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振武 | 中学西传,需要汉学家,更需要有文化担当的中国双语学者


【学者简介】

朱振武,博士 (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二级教授,博 (后) 导,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上海市 “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 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重大项目 “非洲英语文学史” 和国家重点项目 “汉学家中国文学英译的策略与问题” 首席专家。针对外国文学研究特别是非洲文学研究,提出了 “非主流” 文学理论和中国非洲文学学;针对文学的引进和走出,提出 “相似性” 理论和 “归异平衡” 理论。


在《中国社会科学》 (中英文3篇)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翻译》《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中英文著作和译著50多部,编著150多种;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合作)、三次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宝钢教育基金 “优秀教师奖”、首届上海市高教精品教材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各类奖项30多种。近年在国内外做各种学术讲座和社会公益讲座200多场;常州大学、三峡大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 (中国) 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认知翻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等兼职几十种,主持译介的《达·芬奇密码》等丹•布朗系列文化悬疑小说及相关中英文著作在国内外引起反响;朱振武教授在文学翻译、文学教学和文学文化研究等方面的成就曾得到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以及报纸和杂志等150多家重要媒体的专题报道。

朱振武 教授

朱振武教授在 “翻译中的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国际传播高层论坛

暨《他山之石》与《中学西渐》

新书发布会上的致辞


11月26日,“翻译中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国际传播高层论坛暨《他山之石》与《中学西渐》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隆重举行。
会议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上海市外文学会会长查明建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执行会长、上海大学赵彦春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文学教育研究委员会会长、《山东外语教学》主编王卓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负责人朱振武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致辞。




 中学西传,需要汉学家,

更需要有文化担当的中国双语学者


这套书撰写完毕,顺利出版,使我们更加认识到:要向海外有效介绍中国文学,目标语国家译者非常重要,但由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源语国译者,也就是我们自己的专家学者和翻译家的相关工作也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但我们需要的是具有文化自觉、创作自觉和翻译自觉的专家学者和翻译家;同时,要做到与目标语国家的专家学者和翻译家的通力合作,因为,目标语水平和思维方式往往决定着译作能走多远。


文学翻译不仅仅涉及翻译问题,还与国家影响力、文化认同、思维方式及认知惯性有很大的关系。认为只要把中国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中国文化和文学就能 “走出去”,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优秀的翻译是中国文学 “走出去” 的助力,但选译对象更是中国文学真正走出去的关键。劣材成不了精品,曲意逢迎西方人等目标语读者的作品更不是我们译介的对象。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已成为当代国际翻译界的共识,因此,要在跨文化和跨语际的框架下讨论文学翻译,重视翻译的可读性、可接受性、可传播性和影响性,同时一定要考虑到政治因素和市场因素等非文学因素。


我们还认识到,我们需要心怀文化自觉的作者,创作出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优秀作品;我们需要秉持文化自信,以宽广的格局去尊重目标语翻译家,认可和鼓励汉学家和翻译家们的文化传播工作,让世界进一步读到中国,进而读懂中国;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他们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并在具体工作中予以回避和解决。


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文明互鉴和文化多样性,光凭汉学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有良好双语文学文化素养的心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中国学者。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文学文化精准地、相对原汁原味地 “走出去”,现在正逢其时。因此,中国学者在文化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还认识到,在翻译学成为一级学科的背景下,翻译学科应该是以母语为基础培养进行双语乃至多语语言材料自如转换人才的学科。因此,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不应该是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也不应该是简单的双语教学模式,更不应该是对外国语言的顶礼膜拜、鹦鹉学舌和机械套用模式,而应该是立足中国文学文化、以 “我” 为出发点、尽量传达源语陌生化效果、拥有思辨能力和家国情怀的双语文学文化同步进行模式。 


因此,在翻译学成为一级学科的背景下,翻译学科的培养方案应该是:以立足本土、服务社会实践为主要宗旨,以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新技术为辅助学习手段,以双语文史哲等博雅通识为基础课程,以双语文学文化阅读、写作和翻译为主要修习内容,以思辨能力和家国情怀为主要教育导向,以献身文化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最终努力目标,培养能够进行双语文学文化等各类语言材料自如迻译和自觉转换的跨学科专门人才。


作者、译者和学者,特别是中外学者共同持续努力,才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和融进去。我们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大势,弘扬中国文学文化,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推进文化强国的进程。


今天最想说的话就是感谢。首先感谢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全体成员:感谢姜智芹教授、赵彦春教授、胡安江教授、韩子满教授、张爱平教授、陈月红教授、刘金龙博士、袁俊卿博士和李俐博士。他们在各方面给与我大力支持。


还要感谢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们在资料检索、核实校对等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更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特别是信艳女士。信艳女士兢兢业业,锱铢必较,经常是宵衣旰食,日以继夜,在这套汉学家英译研究三部曲的出版中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当然,感谢学界同仁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鼓励,还要感谢学校和学院领导以及同事们的大力支持。


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学长、各位同仁和各位青年学子!盼望大家能够线下一聚。



说明:来源 | 会友辅仁

往期文章回顾

张生祥 | 基于知识翻译学的翻译研究与知识转化

曾军 | 文艺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姚军玲、张西平 | 穿越在中西文化之间——张西平教授的海外汉学研究

周和军 | 国外关于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天堂》的研究述评

冯全功|还形式以生命——文学翻译中形神之争的困境与出路

顾明栋 | 论“文化无意识”——一个批评理论的概念性构建和实用性检验

陈江月|古典文化如何塑造了莎士比亚的想象力

李睿、殷企平|“共同体” 与外国文学研究——殷企平教授访谈录

孙毅、邓巧玲 | 济慈 “三颂” 的认知诗学新诠

李锋 | 从《高堡奇人》看或然历史的虚假与真实

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