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园钉科技王小玮:做园区界的钉钉 | 解码数字新浙商No.42

数字经济学会 数字经济发布 2024-04-11

园区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最小经济单元,它的效率高了,整个城市经济的活力就会提高。我们想成为基于园区的钉钉,做智慧园区的贴身服务顾问和管家,这也是“园钉”的由来。

——王小玮 



“我最初的花名是1998年创业时取的,叫‘电子商业思考者’。后来我觉得不能光思考,还需要实践,所以改名‘思践’。我应该是第一个自带花名进阿里的人。”
 
思践本名王小玮,20年创业生涯,做过最轰轰烈烈的事是放弃阿里价值九位数的股票,创办虾米音乐。
 
1995年,通信工程毕业的王小玮来到江苏,进入河海大学任教。5年后,怀揣着少年意气,他结束教师生涯下海闯荡,“写过代码,做过广告公司,干过通讯老本行,去过阿里,创过业,做过投资”。
 
2017年,王小玮创办园钉科技(以下简称园钉),切入智慧园区领域。公司旗下品牌“园里园外”助力万科时代公社、未来科技城·海创园、滨江海创基地、浙农科创园等园区智慧升级,致力成为园区数字资产和流量变现的服务商。
 
穿越PC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带着对产业互联网的洞察,王小玮又站在了“推动中国产业园区智慧升级”的新起点。




点击观看视频




谈创业经历:

生命力源于创造



章丰:首先向小玮的创业经历致敬,我曾经是虾米音乐的重度用户。
 
王小玮:我也是重度音乐爱好者。创建虾米的时候,国内市场上的音乐产品大多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几个就决定自己做。虾米经历了PC时代到移动时代的变革,也创造了很多业界奇迹。在被阿里收购前,我们只花了两千万人民币,做到一亿注册用户、六七百万的DAU(日活跃用户)。但是由于版权成本高、服务器投入大,没能坚持到最后。
 
章丰:这段创业经历给你带来了什么?
 
王小玮:我把虾米的成就归结为:对技术的执着、对音乐品质的执着、做用户社群的执着,还有一部分的运气。但从当时的环境来看,我们的想法过于超前了。虾米从第一天起就坚持付费模式,尊重版权,希望用更先进的业务模式解决音乐的智能化和版权的问题,让版权链路可追踪,其实就是今天区块链的雏形。对于创业者而言,初心和最后的成品总是有差距的,唯一不变的是你对产品价值的坚守,是创造的源动力。
 
虾米的创业过程很艰辛,上一代的互联网创业比今天更难。当时我还兼职司机,全公司只有我一个人有车。因为缺钱,我们服务器的带宽冗余很少,某天哪位音乐大咖在微博上转发分享了虾米的链接,服务器就爆了。我就得开车去嘉兴的机房,借来服务器连夜守着。今天回想起来,都是很有趣的经历。
 
章丰:包括你和阿里的缘分,也很有意思。
 
王小玮:创立虾米之前,我做过商务网站“中国商情网”,参加论坛时认识了马总。此后马总两次邀请我加盟阿里巴巴我都没去,错失了成为“罗汉”的机会。2003年,马总到西安找我聊了三天三夜,第四天我就入职阿里了,觉得还是要去一个更大的平台。干了四年我又被调去收购中国雅虎,虾米的灵感也来自雅虎的音乐搜索业务。2007年,我们就从阿里出来了。
 
章丰:再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2013年虾米被阿里收购,你们再度回到阿里。当初离开时,你放弃了大笔股权,会不会很感慨?
 
王小玮:为了创业我还卖了一套房,从唾手可得的千万富翁,变成百万“负”翁,带着满腔的热血和少年意气。

如果你花五年时间让资产增加了一个零,比如5000万到5亿,生活品质不会有很大差异,唯一的差别在于:时间是线性的,五年后你离死亡更近了。用什么东西来对抗时间流逝?旺盛的生命力。而生命力源于创造。
   
章丰:很多人离开阿里后会选择做投资,因为大平台带来了视野。投资也能创造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创业?
 
