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益东:破“五唯” 立新标,以前沿突破作为一流学科的新标准

中国教育评价 中国教育评价 2024-03-07

2021年12月19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支持,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承办,成功举办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202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教育评价改革与发展论坛

刘益东

△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一流学科建设头等重要,刻不容缓。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面临两大挑战,一个是科技的自立自强,一个是教育的自立自强。我这有组数据大家可以看一看,一个是1:19,是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得到1个诺奖,日本得到19个;第二个数字是860-1,和2400-190,是指迄今中国的科学院院士有860位,其中只有1个诺奖得主,就是杨振宁先生。美国科学院的院士有2400名,在世的诺奖得主是190名。由此可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术水平还是比较悬殊的。相反,在本国的学术话语权,我国院士却远高于美国院士。这些差距和区别,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在的一些统计,用论文数量,用PCT国际专利数量来衡量科研实力,实际上大大地掩盖了实际差距,实际差距确实很大。

我们用有效科研时间来反映差距。我国的有效科研时间,是比较少的。一些戴着高端帽子的科学家,虽然掌握了很多资源,但是已经不进实验室了。科技史告诉我们,世界上一流工作都是那些科学家安安静静、心无旁骛,多年如一日,十年磨一剑,在实验室,在办公室做出来的,是热爱+天赋+专注+坚持不懈的结果。而我国的科技界是浮躁的。大家想一想,如果甲和乙同样聪明,但是甲的有效工作时间是乙的2倍,长此以往,你觉得乙有机会在竞争中取胜吗?由此可知我们距离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有多大,越是前沿,差距越大。

“五唯”不破,一流学科难成。本报告中述及的一流指的世界一流。一流人才的标准应该是依据代表作,代表作是原创突破性成果,即为一流人才。但是长期以来,“四唯”“五唯”的导向下,一流人才标准成了“数数”(统计论文数量及刊物等级、基金、头衔等),成了以顶刊论文数量论英雄,认定、延揽了大量优秀学者。他们擅长跟进,在我国科技引进吸收、扩大规模阶段大有作为。但他们是优秀学者,不是杰出(一流)学者。只有一流学者才能够做出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潜心专研、以做出原创突破为己任的杰出人才往往不符合以往的一流人才条件,正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本庶佑所说,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没有在顶级刊物上发表,这是因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已有的定论,评审员会给你提很多负面的意见。顶刊论文不等于顶级成果、重大项目不等于重大成果。大学和学科排名也靠计量统计,结果高层次人才入选者和引人单位各得其所,但却无助于学术进步。“数数内卷陷阱”使我国深陷内卷化的学术平庸困境。即使知道顶刊论文不等于顶级成果,也由于学科的内卷化而积重难返,破“五唯”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现行的学科评价标准,主要反映国内相对水平,较少反映国际相对水平。考虑到国际相对水平,主要也是使用ESI、自然指数来衡量国际水平,但实际上是不能够准确反映的。因为ESI排名、自然指数排名所反映的,是整体的平均水平,不是科学前沿水平,而科学的竞争力是由前沿水平决定的,不是由平均水平决定的。可见用ESI排名、自然指数排名不能准确反映国际相对水平。我国的一流学科建设指的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但是我们评估标准却主要反映的是国内相对水平,与我们的初衷不一致。此外,我们的学科评估对于学术带头人好像没有特别的权重,这些导致的结果就是不能反映学科前沿的真实状况。因此出现“只见一流学科,不见一流学者”这样的怪现象。

什么是一流学科?一流学科的核心特征只有一个,就是突破、引领、发展,这种学科才是一流学科,不是各种数据好看。实际上学科水平是由学术前沿水平决定的,世界一流学科的核心特征是原创突破、引领发展。前沿突破可作为一流学科的标准。因此,对于认定一流学科而言,不需要面面俱到地堆砌数据,也不用纠结如何衡量与国际前沿的差距有多大,这绝非易事,只要认定是否做出前沿突破,突破就可能引领发展,或局部引领发展,这样的学科就是一流学科或准一流学科。这样就把衡量国际相对水平的难题转换为认定是否做出前沿突破,以此破解制定一流学科标准之难题。

世界一流学科分两个等级,一是以公认的原创突破来引领学科的发展,定为A++,二是因确认原创突破(尚未得到公认),确认的方式是用“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认定为可能引领学科发展,可定为A+。显然这个A+的含金量高于以往学科评估的A+。

