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季影展 2019秋“语言的转码”片单,版权更正版

VCD影促会 VCD影促會 2021-09-05


海报设计师:Nova Pan


自10月18日版权风波以来,经过12天的努力,VCD版权组与各作品版权方取得联系并重新获得授权。在各版权公司与导演的支持下,秋季片单基本保留了原定片目,其中包括11部长片,8部短片和1部连续剧,并将从11月开始逐渐进行各类影片赏析和研讨活动。感谢此次事件中各国版权方、各机构工作人员、导演和VCD异国友人们给予我们的帮助和支持!11月活动档期已出,具体排片时间详见文末。

在本次影展中,我们希望通过不同类型的作品去开启影像与文本之间差异与互文的讨论,借由对文本和影像的对比来更加深和拓展对于影像语言的了解。为了能够更好地展开话题,本季度选择的文本与影像皆是势均力敌的作品,是大师与大师之间的对话。


(按艺术家姓氏首字母排列)

城堡 The Castle
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 Aleksey Balabanov
梦想者四夜 Four Nights of A Dreamer  
罗伯特·布列松 Robert Bresson
现代启示录 Apocalypse Now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Berlin Alexanderplatz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砂之女 Woman in the Dunes
敕使河原宏 Hiroshi Teshigahara
阶级关系 Class Relations
达尼埃尔·于伊耶 Danièle Huillet 
让-马里·斯特劳布 Jean-Marie Straub
洛丽塔 Lolita  
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一树梨花压海棠 Lolita
阿德里安·莱恩   Adrian Lyne
拔摩岛的夜 Night of Patoms 
李然  Li Ran
十一个男人 Eleven Men 
第五电影 Fifth Cinema
阮纯诗  Nguyễn Trinh Thi
吟游诗人 The Hoary Legends of the Caucasus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  Sergei Parajanov 
多多·阿巴希泽  Dodo Abashidze
十日谈 The Decameron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Pier Paolo Pasolini
撞死了一只羊 Jinpa 
万玛才旦  Pema Tseden
鳄鱼街 Street of Crocodiles 
史蒂芬·奎 Stephen Quay 
狄莫瑞·奎  Timothy Quay
N.已经掷出骰子 N. a pris les dés... 
阿兰·罗布-格里耶  Alain Robbe-Grillet
红死病的面具 Masca Crvene Smrti 
帕瓦·斯塔尔特  Pavao Stalter 
布兰科·拉尼托维奇  Branko Ranitović
鄂榭府崩溃记 Zánik domu Usheru 
深坑、钟摆和希望 Kyvadlo, jáma a nadeje
杨·史云梅耶  Jan Svankmajer
马尔多罗之歌 Les chants de Maldoror  
寺山修司  Terayama Shuji

 因材料问题,待定片目 

绝望 Despair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Last Year at Marienbad 

阿伦·雷乃  Alain Resnais



四季影展2019秋“语言的转码”
影片、作者及对应文本介绍

▲《城堡》海报 © Lenfilm Russia


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
Aleksey Balabanov
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俄罗斯著名导演、编剧、制作人。令他为人熟知的作品是系列电影《兄弟》与《兄弟2》,该片在俄罗斯叫好叫座。巴拉巴诺夫本人与他的作品都饱受争议,他既被指是个俄罗斯民族主义者,又同时被指“恐俄主义(Russophobia)”与厌世。这些争议以及他怪诞的风格让他常常被与拉斯·冯·提尔、科恩兄弟、法斯宾德和北野武相比较。


城堡

The Castle 1994 / 俄语 Russian / 中文字幕 Chinese subtitles / 120min 
本片是卡夫卡小说《城堡》诸多改编中的一部,或许也是其中最具风格的。该片的灯光、服装、布景等都极尽形式化。由俄罗斯著名先锋爵士音乐家谢尔盖·科里奥奇完成的配乐,也为影片渲染出格外诡谲的气氛。土地测量员在一众冷漠又势利的小镇居民中奔走,现实与梦的色彩浓郁跟所有人情感和精神上的虚空形成对比。全片荒诞流畅而又密不透风,神秘的城堡始终没有向徒劳的土地测量员显现它的入口。

对应文本《城堡》弗兰兹·卡夫卡
《城堡》是卡夫卡于 1922 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是卡夫卡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长的一部。小说描述土地测量员 K 受命到某地当土地测量员,长途跋涉到达后,却被“城堡”告知一切是场误会,并且不得逗留,K 费尽周折想要与“城堡”沟通,但最终也未能如愿的故事。《城堡》被认为是卡夫卡生命体验和哲学思想的总结,也是他创作风格成熟和定型的标志。卡夫卡的写作风格是独一无二的,他极其敏感的性格加上他与父亲的关系,奠定了他作品中那种难以复制的极端荒谬、徒劳与异化感。卡夫卡的人物往往无法真正地与周遭的人沟通、联结而孤立无助,陷于一个糟糕的处境并为此挣扎,然而所有的努力都没有出口,这样作品风格是卡夫卡所独有的。
▲《梦想者四夜》海报 © Films Sans Frontières

罗伯特·布列松
Robert Bresson
罗伯特·布列松,法国电影导演、编剧、剪辑,代表作为《扒手》、《死囚越狱》、《穆谢特》等。布列松早年学习绘画、文学与哲学,他的作品风格极简,绘画感强烈,多用局部特写,让观众联想“画面外”的内容。布列松善于发掘合适改编的文学作品,他还改编过法国作家乔治·贝尔纳诺斯的小说《乡村牧师日记》以及德尼·狄德罗的小说《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他的美学观念是用电影将音乐与绘画艺术融于一体,而非戏剧与摄影。与他简洁凝练的影像语言如出一辙,他的作品少而精,漫长的职业生涯只执导了13 部长片。


梦想者四夜

Four Nights of A Dreamer 1971 / 法语 French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87min 
在《白夜》之前,布列松的《扒手》,《温柔女子》也都是来自妥氏的文本。相较于维斯康蒂1957 年的经典改编,本片与原作风格相去甚远。布列松的四夜发生在人来人往的巴黎街头,刚刚度过了愉快一天的青年艺术家在街头遇见了失意的少女……小说中的焦灼被清新取代,典型的妥氏喃喃呓语则变成了法式的哲思。通过灯光,色彩,以及轻快的配乐,布列松不着痕迹地铺陈了一个远离世俗观念的世界,讲述着现代爱情的不确定与复杂,青年男女为之做出的牺牲。本片获得第2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 。