王小玮:投资创造的价值是搭车型的,你是助力者而不是创造者。过去失败的投资经历让我更坚定了一个观念:如果以投资人的角色,选择一个有前景的赛道和项目,赋能一支各方面尚未打磨好的创业团队,大概率不会成功,除非你亲自下场。



谈智慧园区:
从智慧化改造到智慧化运营



章丰:你做过广告、电商、内容,当过投资人,再下场创业时有很多选择,为什么从园区切入?

 

王小玮:2017年我们离开阿里时,互联网圈里都在讨论“互联网下半场”。大家意识到:伴随着流量激增和马太效应,用户红利将吃尽,移动互联网以流量驱动的模式,会走向和行业的深度融合。所以要寻找到经济体量大、影响人群广,但互联网化程度低的领域,才能找到新的流量入口。

 

当时我投资了一些创业公司,直观地感觉到小公司各方面的运营成本更高。大厂在培训体系、园区服务、加班餐补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资源共享和后台支撑机制,体量大、成本低。散落在产业园区中的一家家公司,相互孤立,缺乏后台支撑。过去做互联网项目,我们有一个习惯叫“挖掘共性需求”——是否有一个场景,它的需求是共性的,供给侧又是零散的?

 

国家登记在册的园区约有六万多个,且每年增幅达20%。大量的园区地产,以租金或政府补贴的模式为生,这是租赁模型而非运营模型。即使涉及运营,大多也是独立的模块,比如智能停车、智能洗车。在我看来,园区是一个金矿,是流量洼地,集合了大量的共性需求,却没有形成有效供给。

 

章丰:在园钉的园区解决方案中,包含园区智慧升级和园区智慧运营。我理解你的初衷是希望革新园区的运营环节,为什么要同时做智慧升级这块很“重”的业务?

 

王小玮:我的初衷是从运营角度切入智慧园区,但目前很多园区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园区的智慧化建设是运营的前提,先把基础设施建设好,才有智慧园区的未来。

 

园钉自研的产品“园里园外”,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多类型、多品牌智能设备,通过搭建物联体系,联接自研S-PARK智慧园区管理平台,对园区数据进行统一采集、分析、汇总和应用。这套数字化园区的管理体系,是对园区数字资产分析和增值的基础,会产生巨大的潜在价值。

    园钉智慧园区架构


未来智慧园区的发展,会逐渐从智慧化改造转向智慧化运营,以设备物联、智慧管理,向智慧赋能和数字化服务的方向发展。



谈智慧化运营:

园区将成线下服务新的流量入口



最近,在园钉科技运营的浙农科创园和宁波高新区科创大厦,线下空间“企福汇”正式落成。一百多平米的场地内,园区企业及员工可以体验办公用品、企业福利产品以及各类网红特色产品,可以咨询各类企业服务,还可以举办或者参加兴趣培训、沙龙分享等活动。王小玮认为,“即使完成了智慧化改造的园区,也面临头重脚轻的问题,智慧化运营跟不上”。


园里园外·企福汇线下空间


章丰:企福汇作为线下空间载体,勾连起园区内的共性需求。但论空间,很多园区里也有零售超市、会务场地;论供应,零售商品可以找到线上的渠道。园钉做企福汇,优势在哪里?

 

王小玮:企福汇首先是一个线下的物理空间,也是我们首创的园区智慧化服务新模式。不管是企业服务还是商品零售,未来供应链会越来越透明,如何脱颖而出?需要在同等的进货成本或服务价格下,实现更高的转化率。过去中国没有特别成功的O2O案例,我认为核心环节在于没有打通线下。

 

2B服务不像2C的标品,通过性价比驱动交易,它更强调服务稳定,对体验、信任、风险更敏感,又涉及大量人的工作。纯线上的模式决策机制长,信任关系建立的成本高,转化效率低。以2B服务领域的钉钉为例,它有强大的用户量和活跃度基础,有业务流和信息流支撑,但尚未在服务层面形成闭环。

 

园区场景具有天然优势,地点和人流固定,有信任关系的基础,通过运营实现交易的转化,能弥补纯线上模式的短板。以企福汇为载体,企业采购服务、零售需求的满足,都可以实现专属顾问对接,快速响应,1对1服务。

 

