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鼓励,数据自信

张海露Eric 英语学习笔记 2022-12-12

聊一聊最近总结的一个「做事心法」:科学鼓励,数据自信

只要是做事情,就一定会面临许多困难和自我怀疑。除了给自己加油鼓劲,干一碗暖心 pick-me-up,我们需要更科学、有效、持续的「科学鼓励」。

我说的「科学鼓励」是利用 mental models、cognitive fallacies、decision-making、behavioural sciences 


等学科工具帮我们分析思考问题,从根本上解开绳结、调节心态。

比如对我特别有帮助的一个工具是 Dunning-Kruger effect:


它提醒我们要意识到每个人每个阶段都有盲点,有时是蜜汁自信有时是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差。这时先要把 ego 当做工具,什么是把 ego 当工具?可以从语言上引导自我调节机制。比如告诉自己「你没那么重要」,然后就可能跳出来看自己,watch the thinker,「理性」会占上风;也要告诉自己「我很重要」,关注自己的各种感受,让「感性」进入驾驶舱,找到 vulnerability。

如何「科学鼓励」?我的经验是读相关书籍,然后学以致用。上面这段话其实都是我读来的:

Poor Charlie's Almanack 时学到 mental models;读 Brené Brown 的书学到 vulnerability;读 Loserthinker 学到 ego;读 The Power of Now 学到 watch the thinker;读 What Happened to You? 学到 regulate。


我读书其实也不多,但我擅长读完就用,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把它们当作「科学鼓励」的工具。如果你不知道读什么,先从我公号里写过的读书笔记读起,读完就践行,建立自己的「科学鼓励机制」。

心态平衡些就更能看到问题的本质,接着就能来到绝望低谷。这是一个必经阶段,就像丑小鸭变天鹅般痛苦。这时把力气放在提升自己上,真的做,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用行动让自己自信起来——这就是「数据自信」。

「数据自信」是就事论事,用数据说话。这个核心数据是你在这件事上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什么成绩、有过/解决过哪些问题。这样一来,我们的很多自我判断就变成了实事求是,偶尔鼓起的纸老虎自信也有了灵魂和力量。


在一些读者眼里我做专业的事情比较快。比如设计一个课程,给我一个小时,这课就能上线了;写一篇文章,快一些十多分钟搞定;讲一个英语表达,感觉可以信手拈来无限拓展。

我想了一下,「快」首先是因为我性子很急,想到了我要凭着那股冲动迅速 get things done。其次是术业有专攻,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训练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用新角度新方法尝试。

另外,表面看起来的「快」其实是「慢」的结果——我花了更多时间在想清楚那个 why,这样可以先建立框架然后再 flesh it out;在下
笔之前脑中已经有了个多个思考乐高,要写的时候把它们拼装即可。再加上我领读过几百本英文原版书,做过上千节直播课程,写过上万条微博上千篇文章……我的自信来自于我遇到过许多问题、解决过一些问题,做过一些事情,有过一些验证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数字,在我自我怀疑的时候,它们会提醒我要相信自己、相信努力就有回报。

悉达多在树下久坐悟到了「苦」是人生本色,众生皆苦,你接受了这个苦就能看清很多事。这几年学英语教英语,最大的感受是学习任何东西,就是很难,越学越觉得难。难就对了,要是那么简单一学就会、谁都得能行,那得多无聊呀。接受了这个难,就不没那么急也不找什么捷径了,就踏踏实实地把注意力放在做事上。

先别追求快、高、好,更重要的是训练工作和生活的节奏感:有快有慢,日积月累也快速试错,细嗅蔷薇也爱咋咋地。有自己的标准,但也接受不完美。减少「好」与「不好」的评判,向外延伸获得反馈,
把注意力放在投资自己、提升能力上。用认知、决策理论鼓励自己,用具体做了什么事情让自己自信。

30 岁前我靠着「因为热爱,无需坚持」开始行动,30 岁后我把「科学鼓励,数据自信」当作行动方法论。这 16 个字是我这几年的心得感悟,希望对你也有启发

👉“Eric,我适合报名你的社群吗?”

猜你还想读:

· 年初我说要读100本英文书,现在怎么样了?

· 读《老友记》钱德勒饰演者的回忆录

· 我是如何高效读一本英文原版书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