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佳作推荐 || 试点省市高考改革研究

刘希伟 科举学与考试研究 2023-12-16


试点省市高考改革研究


刘希伟


本书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后期资助研究项目

“中国科举考试及其现实观照研究”(编号:201409)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刘希伟,教育学博士,教授,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教育历史与理论、考试制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浙江省哲社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项目5项;在《教育研究》、《清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个人学术专著3部。博士学位论文荣获201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荣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浙江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国家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浙江省和上海市新高考综合改革为研究对象,在深入挖掘新高考改革若干本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主要从新高考改革的基本理念、框架与创新价值,新高考改革与高中教学变革,新高考志愿填报与招生录取政策,新高考综合改革的制约因素,新高考综合改革的理论反思及启示等几个方面展开系统研究,以期为两地新高考政策的完善以及试点经验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新高考综合改革的历史视角
第一节 高中文理分合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高考文理分合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高中会考的历史及其变革


第二章 新试点高考改革的理念、框架与价值
第一节 新一轮高考招生改革的基本理念

第二节 两地新高考招生制度的基本框架
第三节 两地新高考招生制度的创新价值

  

第三章 新试点高考与高中教学方式变革

第一节 新高考助推高中教学方式革新

第二节 浙江高中走班教学的实践状况

第三节上海高中走班教学的实践状况


第四章 新试点高考综合改革:基于高中校的实证调查

第一节 浙江新高考综合改革:高中生问卷调查

第二节 上海新高考综合改革:高中生问卷调查

第三节 两地新高考综合改革:高中校长的访谈


第五章 新试点高校选考科目规定与招生录取政策

第一节 高校不同专业的选考科目规定

第二节 两地志愿填报与录取基本方案

第三节 两地新高考招生录取总体状况


第六章 新试点高考改革的若干问题剖析

第一节新高考改革的供给侧问题

第二节学生与学校的功利性选择

第三节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困境


第七章 新试点高考综合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启示

第一节 会考、学考与高考功能定位

第二节科目选择性与分数的可比性

第三节科目分值与考试次数及时间

第四节高考改革共识的达成与落实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高考自1977年制度重新恢复以来,至今走过了整整40个年头。40年高考史,是一部不断探索改革与创新的历史,一部不断努力增强科学性与公平性的历史。2014年开启的新高考综合改革,从宏观上说是国家在高考方面进行的第三次大的改革尝试,不仅有助于促进高中教学方式变革、深化高中新课程改革,而且有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激活高校专业调整、增加学生与高校的双向选择权,具有重大创新性价值与全局性意义。

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链接枢纽,作为社会利益的关键分配节点,高考改革具有高竞争性、高利害性、高风险性、高敏感性、高复杂性,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历来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难点所在。新一轮高考改革,其复杂性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堪称“史上最难”。今年“十九大”会议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谈新一轮高考改革时称,“这次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主持重大会议研究高考改革方案。”

正因此次高考改革力度大、改革任务艰巨、改革影响广泛而深刻,因而必须先行试点,以便为其他省份的后续跟进、为2020年全面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考招生制度探索、积累有益经验与借鉴。从这一意义上说,浙江与上海新高考试点综合改革无疑具有重大的价值,基于此,两地试点改革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也就不言而喻。

笔者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跟随刘海峰教授攻读硕博学位期间,以中国科举史尤其是清代科举考试史为主要研究方向,同时对高考制度与政策开始有所涉及;博士毕业后对于高考制度与政策的研究逐渐增多,先后主持多项有关高考改革的省部级、国家级课题,其中包括2012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浙江省新高考模式研究”、2015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浙江省高考改革研究”,以及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学青年项目“我国新高考招生制度试点改革跟踪与评价研究”等。2016年暑期期间,刘海峰老师在电话中告知,他正在主编一套“高考制度变革与实践研究”丛书,其中有一本是关于浙江、上海高考试点改革方面的,问起我是否有兴趣承担这一撰写任务。对我来说,这当然是一件令自己非常兴奋的任务,所以,尽管知道对于一名高考研究“新兵”来说这一研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但还是一口答应下来了。此为本书之由来。

高考改革研究不是一门“纯书斋式”的学问,不能“闭门造车”,而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问,必须全面了解改革实践。尤其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牵涉面广,改革力度大,影响深刻,只有全面了解清楚高中校学生、教师、校长以及高校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基本看法与基本意见才能使研究“接地气”。这样,实践调查对于本课题来说便十分关键。本书能够得以顺利完成,首先需要感谢刘海峰老师为我提供了多次难得的调研机会。作为课题组成员,笔者于2015年下半年跟随刘海峰老师赴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参加了浙江新高考综合改革的调研;2016年10月下旬,2017年8月28日至9月2日,又先后两次跟随刘海峰老师加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和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分别赴浙江与上海调研两地新高考综合改革。通过调研,获得了两地教育厅(教委)、教育考试院、高校招生办人员、地方教育局负责人、高中校长、教师及学生等不同群体对于新高考综合改革的基本认识与基本看法,以及诸多有益的意见与建议。这为拙著的撰写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支撑与保障。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是没有刘老师带领我参加如此全面、系统的调研,本书的撰写绝不可能如此顺利。所以,在此首先应该感谢的是刘老师为我提供了宝贵而难得的调研与学习机会。

