奇的,也可能是疯狂、偏执、脆弱的。

比如离我们最近的这一个恒星系,它其实本已经快要到达自己的技术夏季了,但几乎占据整个文明进程的资源争夺分裂战争,将这个原生星球切割得支离破碎,大量的可用资源被凭空蒸发,剩余的资源将无力维持所剩无几的生命。

再看那边十多个星系,远看整体还算完整,你们点开对应的潜镜头就会看见,衰败征兆形式各异。有的突然技术爆炸,全民沉迷同样的细分领域研究,却没了足够生产力用于加工营养补充剂,不久将爆发无可挽回的大饥荒;有的尚未完善基础学科,就开始拼命普及娱乐活动,很快就没多少人还能保留维持社会稳定的思考力与心智;也有的突然遭遇潜伏已久的全球环境灾难,纤细的自平衡断裂立即带来连锁负影响,没有个体能坚持到十代之后。内部破坏、集体自杀、偏执失策,单独听上去微不足道的小问题,都可能卷起撕碎一个文明的狂风。

这些模型里有一些文明确实今天还在,也有的已经自我消亡,或分散迁徙到很远的地方,或缩小规模成为新的寄生式亚文明,活在另一个文明的庇佑下逐渐失去自我。这几种就可以算作进入冬季或新的循环了。为了让参观能够正常进行,博物馆会试着从它们春盛的某个时刻开始减缓进程,让急转直下的时刻缓慢一些到来。

比如有的星系引力参数被调大,它们的地底生物更难在液态和气态的低压环境中行动,于是这拖慢了冒险者用海水淹死全球人的速度。再比如有的文明尚未触及到信息超光速理论,博物馆就把它们所在展盒的光速调慢,于是这样的文明就得花很长时间才能走出我们为其圈起来的空间,也不会因为航空发展就贸然进入失智般的移民狂热。

文明稳定发展的前提中必然有一部分幸运,随机的两阵涟漪如果不能有效叠加,就不会长成大浪,只会各自消散,事后看来仿佛从未存在。物资紧缺本身并不是衰落的必要条件,有些紧缺也可能是衰落的结果之一,上一个展厅里当然也有在山穷水尽处仍然延续下来的文明。就算在危机中给这些复制文明送去充足的生存物资,他们仍然会以其他的方式走向冬季。


02

最后一个系列展馆的名字是“一期一会”,“一期”的原意是“一生”,这个展馆的名字狭义上可以理解成一生之间见到一次。

这一类文明,是生存环境条件最苛刻的文明,比之前“节律变化”馆的更严格,因此也留下了不少未解之谜。在他们极短的文明进程中,其所在区域的物理参数、物质状况都只被允许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在真实宇宙中,实例常见于离子生命文明与超低温生命文明。他们生态中大部分物种,只能在很狭窄的环境条件下生存,而这样脆弱的条件在宇宙尺度中又很难长久地稳定维持下去。

这类文明常常熬不到夏天的文明爆发,只能在自己的春天之后就快速消逝。对于同学们来说,今天是一场春游,我们看见的所有展品都是文明的春季,但对于个别文明来说,春季已经是全部。

这边所展示的复制恒星系文明属于这一种。它叫太阳系,没有坚持到自己的文明夏季,甚至没有坚持到同一颗行星上不同发源地的亚文明完全融合成一种太阳系人大文明。

这个星系出现的原生行星生物全部是超低温生物,常见生物的生存环境温度只能严格控制在2兰米思的范围内,用他们自己的计量单位,也就是大约-50到50摄氏度范围,这个热辐射量离绝对零度只有4兰米思左右。除了无差别接收不含信息的热辐射以外,他们能理解和解析的粒子震动频率、光子波长范围都狭窄。消逝之前,文明与科技都达到巅峰时期的太阳系文明,只能接收到二一星区内大约百分之五有质量物质的辐射,剩余的宇宙对他们来说尚未被理解。

太阳系文明灭亡的原因尚未被解析,他们对外交互的痕迹实在太少,即使偶尔电波中断,也仅仅被理解为安静如常或某个大家伙路过,挡住了探测信号。等文明探查工作者注意到太久没有他们的信息,再去调查时,星系内的造物已经快被星球的地质自循环清理完了。博物馆尽力复制了他们存在过的历史时期。

也由于消亡原因不明,所以博物馆只能在它正要演化出更繁盛文明的时候将其粉碎重铸,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就像充满可能性的少年一次又一次在成人之前被扼杀。但这里毕竟是博物馆,不能展出过于远离真实世界的东西,所以这样的动作也是迫于无奈。


01

今天的春游行程结束了,大家在这里休息一下,我们等外面的陨石小一些再回去。

那边的同学扬尾巴是要提问对吗?