原创突破得到承认分三种情况:公认、半公认和未公认因为完成原创突破有三个环节,做出来、正式发表、获得承认,在没有得到承认之前不是原创突破。若以获得大奖得到公认为标准,则涉及范围比较窄,不能作为一流学科的新标准,关键是如何让半公认、未公认的原创突破得到及时承认,让其成为一流学科的新标准,发挥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原创突破获得及时承认非常困难。在科技史上,因为非共识,受到权威打压的例子比较多。当然,也有提携后人、德高望重、胸怀宽广的大科学家。大材大用的科学家分两种:一种嫉贤妒能,因为学术立场、利益冲突等打压他人,另一种,德高望重、心胸开阔、提携后人,科学史上这样的例子不少。

原创突破获得及时承认依赖同行评议,但同行评议是一个想当然的事情,就像太阳围着地球转,是想当然的。实际上同行评议,根本不适合这种大规模职业化的科学事业,不适合当代科研职称晋升、成果评价、项目资助等需要短时间做出评价决定的情况,但是路径依赖就一直延续至今。同行评议的根本缺陷是不能给予问世不久的创新成果以公平准确的评价,创新程度越高,越做不到。同行评议不是伯乐选千里马,而是老千里马选小千里马。学术评价不像其他领域具有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比如文学评论家与作家、影评人与导演、乐评人与作曲家的关系。但在科学领域,没有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而是同行关系,同行是有利益冲突的,同行评议的问题十分严重。普朗克科学定律说明了这种情况:科学新真理并不是通过说服反对者来取得胜利,而是因为它的反对者最终死去,而熟悉它的新一代将成长起来。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我称之为闺蜜法则:你可以做得好,但是不能做得比我好。

更严重的是,我国的原始创新成果明显偏少,而人才帽子明显偏多,因此,许多高层次人才没有做出过原始创新,让他们去评价他人的原始创新,结果可想而知。正如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院士指出的:搞项目评审、专家投票,往往把颠覆性技术“投”没了。“防御性嫉贤妒能”在“中材大用”和“唯帽子”群体里比较普遍,“中材大用”者是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巨大障碍。

为实现学术评价客观化,我于2004年提出开放评价法,它继承了同行评议的优点、克服其缺陷。开放评价包括规范展示、规范确认、规范推荐。它有五个方面的特点:首先,由评价专家和同行专家及相关专家共同组成评议组;第二,评价专家及相关专家负责规范认定、查新和知识地图前沿定位及多元价值评价,同行专家负责挑颠覆性错误;第三,面向用户,在前两项工作的前提下,用户承认比同行承认更重要,用户不会“同行相轻”,不会嫉贤妒能,用户需要最好的;第四,(网上)规范展示受评成果,用程序化的规范确认代替主观评价,对特征鲜明的突破性成果更加有效;第五,开放评价法实现了评价结果可重复与客观化,即按照开放评价法的规范和流程,不同评议组能得出基本一致的评价结论。关于学术评价,我的策略是“抓大放小”,即用开放评价法甄选出因完成突破性成果的前沿学者作为学术带头人,然后由他/她组织和评价团队成员,因为较少利益冲突,学术带头人凭借眼光和经验可给出比较客观的学术评价。

“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是开放评价法的简明版,它包括四个要点:第一,拔尖人才的代表作是突破性成果(包括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等突破性成果);第二,网上规范展示突破性成果及其突破点四要素:突破什么、怎么突破的(通过提出和解决什么问题实现突破的)、突破的结论、突破所开辟的新领域及其意义;第三,通过查新和同行挑颠覆性错误进行把关确认;第四,用原创概念、原创问题或一句话作为标志点来凸显其突破性成果的核心贡献。

用“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可以实现原创突破的及时认定,因此可以确立以原创突破论引领的一流学科新标准。原创突破作为一流学科的新标准,凸显了一流学者的决定性作用。大家知道,一流学者是一流大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但是一流学者是一流学科的决定性因素,没有之一。科技史和科研特点都表明,一两位一流学者及其团队,就可以撑起一个一流学科。因此一流学科评估应该加大学术带头人的权重,没有一流学者作为学术带头人,就不可能有一流学科。

科技史和科研特点都表明,越高水平的学者越能用一项标志性代表作反映其水平并作为自己的学术招牌,诺贝尔科学奖、菲尔兹数学奖等权威大奖奖励的都是一项具体的科研成果。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科学院院士评选,要求候选人至少有一项成果特别突出。拔尖人才、顶尖人才(即一流人才),就是因为有“尖”,“尖”就是突破性成果。以成果论英雄,原创突破的及时认定解决了一流人才的及时认定。

如何建设一流学科?