对应文本《白夜》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夜》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40年代的代表性小说,讲述了失意的青年在圣彼得堡街头偶遇等待爱人不来的少女娜斯金卡之后,四个夜晚所发生的故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部中篇小说中塑造了“幻想家”这一典型的妥氏主人公,并通过他那几乎令人疯狂的第一人称自述,由这样一个“小人物”对人性及当时的俄国社会做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作者之一,他的作品几乎都享有世界性声誉,包括《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白痴》,《地下室手记》等。这些作品不仅对于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家有着重大启发,对于后来的存在主义等哲学流派亦有着深厚的影响。

▲《现代启示录》海报 © Tamasa Distribution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美国著名导演弗朗西斯·福特·卡波拉出生于美国底特律,家族是美国的意大利移民。代表作为《教父》系列、《现代启示录》、《惊情四百年》。他的作品往往能将影片立意与美国关注的需要、美国社会的注意力相结合,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他的《教父》三部曲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百年百佳电影影片第二位”。他与马丁·斯科塞斯、乔治·卢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合称好莱坞 80 年代四大导演。


现代启示录

Apocalypse Now 1979 / 英语 法语 高棉语 越南语 English French Khmer Vietnamese / 中文字幕 Chinese subtitles / 147min 
与小说《黑暗的心》有着相同的内核,《现代启示录》的背景被挪到了越战下的东南亚。美军上尉威拉德接到特殊任务追杀在柬埔寨自立为王反抗美国的越战英雄科茨,通过威拉德溯河而上的一系列遭遇,影片对帝国主义及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科波拉通过超现实的美术,惊人惊叹的音效呈现了史上最为荒诞且宏大的战争场面,即便最迟钝的人也难不对这些场景产生质疑。该片亦毫无悬念地拿下了该年度的金棕榈大奖。

对应文本《黑暗之心》 约瑟夫·康拉德
《黑暗的心》是波兰裔英国作家康拉德最著名的中篇小说,也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作。这部作品有两个叙述者,一个是提供故事框架的无名氏,一个则是主人公马洛,他们以复调交错的手法讲述了欧洲商船船长马洛在非洲航行中的所见所闻。正如其名字黑暗的心本身所影射的多重含义引发了多重解读,这部小说涉及到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文明,人性等众多议题,以及暧昧的态度一直为后来者不断地挖掘和讨论。作为一名流亡者,康拉德随船航海工作20年,37岁才开始写作。这一经历让他早于同辈在作品中对于新旧世纪的交替,文明的冲突做出了回应。无论他的写作风格又或是议题都深深影响了后来的作家,包括福克纳,海明威等,他被老舍尊为“近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康拉德的重要作品还包括《吉姆爷》,《在西方的目光下》等。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海报 © 歌德学院中国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是德国新电影运动代表人物,代表作为《世界旦夕之间》、《恐惧吞噬灵魂》等。1969年,法斯宾德的处女作《爱比死更冷》在柏林影展上一鸣惊人,之后他又以 9 天拍摄获得 5 项大奖的《外国佬》,开始成为备受瞩目的德国新导演。法斯宾德是一位非常高产的作者导演,14年的拍片生涯总共执导过41部电影,全才型的他身兼导演、编剧、演员、制片、剧场经理、编曲、设计、剪接和摄影等多职。他热衷于舞台剧与间离效果的艺术风格,以冰冷残酷的视角审视社会现实。法斯宾德相信电影的教育作用,通过影像,他不断批判社会对弱势群体,尤其是同性恋群体的压迫。这位天才型的导演在他 37 岁时因用药过量猝然离世。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Berlin Alexanderplatz 1980 / 德语 German / 中文字幕 Chinese subtitles / 共14集,每集60min 14 episodes x 60min per episode 

本片改自德国文坛巨匠阿尔弗雷德·德布林于 1929 年成书的巨作《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是法斯宾德的名作之一。本片通过一个误杀妻子入狱的男人出狱后的种种遭遇,从宗教、个人与社会、价值观、情感等展现二战前的德国的社会图景。法斯宾德曾坦言原著是对其人生冲击最大的文学作品——“如果德布林的《柏》不是如此深深地镂刻在我脑海中……我将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在法斯宾德的其他作品中,都能找到《柏》的影子,他更是多次采用弗兰兹作为作品的男主角名字。法斯宾德采用他一贯自然主义的写实风格与线性叙事结构,使本剧与原著的叙事中心大相径庭,根据对书中人物命运的理解,他更清晰地展现许多在原著中隐晦表现的故事情节,这都体现了他本人对原著的理解与感受。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剧中,法斯宾德通过大量男性目光凝视的特写,开始了对同性之美的表达,使观众获得与好莱坞俄狄浦斯式趣味迥然不同的美感。这部 14 集的剧集评价极高,评论者将它与《十诫》相提并论。


对应文本《柏林亚历山大广场》阿尔弗雷德·德布林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是德国作家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9年。本书以二战前的德国作背景,讲了一位名为弗兰兹的男人在出狱后想要重新做人,却被周遭的一切引向苦海与深渊的故事。与弗兰兹的故事主线并行的,还有无数个小故事,以及弗兰兹故事明线牵动的一条由中世纪死神所执的暗线,大小故事、明暗线交错之下又交错着众多关于柏林真实情况介绍、《圣经》片段、古希腊传说等内容,这种电影蒙太奇式的拼贴手法,将多种内容融为一体,共同构筑了这本巨作的丰富层次。

▲《砂之女》海报 © TOHO CO., LTD.

