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金才 | “英国社会与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探讨

【作者简介】

杨金才,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当代外国文学》主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主要从事现当代西方文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和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4部,教育部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编、译著14部和其他教材多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学术成果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6、2013、2020)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3、2011、2018、2020)等。主要兼职包括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英国文学分会副会长、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和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

杨金才 教授

“英国社会与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探讨


本文发表在《中国外语》2022年第2期。经作者授权由“外国文学文艺研究”微信公众号推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南京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跨学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阶段性成果。




摘 要:本文立足课程思政理念,探讨英语类专业核心课“英国社会与文化”的课程思政教学内涵,主要摈弃以 “知识传授型” 为主的教学模式,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板块式整合,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既涵盖了知识层面的教学内容,又拓展了研究性教学,达到了启智增慧的效果。

主题词:“英国社会与文化”;课程思政;研究性教学




1. 引言

 

“英国社会与文化”(British Society and Culture)是南京大学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由原来开设的 “英美概况” 和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 课程演变而成,摈弃了原有课程中对一般历史和表层文化的知识性介绍,大大扩展了课程内涵,更加贴近时代气息,将学生的认知层面逐步引向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轨道,充分体现研究性教学特征。近 5 年来,“英国社会与文化” 与 “美国社会与文化” “中国思想经典” “西方思想经典” 等课程一起构成了新的核心课程体系,成为一流英语专业建设课程群的重要板块。本文就 “英国社会与文化” 课程思政教学谈几点体会。


2. 正确认识与把握

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内涵

 


长期以来,高校外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但在语言意识形态价值观的鉴别与引导方面是否存在某种缺失甚至失范呢?事实上,答案是肯定的。举个简单例子,外语教师中不少人特别迷恋迪士尼、好莱坞电影,不仅自己喜欢,而且还乐此不疲地向朋友、学生推荐,甚至选取若干影片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我曾在一些学校学习交流,旁听了一些专业课程,几次看到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放映原版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并在一旁笑声不断。我想说明一点:外语课堂原汁原味接触和引入外来文化无可厚非,即使在强调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今天仍然需要学习、了解和认识外语对象国语言文化,也包括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问题是,任课教师在观影发笑的时候是否想过何来之笑?是否对影片中中国文化形象的他者化表现有所发现?能否有意识地将影片中传递的中国文化元素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至少应在播放前向学生做必要的 “品视”,从思想和价值观 引导层面提出问题,并提醒其注意影片的中国元素再现。事实上,影片中的木兰已不是我们自己文化中的木兰形象,中国妇女以及象征中国精神的龙的形象被歪曲丑化,蕴涵着浓厚的东方主义色彩和西方文化霸权思想,充斥着美国价值观。《功夫熊猫》延续美国梦一贯的叙事方式,浸润个人英雄主义,传递平等自由的美国核心价值观。中国元素只是表面的装束,主要用来满足好奇心,迎合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东方主义的猎奇心理,还让不明事理的中国人产生迷思。这里铸就神龙大侠的并非传统的中国功夫,而是美国核心文化中追求自我实现的信心与决心,渗透着美国文化霸权思想。


“讲好中国故事” 不是政治口号,而是一种教育理念,体现 “立德树人、服务国家” 的教育方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的引领。因此,我们不能机械地认为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只要在外语教育课程体系中开设几门关于中国内容的课程,这么做显然是片面的。立足课程思政,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是综合培养语言、文化、思维能力的系统工程,也是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其人才培养目的可以推动中国外语教育的传播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和沟通中外的基础上既讲好中国故事,又讲好世界故事。2021 年 5 月 31 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②。这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外语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中国外语界尽管已在外语教育领域不同程度地探讨课程思政建设,并就新时代如何推进培养外语专业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进行了一系列实质性教学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外语教师的思想,提高了大家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但是,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真正贯穿到实际外语教育中去,扎实推进落实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如何在外语人才培养体系中全面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教育工程?如何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立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以下简称《指南》)新要求,有效推进培养新时代外语专业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教学改革?这些仍然是目前我国外语教育必须面对并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和《指南》建议设置的课程体系以不同的板块对接外语人才培养国家需求,如比较文学与跨文化方向的中外文化比较、比较文学导论、西方思想经典导读、中国思想经典导读、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语文学经典导读和中国文学经典导读等系列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培养内涵,使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10)


