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迅蚁章磊:未来我们的无人机是一只鸟 | 解码数字新浙商No.41

数字经济学会 数字经济发布 2024-04-11

无人机物流的发展,需要技术和政策两个因素结合。技术是打开房门的推动力,而政策就是门上的阻尼器,慢慢地推开这道门,就能走进一个堆满宝藏的新房间。


——章磊

 


“正在建造中的富力中心、中央公园,直到南湖,都是我们曾经飞过的地方。”章磊指着园区以西的方向跟我们介绍。


2015年,北航博士毕业的章磊创立迅蚁,切入民用无人机物流领域。当时杭州未来科技城荒芜一片,成为迅蚁初期的试炼场。


疫情期间,迅蚁的无人机在医疗急救中大显身手。从2016年开通中国第一条无人机邮路到2019年取得全球首张城市物流无人机试运行“牌照”,迅蚁飞过乡村、飞过城市,在更多场景下探索无人机配送的商业化道路。


1903年,从莱特兄弟打造出人类史上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起,人类从未停止对天空的探索。以好奇和科技为翼,人类的行迹一路更高更远。


观察迅蚁这家公司,更多人注意到是酷炫的无人机设备,但章磊的野心远不及此。“一个社会最终的发展形态一定是立体化的”,在他的蓝图中,一张安全高效的“天空+地面”运力网络,正在徐徐展开。





采访现场精华片段




谈创业初衷:

让“牛刀”发挥价值


章丰:北航博士毕业后你进了私企,后来又辞职创业,这一系列选择看起来都不太“主流“。

 

章磊:我们系毕业的那届博士,选择私企的就我一个人。读博期间,我作为负责人参与过大载重军用无人直升机的研制项目,所以就没有再找类似的工作。当时一家为航空研究所提供技术的软件公司请我去研发软件,软件能够提高行业效率,引领行业发展,很有价值,我就加入了。

 

航空领域的软件主要面向军工行业,计划性强,规模也受到限制。我想做更市场化的事情,未来能有机会从一做到十,做到一百、做到一万。所以我就思考:未来什么行业有这样的增长机会,又是我擅长的?结论是:机器人产业。搬运是人类最不喜欢的事情,机械性的重复劳动最适合机器人。以往用在军工行业的技术,放到民用领域难免会“杀鸡用牛刀”。但实现室外搬运,需要大规模的机器人集群,搭建高度复杂的无人物流系统,这把“牛刀”就能发挥价值。


2015年,我和赵亮(迅蚁COO)在龙井喝茶,决定创业。起初没有投资人认可,都是合伙人自己投钱。2016年,国内无人机行业消费和创投市场最活跃的时候,迅蚁在已有的无人机产品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凭着一个能装载2斤以内货品、飞行数百米的demo,拿到了九合创投、天使湾基金的数百万天使轮融资。

 

章丰:从北京回到杭州创业,因为你是杭州人?

 

章磊:北京的空域管制严格,飞行试验可能要跑到河北,生活成本也很高,我们在地下室谈合作,甚至连地下室的房租都难以承受。2015年我回杭州,看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正在火热建设中的梦想小镇。杭州有创新创业的环境和符合研发测试的空间场地,有政府的政策帮扶和资源共享,对迅蚁的创业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




谈商业化场景:

从乡村到城市  挖掘高频需求



2020年2月6日上午,一架无人机装载着医疗检验检疫用品,从浙江新昌县人民医院专用停机坪升空,6分钟后,无人机降落在县疾病防控中心专用停机坪。医务人员手机扫一扫确认身份后,取走了医疗用品。这次无人机执行任务,比路面驾车配送节省了一半时间,执行方正是迅蚁。