    

敕使河原宏

Hiroshi Teshigahara

敕使河原宏,日本新浪潮导演,他的代表作是与他的大学同窗安部公房、音乐家武满彻合作的《砂之女》、《他人之颜》与《陷阱》,三人合作的时期也是敕使河原宏的全盛时期。敕使河原宏极其独特的审美源自于多方面。一方面,年轻时学习油画的他对抽象派与现代主义入迷,影响到了他的造型设计与镜头语言;其次作为草月流掌门人的花道创作经历直接影响到他的舞台美术创作;与众多建筑师(如矶崎新)与美工(山崎正夫)的合作,令他的电影空间设计更上一台阶,塔可夫斯基亦坦言在创作上受到了他的影响。


砂之女

Woman in the Dunes 1964 / 日语 Japanese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123min 

《砂之女》改编自安部公房的作品《砂女》,导演敕使河原宏与原著作者兼编剧安部公房在大学时期就志同道合,二人的合作使此片的完成度与还原度都极高,在国际中享有美誉。本片是一部在电影摄影、美工设计、造型上都无出其右的佳作,音乐更由日本著名音乐家武满彻操刀。影片最为独特的,其一是生理感觉的传达——人物的干渴、难受不只通过表演与情节表达,对准汗涔涔的肌肤的超级特写更是让感官冲破屏幕,袭向观众。本片获得第 17 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团特别奖。


对应文本《砂女》安部公房

《砂女》讲述的是一位昆虫学家到一片沙漠中寻找稀有昆虫,却被当地人诱骗到一名女子家中充当劳力,无法离开的故事。本书获得法国最优秀外国文学奖,是安部公房最负盛名作品之一。安部公房的代表作《砂女》、《墙》、《箱男》都在描写人与现代社会的疏远,陷入孤独和绝望的生活。安部公房擅长建构超现实世界——箱、墙、茧、沙等,让人物在其中探求内在,书中塑造的这种极端处境也达到了用恐惧胁迫读者去直面人性的软弱的目的。

▲《阶级关系》海报 © BELVA Film

达尼埃尔·于伊耶 & 让-马里·斯特劳布
Danièle Huillet & Jean-Marie Straub
达尼埃尔·于伊耶与让-马里·斯特劳布夫妻二人是法国著名导演,他们的代表作包括《安娜·玛格达丽娜·巴赫的编年史》、《西西里岛》等。1954年在伏尔泰公立中学相遇后,二人一拍即合,斯特劳布夫妇共同生活、创作五十二年,直到于伊耶在2006年去世。他们影片总是在试图探索用最简洁的镜头语言表达更多的内容,被观众称为“德国的布列松”。导演佩德罗·科斯塔的《何处安放你藏起的笑容?》(2001)讲述了斯特劳布与于依耶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创作方法。
 

阶级关系

Class Relations 1984 / 德语 German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127min 
本片改编自卡夫卡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讲的是一位年轻人远赴美国投奔他的舅舅随后发生的一连串故事。影片忠于原著,并没有结局。而导演夫妇也尝试以个人风格与实验性的尝试来演绎卡夫卡小说的超现实感——中景固定机位,固定空间,人物神态、肢体和语言刻意僵硬,强调侧面特写,镜头推进及平移可以突兀。本片获得第 34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对应文本《美国》弗兰兹·卡夫卡
《美国 (Amelika)》是卡夫卡在 1927 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又名《失踪者 (Der Verschollene)》。讲述的是 16 岁的德国少年卡尔·罗斯曼因为受女仆引诱,致使女仆怀孕,被父母送去美国投靠富有的舅舅,到了美国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与卡夫卡的另外两本长篇小说《审判》和《城堡》一样,本书也是他的未竟遗作,它们的内在主题都是人对世界的陌生与孤寂感,主人公永远达不到心中的目的地,并且全然孤独,这三本小说被原出版者、卡夫卡的挚友马克斯·勃罗德称为卡夫卡的“孤独三部曲”。

▲《洛丽塔》海报 © Park Circus/Fox, Pathé


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斯坦利·库布里克,美国电影导演、编剧、制作人,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代表作包括:《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等。对视觉呈现偏执的完美主义、难以复制的个人风格、逼近电影创作的极限是普遍影迷对他的印象。库布里克花四年制作的《2001 太空漫游》至今仍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佳的太空片"。《国际先驱者论坛报》曾把他与意大利的费里尼、瑞典的伯格曼、日本的黑泽明列为当代世界上最重要的四位电影导演。


洛丽塔

Lolita 1962 / 英语 法语 西班牙语 德语 English French Spanish German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153min 
这一版本中,小说《洛丽塔》作者纳博科夫应邀亲自攥写了电影的原剧本,但最终剧本几乎还是完全的出自导演之手。库布里克对于原著内容进行了大幅的删改,故事的内核亦有所变化,这部中年教授亨伯特诱拐12岁幼女的著名故事在库布里克的镜头下充满了悬疑的犯罪片色彩。这部黑白电影中,大量与小说相去甚远的细节都堪称经典。原作者纳博科夫对于电影的评价亦非常值得玩味,一流的电影,出色的表演,与他无关。

▲《一树梨花压海棠》海报 © Park Circus/Warner


阿德里安·莱恩
Adrian Lyne
英国导演阿德里安·莱恩以情色片著称,尤其是不被允许的禁忌之情。他的代表作《爱你九周半》、《致命诱惑》、《不忠》、《桃色交易》以及《洛丽塔》描述的都是耽溺过火的情感关系。他擅长用影像捕捉细腻情感,在大胆的情色镜头与富有隐喻的细节镜头间收放自如。他的影片在情、色、欲的外表下,是对人性道德的迂回诘问。


洛丽塔

Lolita 1962 / 英语 法语 西班牙语 德语 English French Spanish German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153min 
这一版本中,小说《洛丽塔》作者纳博科夫应邀亲自攥写了电影的原剧本,但最终剧本几乎还是完全的出自导演之手。库布里克对于原著内容进行了大幅的删改,故事的内核亦有所变化,这部中年教授亨伯特诱拐12岁幼女的著名故事在库布里克的镜头下充满了悬疑的犯罪片色彩。这部黑白电影中,大量与小说相去甚远的细节都堪称经典。原作者纳博科夫对于电影的评价亦非常值得玩味,一流的电影,出色的表演,与他无关。

对应文本《洛丽塔》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最为著名的小说。作品以男主人公,死囚亨伯特·亨伯特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了他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的一段畸恋纠葛。该书因故事本身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在美国一度无法出版,也因此反而收获了大量的关注,成为作者最为广泛流传的作品。纳博科夫出身于俄国贵族,自幼学习多门语言,对于英文造诣甚至超越众多母语作者。作为一名文体大师,除《洛丽塔》,他的代表作还包括《普宁》,《微暗的火》等,这些作品在语言和文体上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纳博科夫同时也是一名鳞翅目专家,他对于蝴蝶亚种及分类的研究热情持续了一生。
▲《拔摩岛的夜》截帧 © 李然 Li Ran

