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 如何正确打开第二届安仁双年展?

于奇赫 凤凰艺术 2021-09-26


 安仁双年展近日,第二届安仁双年展拉开帷幕,本届展览的主题是“共同的神话A CONFRONTATION OF IDEALS”。双年展由艺术史学家吕澎,四川美术美院教授何桂彦、荷兰著名策展人塞伯·泰德若 (Siebe Tettero)作为联合策展人组成策展团队。此次展览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约60-80位优秀中外艺术家,涵盖了绘画、摄影、雕塑、装置、影像、文献、电影、以及建筑八大类型的作品展示。本届安仁双年展的主题为‘共同的神话’,在探讨不同文明之间如何交流对话、化解冲突的同时,将美育权利作为城乡居民共有的权利和共同的神话,致力于提高大众的审美层级,体现艺术身在社会、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属性和内涵。以下是“凤凰艺术”特约撰稿人于奇赫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成都,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物产丰饶的文化名城,在其浓厚的人文历史、自由的艺术氛围影响下,培育了一大批艺术家登上中国当代艺术的舞台。如今,在全球化和去中心化的浪潮引领下,成都也变得愈加国际化并更具开放性。2019年10月12日,第二届安仁双年展如约而至。相比上一届双年展来说规模上虽然有所收缩,但是缜密的展览框架与高品质的展览内容却带来了很好的观展体验。第二届安仁双年展“共同的神话”由艺术史学家吕澎,四川美术美院教授何桂彦、荷兰著名策展人塞伯·泰德若 (Siebe Tettero)作为联合策展人。

▲ 第二届安仁双年展“共同的神话”联合策展人吕澎发言 图片来源:安仁双年展组委会

▲ 参展艺术家缪晓春发言   图片来源:安仁双年展组委会


“边界明朗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更突出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态度,使得内容本身的价值大于热闹的呈现。吕澎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双年展的功能是它到底能为一个城市带来什么,为这片土地上居住的人们带来什么,向来到这里的人们展示什么。最直观的是人口流量的增加,而慢慢发酵变化的是整体气质的改变。因而,我们强调的不是策展小组想做什么,而是策展小组能为安仁带来什么。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共同思考如何在尊重不同文明的历史传统基础上,塑造全新的人类文化共同体;并且提出了不同的观察方法和分析策略,用作品在观众之间架起了对话和沟通的桥梁。

▲ 第二届安仁双年展开幕式现场   图片来源:安仁双年展组委会

▲ 第二届安仁双年展正式启动  图片来源:安仁双年展组委会


国务院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开启了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时代,当下旅游的工业性、商业性和消费性诸特性也会影响文化机构采取新的表达方式。“中国博物馆小镇”是安仁的另一个名字,也奠定了大邑县确认打造特色旅游小镇的基本目标。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安仁镇将第三产业为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大量基础设施也以此为目标展开。因此,打造“安仁双年展”品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安仁古镇的曝光度,从而实现游客数量的增长;并且用这一艺术事件串起区域内民国时期的诸多建筑与新建立的博物馆,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增加消费契机。

▲ 第二届安仁双年展现场  图片来源:安仁双年展组委会


而本届双年展策展人们所做的工作,破除了一些原有规划中的工具理性倾向,即对人类当下关切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正如参展艺术家徐冰所说“新的艺术表述方式在艺术系统本身是无法找到的,必须从鲜活的社会现场的能量中获取。”王广义也表示,“艺术家还是应当处于一个中立的位置,看问题应该是客观的。

▲ 参展艺术家王广义在现场接受媒体采访   图片来源:安仁双年展组委会

▲ 王广义的参展作品《A02 俄罗斯族人》  图片来源:安仁双年展组委会


展览中尔坎•欧兹加的视频《仙境》讲述了一位名叫穆罕默德的13岁的男孩,因为聋哑症的原因而只能选择用肢体语言去表现他从ISIS逃往土耳其的所见所闻。他的动作透露出不安的情绪与回忆的惶恐,我们可以从他天真无邪的眼睛中对战争进行反思。何剑《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阳台》使用了中国传统壁画的视觉语言,为我们制造了一种“现代化的古代”错觉。艺术家试图透过这些图像去揭示今天中国人遭遇到的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混杂感受,以及在面对随时光流逝的情感和记忆时的无法名状的情绪。

