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锡常需要特区吗?

西窗 搜狐城市 2024-01-13

地缘近、文化亲、产业联……单纯只是地理概念的苏锡常,如今成为行政区划调整臆测对象:网传“苏锡常将设立经济特区”,江苏官方近日回应称相关内容不实。


合并是假,合作是真。苏锡常都市圈概念提出廿余年,近年来三地一体化进程提速,在产业科创交通领域,苏锡常已有“不是同城赛同城”迹象——当然,也有暗战。




错位竞合,苏锡常产业互助


全球近一成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由苏州昆山生产,超过三成电动自行车来自无锡,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十强企业中有三家在常州。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的苏锡常,去年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为4.36万亿元、2.37万亿元、1.5万亿元,总计超过8万亿元。


除了规模,苏锡常工业门类之齐全在同类城市中也属领先,如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涉及171个工业中类;无锡是先进制造业基地,深耕轻工、纺织、机械等领域;常州则依靠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去年新能源产值超过5000亿元、动力电池产销量全国居首。


1-8月,苏州、无锡、常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2.4%、7.6%、8.9%。苏州汽车制造、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行业产值增速较快;无锡太阳能电池、光缆、合成纤维聚合物、民用钢制船舶、家用电热水器产销旺盛;常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17个月冠绝苏南,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光伏产业贡献突出。


苏州工业体量最大,当前增长“乏力”亟待突围;无锡常州体量靠后一些,近期势头强劲。不过,苏锡常均面临土地开发强度高、环境承载力逼近天花板等问题,三地共同瞄准高技术制造业。去年苏锡常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7.5%、12.1%、45%,均快于规上工业增速。


具体而言,苏州视生物医药为头号产业,提供人才、资金等全方位扶持,去年产值增速5%,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无锡在物联网产业硬件、软件两方面发力,前者包括芯片、传感器等关键设备制造,后者包括车联网、智慧交通等关键应用,已集聚相关领域企业超三千家。


苏锡常不光“自强”,三地还尽量避免“单打独斗、恶性竞争“。苏锡常试图融合共进、错位协力。以十四五产业规划来看,三市既列出各自的重点发展产业,又细化优化布局布局,努力与周边形成共振——尤其当某地产业出圈后,他地不再是恶性同质竞争,而是相互配合。


例如,苏州重视创新药研发,与无锡的生物医药研发外包能力形成错位;无锡利用集成电路制造优势,助力三市芯片设计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常州依托动力电池、光伏组件产业,为三市新能源变革提供支持——无锡重光电、常州重锂电,这也是一种错位竞合。




实力不均,苏锡常科创协同


通过链式整合、基地支撑、集群带动,苏锡常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专用设备、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部分实现了集群化协同发展——这背后的“骨架“则是科技创新的同步同频——当然,苏锡常协同创新也有一些短板需补齐。


与工业体量类似,苏锡常科创实力也是苏州独大,锡常处于弱势,创新企业和平台资源主要集中在苏州。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截至去年,苏锡常分别有13473家、5543家、3680家。创新力方面,苏锡常2022年的专利授权量分别为164972件、68950件和53163件。


此外,相比上海南京杭州等周边城市,苏锡常高校数量较少,且名校强校数量过少,这对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文化培育不利。另外,从苏锡常内部来看,无锡、常州高校资源又明显弱于苏州,高校资源分布不均衡。在高企、高校实力不对等的前提下,苏锡常也试图形成合力。


早在2020年底,第二届苏锡常一体化峰会上,三市就发布“共建太湖湾科创带倡议书”。无锡拥有超算中心、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常州拥有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分中心、龙城实验室,苏州坐拥姑苏实验室、中科可控等产学研平台,如果三市能摆脱各自为战局面,联合建设科创带,就有望聚木成林。


目前苏锡常的协同创新,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主要局限于各个城市内部,并未突破城际空间限制——创新资源要素空间协同不突破,就不会有人才、资金、政策的贯通,从而导致协同创新效率低下,知识溢出和技术转移速度缓慢。


显然,城市间协同创新进行得越深入,所涉及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就越多。由于苏锡常创新资源占用和资源利用率各不相同,确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管控机制就异常重要。这也正是“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共建太湖湾科创带倡议书”等工作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


产业协同与科创协同其实是“相生相伴”的,前者需要做减法,即错位竞争;后者需要做加法,即合作共赢。对于苏锡常来说,既需要在产业“各领风骚”破解产业重构、同质竞争,也需要通力合作,联手打造世界级科创带——这着实考验定力与智慧。



硕放扩能,苏州不需要机场


相比科创和产业,交通是最容易“协同”的选项。在苏锡常内部,通道建设持续加快。根据规划,未来三地间将有更多铁路、公路互联互通。当然,苏州也一直有个“心结”,那就是机场。


苏锡常之间的公路快速通道主要是京沪和沪蓉高速,这两条高速是全国高速大动脉,也承担部分苏锡常地区日常通勤,车流量较大。当前,跨太湖连接苏锡两市的快速通道已在酝酿中,该通道拟将两地之间的联系“拉直”,由无锡滨湖区前往苏州高新区将无需向北绕行。


高速公路网越织越密,高速轨道交通也不甘落后。9月底,横贯苏锡常镇宁五市、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沪宁沿江高铁建成通车;同一天,沪苏锡常城际铁路先导段太仓站项目主体结构封顶,本月初太仓先导段运营筹备合作意向书签约,这标志着通车时间更近了。


“铁公基”易得,飞机场难求。没有民用机场,一直是苏州“心头之痛”,年初硕放机场“改名”风波曾让网友激动不已,但终究是一场乌龙。尽管省市两级规划先后提出“支持苏州完善区域航空体系研究”“规划建设苏州民用机场”,且苏州也曾多次争取,但江苏省官方在回复网友时明确表示,“鉴于周边地区空域资源紧张,建设苏州机场存在较大难度”。


不过,苏南硕放机场虽然在无锡境内,但由江苏及无锡、苏州三方共建。苏锡去年签协议共同推进机场枢纽能力提升工程,联通机场与沪宁城铁苏州新区站的“苏锡公交1号线”已开通投运。苏州轨交3号线将北延与无锡轨交3号线在机场“牵手”——从意愿上说,急待做大做强的硕放机场必须拥抱苏州;从能力上说,提升后的硕放能同时服务好无锡、苏州。


从工业园之争到机场之争再到“太湖之争”,近三十年苏锡常“明争暗斗、你追我赶”,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苏锡常之融通迅速推进,但总体还存在产业链分工和专业化协作脆弱、制度性合作缓慢等问题。苏锡常关联度整体较低,影响了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质效——但这并不意味着,三市必须合并才能产生效应。


近年来,江南江北“苏锡常”“沪苏通”“宁镇扬”“锡常泰”等各圈层合体不断涌现,呈现出群雄并起、合纵连横态势。对于苏锡常来说,在苏南模式式微、外向型经济受挫的当下,只有握指成拳齐心协力,才有可能升级产业结构与跃升城市能级。至于其他有的没的,都是镜花水月。


参考资料:

八万亿之后.新华每日电讯

苏锡常都市圈协同创新机理与发展策略研究.王筱

-end-
关注小号防走失 ↓
 往期精彩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苏锡常需要特区吗?

西窗 搜狐城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