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守奎等 | “绝”字里面其实没有“色”

语言学 2023-07-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汉字文明 Author 李守奎 王永昌



点击蓝字,关注语言学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语言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编者按李守奎教授和王永昌博士的新著《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通过对具体字例的形体结构的分析和发展演变的考察,将汉字的来龙去脉、结构理据、字际关系、文化内涵浓缩在一篇篇千余字的短文中,生动展示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全书150讲构成了一个形散神聚的整体,是汉字阐释理论和方法探索的一次成功实践。经李守奎教授授权,汉字文明开辟“汉字阐释”专栏,陆续连载有关内容,敬请期待。今天推送第三十七讲“‘绝’字里面其实没有‘色’”。



本讲要点“绝”字与色没有关系,深层理据结构是从刀糸、卩声。“绝”有多个异体,是不同历史时期为同一个词造的不同的字。


说解汉字:  绝、色







现代汉字“绝”,我们自然会分析为糸、色两部分。断绝和“色”有什么关系呢?没关系!“绝”字里面其实没有“色”。“绝色佳人”,是说佳人极其美丽,虽然“绝”可以修饰色,但“绝”中却没有“色”。这一点许慎早已知道了。《说文》:


,断丝也。从糸从刀从卩。,古文绝。象不连体,绝二丝。(《说文》)


先说古文。《说文》的古文就是战国文字,先来看古文字:


_
_
_

(曾侯乙墓竹简5)

_


比较一下差别在哪里?


_
_


战国文字中间是一把刀,上下都是丝,刀刃横断其间,丝可能是断绝了。《说文》古文“象不连体”,应该是“刀”讹变成了不相联属的两个曲笔,上下也就成了不相连之体了。这就是文字在传抄过程中讹变,根据讹变字形的臆说。


两丝简化,方向反转:


包山简249):举祷于绝无后者。


(郭店简·老子乙4):绝学亡忧。


可以确定这一定是“绝”字古文的简化。还有更简化的,例如郭店简《老子甲》简1“绝巧弃利”中的“绝”字


这个“绝”字与我们现在使用的“绝”字形上没有直接的关系。现在使用的“绝”字有更加古老的源头:


_
_
_

(倗生簋,集成4262.2)

_


金文“绝”字左侧是糸,从字形上看应当是扎住两头的绳子,就像纲目的“纲”一样,是绳索,用作表意偏旁与糸、丝大都可以通用,都是可以联系用的丝线或绳索。用刀断丝和用刀断绳的结果一样,都“绝”了。


比较一下小篆比金文多了什么?


_
_


左侧都是糸,右上是刀,这两部分等同于金文的“绝”,多出来的是刀下的“卩”。小篆“绝”字中没有绝色美女,但有个下跪的人形,起什么作用?许慎说“从糸从刀从卩”,“从糸从刀”我们已经懂了,“从卩”我们不懂。段玉裁改为:“从糸从刀,卩声。”按照许慎对字形的理解,“卩”的读音与“节”相同;按照唐人给出的读音推测古音,“卩”与“绝”确实接近。


问题来了,我们前面讲过许慎所说的“卩”,古文字中是跪坐的人形,可以是“跪”,可以是“坐”,“跪”或“坐”与“节”的音义有什么关系吗?这个问题我们在下一讲谈“即”时再说。


“绝”字字谱:



通过“绝”字学到了什么知识?


第一,“绝”字中没有“色”。“绝”字的构形是从刀从糸,卩声,繁体字“絕”还可见右上的“刀”。


第二,同一个字,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会产生很多异体。表面上很不一样,内在理据一样,音义一样。


第三,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矛盾。“绝”有两种分析方法:糸、色两个部件构成左右结构,这是表层结构,与文字理据没有关系。分析成糸、人、巴,同样不可解。就像“表”“层”两个字一样,也完全没有文字理据可讲。尸体和“云”合在一起怎么就是“层”?没道理!深层结构必须追溯最初的字形和意义。


讲到这里你或许会问,“绝”中的“色”不是“色”,那“色”怎么写?


,颜气也。从人从卪。凡色之属皆从色。,古文。(《说文》)


“绝”的右侧隶定成“色”,与颜色的“色”完全同形,已经变成一个只有区别功能的记号了。


古文字中的“色”字有多种写法,比较典型的写法是:


_
_
_

(清华简·筮法51)

_


左侧一个爪,右侧一个卩,为什么是“色”?不知道。出土文献中“色”与“印”“卬”的关系纠缠不清,目前还没有合理的解释。




注释 

的方向反过来就是“㡭”,《说文》或说是“继”字,古文字证明是误解。


② 卩,精母质部;绝,从母月部。

理论延伸与思考

异体字的成因很复杂。在文字缺少规范的时代,书写者就是文字的创造者,根据自己对文字的理解造异体字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表意字形体完全不同但构字原理完全相同。用刀斩绳索与用刀割丝线结果一样,都是“绝”。根据文字的构形理据释字有时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作“绝”字,主要是根据构形理据做出的判断。


作者简介

李守奎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

王永昌

吉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现任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


文章选自:《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

李守奎、王永昌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1年版





目前我们共有“语言学”“简牍学”和“讲座与学术”三个公众号,三者有所分工而又互相补充:


“语言学”专门发布最新的语言研究资讯、社会热点话题的语言学解析等内容;


“简牍学”专门发表简牍学及出土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学术信息;


“讲座与学术”专门发布语言、文学、历史、教育、哲学、社会、出土文献 等人文社科讲座预告和学术会议。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语言学”“简牍学”和“语言学”公众号,以便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推荐阅读


又双叒脱稿了!西安交大校长书记雨中最强组合,王树国校长雨中激情寄语,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博士论文致谢: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李运富 | 古今用字变化的现象及原因


结项名单 | 63项暂缓,8项终止,2023年国社科年度、青年和西部项目最新结项名单


[致哀]长沙简牍博物馆杨芬同志去世(1977-2023)


访谈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013:陈英杰



温馨提示


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语言学)。


转载仅供思考,不代表【语言学】立场。


今日文章就到这~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语言学”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语言学”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菜单」→ 选择「设为星标」



END

编辑:赵 彤

审核:唐 诗

来源:“汉字文明”公众号

语言学
欢迎关注!

点个“在看”不失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