▲ 从ISIS逃往土耳其的穆罕默德 图片来源:第二届安仁双年展画册

▲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阳台,中国画颜料、墨、宣纸 180cm×513cm,何剑,2013  图片来源:安仁双年展组委会


洪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用丝网的方式印制“世界新图”,用一种对未来世界不确定的眼光去重新认识世界格局。邱志杰则认为地图为其提供了一种可以把研究、写作、幻想和行动脚本统一起来的方式,甚至可以用于回应自我的身份问题。而联系当下的新闻事件,我们再看嘉斯米娜·罗伯茨的互动装置《多投——没人赢》,发现即使在同一个篮板上安装了很多个篮筐还是很难投球,“多投”的设想也是在打破传统的团队运动规则,为人们提供新的可能性。我们在哪里?在我们身边的究竟是谁?艺术家们不断地打破与定义新的边界,以此来进行感知与认识。

▲ 藏经95页·最新实用世界地图,丝网版画56cm×78cm,洪浩,1995图片来源:安仁双年展组委会

▲ 想象地理学,纸本水墨,125cm×246cm 邱志杰,2017图片来源:安仁双年展组委会

▲ 置于户外的嘉斯米娜•罗伯茨互动装置《多投——没人赢》,图片来源:第二届安仁双年展画册


拜金主义与利己主义合流所导致的道德沦丧在疫苗事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很难去想象今后还会发生什么进一步突破人类良知的底线。吴达新的《药师佛》在空间中占据着巨大的体积,是由3万个熟料小药瓶组成的。艺术家制作这种具有琉璃质感的佛头造型,源于假疫苗事件对他的触动。透明瓶子里装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很难用肉眼对其进行辨别;当人们的生命完全依赖对于制药者职业操守时,求生欲望在一定意义上就变成了一个“信仰”。

▲ 展厅中的《药师佛》图片来源:于奇赫

▲ 《药师佛》特写  图片来源:安仁双年展组委会


金江波的《经济大撤退》虽然创作于10多年前,但是我们结合中美贸易战重新审视这件作品发现经济的魔环依旧束缚着我们。金江波镜头下所呈现的静态的中国消费社会,背后是无限膨胀的欲望与快速转移的资本。而在《经济大撤退》后刘建华的《义乌调查》似乎摄影中所缺失的商品都神奇般地出现在了现场。刘建华认为义乌正是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典型缩影,体现了中国在新社会改革时期与世界对话所产生的无法预测的所有复杂因素。所有商品的设计在实用性与大众美学、流行文化和低成本、低耗材料加工、廉价密集劳动力生产方面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是通俗美学最具典型的代表。也涵盖了中国在新的社会转型中最具丰富的社会形态学。

▲ 经济大撤退:东莞现场,数码微喷,300cm×115cm,金江波,2007  图片来源:安仁双年展组委会

▲ 义乌调查,综合材料,尺寸可变,刘建华,2006 图片来源:安仁双年展组委会


谭勋认为现代性是这个时代“共同的神话”,中国现代化四十年来以神话般的速度高速发展,亦形成了各种问题的共识。此次展出的《彩钢板•70度角》中充满空间递进感的半开放式甬道提示了我们当下所处的境遇——在危机与平衡的摇摆与矛盾中生存并寻找通向未来的出口。彩钢板广泛使用于活动板房、集成房屋和城市基础建设围挡设置,我们的城市中有多少雄伟的建筑是被低矮的彩钢板房置换来的?有多少人的生存状态被彩钢板艳丽的颜色所遮蔽?我想这也是我们在观展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 展览中谭勋的作品《彩钢板•70度角》 图片来源:于奇赫