李然
Li Ran
1986年出⽣于湖北,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学⼠学位,⽬前⼯作⽣活在上海。他的创作涉及装置、影像、表演和写作,常常通过戏剧化的方式去呈现他对不同媒介和艺术史、电影等体系本身的审视,以及去发挥艺术家在叙事过程中的自治性。他的作品曾在巴黎蓬皮杜中心,柏林世界⽂化宫,休斯顿当代美术馆等机构展览;他在2014年莫斯科国际青年艺术双年展中获得“最佳艺术家奖”,并被由平丘克艺术中心2017年举办的“未来世代奖”提名入围。


拔摩岛的夜

Night of Patoms 2017 / 汉语普通话 Mandarin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20min 30sec 
《拔摩岛的夜》是李然受群展“寒夜”邀请所创作的影像作品,代表着巴金的同名小说中奉光这一角色的视角。书中对奉光的直接描写篇幅很少,但仅有的精悍段落却让他如同聚集的光束般打入主角家庭黑暗的“旧”现实。艺术家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影像元素来重新为奉光画像:李然选取圣经故事《创世纪》独幕剧里父子争权的情节,来投射奉光作为第三者、或者说新势力的挑战性;浪漫的台词则体现出角色的现代性对树生的吸引。不同风格影像的交织一同指向50年代到80年代间纪实图像的变迁,也代表着艺术家的思考:当我们站在更长历史时间轴上回顾,该如何看巴金和角色们所立足的历史语境?彼时的绝望和希望与我们的关联性是什么?

对应文本《寒夜》巴金
《寒夜》是中国现代作家巴金的著作,描述了40年代解放前的背景下,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绝望的现实以及社会普遍的悲剧。作者的时代性立场鲜明,全书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严厉的控诉和抨击。巴金用大量的笔墨和沉重的语言写下汪家几个主人公内心的活动,刻画出大时代下个体的迷惑、愿望,角色之间情感关系以及经济关系的胶着与碰撞。最终他们相互推搡着走向崩塌却不自知且无能为力,让人唏嘘。巴金对社会动荡下颠沛、残酷的个人命运饱含共情,对封建制度的腐朽黑暗报以坚决的抵制,这爱恨两面在他的文学语言和题材选择中都有着鲜明体现,《寒夜》的深刻性也正是来自巴金对现实的铭记和真切的书写。
▲《十一个儿子》截帧 © 阮纯诗 Nguyễn Trinh Thi

阮纯诗
Nguyễn Trinh Thi
阮纯诗是一名有着多重身份的影像艺术工作者。除了艺术创作,她同时也作为学者,纪录片工作者,以及独立影像机构河内DOCLAB的创始人和运营者活跃在越南。其跨学科、跨地区的求学及生活背景让她选择了影像这一更容易传播和理解的媒介进行创作。她的作品充满对历史与记忆、权力结构、民族国家身份的反思、回应与抵抗。有别于常见的政治性和揭露性的文献纪录片,阮纯诗的作品力图从现有图像之中发掘那些本不可见的叙事路径,亦非常注重影像的文本性与作者性。她对细节的处理非常细腻,展现出敏锐的女性主义视角。阮纯诗的作品曾展映于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山行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亚洲艺术双年展等诸多国际电影节及艺术展。


拔摩岛的夜

Night of Patoms 2017 / 汉语普通话 Mandarin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20min 30sec 
《拔摩岛的夜》是李然受群展“寒夜”邀请所创作的影像作品,代表着巴金的同名小说中奉光这一角色的视角。书中对奉光的直接描写篇幅很少,但仅有的精悍段落却让他如同聚集的光束般打入主角家庭黑暗的“旧”现实。艺术家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影像元素来重新为奉光画像:李然选取圣经故事《创世纪》独幕剧里父子争权的情节,来投射奉光作为第三者、或者说新势力的挑战性;浪漫的台词则体现出角色的现代性对树生的吸引。不同风格影像的交织一同指向50年代到80年代间纪实图像的变迁,也代表着艺术家的思考:当我们站在更长历史时间轴上回顾,该如何看巴金和角色们所立足的历史语境?彼时的绝望和希望与我们的关联性是什么?

对应文本《十一个儿子》弗兰兹·卡夫卡
与“父亲”这一身份与概念爱恨交织、难舍难分的卡夫卡,于1917年用一个父亲的口吻写下短篇《十一个儿子》。十一个迥异的男性人物面貌被描述得细致生动,组成了一套男性性格光谱;反过来,他们又共同映射出一个情感游离的、有着尖锐洞悉力和强硬话语权的隐形的父权形象。本作属于卡夫卡一部不太为人所知的处理复杂父子关系的精彩短篇。当中仅有对儿子们的描写和评价,却几乎毫无情节或直接的人物互动,然而看似松散的语言却有非常精准的造型力和对读者想象空间的控制。这使得本文更接近卡夫卡一些如《愿成为印第安人》、《桑丘·潘沙真传》、《夜晚》等微型虚构作品。
▲《第五电影》截帧 © 阮纯诗 Nguyễn Trinh Thi


第五电影

Fifth Cinema 2018 / 越南语 英语 Vietnamese English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56min 
《第五电影》的开头是一段沉静的自白,“如你所知,我是个电影人。”这句话以及本片里后续出现的文本,均来自新西兰的毛利电影人巴里·巴克利(Barry Barclay)。在他的陈述中,原住民电影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电影”架构之外的“第四电影“。阮纯诗基于巴克利的理论搭建出了这部论文电影的框架,进一步探讨电影工业与社会议题的不同切面。影片虽有念白,但声音是避让的,将更多空间留给文本语言。而画面之上,阮纯诗将自己女儿的影像,与无数“外来船长”视角下越南女性角色的历史影像并置于观者的眼前,徐徐展开一段关于殖民主义、越南原住民身份认同、电影业内视觉形象的匮乏等问题的叙述。


