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才作家的痛苦

聂珍钊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03-23

在西欧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伟大的天才,他们用文字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座闪光的纪念碑,镌刻上自己平凡的名字,从而使他们得以永垂不朽。这些深受人们崇敬的文坛巨匠死后极尽荣光,生前的命运却值得我们思索探讨。

他们虽然出生在不同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生活道路和人生遭遇似乎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都遭受过巨大的痛苦。

他们都是在逆境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天才作家,他们的命途多舛、世路艰难,但是他们都敢于同命运抗争,经受着痛苦生活的考验,在满目荆棘的道路上开拓出一条通道,经过艰苦的拼搏终于到达成功的顶点。


 贫苦和逆境 也是成功的动力

纵观古往今来的一切鸿篇巨制、不朽佳作,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是经过生活磨难的冶炼而成的。因此尼采在评价希腊艺术时一反传统,认为希腊的伟大作品不是缘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而是缘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只有经历和体验过人生的痛苦,天才作家才能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打开艺术灵感的闸门,产生出艺术创作的冲动,创作出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虽然幸福平静的人生也能产生出一些文学作品,然而在痛苦中孕育的作品更成熟、更深刻、更富有感情、更能打动人心。如但丁的《神曲》、拜伦的诗篇、莫里哀的戏剧、巴尔扎克的小说等,这些凝聚着作家悲愤苦痛和一生苦难历程的作品,读来就真正叫人浮想联翩、心潮澎湃。

《外国文学研究散论》

许多作家都是在贫穷中诞生的。由于贫穷,他们对家庭生活以及贫穷所引起的一切烦恼、悲伤和不幸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他们一方面承受着贫穷带给他们的痛苦,另一方面又滋生出改变贫穷环境的渴望。由于他们很早就受到贫穷生活的磨难,因此,他们对生活比那些生活优裕的人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对人生有着更敏锐、更准确的理解。他们要改变自身环境的欲望更强烈,意志更坚定,志向更远大,更能经受挫折、失败的打击。这些作家刚强的性格特征、奋发向上的精神、一往无前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起来的。贫穷没有损害他们作家的天赋,相反,他们的天赋在贫穷的生活中得到更大的拓展。他们依靠个人的努力和艰苦的奋斗,历经苦难的历程而最终获得事业的成功。

狄更斯、彭斯、勃朗特姐妹就是在痛苦和屈辱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伟大作家的代表。狄更斯自幼生活在一个艰苦的家庭里。由于家境贫寒,从11岁起他就开始洗盘子、刷靴子。12岁那年,父亲因还不起债被关进监狱,全家也入狱同住。这使他意识到生活的残酷,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因家庭所迫,他当童工,为每天一先令的工资而终日忙碌,曾受到被放进商店橱窗当活广告的侮辱。从15岁开始,狄更斯就正式踏入社会,独立谋生。狄更斯少年时代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他人穷志不短,没有因为贫穷而自甘堕落,妄自菲薄,而是积极进取,发奋努力,自学成才。他对周围环境的肮脏、人民的穷困、社会的不公,都有着切身的感受,少年时代痛苦的经历深深地留在记忆里,积蓄起悲愤之情,成为他后来创作的源泉。

在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里,他就把自己对贫穷的体味、生活中所受的挫折和屈辱写进了这部作品。在他的另外一些小说里,我们也能看到狄更斯早年生活对创作的明显影响。如果说没有他早年贫穷的家庭环境、当童工的屈辱、当小职员的辛酸,那么就没有伟大的作家狄更斯和他的不朽作品。

电影《大卫·科波菲尔》剧照

农民诗人彭斯出生在一个佃农家庭,家境十分清贫。但他对文学有着天然的热情,经过不懈的努力,使他终于从极端贫困的境遇中跨进了文学的大门,并成长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都是在艰苦的劳作中创作出来的。他最后在贫病交加中凄惨地死去。这位早逝的天才有着美丽的生活理想、杰出的艺术才能和坚强的毅力,一生惨遭不幸,虽然只活了37岁,然而给我们留下的大量的诗歌珍品依然被后人传颂着。他的诗歌是他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的记录。他的成就是贫困催人奋发的证明。

勃朗特姐妹出生在边远的农村,由于家庭贫困,幼年就被父母送进了生活条件极端恶劣、教规森严的慈善学校。她们在那儿经常挨打受罚,精神上受到折磨摧残,两个姐姐就是在那儿染上伤寒死去的。因此,她们的记忆总是同疾病和灾难连在一起。穷困磨炼了她们的意志,使她们发奋努力,勤学成才,成为英国北部偏僻的约克郡山区里的三颗明星,至今仍在放射着光明。

