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施家炜 |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问题和发展方向

施家炜 外研社国际汉语 2023-01-10


我刊拟精选往期部分被引、下载率较高的文章进行推送。本次推选文章刊载于《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原名《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16年第1期。


引  言:汉语国际教育体系是一个综合系统,涵盖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培训、语言测试、教材出版等多个领域。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市场需求多元化,学习需求多元化,语言学习环境多元化,学习者年龄层次、学习动机、语言和专业背景多元化,等等。作为事业也好,作为学科发展也好,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亟需解决新形势带来的诸多新课题,学科的人才培养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因为有了优秀的教师,才能科学探究和灵活运用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法;有了优秀的教师,才能科学研发、评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科学开展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材评估、语言测试、课堂管理等有关的研究。学科和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始终是人。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在本硕博各层次均已有开展。

以本科生培养为例,教育部于1985年正式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最初是布控专业,全国仅有4所高校设立,即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进入21世纪之后该专业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2010 年底,全国共有285所高校开设该专业;2012年底,全国共有342所高校开设该专业,在校生63933 人,同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外汉语专业与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专业合并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育部2013 年和2014 年两年新批备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高校21 所;截至2015 年9月,全国开设对外汉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校数量达363 所。

汉语国际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设立始自2012年,开办高校如: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国际汉语教育)、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国际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大学(2014年,汉语国际教育)、四川大学(2014年,汉语国际教育)、厦门大学(2014年,对外汉语教学)等。另外还有不少高校仍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下设置“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培养博士生。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情况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已达到相当的规模,数量上增长迅速,但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于其质和类。

以国际汉语师资培养的重要基础环节——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育为例。据我们2008—2010 年对全国普通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教育情况的调研以及自2013年以来从“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负责人联席会”了解到的情况,该专业本科教育存在如下困难与不足:

(1)师资队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具有应用型和交叉型的特点,涉及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文化等多个领域,对教师团队成员的知识和能力具有特殊而严格的要求。在师资方面,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任课教师的学科专业以语言类和文学类为主,能够将语言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密切结合、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2)专业定位与培养模式:专业归属不明,培养规格不统一,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单一化,特色不够鲜明,不能完全适应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和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

(3)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设置共性较明显,已形成较为统一的课程格局,分别从普通语言学和汉语言文字学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文学文化素养、汉语和外语写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其中有十门专业主干课程在60%以上的高校均有开设,且使用教材较为统一,它们是: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通论(概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法、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纲/中国文化通论(概论)、汉语(基础)写作。这十门主干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体现出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的特色。但同时,课程设置存在结构不够合理、前后不够衔接、课程横向与纵向关系不够科学、课程不够规范、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需要论证规范、合理布局。

(4)教学实践:汉语教学实践环节较为薄弱,学生实习基地缺乏或不稳定,实践技能培养不够,理论与实践脱离,实践课程的开设尚无明确标准。

(5)教学管理:多数高校建立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但管理体系建设不均衡,有的学校尚未形成系统的教学管理体系。质量评估与教育管理体系急需科学完善。

(6)就业“出口”:有两种现象并存。一方面,多数高校设置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历史尚短,一半高校并无毕业生,存在盲目招生且招生规模过大的现象;另一方面,从毕业生去向来看,能够直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仅占10%左右。尽管对外汉语专业招生生源很好,但本科毕业生难以直接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工作,尤其是在海内外大学或相关机构从事教学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优秀人才流失。

以上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问题,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博士生培养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突出问题有二:

其一,人才培养增量而未能质优。吴应辉(2014)曾指出:“硕士层次目前存在数量扩张太快、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盲目扩张将导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降低,就业形势恶化,最终将造成该专业学位社会声誉严重受损的恶果。”

其二,课程设置体系初成而未尽科学应时。2007年底,为保证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的委托,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组织专家制定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已初步形成体系,但多年来在实践中各高校仍存在课程名不符实,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不能反映当前第二语言教学的新教育理念或适应当前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新需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诸多问题。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亟需思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笔者谨在此列出6个思考方向以供参考。

(1)经验教训的反思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有何经验?又有何教训?