接下来便是怎么教的问题。今天,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尤其需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注重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引导,真正牢固树立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特别在引入外来思想文化进课堂时,应正确把握语言意识形态及其思想文化价值观,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外两种语言语符意义的翻译和语际转换层面上,而是应在激发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外语学习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更注重立场、观点、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培养,通过中外文化比较,有机融入中国元素,立足世界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互鉴,形塑中国立场和价值观。我们所强调的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课程思政与讲好中国故事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既是人才培养的理念,又是方向标,可以助力后者,并可以直接回答外语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有鲜明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引领,通过 ‘课程思政’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外语教育面对的是外来文化思想,教师首先应发挥思想过滤器作用,积极引导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杨金才, 2020)。


3.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 

“英国社会与文化” 教学体会

 

“英国社会与文化” 是《国标》和《指南》规定的英语专业课程(同上:92),除了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以外还具有专业学习指导性特点。该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致力于研习英国社会与文化,旨在强化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文化素质,可以为培养其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设置丰富多样的主题性教学板块,主要涵盖英国民族身份、国族建构、政体分析、历史传承与社会形态、经济与教育以及文学艺术等,具体包括英国的由来及其国土概貌、民族构成与历史概况、文学与艺术、政党社团、政治制度与政府体制、工业化进程以及经济与主要工业体制、法律制度、外交政策与中英关系发展史、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社会保障与卫生保健、教育与就业、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嬗变、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走势、体育运动与休闲娱乐、妇女、婚姻与家庭暴力、文化多元化与当代英国文化身份建构、英帝国的衰弱及其当代国际事务中的丑小鸭角色、英联邦的运作、英国文化思想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我们做这样的课程设计主要为了改革以往 “英美概况” 一贯的总体教学模式,即比较笼统地介绍英美两国的地理概貌、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概况、科学技术、文化传统、体育娱乐、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基本知识,通常只是在 “介绍”层面进行,未能实现深入的 “认知” 层面教学,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实践和中外价值观比较教学板块,而且在语料信息方面还容易与 “英语听说” “英语阅读” 等课程的文化背景知识重复介绍。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 “知识传授型” 教学模式,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板块式融合,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既涵盖知识层面的教学内容,又拓展了价值导向的专题研究性教学,达到了启智增慧的效果。具体教学实施如下:


(1) 深入解析和评价英国政治制度与政党的内容


以往一般的讲授总聚焦英国的选举制度,甚至使用丰富多样的幻灯片(PPT),以展示英国政治体制的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方式,其中包括王室、议会和政府运行制度等。这种单一的 “知识传授型” 讲授方式往往只停留在介绍层面,难免起到蜻蜓点水的效果。学生并未深入思考英国的政治制度。其实,这些史料性、事实性文字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文献阅读去熟悉、了解。我们应引导学生从深层的文化认知角度去透视英国政治社会制度,譬如,可以评述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党的主要决策及其变化,尤其是保守党、工党和自由党各自的主要政治决策及其变化以及各党派在不同时期的组成、内部纷争、分裂与合并等,深入考察三大党派在竞选活动中的不同角色,进而审视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学生可以就此分组交流各自学习心得,完成各自在中外比较视野下所进行的研究型学习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而且可以为其讲好中国故事蓄能。

(2) 梳理、挖掘英国社会问题


针对英国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既可从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不同层面分别透视英国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又可从英国阶级关系和阶级构成出发分析战后英国工人阶级运动状况和失业问题等。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北爱尔兰问题和种族问题等,一方面加深其对英国殖民统治历史的认识;另一方面亦可还英国自诩的所谓 “多种族英联邦中心” 的本来面目,即种族歧视、种族冲突和文化纷争。针对英国各种社会问题展开讨论,比较中英两国的社会矛盾,深化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鼓励学生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和生动的脱贫事例为基础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3) 解析英国外交政治