迅蚁无人机在新昌人民医院执行任务
 
章丰:疫情让公众认识到了无人机在具体场景中的价值,也加速打开了迅蚁的医疗商业化场景。 章磊:运送医疗物资是无人机物流的理想场景,医疗物资对于时效性特别敏感,血液、检验物和器官的运输,还对温度要求苛刻。尤其是疫情期间需要非接触式配送,凸显了无人机的价值。
疫情爆发后,迅蚁与浙江省、杭州市卫健部门及各医疗合作单位沟通,主动提出可提供无人机物流产品和技术支持,最终落地在新昌,该站点一个月内运行了2800公里。在此之前,迅蚁在杭州试飞过多条医疗专线。我们希望医疗场景的落地可以常态化,使用无人机物流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

迅蚁无人机在城市医疗场景中的应用
 比如社区卫生站通常无法提供复杂的检查化验服务,患者要自行前往上级医院。无人机可以将检测样品送到上级医院,电子化的结果回传后,医生就可以进行诊断;需要用到卫生站缺少的药品,也可以由无人机带回。分级诊疗制度的初衷是扭转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物流可以是破解问题的重要手段。 
章丰:这些年来,迅蚁的应用场景发生了哪些变化? 章磊:2016年9月19日,我们开通了中国第一条无人机邮路——从浙江省安吉市杭垓镇到七管村。经过了几个月实操,无人机邮路正式投入使用,并在浙江、贵州、四川三地开启了20多条常态化运营的邮路。在此之前,无人机物流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商用先例。 此后,我们几乎摸索了乡村场景所有的可能性,覆盖了山区、海岛等不同的地理环境,但发现实际情况不如想象中美好。农村对无人机物流真正有刚需的,是山村里没有路的地方,这样的飞行场景注定低频、离散,难以形成网络。
2018年,迅蚁决定“上行”,回到城市。面对C端消费者的高频应用场景,我们切入了无人机外卖配送,针对咖啡、生鲜等对配送时效、货品安全有较高要求的品类,进行了高密度规模化的运行测试。

迅蚁ADNET配送KFC


对无人配送来说,城市区域的部署和应用,其价值和整体市场空间远高于农村,但技术难度也相应地高出不止一个数量级。在城市区域的应用,不仅要实现单个配送机器人自身的智能,还要有完备的大规模机器人集群规划调度能力,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运力网络。




谈无人机运力网络:
系统架构能力是迅蚁的核心竞争力



从局部的城市试验场景起飞,逐步突破,2018年9月,迅蚁机器人运力网络——ADNET应运而生。以杭州为例,迅蚁设计了覆盖绕城内区域的ADNET部署方案,第一期运力网络建成后,可以满足每天6万单的即时配送需求,占杭州即时配送市场总需求的5%。 

机器人运力网络示例

章丰:ADNET是在垂直领域解决方案基础上的新探索?

 

章磊:原来城市里通常只有一个机场,解决城市间的交通问题。ADNET相当于在城市内建立很多可交互的微机场,把整个城市变成一块块小社区,形成飞行体系的毛细血管网络。末梢循环畅通了,物流体系就会非常方便。

 

ADNET由迅蚁无人机RA3、无人枢纽站RH1和无人车RG1,以及一整套实现多智能体协作的算法构成。首先,飞机降落在枢纽站,货箱会自动传输至枢纽站内部,再传递给无人车,由无人车完成最后100米的货物交付。


三机协作配送流程

 

旁人看来,ADNET可能只是设备和软件,但它的系统架构极其重要。如何解决同一类型机器人“群体性”的大规模自主运行,以及三种类型智能体之间“网络性”的多机协作问题?一旦顶层出错,就是系统性的崩溃。迅蚁最核心的竞争力是系统架构能力。架构往往被认为是虚无缥缈的,但做大事往往只有少数人能理解。

 

章丰:ADNET的建设范围广,投入应该十分巨大?

 

章磊:建立航空公司的过程中,机场建设、飞机采购、飞行员培训、机队维护、机票售卖、空中管制等等环节,是由各方协作完成的。同理,建设ADNET,公共服务方面交由政府,基础设施交给商业平台,无人机制造依托产业链。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现阶段我们先把未来的技术呈现给公众,证明可行后,多方合力让无人机配送网络成为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

 

章丰:你描述了两种商业化的路径,一是在垂直领域形成比较成熟的无人机物流解决方案,二是在ADNET网络中承担架构者的角色。后者的商业模式更具想象空间?