商品消耗的结果是垃圾,不能妥善对其安置终究会让人类自食其果。卡迪尔•范洛赫伊曾的《卡迪尔•范洛赫伊曾》是艺术家在2016年对雅加达、东京、拉各斯、纽约、圣保罗和阿姆斯特丹进行调查后的一份报告,而报告的结论是“如果世界不准备考虑减少废弃物,把废弃物当作一种资源,下一代就会溺死在自己的废弃物中。而克里斯•乔丹的《副本》让我们可以面对只有垃圾的珠穆朗玛峰,与漫无边际、纠缠不清的电子垃圾。

▲ 荒原,彩色喷墨打印,500cm×330cm,卡迪尔•范洛赫伊曾,2016 图片来源:第二届安仁双年展画册

▲ 副本 彩色喷墨打印档案,457cm×244cm,克里斯•乔丹,2018 图片来源:第二届安仁双年展画册


你到动物园里看过人吗?人也脱胎于动物。周庆辉用了5年的时间拍摄了《人的庄园》,透过动物园的围笼来隐喻现代人生活的牢笼。他的作品以一种极度荒诞、诡谲的时空安排,为观者创造一种异样视觉的体验。《人的庄园》含括三大框架:一、身体意识的框架;二、生存意识的框架;三、集体行为意识的框架。其中包含九幅在动物园拍摄的主题影像,对应九部以摄影棚及回收厂为演出场域的录影装置。

▲ 周庆辉摄影《人的庄园》


何工在安仁一家古董店发现在一对天主教题材的木雕上,西方的神被有效地被本土化了:圣母被雕刻成一个养鸡养鸭的勤劳农妇、耶稣则像一个和善的乡绅。这是外来文明对在地文化的介入,也是在地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解读和接纳。所以他的参展装置《梦史-误读与塑造》主体是一件购自安仁的雕花大床,将其改装成一个戏台去展现近五百年来的中外交流史。

▲ 梦史-误读与塑造,综合材料,350cm×500cm×320cm,何工,2019 图片来源:安仁双年展组委会


历史上的四川地区在中国的版图上的地位就极其特殊,这一点我们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上就可以看出。那些独一无二的器物造型说明当时的古蜀人有特殊的信仰与文化,也说明了这一地区的文化曾经高度发达。虽然近来有学者认为三星堆遗址与陕西的杨官寨遗址和石峁遗址有关,但是这一证据链还需要完善。但是为什么这两地的器物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但是观念与习俗却截然不同?我想这其中一定有十分特殊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常说的气候与地形,而这种原因就是古蜀文化最核心的因素。并且巴蜀地区的文化内核不断驱动这一地域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天府之国”的精神面貌而明显区别于中国其他地区。所以笔者认为四川地区的当代艺术应该明显地区别于北上广深地区的当代艺术,需要努力超出我们对于四川已有的认知范围、不断发掘四川地区的文化内驱力。一种方法是像本届安仁双年展一样,策展人建构了一种新叙事方式对东西方当代艺术进行阐释;而另一种方法应该是通过深挖本地资源颠覆人们的传统印象,制造新的“意外”来驱动这一地区生产出新的文化类型。

▲ 看不见的城市,视频,邱黯雄,2019 图片来源:安仁双年展组委会

▲ 观众驻足于艺术家钟飙的作品 图片来源:安仁双年展组委会

▲ 21 世纪铁皮人,铝,钢,120ft×47ft×39ft,可可•福斯科,2018 图片来源:安仁双年展组委会


何桂彦表示:“今天我们无法在艺术理论上有很大的贡献,所以我们找了很多的词汇例如参与式艺术、艺术介入社会,更早的说法就是大地艺术。这次安仁双年展我们也希望有一些变化,但是这个很难。我觉得一个双年展应该是综合性的,需要主办方给我们更多的资金、需要我们团队更加的认真;同时我们需要艺术家们进行配合,需要到这个地方进行考察、调研、生活、体验。所以在创作时艺术家需要从公众的角度考虑,公众能不能真正参与其中?但是我觉得特别好的一个状况就是今天的艺术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了,比如说在洋墩镇做艺术的方式和创作出这套作品的流程和方法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虽然不是那么地鲜明,但是这种变化是有的,只是还需要时间,需要主办方给我们更大的宽容,政府给我们更多的资金支持,需要团队更多的配合,我觉得这个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 何桂彦在徐冰的作品《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前进行导览  图片来源:安仁双年展组委会