关于英国外交政策,我们除了介绍与其相关的专有名称如 “英联邦” 等,还应进一步观照和解析英国在英联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与影响、英美特殊关系,甚至 “五眼联盟” 的整个政治策略及其对华政策。我们既可从历史的角度呈现英国外交政策,又可侧重其 20 世纪以来的基本走向,如审视英国如何在战后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不断寻求外交途径在欧洲重建新的秩序,以保障欧洲防务,维护其海外殖民利益,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英国的霸权思想;可以以此为出发点与中国一贯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进行比较,并结合我国目前 “一带一路” 建设经验,深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论的认识。我们同样可以围绕中英关系展开讨论,就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英国的侵华历史及其与中国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引导学生还原历史真相,在深入考察这一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认识香港回归的国家主权意志以及“一国两制”的政治历史内涵,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4) 客观认识英国文化教育


第一,英国教育事业是在改革中前行,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我们可以就此梳理一条发展轨迹,从中窥探战后英国对中小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及其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这就摈弃了以往对英国教育一味进行正面介绍的做法,不再仅仅介绍英国几大名校及其为招收国际留学生设计的各类引人注目的招生宣传简章。不妨深入到英国教育实际,譬如比较一下撒切尔夫人经济改革时代、布莱尔执政时期、卡梅伦时代和当下约翰逊时期所推行的不同改革举措及其得失。在此基础上反观中国教育改革及其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新时代中国面向教育强国建设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引导学生立足中国教育实际,换一种视角看待英国教育,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克服和消弭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心理,有效地锻炼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更好地立足中国,辩证地看待世界。


第二,英国文学艺术一直为英语学习者所称道。在课堂上,英语教师总喜欢谈论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简· 奥斯丁笔下的绅士风格与婚俗文化、狄更斯小说中的慈悲和善举、伍尔夫小说里的 “雌雄同体” 女性思想。其实,这只是英国文学艺术的冰山一角,其丰富性不言而喻。我们如果深入到英国历史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就会有不同的考量,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即英国文学艺术蕴涵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因此,有必要立足中国,通过比较的视角,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互鉴的镜像下再度审视英国作家及其创作。


第三,可以介绍和分析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审视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英国新左派如何运用英国历史唯物主义解释英国社会文化问题,并在分析文化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认识。可以就此引导学生阅读雷蒙· 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特里· 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等人的著作,既可丰富学生的文化理论知识,又能使其充分认识到:在中国,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又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鼓励学生批判地运用文化理论,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深化对英国文化理论和当代中国现实的理解和认识。


4. 结语

 

“英国社会与文化” 是一门融知识与能力于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我们就其课程思政教学所做的探索不仅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英国的地理、历史、社会、政经、教育等背景知识,使其在中外比较视野下进一步鉴别和评析英国的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基本文化事实和文化现象,而且增强学生对英国社会与文化的识别力、理解力,使其立足中国,站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互鉴的角度看待英国社会与文化,从容表达各自对当代英国政治、社会、文化和外交等不同方面的理解与认识,这既可有力地推动学生掌握并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思想交流,又真正可以提升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为其讲好中国故事创造更多学习与表现的机会。



注释
① 本文系2020年南京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跨学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阶段性成果。
②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下午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http: //cpc.people.com.cn/n1/2021/0602/c64093-32120102.html.访问日期: 2021-09-20.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上) [S].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2]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 [S].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0.

[3] 杨金才. 外语教育 “课程思政” 之我见[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0 (4): 48-51.



往期文章回顾

虞建华丨美国的禁酒令和 “反禁酒” 小说

王守仁 | 论“明明德”于外语课程——兼谈《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教材编写

郭英剑 | 对取消英语主科的主张,咱就别引经据典据理力争了,说点常识好吗?

车琳 | 西方文论关键词:主题批评

金雯 | 情感是什么?

J. 希利斯·米勒著,郭英剑译 | 当前文学理论的功用

高继海 | 莎士比亚历史剧与电影改编 —— 以《理查二世》和《理查三世》为例

代显梅丨霍桑的家园与共同体意识

申丹 |  “双重认知轨道” :认知文化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王宁 | 西方文论关键词:世界主义

杨金才 | 论新世纪美国小说的主题特征

殷企平 | 西方文论关键词:共同体

傅修延 | 从西方叙事学到中国叙事学

董洪川 | “日日新”:“瞬时性美学”与英美诗歌的现代性诉求

周敏 | 西方文论关键词:媒介生态学

査明建 | 知否知否,英语专业不仅是学英语的专业

蒋承勇,曾繁亭 | “屏”之“显现”——自然主义与西方现代文学本体论的重构

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