 

章磊:架构本质上不能一一对应到收入,但通过法规的制定、标准的制定、专利的布局等,我们可以逐步构建出商业化的机制,找到其中最有商业价值的核心环节。一个产业链里,具备控局能力的一方将会获得较多的利润。比如航空产业,波音和空客公司就是控局者,因为飞机制造门槛高。但无人机产业恰恰相反,最有商业价值的环节不在生产,而在运营。因为小型飞机的制造技术已经不是壁垒,核心在于自动驾驶能力和云端调度系统,这是迅蚁想要把握的环节。

 

章丰:ADNET是横向的生态建设,无人机生态中既有京东、顺丰这样的电商或物流企业,也有迅蚁这样专注物流配送研发的企业。迅蚁主张的生态伙伴应该是什么的关系?

 

章磊:目前看是竞争关系。不同公司对行业的底层认知不一,各自的基因不同,出发点也不同,造就了生态系统的丰富性。电商企业的打法更偏互联网,迅蚁的决策团队都是科班出身,我们更注重在技术上做到极致,对安全的认知更强,工程经验也更丰富。

 

互联网产品可以不断试错、快速迭代,但飞机的容错率极低,一个小问题往往是毁灭性的。所以我们内部做了150%的准备,仔细到“变态”的程度,确保所有问题都在可控范围内。航空领域的变革都是很缓慢稳健的,但是商业化团队不能慢慢来,还是得开赛车,就算是转弯也得踩油门,同时要保证不能“飞出去”。




谈需求市场:
先修好路 才有走的人


章丰:关于人力配送和无人机配送的优势,我注意到迅蚁和中国移动联合发布的《5G机器人运力网络白皮书》中有这样一个分析:当配送距离超过5 km时,ADNET的优势开始大于人力配送。你如何看待无人机物流成本与人力成本的平衡点?

ADNET与人工运力对比图
 
章磊:现阶段技术成本高于人力成本。但在某些特殊场景下,人工运力不能只考虑人力成本。比如医院运送医疗物资,就要出动救护车,涉及司机、救护车等综合成本。人工综合成本叠加,可能就超过了机器运力成本。
 
其次,零售方式的转变带来了配送距离的增大,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变量。从2018年到2019年,人们对于非餐配的需求从19%涨到了30%,疫情又加速了这一变化。人工运力最合理的配送半径是三公里,随着需求多元化和物品多样化,需求范围也逐渐扩大。传统物流配送压力巨大,面临用工成本高、时效低的问题。人力配送成本会不断走高,机器运力成本则会随着技术发展降低,所以无人机物流是未来同城快送可行的商业方案。

章丰:你曾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无人机即时配送的市场规模是千亿级别,如何解读?
 
章磊:目前存量市场已经达到了百亿级别,且存在增量市场。随着社会发展,各种需求会互相促进。先有了路,才有走的人。信息社会的“路”就是通信。4G催生时,大家不以为然,认为没必要,现在5G都开始落地了。
 
物理世界的道路有很多,航路也是一种。飞机出行的需求也是在航空公司出现后催生的。从最初的军事用途,到医疗救援、政要出行,随着飞行服务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最终大众也可以负担。飞机产生的经济价值是巨大的,全球货运的吨公里数中,航空只占1%,货值却高达33%到36%。
 
章丰:所以未来物流生态中,无人机的发展可能会经历类似飞机的发展路径。
 
章磊:无人机配送也一样,把路修通了就会有需求。和陆运、海运相比,航空运输效率更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越来越值钱了。同样是一天24小时,古时以时辰(今两小时)为单位,后来以小时为单位。如今人们对时间的规划是在30分钟以内,而无人机配送可以进一步把时间的颗粒度压缩到十五分钟以内。
 
其次,在面临阻隔时,比如修桥、挖路、造隧道的情况下,飞机就是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案。所以物流配送形式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必然会走向天空。



谈趋势发展:

未来我们的无人机是一只鸟



获颁全球首张城市物流许可“牌照”


章丰:2019年,迅蚁取得了全球首张城市物流无人机试运行“牌照”,政策对于无人机物流体系建设至关重要。你对政策走向有何期待?