▲ 02-残响世界系列创作,录像、演讲表演、裝置,尺寸可变,陈界仁,2014-2017 图片来源:安仁双年展组委会

▲ 展厅中琴嘎的作品《领地》  图片来源:安仁双年展组委会


安仁上一次的城镇化浪潮应该定格在民国,乡绅刘文彩出资修建的学校、戏院、茶馆与道路,极大地改善了安仁的面貌并奠定了现在城镇发展的走向。文彩中学的建设就采取了土地置换的方法,学校建成后成为全国私立学校的领头羊;刘文彩对贫困家庭的接济、乡邻纠纷的调解,试图建立一个文明社会的秩序。民国时期的乡建动力是“救亡图存”,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当地人自己的力量是可以通向现代文明的。那么当代艺术在当下乡建中可以发挥一些作用么?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我想当代艺术在这里的作用应该是用老百姓可以明白的语言,告诉他们城镇化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当然第二届安仁双年展中的很多作品都探讨了城市化的困境。所以安仁的城镇化绝不能走城市化的老路,希望当代艺术可以介入安仁当下的社会变革中并发挥应有的力量。

▲ 风马旗,马标本和蜡像人物,真实尺寸,张大力,2008年 图片来源:安仁双年展组委会

▲ 彩窗1,影像装置,130cm×73cm×20cm,田晓磊,2019 图片来源:安仁双年展组委会

▲ 何多苓、师进滇的作品《微风吹过黄金屋》叠加于刘家琨的作品《黄金屋》之上  图片来源:安仁双年展组委会


展览信息




共同的神话——第二届安仁双年展

联合策展人:吕澎、何桂彦、塞伯·泰德若(Siebe Tettero)

国内艺术家:陈鸿志、陈界仁、陈彧君+陈彧凡、范勃、高世强、顾雄、管怀宾、何工、何剑、洪浩、焦兴涛、金江波、李昌龙、李勇政、刘家琨、刘建华、卢征远、缪晓春、庞海龙、佩恩恩、琴嘎、邱岸雄、邱志杰、任戎、师进滇+何多苓、宋振、孙海力、孙逊、谭勋、田晓磊、童昆鸟、王度、王广义、邬建安、吴达新、吴俊勇、忻海洲、徐冰、许毅博、许仲敏、羊磴艺术合作社、杨千、袁松、曾令香、张大力、张琪凯、张文智、张钊瀛+沈沐阳+姚瑶、钟飙、周庆辉、尹朝阳

国际艺术家:Trevor Paglen 特雷弗·帕格伦、Carlos Motta 卡洛斯·摩塔、Sandow Birk/Elyse Pignolet 桑多伯克 / 爱丽丝·皮诺莱、Cristina Lucas 克里斯提娜·卢卡斯、Erkan Ozgen 尔坎欧兹加、Volkan Aslan 沃尔肯·阿斯兰、Julika Rudelius 朱莉卡·路德琉斯、Joep van Lieshout 乔珀·凡·利斯豪特、Coco Fusco 可可·福斯科、Dylan Mira 迪兰·米拉、Kadir van Lohuizen 卡迪尔·范洛赫伊曾、Chris Jordan 克里斯·乔丹、Arash Nassiri 阿拉什·纳西里、Oliviero Rainaldi 奥立仁·瑞纳迪、Jasmina Llobet & Luis Fernández Pons嘉斯米娜·罗伯茨 和 路易斯·费尔南多·庞

展览时间:2019年10月12日—2020年2月12日

展览地点: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迎宾路2段-319 中国·安仁·华侨城创意园 


关于作者




▲ 青年艺术评论家于奇赫


于奇赫,青年艺术评论家。主要从事艺术批评、视觉文化、物质文化与博物馆学的研究,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南通。


(凤凰艺术 独家报道 撰文/于奇赫 责编/yyc)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这么好的新展览 点图去看看?


▲ “超越时空的对话——吴为山雕塑作品展”

▲ “刘韡:看不见的城市

▲ 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

▲ 1949:艺术的选择

▲ 马修·巴尼:堡垒

▲ 潮流&网境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