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峰随笔 || 跨学科的研讨与激荡

刘海峰 科举学与考试研究 2023-12-16




跨学科的研讨与激荡


刘海峰




跨学科研究是科研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大学普遍提倡跨学科研究。2009年8月26-28日,我和其他十余位中国大陆学者一同到日本北海道大学参加“第五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便深刻地体会到跨学科研究的益处。


“第五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日本北海道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举行(2009828日)


自近代以来,中国学术从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变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之学”后,学科划分越来越细,有些传统学问被分割到几个不同的学科中去。科举制是一个对中国文化有过全方位影响的传统考试制度,也是一个对东亚国家和地区影响至为深远的政治、教育和文化制度。现代许多学科都有学者在研究科举,但过去囿于学科畛域,不同学科之间往往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尽管大家研究同一对象,使用共同的专业术语,有着共同的学术话题和相同的研究兴趣,许多人却从来没有见过面。

以往的科举研究一般是分门别类进行的,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学、文学、社会学、文化史学界都有不少科举研究成果。各学科多侧重各自专门史的贯通,虽然专精,但较少兴趣关注其他学科领域的科举研究,相对缺少会通。而科举是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制度,如果只从某一种特定的角度去观察,就可能会出现盲人摸象、各说各话的情况。科举学提倡同时从多学科的视野,对科举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就像根据原先不同侧面拍摄的平面图像,重构出一尊立体的雕塑。

自从2005年9月2日中国科举制废止一百周年之际在厦门大学举办首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后,研讨会每年一届,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对话的机会,吸引相关学科众多学者参加,成为各学科科举研究者开阔视野、交流信息、切磋问题、展示成果的重要平台,结束了过去各自为战的分散研究局面。


作者在第五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2009828日)


作为研究科举的专学,科举学关注科举的方方面面,并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科举研究的整合。它力图打通历史学、教育学、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各学科的边界,将各方面的科举研究融会贯通起来。一旦跨越学科的畛域,融通不同的学群,使科举研究不仅由点到线,而且由线到面,将相对分割的“条”与“块”结合起来,便会出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走向综合化和学科交叉。

类似于国学的性质,科举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无法与现代学科一一对应。它提倡打破学科壁垒,突破学科边界。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力量,汇聚和分享众人的智慧,将四面八方的科举研究统合到一块,自然会开辟新的局面、出现新的气象。

网络“中文维基百科”曾立有一个专门的“科举学”条目,其具体内容为:“传统中国由隋唐末(1905年),实施科举制度前后大约1300年,是平民士子经过公平考试,获录取而成为官员的文官任用制度,也是世界最早、维持最久的任官制度,影响中国、亚洲乃至于英、美等西方国家公务员选拔机制。由于历经长远岁月的考验和修正,千余年间,牵涉的考试文体、学术风格、应试规范、社会习俗、阶级变动、国势强弱、官场积习、职业抉择、教育制度两性关系文学表现等等,都有深厚复杂的累积和意涵。对于这个广泛领域的关注,自然结合了许多专业领域的研究。到了2000年前后,这个领域的研究,渐渐形成一种专有名词,好像红学徽学甲骨学敦煌学一样,就称之为科举学。”我觉得这个解释颇为精练,相当到位。


分组报告场景


科举学研究典型地体现出跨学科研究的特征。例如,日本研究科举的学者,以东洋史学界和中国文学史学界为多。然而这次科举学会议的主办方,一个是日本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包括中国文化论讲座、东洋史讲座和北海道中国哲学会,负责人是佐藤鍊太郎先生;另一个是东北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中国文化学讲座,负责人是三浦秀一先生,两位先生都是研究中国思想史或中国哲学的著名学者,但近年来各主持一个科举研究方面的日本学术振兴会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基础研究课题,这两个重大课题都是跨学科研究课题。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同学科的学者在一起切磋琢磨,进行跨学科的研讨与交流,参考与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可以激荡研究者的思绪,产生思想火花。这正如古话所说的: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


(原刊于《中国教育报》2009914日第5版“学者专栏”)


编辑、排版:韦骅峰

审核:李木洲


更多精彩阅读:

  1. 第二十一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2. 厚重广博:第二十一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确定版目录)

  3. 切磋琢磨:第二十一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议程(改进版)

  4. 坚持不懈:第二十一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确定于9月23日召开

  5. 琳琅满目:第二十一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目录

  6. 好事多磨:第二十一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将推迟召开

  7. 刘海峰:参加科举学盛会的十大理由

  8. 科举学家访谈||科举学与教育史研究的互动——李弘祺先生访谈录

  9. 科举学家访谈‖中国需要科举学——杨学为先生访谈录

  10. 刘海峰:为科举制平反(作者因此文入围新浪网2005年度文化人物)

  11. 刘海峰:科举制为何需要平反昭雪

  12. 多学科、完整性、集大成的科举学研究巨制——刘海峰教授主编《中国科举通史》读后

  13. 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三元”为何花落广西临桂?为何出自陈氏家族?

  14. 蒲城清代考院博物馆、明清科举文物展考察纪实

  15. 重磅荐读 || 本号开办以来流量热文排行30篇


投稿邮箱:ksyj2007@126.com


点击下方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