要有一个启动方案,双管齐下建设一流学科。以顶刊论文数量论英雄,可以选出优秀学者,但是难以选出一流学者。学科评估是指挥棒,如果仍然以ESI量化指标为主,则无法实行以原创突破论英雄的一流人才标准,仍然深陷“数数”循环陷阱。

要自上而下。破“五唯”的关键在于确立两个新标准:以原创突破论英雄的一流人才新标准和以原创突破论引领的一流学科新标准,两者相辅相成,以克服目前学科评估标准主要反映国内相对水平、较少反映国际相对水平的局限。只有学科标准变革了,大学才有积极性延揽这样的人才,如果学科标准还是ESI排名,大学肯定依然以顶刊论文数量论英雄,对做出原创突破的人才不感兴趣,除非他获得了权威学术大奖。

要自下而上。有条件的地区和大学设立开放教育特区或基础研究特区,新人新办法,实行两个新标准,以十年磨一剑论英雄,以原创突破论英雄,以学者学术招牌的“一把剑”替代人才帽子,认真盘点十年磨一剑原创成果,延揽真正的一流人才,建设真正的一流学科。

盘点十年磨一剑的原创成果,让一流人才及时胜出。

及时认定原创突破,以此甄选一流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能够让“十年磨一剑”及时胜出。在互联网上只要列出四项内容:(1)突破性成果核心贡献一句话及突破点四要素;(2)发表的系列论文论著等;(3)获奖、转载、引用、评论、受邀大会报告和学术演讲等学界反馈;(4)国际同类工作的盘点比较。水平高低一目了然,原创成果及一流人才都可以及时认定,成为一流学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一流人才新标准与一流学科新标准的实施,将导致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重新洗牌,希望后来居上者可以利用的机遇有四项:

(1)一流人才标准回归正途的机遇。以原创突破论英雄,替代以顶刊论文数量论英雄。长期以来“四唯”、“五唯”标准盛行,误认为顶刊论文等同于顶级成果,实际上一流人才的标准是做出原创突破。近年来,我国政府强调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和“十年磨一剑”精神,以十年磨一剑做出的突破性成果特征突出,作为一流人才标准,将让为数可观的大材小用、大材中用者脱颖而出。

(2)一流学科标准改革的机遇目前学科评估标准只反映国内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国际相对水平,以是否做出前沿突破来衡量学科的国际相对水平作为新标准势在必行,以做出突破性成果为特征的一流人才,成为一流学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3)面向用户的一流学科建设的机遇。建设一流学科应该双管齐下,自上而下的面向教育部学科评估和双一流建设固然重要,自下而上的面向用户的一流学科建设也同等重要,用户都希望向最好教师学习,一流人才成为重中之重。

(4)开放教育革命的机遇。开放教育革命的核心是精英教育普惠化和前沿学习,教师精英化,然后再普惠,通用的大IT+和网络组织形式使得一流人才具有一荣俱荣的核心地位,延揽一两位一流人才及其团队足以让学科成为一流学科,拥有一定数量的一流人才足以让大学成为一流大学。

总之,凡是有一定实力的大学和城市,率先响应政府号召,让已经十年磨一剑的完成人及时胜出并予以延揽,在延揽一流人才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只要延揽一两个一流学者团队,建成一流学科,即可后来居上,异军突起!


本文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益东在论坛上的讲演内容摘要(根据录音整理)。



#相关话题

1.杜玉波: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

2.孙霄兵执行会长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3.周满生:国际视野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评价

4.谢维和:结果评价及其改进思路

5.王殿军:中国教育评价现状与展望

6.郑泉水:对未来创新型人才发掘、培养与评价的若干思考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 ↓ ↓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新媒体“中国教育评价”(微信号:zgjypj)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刘益东:破“五唯” 立新标,以前沿突破作为一流学科的新标准

中国教育评价 中国教育评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