电影《勃朗特姐妹》剧照

以上,我们所列举的这几位出身贫苦而获成功的作家表明:贫苦和逆境也是成功的动力,不幸的生活能够造就伟大的作家和诗人,孕育流芳百世的艺术精品。

另外,还有一些出身于显贵或富裕家庭的作家视富贵如粪土,甘愿投身于生活不幸的人们中,品尝贫穷的滋味。诗人斯宾塞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布商家庭,却惨死在贫病交迫中。他被后人称之为“诗人中的诗人”,他创造的“斯宾塞诗体”成为后辈诗人学习技巧的典型范例。本·琼生曾记叙过当时的惨境:“斯宾塞死于王家街中,无隔夜之粮;但当艾塞克斯伯爵派人送给他二十块金币的时候,他拒绝接受,并嘱为其转告伯爵,说他已无福消受了。”其他作家如拜伦、雪莱、普鲁斯特、卡夫卡等文学大师,都无不受到过贫苦生活的磨炼,能够理解贫穷给人带来的痛苦。从他们的生活经历也可以看出,贫穷的痛苦并不是贫穷者所独有的。

西欧作家无论出身贵贱,大都受到过贫苦生活的考验。他们的经历表明,作为描写生活和人类感情的艺术家,不经过贫苦生活的磨炼,不感受穷困的苦痛,他们的感情就不完满,体会就失之肤浅。他们从困苦的生活中获取经验和生活的真理,获取创作的热情和灵感。不经历贫困的痛苦就不能理解苦难的人生,就难以创作出真正反映现实的作品。穷困和富有,苦难和幸福,痛苦和欢乐,它们都是作家认识生活不可缺少的情感体验。事实证明,情感不丰富、体验不完全的人是难以成为伟大作家的。


作家的成长永远 离不开爱情 

作家在激情的推动下创作,而最伟大的作品则离不开理想和爱情。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著名诗篇大多来自他对贝雅特丽齐的爱情,薄伽丘也在他对玛丽亚的爱情激励下写出了许多作品。英国诗人拜伦和雪莱都是为了爱情而写作的诗人。作家把自己的理想和感情注入爱情,作家的爱情就是生活中的作品。爱情使人痛苦,也使人幸福。人类最复杂的感情都是通过爱情而得到体现,作家的成长永远离不开爱情。

在一切作家的生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女性的影响。在一切伟大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作家自身爱情的影子。歌德在少女身上找回了自己已逝的青春和激情。巴尔扎克的伟大力量来源于他所钟爱的韩斯卡夫人。拜伦、雪莱、乔治·桑、劳伦斯等作家的灵感也莫不来源于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在他们的作品里,包含有作家美丽的憧憬,热情的煎熬,无望的呼唤;交织着作家编织的朦胧的幻梦,深沉的悔恨,幸福的满足;也反映着作家失常的心理,分裂的意识,矛盾的感情。

《外国文学研究散论

如果说贫穷给作家带来痛苦,那么爱情给作家带来的痛苦更大,因为痛苦来自人的内心深处。天才作家比别人更渴望爱情,更需要爱情。他们把爱情视为艺术和生命,不断追求寻觅,并从中产生出激情和灵感,产生出作品。没有谁追求爱情比他们更狂热,更坚定,然而命运往往又注定了他们爱情的不幸。他们要么永远得不到爱情而陷于痛苦,要么把到手的爱情轻易抛弃,然后再重新寻找。但丁和彼特拉克就是前一种人。

但丁在9岁那年见到了贝雅特丽齐,从而开始了他单恋这位女子的痛苦之旅。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恋爱给他带来极度痛苦,并围绕这场不幸的爱情创造了许多美妙的诗篇。他的大部分涉及单恋的诗歌,结局痛苦,情调悲哀,思想深沉。这些由痛苦的感情凝结而成的诗籍,其艺术魅力是其他作品不可比拟的。桂冠诗人彼特拉克的经历同但丁有些相似。他以丰富的想象力、真挚的感情、清丽的诗句描写了他对少女劳拉的爱情。诗人从夜莺悲凉凄切的啼声中联想到自己不幸的爱情,感叹“尘世既没有欢乐,也没有永恒”的不幸,抒发自己孤独、彷徨、郁闷和痛苦的心情。因此,拜伦在《唐璜》中说:“假如劳拉做了彼特拉克的妻子,想一想吧,他会终生写作十四行诗?”