所以我们想成为基于园区的钉钉,变成智慧园区的贴身服务顾问和管家,这也是“园钉”的由来。

 

章丰:做企业服务,通常会面临定制化还是标准化的两难选择。企业的需求多样且个性化,并不是那么容易形成标品。

 

王小玮:首先从共性的需求切入,形成规模,建立标准化企业服务产品体系,只有经过标准化,才能使服务成为可供出售的产品。在供应链端,园钉会持续整合优质供应商,提供价廉质优的服务,满足企业全需求。目前我们已经匹配400多家企服供应商,600多家新零售供应商、5000+ SKU(涵盖办公用品、生活用品、零食、生鲜等全品类)。


 园里园外·企福汇线下空间


园里园外智慧园区的企业严选服务,基本上可以涵盖企业从入驻开办到发展运营过程中所涉及的行政、福利、差旅、商务等各方面需求。所有的服务都是我们严格筛选和集中采购的,价格也确保低于企业自己去找服务商。


我们认为未来的趋势是:企业日常的行政人力财务法务营销等,都可以通过专业的服务外包方式来实现,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经过过去一年多的实践,我们找到了撬动B端市场需求的杠杆——20%成本降低+30%增值+50%效率提升。企福汇和园区乐、严选企业服务共同组成了智慧园区服务生态链,通过深度服务建立信任关系,园区内的企业会逐渐把业务交给我们,形成累加效应。同时服务半径可以延伸,尤其是辐射产业园区比较集中的地方,甚至覆盖C端的服务,打通园区、企业、个人的需求,让智慧园区成为线下企业服务的流量入口。

 



谈产业格局与生态位:

做园区数字资产和流量变现服务商



章丰:园区的产业生态中牵涉到各种角色,有建设商、运营商,其中又包含平台服务商、技术服务商、运营服务商,还催生了一批集成商。未来行业生态会呈现怎样的格局?

 

王小玮:通常手握商业地产资源的团队,都有做运营的野心,希望把核心竞争力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商业的本质。第三方服务商在拥有充足资金、政府和资本资源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新兴的专业化力量,可以引导产业更高质量地发展。在这种多元的格局下,第三方服务商如何找准生态位,处理好与园区经营方的关系,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通俗地说,2B业务的难点在于:做不好客户不愿买单,做好了客户心存戒备。首先要想清楚你的产品价值,是否能帮园区增值,形成可量化的效益?其次要清晰地做好资产的确权。过去园区方没有意识到入驻的企业和员工是巨大的资产,企业每天发生的消费,办公环境维护、用品采购、员工用餐都与园区无关,导致本应属于它的资产没有增值收益。


所以我们提出,园区的数字资产或流量是属于园区的资产,园钉的定位就是园区数字资产和流量变现的解决方案服务商。流量和企业都是产权方的,无论产权归谁,我们都是为产权方做赋能模型。

 

章丰:不和园区经营方分食蛋糕,而是一起把蛋糕做大。

 

王小玮:因为我们挖掘的是增值部分,蛋糕还是园区方的。如果我有能力把蛋糕变大五倍,我只拿一倍,你肯定愿意合作。园钉的定位更偏软件和数据中台,提供软件、供应链、服务流程等一站式的智慧园区运营解决方案,底层的系统集成可以接入合作商,上层的运营可以为原有的运营商做好培训和支撑。我们在每个城市打好样板,把这种附加能力输出给园区的经营方,就有可能形成规模。

 

章丰:园钉的愿景是“为10000个园区完成智慧化赋能”,相当于中国主流园区50%以上的份额。在铺开一万个园区的过程中,园钉要输出的是平台化能力?

 

王小玮:我们一开始的打法就是平台模式,它的好处是可以缩小到最小的模型,形成闭环生态。深耕这种模式,有机会打通B端,从SaaS服务商转型成平台服务商。


我们用了三年时间,一年打磨产品,两年进行市场反馈和迭代,目前已经进入了20多个园区。现阶段我们是在打样板和做标准,做最好的供给模型,预计明年将完成覆盖100个园区的阶段性目标,最终形成一个商业闭环并输出。就像马总培训营销的16字秘诀——“我做你看,你做我看,我说你听,你说我听”。

 

我们希望对中国产业的贡献,除了园里园外的产品和园区解决方案之外,能输出一套适用于未来产业升级和产业变革的方法论。我们专注研究一个具有共性的场景,研究内部的商业业态、商业流,然后通过互联网化的工具、技术和流程优化,提升场景的效率。日后这套方法可以复用,比如研究产业集群和产业带,同样可以做出一套模型。

 

园区和写字楼的场景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最小经济单元,它的效率提高了,整个城市经济的活力就会提升。

 

章丰:目前园里园外的解决方案在铺开的过程中,市场的买单意愿如何?