与此同时,需要特别感谢中国教育学会钟秉林会长、谈松华先生,感谢教育部原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先生、上海市教委原主任薛明扬先生、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先生、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文东茅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虞立红、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原校长王本中、北京四中原校长邱济隆、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的章建石,北京师范大学高教所的周海涛、方芳、杜瑞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夏欢欢,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徐彤等各位老师。在上海与浙江两地的多次调研中,从这些前辈及各位老师的发言中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有的甚至是在书本上永远也学不到的。感谢教育部学生司的谭洁清老师和东北大学招生办的魏熙良老师,感谢他们为我参加调研提供了细致而暖心的帮助。同时,还特别感谢我的师兄上海教育考试院高招办副主任李立峰,以及杭州师范大学招生办副主任翁灵丽,两位帮我联系问卷调查工作,费心费力,付出颇多。

这是一部让我尝到科研苦头的书。以前写科研论文,从来没有感到痛苦。这本书却一度让我对科研产生了一种痛苦甚至是恐惧感。拙著是笔者所完成的第二部个人著作,第一本是博士学位论文。但本书的写作比写博士论文痛苦得多。相对来说,博士学位论文在写作时间上比较宽裕,基本上是在一种比较从容的状态下完成的,完成之后还有时间慢慢修改。本书则是在一种比较紧张的节奏下完成的。按照最初的研究设计,笔者本来计划2018年下半年完成本书书稿,但丛书后来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出版资助,按照相关规定必须在2017年底正式出版。由于出版时间的提前,写作时间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大概因为写作时间过于紧张,甚至仓促到来不及静下心来进行思考,自己一度对学术研究有了一种恐惧感。幸运的是,得益于两次跟随刘海峰老师参加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和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的联合调研,以及自己这几年来对于新高考改革的关注,最后总算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了撰写任务。

这是一部我自己感到不满意的书。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高考改革周期不是3年,而至少是7年或8年,至2017年综合试点改革的利弊效应实际上尚未充分显现出来。在新高考元年出版此书,意味着基本上只能观察到高考改革对于高中教育的影响,而高校招生后的培养环节则基本无法顾及。不仅如此,对于高中教育影响的观察,实际上也是一种比较初步的认识——尽管其利弊影响已经比较明显。在“3+3”自由选考制度下,考生选考科目与录取专业所要求具备学科基础之间的内在匹配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新高考综合改革中一个至为关键的问题。显然,2017年出版的任何一本书,都无法包括新高考招生后的培养环节。二是,因为写作时间紧迫,感觉无法从容、悠闲地写作。“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果能够再经过较长时间的沉淀,我们对于新高考综合改革的认识与评价可能更加理性、深刻。同时,由于时间比较仓促,甚至还有部分成果来不及整合到书稿里。所以说,本书只能说是关于新高考综合改革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当然,学术研究本无止境,即使给自己再多的时间也不可能穷尽新高考改革所有的问题。能够及时地出版新高考改革研究的部分成果,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这也算是笔者的一种自我安慰与自我鞭策了。

一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在学术研究方面花费时间越多,就越意味着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对于一名年轻的大学教师来说,相对于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如何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其实更为棘手。拙著能够顺利完成,应该特别我的父母亲,他们尽心竭力为我照看孩子、做家务;感谢我的爱人,她非常理解与支持我的学术研究,并协助我做了部分书稿的校对工作。同时也感谢我的姐姐,她经常问寒问暖,并时常挂念着拙著的写作状况。正是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我才能够得以安心写作并及时完成书稿。

在高考制度重新恢复40周年以及新高考元年这样一个特别的年份,出版自己第一部高考研究论著,同时也是新高考综合试点改革研究的一部新著作,应该说也有一种特别的纪念意义。但作为高考研究的一名“新兵”,加之撰写仓促,拙著诚恐错误难免,贻笑大方。在此,真诚地希望得到学界同仁的批评与指正,以便在后续研究中进行修正与完善。


刘希伟

2017年11月2日


编辑、排版:韦骅峰

审核:李木洲


更多精彩阅读:

1.获奖佳作||清代教育考试中的几个概念辨正

2.中华优秀出版物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高考制度变革与实践研究丛书

3.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高考研究基础工程:全国第一套“高考改革研究丛书”

4.获奖佳作 || 中国教育改革40年:高考改革(后记)

5.佳作推荐||中国教育改革40年:高考改革

6.佳作推荐 ||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多视域考察:兼论浙江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7.获奖佳作 || 高考改革新方案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推进

8.获奖佳作‖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招考命题工作机制变革及反思

9.获奖佳作||高考法律问题研究






投稿邮箱:ksyj2007@126.com


点击下方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