不,这些复制品当然不知道自己是复制品。如果知道了,他们的历史进程会产生重大改变,那也就失去博物馆还原事实的功能了。不过实际上,会有极少数的生物个体在特殊情况下发现一些怪异之处,比如某个亲自测量到的数据绝对无误,但又与他们正常科学发展路径上获取的信息严重不符。

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生物个体会把不能解释的现象强行拖入一段可以理解的经验之中,以此自我消解这类超出认知的信息。即使是生物个体对其他个体传递了这些信息,其他个体也很可能不会相信,或重复相似的消解过程。

少数时候也有个体偏执,他们能成为神职人员或厌世者——取决于他身边接受信息的个体相信与否——总之他们讲述的内容,会被认为是虚构的、远离真实生活与现实世界的。

最终这些猜到真相的个体,会在自己寿命的终点,把这些难以传播出去的信息独自带入单个生命的坟墓,几乎不会在文明中留下真正有价值的痕迹。

有没有其他个体相信的情况?嗯,这里毕竟是博物馆,展品也毕竟都是复制文明,所以在很多次有微弱随机性的演化中,任何刁钻的情况都还是有可能出现的,但对应的处理办法也是有的。比如说,一个复制文明里有多个个体认定自己所在的世界并不是原初世界,而是被复制的,而且他们已经或将要制造改变文明的巨大社会影响,解释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个体也不会被带出展览盒单独处理掉。

虽然博物馆的演算能力能够分析识别出这些个体,也能对之后一小段时间的文明发展做精确预测,但其实没有必要。挑出一些个体之后还得向文明系统中补回同样多的同类型粒子,之后还得处理消失个体身边的涟漪反应,即使上面说的工作也都做了,在他们的微观视角里,个体的非原生方式消失仍然可能会产生新的麻烦。

所以比起做完全部这些细微繁琐的工作,还不如直接粉碎整个展览盒更便捷。只需要把发现真实状况的文明所在恒星系撕碎,然后从设定好的时间原点造出一模一样的历史状况就行了。粉碎的速度对不同时间感知力的生命个体来说可能不一样,但对我们参观者而言,这个过程是很快的。不用担心,这样的事情都发生过很多次了。二一文明博物馆里所有的展品都是可销毁、可复制的。

我们会不会被做成复制品?现在不会,因为我们正处于很发达的文明水平,但过去的我们是可能被做成复制品的,如果感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历史博物馆里看看。

还有同学提问吗?好的,老师去向博物馆要进来时拍的照片,顺便看看雨有没有变小。大家在这里不要乱跑,可以互相交换观后感想。

外面的陨石雨好像越来越大了,看来一时半会儿是回不去了。明明是挑了降雨率最低的时间来春游,最近的天气预报真是越来越不能信了呢。


(完)

欢迎评论、点击在看、转发到朋友圈支持我们!

编者按:展现宇宙中不同文明的形态,有很多种方法。本篇作品中的博物馆的形式,看似无奇,但博物馆对于这些文明标本的处理方式和态度,却相当耐人寻味。在宇宙这座黑暗森林里,文明的关系也许并非只是朋友、敌人等这样简单。

上海果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已获得本篇权利人的授权(独家授权/一般授权),可通过旗下媒体发表本作,包括但不限于“不存在科幻”微信公众号、“不存在新闻”微博账号,以及“未来局科幻办”微博账号等

责编 | 宇镭

题图 | 电影《博物馆奇妙夜》截图
-
戳下列链接,阅读靓灵的其他代表作品:

堵车这么闹心的事儿,念念经就解决了?!(上)| 科幻小说

堵车这么闹心的事儿,念念经就解决了?!(下)| 科幻小说

你还用语言交流?孩子们已经在用辐射了!| 科幻小说

《颗粒之中》| 大国重器科幻

点击「阅读原文」,为你喜欢的7月小说投票

点「赞」和「在看」↓↓↓

这样你就不会不存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