对应文本《为第四电影高歌》 巴里·巴克利
新西兰毛利影人巴里·巴克利(Barry Barclay)的《为第四电影高歌》(Celebrating Fourth Cinema) 一文写于2002年。他半认真半严肃地,将原住民电影称为第一电影(美国电影)、第二电影(艺术电影)、第三电影(所谓“第三世界国家”电影)之外的第四电影。巴克利并不认同现存影像和研究中对原住民的凝视和带有强烈的“古今对立“与殖民主义色彩的叙事。他呼唤更多由原住民自己创作、能够真正代表原住民文化的影像涌现。文章从电影话题再作延伸,原住民影像的极度边缘化同样是原生文明的智慧和价值观在整个现代社会中被息声、被制度性地忽视的一个体现。巴克利此文以及他个人的诸多电影、纪录片作品,不仅对新西兰的毛利族群,更对全球各地原住民族群找寻自身的文化话语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吟游诗人》海报 © Georgian-Film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
Sergei Parajanov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前苏联格鲁吉亚导演。他的代表作是《石榴的颜色》、《吟游诗人》。帕拉杰诺夫自幼显示出对色彩与绘画惊人的天赋,一生集诗人、短篇作家、画家、和导演于一身,各类作品都相当丰富。全方面的才华使得他的作品充满拼贴式的趣味和美感,他的人物造型如雕塑般立体耐看,而画面如民族画般丰富多彩,所用象征与剪辑却如诗歌一样耐人寻味,使人回味无穷。作为杜甫仁科的助手,他与塔可夫斯基都受到这位苏联诗电影的鼻祖的影响与教导。他的作品《石榴的颜色》被称为最接近诗的影像。
多多·阿巴希泽
Dodo Abashidze
多多·阿巴希泽,前苏联格鲁吉亚演员、导演。他作为导演只有两部作品,且都是与谢尔盖·帕拉杰诺夫合作,分别是《苏拉姆城堡的传说》与《吟游诗人》,他同时也参演了这两部作品。阿巴希泽更多为人知的身份是演员,他参演过的作品包括《皮罗斯马尼》、《个人问题采访记》等数十部电影。


吟游诗人

The Hoary Legends of the Caucasus 1988 / 阿塞拜疆语 格鲁吉亚语 Azerbaidzhan Georgian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73min 
本片根据俄罗斯作家莱蒙托夫的作品《歌手克里布》改编,故事叙述穷诗人Ashugi Qaribi与富商的女儿Magoul-Meguerie之间誓死不渝的爱情故事。本片洋溢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充满了歌舞与天方夜谭式的传说意象。由于政治的原因,本片预算可谓拮据,导致在道具、服装与布景方面,本片都略显粗糙,但这却丝毫不减少这部诗人的史诗的魅力。帕拉杰诺夫用他出色的想象力与诗人的本性,将脚踩大地、心向天堂的诗人本质表现无遗,正如本片物质条件粗陋,其内核确实崇高伟大的。本片是帕拉杰诺夫最后一部亲自完成的电影,在电影的结尾,他将本片献给与他惺惺相惜的、一样不被苏联当局接受的塔可夫斯基。

对应文本《歌手克里布》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的中篇小说《歌手克里布》讲述的是一个穷诗人Ashugi Qaribi爱上了土耳其富商的女儿Magoul-Meguerie,诗人必须在千日内致富,否则恋人将另嫁他人。吟游诗人游历一千个日日夜夜,路途中奇遇不尽,最后克服困难,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虽然著有《当代英雄》这一重要的小说,莱蒙托夫的主要声誉还是来自于他的诗歌。他早年求学即开始研究普希金与拜伦长诗,在自己的作品中,莱蒙托夫不断地回应着自由与意志,时间与永恒等主题。他的代表作《诗人之死》因对贵族的抨击引得沙皇盛怒,多方营救后才以流放半年。与他热爱的普希金一样,莱蒙托夫同样死于决斗。虽然早早便加入了“27俱乐部”,诗人依旧留下了不少的文学艺术遗产,包括400余首诗歌,4部小说,包括《假面舞会》在内的5部戏剧等。

▲ 《十日谈》海报 © Park Circus/MGM Studios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Pier Paolo Pasolini
帕索里尼,意大利作家、“后新现实主义时代”的电影导演,他的代表作是《俄狄浦斯王》、《十日谈》与《一千零一夜》等。帕索里尼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父亲是一名法西斯军官,母亲却是坚定的反纳粹者,这造成了他始终在始终在他的生命激情、性意识形态和政治两极之间摇摆撕裂。他的作品继承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风格,大多向古典名著取材,他喜欢在片中采用自然光线,并起用非职业演员来达到自己的风格效果。由于他的作品往往离经叛道,题材尖锐敏感、风格独立张狂,他和他的作品始终毁誉参半、备受争议。


十日谈

The Decameron 1971 / 意大利语 Italian / 中文字幕 Chinese subtitles / 112min 
本片改编自薄伽丘的《十日谈》,是帕索里尼延续自己60年代以古代神话题材警醒当今诗人的创作路线所创作的《生命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帕索里尼以相对通俗化的手法表现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十日谈》中的8个故事,整部影片色彩浓烈狂热,彷如那个时代的油画。同时片中大量的情欲镜头也表现了导演对封建世界中的情欲的观点。本片获得第 21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大奖。

对应文本《十日谈》薄伽丘
薄伽丘的《十日谈》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欧洲文学史行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巨著。作品讲述了1348年,瘟疫盛行的弗洛伦萨,10对避难男女终日欢宴的10日中讲述的100个故事。这些看似荒诞的故事对于教会的黑暗,禁欲主义,权贵的腐败进行了极其辛辣的讽刺,是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作品。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作者薄伽丘非常多产,传世作品还包括《爱的摧残》,《爱情十三问》,《大鸦》,《菲洛柯洛》《似真似幻的爱情》等等。意大利近代评论家桑克提斯曾把《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

▲《撞死了一只羊》海报 © 万玛才旦 Pema Tseden

万玛才旦
Pema Tseden
万玛才旦1969年12月出生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他自199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很快成为了一名双语写作者。在对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精神有了愈加深刻的理解后,万玛开始探索它们在电影中的表达和文化转译。万玛才旦的电影通过细腻的表现手法展示出了真实的藏区生活与精神内核,他不仅仅是藏族母语电影的开创者,同时也是观众走入当下藏区人民生活的引领者。


撞死了一只羊

Jinpa  2019 / 藏语 Tibetan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87min 
《撞死了一只羊》是万玛才旦导演的第六部电影长片。影片由两部短篇小说合并改编而来,讲述了一个长途货运司机,在梦境中帮助同名的康巴杀手完成复仇的故事。电影巧妙地用凝练的影像语言,将两个名为金巴(藏语中意为:施舍)的人物的命运,交织在同一段杀业与救赎的轮回之路上。导演万玛才旦的电影创作也自此从关注藏区现世生活图景,转向刻画佛性观照下的人心本性。《撞死了一只羊》获得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