(2)教育理念的创新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如何创新?哪些方面需要创新?如何检验创新的效果?

(3)人才培养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培养什么人?是只培养教师还是更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教师时,要培养何种教师?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想心理素质?应注重何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什么样的汉语教师能够适应各类汉语教学包括海外汉语教学的需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早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多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所能胜任的工作三方面加以描述,可概括如下:

但仅有以上认识还远远不够,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对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有何变化?培养目标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建构不同的能力指标体系?这些问题都尚无令人满意的答案。

(4)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

新形势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如何创新?如何培养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如何培养差异化、有特色的人才?

当前,各高校都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模式各具特色,如:

北京语言大学模式——培养国际化、应用型、复合型的高水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突出两个融通:“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的融通教育和中外学生的融通教育,建构多元化实习/实践模式的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模式——突显“双语、双文化、双能力”的办学特色,强调创建“国际化、实践型、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的培养模式;

北京外国语大学模式——“双专业、复合型”培养模式;

上海外国语大学模式——对外汉语、英语能力和第二外语三方面均衡发展;

暨南大学模式——在汉语、英语、语言教学与习得三方面基本知识基础上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南京大学模式——“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的“三个培养阶段”以及“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的“三种发展路径”。

这些都是可贵的探索,而更重要的是,模式创新的效果如何,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尚需实证的检验。

(5)课程体系建设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如何建构科学应时、横纵向关系协调、结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是什么?着力点又是什么?

(6)专业资源建设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建设何种专业资源?如何在建设专业资源平台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和自主学习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课题之一,其发展方向有待学界深入探讨。这里我们还想强调三点。

第一,人才培养是一个关涉“进口—培养—出口”三个环节,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等相配套的系统工程,思考其发展方向时需要统筹兼顾。

第二,当今的“后方法时代”要求国际汉语教师熟悉各种教学法流派和教学方法,能根据特定的教学对象、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目标,灵活选用最合适的方法;要求国际汉语教师除具有扎实的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反思能力、教材评估和选择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

第三,“必须强调以科研引航,要做踏踏实实的科学研究,只有坚持以科研引航,才能确保汉语健康、稳步而又高速地走向世界”,也才能确保学科和事业的科学发展。


(本文节选自《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2016年第1期,更多文章信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复制链接到浏览器,移步知网下载)



网页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17&filename=GZZY201601007&uniplatform=NZKPT&v=S0k0CqzDGhaMH4A5OKMzVa2y38UTLtCSvOKDjsLHN_4ujfkn-Kv-2FBrJZGdDHkJ


2016年第1期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原名《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外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外孔子学院工作处共同承办的学术刊物。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0—1718/H,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2096—9716。季刊,16 开,公开发行。英文名称为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办刊宗旨为: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报道国内外中文教育教学政策和现状,反映国际中文教育推广的优秀成果和经验,探索总结科学有效的师资培养模式和语言学习推广政策,打造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平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事业。


本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首批认定学术期刊,是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单位刊物、《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本刊诚邀业内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赐稿,《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编辑部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主要栏目

本刊特稿

专家主题论坛 

专业建设研究

教师培养发展 

中文教学研究

学习者研究

学术研究新论

二语习得研究

中文测评研究

海外教学动态

国际中文传播

新媒体教学研究

教学资源研究

中文教学漫谈

我的中文之路

书评/综评/综述



联系方式

  • 电子邮箱

    gjzwjy@fltrp.com  


  • 联系电话

    (8610)88819623(赵老师) 

    (8610)88819269(安老师)

期刊订购信息

1.邮发

本刊自2023年起可通过邮局预订全年刊物,邮发代号82-682。


2.天猫旗舰店

单期购买。通过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当期以及过刊(请用手机淘宝、天猫app扫描二维码进入)。


 订阅咨询电话:

(8610)88819680



往期精选

1

刊讯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2022年第2期

2

丁涵 丁安琪 |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展望未来——“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的机遇与挑战”高端论坛综述

3

邵明明 | 近二十年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综述



编辑 | 赵青  安琪  刘智贤

美术编辑 | 邓屹芃(实习)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外研社国际汉语

欢迎分享与转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教学资源网

教师发展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期刊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