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峰随笔 || 经典阅读有如与伟人对话

刘海峰 科举学与考试研究 2023-12-16


经典阅读有如与伟人对话


刘海峰



大学生应该进行通识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现在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在通识教育中,经典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所谓经典,就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或者说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最能表现本行业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用更通俗的表达,可以说经典就是历经时间的考验被人们公认为伟大的作品。

经典作品曾参与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塑造,对社会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是人类优秀文化的记录与保存。阅读经典,犹如与历史上的伟人对话,与孔子、司马迁、苏东坡、柏拉图、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许多文化巨人做朋友。

然而,由于过去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对人文教育相对忽视。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升学的功利性阅读,往往占据着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而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断普及,以及大学生对大众娱乐文化兴趣的不断增加,将大部分时间用在看电视及上网,很少有时间和心思用来阅读经典。

浏览网络或报刊自然较为轻松随意,不必用整块的时间,也不必静下心来,随时或随地可以进行,而且可以获取信息和新知。但这类文字良莠混杂,精彩的文字往往淹没在大量没有多少价值的信息之中。许多文字的思想深度与精彩程度远不能与经典相比。

有一种说法:你要得点新意,你就去读旧书;你要看老生常谈,就去读新书。当今每天都产生海量的信息,每年也出版大量的新书,但有许多是以功利为目的和市场诉求的“剪刀加浆糊书”或速朽的书,读后如过眼云烟,甚至坏人胃口。

速朽的书与藏之名山的经典大不一样。现在有不少快速生产出来的书,经历的大概就是从印刷厂出来,不久就回到造纸厂的过程。有些论文大概只有作者和责任编辑两个人看过,或者再加上半个人,即主编大体浏览过。如果有谁去读的话,大概只读过标题,至多是内容提要。

阅读经典名著与浏览一般书刊所形成的知识结构不一样,前者的知识结构好比由大石块垒成,后者的知识结构好比用小石头堆成,其基础的厚实程度是有差异的。经典著作有如巨石,由巨石垒成的城墙与由小石头堆成的墙体相比,其牢固性和承受力大不一样,巨石对高楼的地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就像文化盛宴与快餐小吃的区别,总是处在快餐文化之中,很难形成厚重的基础和雄浑的气魄,与伟大更是相去甚远。

经典是耐读的书,是开卷有益的书,是值得不断重温的书,是很难穷尽其意义的书,是每读一次都会有新收获的书。经典就是经典,永远都不会过时。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可以不断从中吸取智慧和营养。

阅读经典好处多多。阅读经典,可以和伟大的心灵展开对话,感受崇高灵魂,可以激发向学的动力,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拓展自己的人生视野。阅读一些世界名著,对人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像《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红楼梦》那种深刻和大气,像《老子》《孙子兵法》《四书》那样精练和富有哲理,在当今一些文化快餐作品中很难见到。

世界名著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对社会的剖析远非一般的书刊或影视阅读、网络博客等许多快餐式阅读可比。关于这点,我自己便深有体会。由于十分爱好文学,我读厦门大学历史系本科时候,往往只是用部分精力应付课程学习和期末考试,但却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许多世界名著,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读这些书不见得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一定会有收获,可能一生受用无穷。因为阅读过的书,不知不觉之间就成为你的知识宝藏和精神血肉,成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智能与气质,就像吃下的饭菜消化、吸收之后成为你的体能或力气一样。

临渊羡鱼可能促使人们回头织网。阅读经典不见得能使人达到崇高,但至少可以接近崇高,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


(摘自《学术之美 海峰随笔》,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37-38页)



编辑、排版:韦骅峰

审核:李木洲


更多精彩阅读:

1.刘海翔:论读书(《光明日报》雅趣版)

2.海峰随笔 || 里面的世界很精彩

3.海峰随笔 || “板凳学问”与“行走学术”

4.学术论文怎么写?学术随笔又该怎么写?

5.海峰随笔||学术之美 一头雾水?

6.海峰随笔||当高考成为文化

7.海峰随笔 || 科举就像古代帆船

8.研究生必读 || 文字与健康:不要让导师折寿


投稿邮箱:ksyj2007@126.com



点击下方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