夏洛蒂·勃朗特也是这种作家的典型。1842年,她远赴布鲁塞尔求学,海格先生开办的学校学习法语和经典文学著作,并爱上了已有妻子的老师海格先生。当时这位纯朴的姑娘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海格身上,但是这种爱情是不会有结果的,因而不得不承担这种无望爱情的巨大痛苦。她一共给海格先生写了四封感人至深的情书,向他表达自己的爱情,乞求对她施舍一点儿爱情。她的痛苦感情后来被她化作了创作的灵感,一场悲恋变成了她未来创作的素材。在《简·爱》和《小城》中,她细腻地描写了她对爱情的强烈渴望和爱情所导致的忧郁、苦闷和悲伤,从而为她的小说增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电影《简爱》剧照

在西欧作家中,拜伦是个在对完美爱情的痛苦追求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他出身贵族,10岁丧父,母亲性格乖戾。他很早就开始谈恋爱,曾因跛脚而遭受失恋的悲痛。他有过多次爱情史,但是不能获取美丽的爱情。他给自己制造痛苦,也把痛苦带给别人。在拜伦的创作道路中,他的命运基本上是由女人掌握的,他的作品也是在他同女人的恋爱中诞生的。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忧郁、孤独、热情、期待、失望、悲苦,基本上都是他的自我情感的再现。

在他还不谙世事的时代,他深爱的玛丽·查沃思嫁给了别人而使他痛苦不堪,并使他的性情得到改变。他对女人失望了,美和爱的理想破灭了,他陷入了孤独,感到心情忧郁、百无聊赖。他在《梦》中这样写道:“奇特的人生,这两个生灵的厄运/竟被描绘得如此逼真——/一个将在癫狂中了结一生——/两个都陷入悲惨的绝境。”他初恋的梦想被粉碎了,拜伦陷入了痛苦,却打开了创作的闸门。后来他又追求过无数女人,没有得到他渴望的爱情,却为我们留下了辉煌的诗篇。

济慈是一个短命的天才,同范妮·布朗有过一场悲恋。他的《无情的贵妇》就是为她写的,借描写骑士的不幸诉说自己的悲苦命运。济慈最著名的两首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都是献给她的。在济慈其他一些诗篇和十四行诗中,也可以看到范妮的影子。他对范妮的爱情真挚纯洁,带有浪漫的色彩。他在写给范妮的信中说:“爱情是我的宗教,我可以为爱而死,我可为你而死。”他给范妮写了许多封情书,并在他对范妮感情的影响下写了许多诗篇,倾泻自己热恋的痛苦。他那些感人的情书和诗篇是一个爱情无望和感情受到伤害的人的痛苦记录。他在同范妮的恋爱中没有得到太多的幸福,唯一的安慰就是通过写诗来减轻痛苦。然而正是这些心灵的无限忧愁和哀痛,孕育了他那些优美的诗篇。

乔治·桑嫁给卡西米尔·杜德望男爵时,曾抱着少女的天真幻想,以为从丈夫那儿得到了自己渴望的爱情,但不久就因丈夫的自私和庸俗感到失望,陷入极度的痛苦中。为了自由和爱情,她离开丈夫来到巴黎,在同于勒·桑多的交往中使受伤的心得到慰藉。她同桑多的恋爱,使自己成为一个著名的女作家,但很快又发现桑多不是自己理想中的爱人,重新在矛盾和痛苦中开始新的追求。为了真正的爱情,乔治·桑让不同的男性像走马灯似的在她的生活中出没,在桑多之后又同诗人缪塞、音乐家肖邦有过浪漫的爱情。他们都是感受敏锐、感情丰富的艺术家,他们之间的悲欢离合都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并都在爱情的激励下产生了一些重要作品。

电影《恋恋红尘》剧照

爱情为艺术家创造出半真半幻的心境,诱发出巨大的创作潜能。艺术家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对艺术的追求。对艺术家来说,女人在他们眼中往往失去了女人的特质,被赋予了理想的色彩,从世俗的人变成了艺术的典型。艺术家欣赏女人往往采用艺术的眼光,把女人作为艺术品来欣赏,始终带着一种崇高神圣的感情。他们永远追求,永不满足,永远痛苦,因此艺术灵感就永不枯竭。所以巴尔扎克说:“我只有两种热情:荣誉和爱情,都得不到满足,也永远不会满足。”正是他们对爱情的不满足,才产生理想和追求、渴望和痛苦,才产生伟大的诗人、传世的作品。

本文节选自《外国文学研究散论》,有删改

《外国文学研究散论》

聂珍钊 著

点击图片 一键购买

本著作精选了聂珍钊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外国文学研究方面发表的专题论文、学术访谈、图书评论及著作序言等,从中可以了解这位知名学者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耕耘的历史脉络及其学术特色,特别是其对文学研究中跨学科研究的关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创见,为文学研究界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启示。


你可能还会喜欢:

莎士比亚在晚清中国新探

建构译学界的学术共同体

伍尔夫的伦理选择与中国之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