对应文本《杀手》次仁罗布、《撞死了一只羊》万玛才旦
《杀手》是次仁罗布写于2006年的短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一个货车司机在路上遇到一个康巴杀手,在梦中替后者完成复仇的故事。不同于次仁罗布早期对普通藏人平淡状态的书写,本作设定更加新颖的同时,又在情节推进中更多融入了对善恶的两面性、救赎等精神层面的深度探讨,为读者呈现出藏地文化的真实面貌而又对外界“魔幻现实印象”进行了祛魅。可以说《杀手》标志着次仁罗布写作步入成熟期,在此之后,作者也进入了其自身创作的高产时期。万玛才旦的《撞死了一只羊》则讲述了一个司机在路上无意地杀了生,并为赎罪而送羊去超度的故事。全文平实却又将藏人信仰中的执念、施舍与解脱内化在字里行间。虽导演身份更为著名,万玛才旦笔耕不辍,除创作小说外,也致力于藏语文学的翻译等工作。

▲《鳄鱼街》海报 © BFI

史蒂芬·奎 & 狄莫瑞·奎
Stephen Quay & Timothy Quay
奎氏兄弟,美国定格动画导演,代表作为《鳄鱼街》、《杨.史云梅耶的橱柜》、《梳子》等。这对双胞胎出生于费城附近的一个小镇,由于镇上有大量的欧洲移民,因此二人受到了欧洲文化的熏陶。二人创作了辨识度十分高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大多以小人偶为题材,展现着工业主义以后,人与机械的关联,将人偶式动画成人严肃化。同时他们的作品大多弱化叙事,充满了文学、音乐、电影和哲学等要素,带有奥地利、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艺术的痕迹,有一种天然神秘的灵性。


鳄鱼街

Street of Crocodiles 1986 / 无对白 / 21min
《鳄鱼街》改编自波兰作家布鲁诺·舒尔茨的同名短篇小说。短片以奎氏兄弟的一贯风格,将有机材料和机械物体混合使用,忠实地还原书中铁锈、螺丝和灯泡、没有眼睛的塑料人偶、玻璃等形象,将原作中描写的鳄鱼街独特的形象——一座破败贫乏而孤立的工业城市以微观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纤毫毕现的细节,铁锈与灰尘质感逼真,明暗的巧妙区分,奎氏兄弟精心打造的鳄鱼街,神秘勾人。本片获得第 39 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对应文本《鳄鱼街》布鲁诺·舒尔茨
“比喻的盛宴”是人们最常用来形容布鲁诺·舒尔茨的作品的说法,《鳄鱼街》也不例外。《鳄鱼街》中,舒尔茨用为他所独有的方式回忆了他记忆中的童年,将稀疏平常的生活着墨得神秘瑰丽。舒尔茨一生生活封闭隐蔽,精神世界却犹如永动的万花筒。在舒尔茨笔下,万物之间都可以互换,阅读他的作品就如经历一场感官激活,将绚烂的世界与颅内连通,百变的比喻、诗意的语言、迷宫式的句式,他是当之无愧的、不可归类的语言大师。
▲《N.已经掷出骰子》海报 © Reel Suspects

阿兰·罗布-格里耶
Alain Robbe-Grillet
阿兰·罗布-格里耶,法国著名作家、电影导演,他的代表作是《橡皮》、《窥视者》、剧作《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他的小说对小说艺术本身进行了深入的挑战、反叛、思考与再建设,他主张取消时空界限,不拘泥于明确的主题与连贯的情节,作者更不彰显自己的倾向与感情,是完全有别于巴尔扎克现实主义的小说传统的。无论作为一位作家,还是作为一位导演,格里耶都是具有开创性且备受争议的。格里耶被公认为法国“新小说”流派的创始人,他的论文《未来小说的一条道路》和《自然、人道主义、悲剧》被视为新小说派的理论宣言。


N.已经掷出骰子

N. a pris les dés... 1971 / 法语 French / 中文字幕 Chinese subtitles / 81min 
本片是导演阿兰·罗布-格里耶拍摄于1972年的《伊甸园及其后》的另一版本,它与前者共用部分情节和场景,但采用另一个叙事版本剪辑而来,在FR3播出。格里耶作为一个剧本创作者,将零度创作的概念用于影像创作,思考文本时引发的可能性。

▲《红死病面具》截帧 © Zagreb Film

帕瓦·斯塔尔特
Pavao Stalter
帕瓦·斯塔尔特,前南斯拉夫动画导演,原是一位古画修复师。他与拉尼托维奇合作导演的《红死病的面具》被认为是恐怖动画电影类型里的杰作。他本人相比起作为动画导演,更致力于为其他动画家绘制场景。斯塔尔特被公认为萨格雷布学派最好的场景设计师之一。
布兰科·拉尼托维奇
Branko Ranitović
布兰科·拉尼托维奇,1925 年生,前南斯拉夫动画、纪录片导演。他的第一部导演作品是一部教育类影片,随后就开始了纪录片的工作。1960 年他进入动画学院并开始导演动画短片。


红死病的面具

Masca Crvene Smrti 1969 / 无对白 No dialog / 10min 
本片改编自爱伦·坡的一篇短篇小说《红死魔面具》,描绘在“红死病”瘟疫肆虐的世界的时候,一座城堡在末日的阴影下纵情狂欢,即将沦陷的场景。本片的萨格勒布学派气质与原著爱伦·坡独特的哥特式恐怖气质相得益彰。

对应文本《红死魔面具》埃德加·爱伦·坡
《红死魔面具》是爱伦·坡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故事描绘了在“红死病”瘟疫肆虐的世界之时的一场化妆舞会,城堡里,伯爵与众人狂欢之时却闯入了一名装扮成红死病魔的人,恐惧袭来的同时,死亡亦来临。坡用他一贯的手法让“面具”与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化为一体,并在钟声等其他意象的铺陈下逐渐将这一恐惧推至顶点。坡的作品篇幅短小,从不浪费笔墨在他认为的“无用”之处,每一言一语都在构筑他内心的“最高真实”。虽然其作品主题大多为怪诞的悬疑恐怖故事,但他以象征手法,华美语言,巧妙的结构所构筑的独特叙事让他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抛开他对后世侦探小说,悬疑电影的巨大影响,波德莱尔,马拉美等象征主义作家也都将其奉为先驱。他的代表做还包括《猫》、《鄂谢府的坍塌》等等。
▲《鄂榭府崩溃记》海报© athanor