 

章磊:无人机物流的发展,需要技术和政策两个因素结合。技术是打开房门的推动力,而政策就是门上的阻尼器,慢慢地推开这道门,就能走进一个充满宝藏的新房间。

 

我国的低空领域还没开放,现在只是局部试点,无人机物流暂时还未能大面积展开。打个比方,人的毛细血管展开有五个足球场那么大,它是丰富又立体的结构,手部有大量毛细血管,所以能完成精细的动作。路就像人的毛细血管,一个社会最终的发展形态一定是立体化的,空中的路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放宽低空域管制或是趋势。《国务院2020年立法工作计划》中明确了立法项目,其中包含了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制定。顶层法的建立需要一个周期,从发布、征求意见、修改到正式颁布,还需要耐心等待。

 

当血管通了,什么细胞能进来?民航局正在探索,迅蚁获得的试运行牌照也是一种探索的思路。从中央主管单位到地方政府、产业,各方已经开始协同来解决无人机发展的问题。

 

章丰:迅蚁一直在积极推动无人机物流的生态建设,思考和探索技术带来的行业变化。未来哪些技术将在无人机发展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

 

章磊:我们团队每年都会闭关修炼,思考未来的技术方向和产业走向。衡量一项技术,要看它在整个系统里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对整体效率带来多少改变。对于无人机的发展,通信和导航技术是核心。

 

一是通信技术,5G和星链( Starlink,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项目)的结合是未来通信的重要补充。5G是部署在地面的基础设施,将来会大规模落地;星链部署在太空,如果一切顺利,可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低成本的互联网连接服务,补充覆盖5G的盲点区域。

 

二是导航。与常见的GPS不同,迅蚁有一套更面向未来的、类生物的智能导航技术。比如人除了眼睛外,鼻子、耳朵、皮肤等其实都参与了导航。你走到一个非常香的地方,鼻子会带你找到它;通过声音感知,可以辨别位置;如果有风刮来,皮肤甚至也能导航。人脑通过一套算法,协调多元智能参与了导航的全过程。

 

目前大部分无人驾驶都摒弃了所有的生物性,强化激光雷达等电子设备的作用,走了一条技术暴力的路线,导致功耗、算力及硬件的成本巨大。这些设备都是“轮椅拐棍”,你必须像阿甘一样,卸掉辅助,真正让自己跑起来。鸟可以不借助其他设备在空中自由飞翔,未来的无人机应该是一只鸟,具备生物的性能,建立在多元的导航系统上。这也是迅蚁努力的方向。

 

章丰:迅蚁也被很多人定义为无人机物流领域的先行者,但是先行者可能成为先驱,也可能成为先烈。作为创始人,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章磊:创业是一场长跑,我们从出发的第一天起就认为:名次没那么重要,把想做的事极力做好,就不枉此行。当然,这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一种乐观心态,不是说我们拿投资和团队的青春作赌局。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看清未来的方向,做正确的决策,尽最大的努力,最后再碰点运气。全力以赴,不留遗憾,足矣。






你做过最艰难的决定是什么?

团队里共同战斗的伙伴要离开。


你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关键方法是什么?

看书,不断思考和实践来消化。


面对压力,你有什么解压之道?

溜狗,观察生物特性。


为了激励团队,你惯用的“伎俩”是什么?

创业公司总是处在迎接挑战的状态,我们在内部减少规则,强调原则,统一团队目标,同时要营造平等的氛围,让大家开心地迎接挑战。

你认为“数字新浙商”,新在哪里?

新浙商更强调创新精神,浙商已经充分开发了地面上的商业创新,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运用数字经济、在天空中创新的浙商。



整理 | 蒋雷婕
编辑 | 王小猛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关于「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