 

王小玮:确实存在一个认知的过程,我们一直也在修正市场认知的曲线,预计会迎来一个认可的拐点。随着园钉的智慧化部署+智慧化运营的成功案例在每个城市逐渐多起来,会有很多人效仿。

 

我在做园钉这个项目时也很谨慎,会不会过于超前?超前到熬不到市场普遍认可的时候。所以在教育引导市场的过程中,公司不能只有持续投入,创业非常现实,你必须步步为营。在更长远的周期内,我们还是要持续输出对产业的认知,提高普遍性的标准,所以园钉也在积极参与浙江省数字小微园的标准制定和推广工作。


另一方面,创业团队的资金实力和业务实力还不够的时候,过于超前的认知,有时候并不是在教育市场,而是在教育竞争对手。我跟团队说:这件事要放平心态,不要掩耳盗铃,担心被竞争对手学去,他们也可以从其他地方获得信息。如果是战士,就不要畏惧对手武功很强,你要倒逼自己,把自己打磨得足够强,才有底气。




谈技术变量:

用好数据要素 扎根产业互联网



章丰:未来3到5年,哪些技术变量可能对智慧园区产生重要影响?
 
王小玮:在建设数字新基建的过程中,要用好数据新要素。数据收集是第一步,围绕数据的应用、数据资产的增值,会产生非常大的价值。园钉的平台积累了这些数据,才能更精细化地绘制企业运营状态的画像。
 
园钉推出了基于智慧园区的金融服务平台,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通过我们掌握的数据,可以初步判断每家公司的业态、信用等,可以作为金融风控模型的补充。就像蚂蚁集团给天猫商家发小微贷,就是基于商家在天猫上持续多年的数据和信用积累,它的数据模型是稳定安全的。
 
章丰:目前园钉的数据挖掘做到了什么程度?
 
王小玮:还处于数据布点的阶段,我们把交易数据和物联数据加以整合,放到各应用场景做验证。这些数据政府部门也很感兴趣。工商、财税、海关、社保等掌握的数据,属于公域流量数据。而我们拥有的私域数据,是鲜活的实时动态数据,可以作为验证和补充。很多内在规律的发现都需要足量的数据,做实时的计算以及与供应商匹配。
 
产业互联网领域尚未出现巨头,阿里也好,华为也好,腾讯也好,它们离现实市场的需求更远,对业务深度、小场景的深入研究不够,更多的是在推大架构、全类目。
 
数字经济产业的竞争是深度之争。大平台用广度支撑规模化和基础设施,但真正的产业发展需要深度。创业公司要看得更准,扎得更深,哪怕速度慢一点,只要站稳了,就有立身之本。
 




你做过最艰难的决定是什么?

事后回想,当时的艰难都会变得云淡风轻。当你面临左右两难的局面时,不轻易妥协,顶住压力,是所有创业者都必须经历的磨炼。


面对压力,你有什么解压之道?

有兄弟,有梦想。


你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关键方法是什么?

看书,深入思考方法论和商业;交流,不陷在自己的圈子里;定期复盘,避免掉进踩过的坑。


为了激励团队,你惯用的“伎俩”是什么?

团队内部永远是不平衡的,对于初创团队来说,更强调协作和补位。针对核心岗位,我们把协作作为考核的重要加分项。


你认为“数字新浙商”,新在哪里?

数字经济把数字从原有的工具属性,提升到了生产力的范畴。数字新浙商是一种用数字驱动,把数字当做生产力,寻找潜在商业机会和新商业规律的思维方式。



整理 | 蒋雷婕
编辑 | 王小猛











关于「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