杨·史云梅耶
Jan Svankmajer
杨·史云梅耶,1934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学生时代钟情超现实主义艺术,学习欧洲传统木偶戏,并涉猎舞台、诗歌创作、电影等。自1964年制作了他的首部动画短片《最后伎俩》以来一直持续创作至今,是当今世界位数不多的动画大师。他以前卫地运用3D定格加真人动画和对经典童话进行的令人难忘的阴暗演绎著称。许多评论家赞誉他将视觉元素以及对阴暗幻想的运用提到了剧情与讲述之上。他的动画作品深刻地影响了特瑞·吉列姆、奎氏兄弟、蒂姆·波顿等许多的艺术家和导演。


鄂榭府崩溃记

Zánik domu Usheru 1981 / 捷克语 Czech / 中文字幕 Chinese subtitles / 15min 
本片改编自爱伦·坡的《鄂榭府崩溃记》,史云梅耶用定格动画的手法将原著讲述的贵族没落的故事表现出来。史云梅耶多次改编爱伦·坡的作品,爱伦·坡显著的语言风格、哥特式的荒颓美感、荒诞诡异的氛围感高度符合他的审美偏好。此片不用一个人物,以原文作为旁白,用抽象的意象演绎,还原了原著的气氛。

对应文本《鄂榭府崩溃记》埃德加·爱伦·坡
《鄂榭府崩溃记》是爱伦·坡最为著名的一部短篇。小说中的“我”来到古老的鄂谢府拜访老友,而这个一脉单传的古老家庭刚刚失去了最后一代血脉中的一个。随后,在坡所塑造的恐怖氛围内,孪生兄妹中的哥哥亦死亡,鄂榭府也分崩离析。《鄂谢府崩溃记》可以说是坡的美学登峰造极之作,不论是景物描写所塑造出的阴郁的古宅,还是对兄妹形象的描写都极尽哥特之美。文本中,坡更是通过双重的讲述结构创造出了与现实相连的三重恐怖的效果,是他小说中代入感最强的一部。
▲《深坑、钟摆和希望》海报 © athanor


深坑、钟摆和希望

Kyvadlo, jáma a nadeje 1984 / 捷克语 Czech / 中文字幕 Chinese subtitles / 14min 

本片改编自爱伦·坡的《陷阱与钟摆》,描述一位囚徒于禁室的惊险处境。原著以第一人称写就,史云梅耶为还原原著切身体验的观感,全片也以第一视角完成。片中不断呈现的急促而紧迫的变化,充分体现原著中主人公因危机步步逼近而恐惧濒临失控的心声。值得注意的是,史云梅耶用个人风格十足的手法还原场景,并在细节处做了关键的调整。本片与原著的完全不同的结尾充分地体现了史云梅耶的个人趣味与哲思。


对应文本《陷阱与钟摆》埃德加·爱伦·坡
《陷阱与钟摆》是爱伦·坡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描述的是一名被宗教裁判判处死刑的囚徒,在机关重重的牢房中挣扎求全的故事。全文以第一人称写就,让读者切身感受到囚徒在机关下命悬一线的恐怖感。再之全文的三次遇险一环扣一环,节奏跌宕起伏,是爱伦·坡的力作之一。
▲ 《马尔多罗之歌》截帧 © Image Forum

寺山修司
Terayama Shuji
1935年12月10日出生于日本青森县,日本著名诗人、评论家、电影导演,前卫戏剧的代表人物。其戏剧代表作包括《草迷宫》、《狂人教育》等。寺山修司的身份和意大利电影奇才帕索里尼相仿,既是诗人、评论家又是电影导演,前卫戏剧的代表人物。寺山修司热爱戏剧之余,将主要的激情投在电影上,创作了《死者田园祭》、《再见箱舟》等异色电影。其艺术表现手法,在当时保守的亚洲艺术界开启了前卫创作先端,也率先导航了日本视觉系艺术形成。


马尔多罗之歌

Les chants de Maldoror 1977 / 无对白 / 中文字幕 Chinese subtitles / 11min 
《马尔多罗之歌》是寺山修司在 1977 年将法国作家洛特雷阿蒙(Lautréamont)的诗歌作品《马尔多罗之歌》解体,自编自导创作的一部作品。原著以歌的形式,长短不等、或抒情或叙事,渗透了法国整个文学史与文化史。寺山修司以挪动的虫、倒播的乐章等,创造出挑战常人感官极限的一部作品。

对应文本《马尔多罗之歌》洛特雷阿蒙
《马尔多罗之歌》是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所写的一部长篇散文诗,由六支歌组成,围绕主人公马尔多罗展开,创造出一个激烈、危险异而怪奇的超现实世界。在本书中,洛特雷阿蒙狂热地展现心理剧变与梦境般的意识世界,“一切都处在兴奋中,处在变形中,处在施暴、攻击、摧毁的激流中,行动的快乐渗透了全书”。洛特雷阿蒙影响了大量的艺术家,尤其对超现实主义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大天使般的爆破手”。


 因材料问题,待定片目 


绝望

Despair 1978 / 英语 English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119min 
影片《绝望》改编自纳博科夫同名小说,描述的是生活遭遇失业与婚姻双重失败、内心世界封闭的主人公偶遇一位与自己长得酷似的流浪汉,心中萌生犯罪的念头,主人公因此久经挣扎,在他终于实现了他完美的犯罪后,真相却渐渐浮出水面的故事。《绝望》也是法斯宾德少有的遭遇恶评之作,也是他作品中最另类的一部。在本片中,法斯宾德抛开原来的创作班底,与外国人合作,包括著名的剧作家汤姆·斯托帕德,与本片主演狄克·鲍嘉。本片获得第31届戛纳电影节(1978年)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是德国新电影运动代表人物,代表作为《世界旦夕之间》、《恐惧吞噬灵魂》等。1969年,法斯宾德的处女作《爱比死更冷》在柏林影展上一鸣惊人,之后他又以 9 天拍摄获得 5 项大奖的《外国佬》,开始成为备受瞩目的德国新导演。法斯宾德是一位非常高产的作者导演,14年的拍片生涯总共执导过41部电影,全才型的他身兼导演、编剧、演员、制片、剧场经理、编曲、设计、剪接和摄影等多职。他热衷于舞台剧与间离效果的艺术风格,以冰冷残酷的视角审视社会现实。法斯宾德相信电影的教育作用,通过影像,他不断批判社会对弱势群体,尤其是同性恋群体的压迫。这位天才型的导演在他 37 岁时因用药过量猝然离世。


