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科为什么增长,还减员7677人?

熊童子 HR实名俱乐部 2024-03-29

前不久,万科发布新财报,比起21年,22年收入增长11%多。

地产都在过寒冬,跟碧桂园下降17%(下图),万科简直是管理界的奇迹。

不过,万科一线员工,这两年未必能感受到万科的“奇迹”。

看看万科近5年员工人数变化。

18年-19年万科人数高速增加, 累计增加3万多人,20年人数达到14万。

21年开始减员,22年,从集团口径减少7677人

具体到不同的业务板块:

1、地产板块,21比20年,减员2300人,22年没有披露。

2、物业板块(下图)变化最大,21年减少4200人,22年减员9015人!

万科5038亿的收入盘子,主要包括:

一是住宅地产4600亿,二是物业(万物云)300亿,其他是:长租公寓(泊寓)32亿,商业地产(印象城)87亿,物流(万维物流)35亿,酒店3个亿。

2021年的万科组织架构图如下:‍‍‍‍

从收入角度,近五年万科的经营策略是无可挑剔的。

万科为什么保持增长,却陆续减员?

来看看万科管理团队,从2019开始,一路上是如何思考的。

1、2019 年,提出“活下去”

万科在行业中,首先提出了房地产“白银时代”的概念

地产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逐季放缓,行业集中度上升导致大型企业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转型仍面临诸多挑战。各种长短期因素交织叠加,增加了经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万科集团于年中明确提出“收敛聚焦、巩固提升基本盘”,强调认清、顺应大势,明确、聚焦力量,确保“活下去、活得好、活得久”。

从2018年开始,万科提出战略检讨、业务梳理、组织重建、事人匹配的经营管理提升主线。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长期连贯过程。其中,明确组织重建、事人匹配的基本逻辑,并使其成为组织自我更新的常态,这是2019年的管理工作重点。

这些工作,具体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减脂、增肌、活血”;第二阶段是打造矢量组织、冠军组织、韧性组织。

2、2020年,迎来管理红利时代。

对于房地产行业,2020年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启。

“三道红线”的出台改写行业规则,依靠高杠杆、高负债、高库存实现高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地产行业正式由“金融红利时代”步入“管理红利时代”

另一方面,疫情作为年内最大的“黑天鹅”,对各行各业产生冲击。

面对管理红利时代,万科认为,一方面,企业需要更完整的能力:“土地”、“金融”都是单项的关键资源,而“管理”是全方位的能力要求。

2020年,万科以“聚焦产品服务,深化组织重建,巩固提升基本盘”作为年度工作主题,具体包括:平稳度过疫情,增强企业免疫力,做好热身准备,在保障员工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复工进度。

3、2021年,刻骨铭心的一年

2021年,房地产市场出现较大波动。上半年,全国市场成交仍保持较快增长,下半年,无论是商品房销售还是土地出让均大幅降温。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对企业经营稳健性构成了考验。

从长远看,房地产市场高速增长阶段已经结束

2021年,对万科来说,这是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刻骨铭心的一年。这一年,尽管公司仍然保持经营稳健,但净利润继1995年、2008年后,出现上市31年以来第三次下滑。

向内看,万科各城市公司能力参差不齐,部分表现较弱的公司和项目,影响了整体业绩。充分授权、分布式实施是万科过往快速发展的机制保障。在追求效率优先的高速增长阶段, 这一机制能更快地响应市场、捕捉机会,最大程度地释放前线战斗力。

随着业务复杂度逐步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部分城市公司暴露出能力短板。尽管万科依然拥有一批优秀 公司和拔尖人才,但操盘表现离散度在上升。虽然万科在部分大型复杂项目上展现出优势能力,但未能将其及时转化为公司的标准动作和一致表现。

4、2022年,接受和学会赚小钱

2022年,房地产行业经历深度调整,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同比大幅下滑,各地房价持续承压,房企资产负债表遭受冲击,部分企业出现流动性风险。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房地产行业的资产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无论是从市场未来趋势角度, 还是从自身可持续发展角度,与城市同步发展,和客户共同成长,接受和学会赚小钱、长钱、辛苦钱, 都尤为关键。

没有人可以完全精准预测市场走势,尤其是短期内的突发性调整。对未知始终保持敬畏,为未来留出足够的安全余裕,像珍惜眼睛一样珍惜信用和品牌,平衡安全与发展,万科才得以在历次震荡中保持稳健。

面对未来,万科将在市场中积极寻求优质机会,保持在行业第一阵营。但我们不会出于规模的压力而放松投资、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以牺牲安全和效益的方式追逐增长。

保持稳健安全,始终是我们经营的首要目标。

看完这几年,万科高层对行业判断、企业经营的思考,有两个心得:

1、时代总在变化,而这种变化通常是来自外部(政经、政策、技术等),有的企业以“不变应万变”,谓之保持战略定力,有的企业以“万变应万变”,不断折腾,谓之“拥抱变化”。‍‍‍‍

2、无论那一种应对策略,首先要用积极的、主动的态度理解变化,至于企业裁员、组织调整,业务方向的摸索,这都是企业应对变化,螺旋式成长的必经之路。‍‍‍‍‍‍‍‍‍‍‍‍‍‍‍‍‍

相关文章
携程减员12098人‍‍

奈雪减员3114人

海底捞裁员38992人

碧桂园减员30773人

阿里巴巴裁员19527人

贝壳裁员11542人

腾讯减员7777人

小米裁员3695人

B站裁员1189人

亚马逊裁员2.7万人,为什么先裁HR?

特斯拉左手招人,右手裁员

2022年美国科技公司裁员明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