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关订阅《经济学人》的问题的回答

2016-02-29 Eric Z 英语学习笔记

我已经被很多人问过这样的问题:

你用哪个app读《经济学人》? 
请问《经济学人》的app是哪一个?
在哪里订《经济学人》?

怎么订?用付费吗?多少钱?

该不该订?有必要定吗?

Espresso是什么?《商论》?

今天我就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以后有人再问,我就直接把这篇文章发给ta好了。这篇文章很啰嗦但都是肺腑之言,没兴趣的直接读后面吧。

1. 学会利用官方网站

我们习惯了国内的信息不透明,拖沓的bureaucracy, 我自己就碰到过要“证明我妈是我妈”的事情。前几天我去检驾照,明明10分钟可以解决的问题,我来回跑了2天 — 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人告诉我该怎么办”,我也找不到一个靠谱的信息可以指导我。

说上面的例子是说我们的“官方网站”很多时候都不好用,甚至是不能用,而「官方网站」是能给我们提供最靠谱信息的地方。iPhone在美国卖多少钱?在香港卖多少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看一下官方网站就知道了,然后依据这个价格再判断其它的“非官方”报价是否靠谱。

曾经有人让我帮带iPhone回来,说“我都查好了, 美国卖iPhone才199块,人民币也就1000多块”;有人说帮我带个LV的包,“听说一个包人民币2000块就能买到”。当然,这些人多数是我妈妈的朋友们,他们不懂英文没有批判性思维这个我可以理解,我会耐心的跟他们说明,尽管很多时候换来的是怀疑的眼神。


学英文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帮助我们少被忽悠。懂点英文可以让我们更直接的了解到准确的信息,登陆官方网站查一下就清楚了,如果网站上无法帮助我们获得信息,说明这个网站这个产品做的不好。


《经济学人》的订阅广告语做的也很有意思, 例如这个: Two thirds of the world is covered by water. The rest is covered by The Economist

啰嗦这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 想要知道《经济学人》怎么订阅,多少钱,有什么app这种问题,去官方网站去查。不会翻墙,看不懂网站的话,就放弃吧,这个或许不适合你。

2. 订阅方式?

对我来说报刊杂志只有一种订阅方式,就是在官方订阅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种方式太贵,你有很多种方式可以获取资料,也就是“盗版”,例如我知道的常见方式有:

  • 淘宝上买

  • 利用Calibre抓包 

  • 微博、豆瓣等各平台会有人即使的推送各种格式的资源

  • 安卓上有“破解版”

  • 通过清除cookies的方式在浏览器阅读

  • ...

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这些人从哪找到这些资源的呢? 他们能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呢?


不付费订阅的话,app上也可以看部分文章,官网上也能看几篇文章,我觉得对大多数人来说就足够了 -- Don't bite more than you can eat. 每星期读两三篇文章,读透它,比稀里糊涂的读了很多要有意义。


3. 我的一点儿意见

我是在美国开始订阅的,是Print+Digital版本,用的是学校的学生账号一年96美元(约600块人民币),两年的话还要便宜一些 — 当时还送了我个《经济学人》的耳机。


同样的Digital+Print的《经济学人》在国内的价格非常贵,是美国价格的3倍 --一年要1800元。


这里要和大家分享一个我无意发现的“技巧”。

我要回国的时候打《经济学人》的客服电话,了解到:订阅服务可以跨国转移。也就是说,我可以把我美国的订阅转到中国 — 变相的每年省了1200块人民币。最初的几个星期我并没有收到报纸,写邮件交涉了几次收到了一个邮政的电话,来电者向我吐槽了他们邮这本杂志一点也不挣钱还很幸苦,说自己是搭钱给我邮挂号信。邮政很慢,每次要等一个星期,这一期还没到下一期就又开始更新了。

也就是说:如果你定的是Print+Digital的话,先在美国定,然后把订阅转到国内是非常省钱的。缺点是邮递的速度很慢,如果你不是有“收藏”这个癖好的话,只定digital就好了。

只定Digital的话,国内的价格和美国差不多就不用纠结了。


《经济学人》集团还有The Economist Espreeso和《商论》,前者是浓缩版每日新闻,文章水平非常高 -- 用最少的词写清楚一件事;《商论》简单说就是翻译一些《经济学人》的文章成中文,这个我觉得挺鸡肋的 — 如果你是想练习自己的翻译水平的话,这是一个不错的参考;如果是想通过读它来了解信息的话,英文的读起来要精彩的多, 难免的lost in translation。

已经订阅了《经济学人》的话,可以免费读Espresso;但是不可以读《商论》,《商论》需要单独付费。

最后补充一些:

《经济学人》是一本优秀的杂志,它有自己的思考,敢于发声,文笔也很棒;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同意它,把它的观点当作权威。它也欢迎我们“打脸”,例如letter板块,真理越辩越明。

通过读书读报学英文,应当以了解信息,理解为主,然后再去赏析或者纠结那些字词。我们是品经济学人的同时,顺便学学英文;若读这份报纸就是为了学英文,我觉得挺不适合的 — 它更多的是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讨论,你或许并不感兴趣也没什么了解,所以读起来觉得痛苦。有很多有趣的,英文阅读材料更适合英文学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


读《经济学人》的首要态度就是“我只是顺便学英文而已”。有的朋友问“需不需要阅读的时候把好词好句都挑出来啊?” 我的回答是“随你”。我们要知道做一件事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而不是一味的去模仿他人所做的事情。我个人是不这样做的,因为我发现很快我就把它忘记了,也没有时间来复习。我学英文的方法就是大量的持续的输入,经常读就读懂了,也能慢慢的读出哪里的论述精彩,哪个表达写的好了。

想通过品《经济学人》习上乘写作的话,改写和仿写是一个好方法,具体请见Justin写过的一篇文章: 英文写作“字词句段篇章”之“句”

能自己动手解决的事情就不要麻烦别人,多查一查,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很多时候问题就解决了,而且逐渐的你会发现你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一直觉得一名“好”教师并不是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推你一把,适当的时候告诉你哪里有可能找到答案。

***

顺便说,这一期的经济学人写到了任志强,有兴趣的话点击阅读原文读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