对应文本《绝望》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1932年在柏林用俄语创作《绝望》,两年后该片在法国巴黎的一家俄罗斯流亡刊物上连载;1936年底,纳博科夫用英语重写了这部小说,使之成为他第一部出于"艺术目的"创作的英语小说。小说讲述了德俄混血的俄移民赫曼·赫曼处心积虑谋杀“自己”的故事。这部小说中,纳博科夫运用“套嵌结构”的叙事手法创造了一个荒诞的镜像,并由此对群氓社会的心理运行机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个人如此评价这部作品,“《绝望》和我的其他作品一样,不含有对社会的评价,不公然提出什么思想涵养。它不提升人的精神品质,也不给人指出一条正当的出路。它比艳丽、庸俗的小说有少得多的‘思想’,那些小说一会大吹大擂,一会儿又被哄赶下台。热情很高的弗洛伊德学说的信奉会认为他从我搁置已久的文稿中发现了形状新奇的东西,或者维也纳炸小牛肉式的梦;然而,如果仔细看一看和想一想,原来只不过是我的经纪人制造的一个嘲弄人的幻景……”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Last Year at Marienbad 1961 / 法语 French / 中英字幕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 94min 
这部影片的剧本由法国著名的“新小说”流派创始人阿兰·罗布-格里耶创作。影片描述了剧场中男主人公 X 与女主人公 A 相遇,A 不认识 X,但 X 却告诉她一年前他们曾在这里相见,她曾许诺一年后在此重逢,并将与他一起出走,随着 X 的不断出现,A 开始相信一切真的在去年发生过的故事。格里耶与雷乃的合作让本片有着鲜明的作者电影气质,与新小说如出一辙。本片的主要人物在影片开始15分钟后才悉数出现,完全抛弃了好莱坞中以人物为中心的戏剧结构,这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电影手法的创新,更是电影受文学要素和精神控制的体现。本片获得第 22 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
阿伦·雷乃
Alain Resnais
阿伦·雷乃,法国著名电影导演,代表作为《夜与雾》,《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雷乃早在 14 岁就制作出人生第一部 8mm 短片。雷乃关注形式主义、现代主义,他的作品经常以时间和记忆为主题,这使他的作品总是在竭尽所能地探索电影语言的可能性,叙事结构也往往不同寻常。同时,他的影片有浓厚的宿命论和相对主义意味,充满哲思,这一切都确立了他法国电影“左岸派”的地位。阿伦·雷乃同时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

剧本《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阿兰·罗布-格里耶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格里耶应雷乃之邀量身打造的一部剧本,格里耶在关于本作的自述中提到,这一文本的写作一开始就是基于电影的脚本。不论是在写作语言,还是时间线的构造,结构上都与格里耶的小说都是不一样的。然而,这又是一个与新小说一致的文本,它呈现出了格里耶小说的一切特点,客观,冷静,幻象与现实像相交错。作为“新小说”运动的发起人物,罗布-格里耶不仅愉快地为当时的先锋写作接下了这样一个名字,并以作者,午夜出版社文学顾问,电影人的身份一直推动着新小说的发展。他的作品完全打破了以往小说的结构,是对当代生活的绝佳回应。正如他自己所言:“二十世纪是不稳定的,浮动的,不可捉摸的,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心都像是迷宫。我不理解这个视界,所以我写作。”

*所有影片皆为官方授权正版 

秋季影展11月具体排片及地点
▼▼▼

11月3日 14:00 -17:00  地点:798 机遇空间
《十日谈》
11月8日 19:30-22:00  地点:UCCA
《吟游诗人》《深坑、钟摆和希望》
11月15日 19:30-22:30  地点:UCCA
《洛丽塔》
11月17日 14:00-17:00  地点:798 机遇空间
《一树梨花压海棠》
11月22日 19:30-22:30  地点:UCCA
《阶级关系》《十一个男人》

▼▼▼
详细内容,请戳链接VCD 11月活动时间及嘉宾详情

参与活动或咨询
欢迎添加VCD影促会微信客服 
锦鲤抽奖活动正在进行中,关注微博@VCD影促会
有可能获得由本季主办方与协办方送出的
总价值2883元的锦鲤大福袋



感谢以下协办方对本季影展的支持


  
    
  
       
        


媒体支持


      

  


▽点击查看四季影展往期内容▽


万玛才旦专访|  郝蕾谈戈达尔蔡明亮专访  |  《黑眼圈》现场全纪录2019夏:“水边的纳西索斯”片单 2019春:“流动的顿悟“片单
2018春:“南方季风”片单 | 对话黄惠侦导演

国际影像文化促进会
World Organization Of Video Culture Development
国际影像文化促进会(以下简称:VCD 影促会)于 2017 年夏天在北京正式成立。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它致力于搭建一个观影、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向公众普及和推广艺术影像。一方面,VCD 影促会以举办影像资料展、文献展、讲座和学术研讨会等方式为更多人提供影像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它也通过自身平台挖掘更多优秀的影像艺术作品,在为其提供放映机会的同时助力青年影像艺术家持续创作。
四季影展
Lumen Quarterly
四季影展是VCD影促会的主要落地项目之一,它立足于长期稳定地为观众展映高质量的艺术影像作品,并通过主题论坛,讲座,文献梳理等方式优化观众的观影体验。此影展更加看重个人经验在文化有机体中的作用,并试图由此出发,以最开放的态度,将艺术电影、实验影片、短片、动画、影像艺术等多种类的影像作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此,影展以我们所熟悉的春、夏、秋、冬为时间轴展开,每三个月邀请一位艺术家或文化人担任策展,按主题挑选影片,长期不间断地进行展映。通过这种穿插,比照式的放映方式,VCD影促会希望能够开放性地引起话题,使观众从更丰富的层面和更平易近人的角度对影片以及动态影像本身产生更多的认识。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本季活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