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封面艺术创作大放送(35组美术摄影书法作品)

2018-01-16 月刊编辑部 中国文艺评论


丁酉(鸡)年 冬月三十

星期二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

2018年第8期


近日,《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204篇文章篇目2016年总篇目近百位审稿专家名单(点击蓝字直接看)三篇微信受到文艺理论评论家关注。咱月刊每期封面封底都有艺术作品全彩印呈,本期微信集纳推送,来看2017年封面推荐的美术、书法和摄影作品各约12幅吧!

祝愿文艺创作与理论评论比翼齐飞!


【美术作品】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期

雪山、草地(油画)/范迪安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2期

大山之下(中国画)/关心仁 微评/白漠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3期

老村老树老乡亲(中国画)/刘文西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比以往所有的时代都有极大地提高。这些人物画作品都是扎根于人民,对人民的性格、时代特征、发展变化等深度了解后才取得了这样的高度。我们要创作经得起时代的考验、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人民群众喜欢的、喜闻乐见的作品。作为艺术家,思想非常重要,有了思想才有感情,要去描写人民群众的时代感情,通过感情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艺术家要按照艺术的规律办事,传统的东西需要,但是不要被传统所束缚,同时也要重视生活,因为生活每时每刻都是崭新的,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才能把中国的故事讲好。 

(刘文西)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4期

溪山悠游(中国画)/龙瑞 微评/王鲁湘


从绘画性考虑,龙瑞做了一些构成性的探索,以跟踪时代潮流;从满足多数观众和市场的欣赏习惯考虑,他仍然坚持从生活和自然中撷取灵感,并通过点景、造型和笔墨表达特定时空的诗化意境;从中国画的文化立场考虑,他执着于笔墨内美,力图通过丰富、深刻的笔墨语言表现山川的灵动和主体生命的格调,他很自觉地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融合这三者,希望在一个更高的艺术平台上达到新的美学统一。 (王鲁湘)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4期

负交椅男侍石刻 (宋代)拍摄:张扬 微评/阳阳


画像石刻是一种用于墓室装饰的石刻艺术,是古人崇尚事死如事生、讲求厚葬的产物。国家博物馆近期征集到了一组宋代画像石刻在公共空间展示,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了宋人的喜怒哀乐,更能感受到雕塑家精湛的技艺,这些浮雕精品,成为我们了解宋代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是研究同类宋墓与宋代社会史珍贵的史料。图中肩背交椅男仆画像石刻便是其中一件。中外艺术的最高境界都是传神,这件作品中的人物呼之欲出,面部表情神气十足,有一种睥睨天下的自豪感,仿佛在对同是随从侍者的众人吆喝:“让开,让开!我们老爷来了!”肢体语言亦生动之至,交椅折叠背于肩上,双手紧握交椅的双腿,虽分量不轻,但仍努力昂首阔步,足下生风。交椅是宋代在胡床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可以折叠的新型家具,宋元明清时期,官员和富户人家外出都有仆人背带交椅,后来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比如常说的:谁坐头把交椅。


这件石刻艺术精品让人久久驻足,惊讶于古代泸州人高超的艺术造诣,这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细致观察,还有川人的浪漫与幽默。今天,泸州宋代石刻已经与乐山大佛、荣县大佛、安岳石刻、大足石刻等系列历史文化瑰宝连缀成片,形成中国灿烂辉煌的石刻艺术宝库。 (阳阳)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5期

早春过秦岭(中国画)/朱伯华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5期

荷花翠鸟(中国画)/郭风惠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6期

香远益清(中国画)/萧龙士 微评/程大利


这幅作品堪称旷世之作。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百岁画家的大写意作品历史上少见,再者,意趣之高,不让古人。此作笔墨苍厚老拙,点线力能扛鼎,清趣充盈,生机盎然。在画荷的历史上,有如此笔墨功力者亦数不出几人,故他的老师齐白石说:“龙士画荷,吾不如也。”又说:“国有此人而不知,深以为耻,想先生不曾远游也。”白石所言,确乎如此。


作者萧龙士先生,1889年生,徐州萧县人(1953年划归安徽),长居徐州,远游甚少,晚年定居合肥,怡淡自守,布衣终生。笔者有幸看到过萧龙士先生挥笔写兰,至今难忘,萧先生体格清瘦,精神却极佳,言语不多,行动沉稳,提笔却如神助,“笔所未到气已吐”。写兰数枝,得金石之趣,想起李苦禅先生评价:“龙士哥画兰老辣纷披,当代无人可比。”信哉此言!


这幅荷花作于画家百岁之际,画中足见画家体力精力,立意高简,行笔拙古,笔笔篆籀出之。平、圆、留、重四字皆得印证,不着一点颜色,尽得清远高境,大有君子自比之意。萧老一生无甚地位,淡泊清高,且百折不挠,有百岁自作诗为证:“身经四代近百春,历尽风霜与艰辛。层层险滩无所谓,酸甜苦辣顺口吞”。


也正是这种心境,让画家活到102岁的高龄。也正是这种心态,让画家笔力不朽,内美充盈,这也验证着中国画特殊的美学规律——笔墨艺术是祛病增寿的良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程大利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6期

海滩观日(中国画)/周韶华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7期

花歌叶舞(中国画)/蒋风白 微评/阳阳




蒋风白(1915—2004),江苏武进人。蒋风白绘画天赋很高,17岁入国立杭州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得潘天寿亲授。据说,潘天寿给蒋风白绘制的第一张课徒画稿,是一张墨兰,后来添加了竹石,并叮嘱这个入室弟子,要将重点放在兰竹。潘天寿最了解适合自己学生的绘画发展方向,或许他认为,与蒋风白同时代擅写山水、花鸟的大有人在,集中精力专事兰竹,必有所成。


对蒋风白的兰竹,著名学者、书画家冯其庸非常赞叹,“蒋老的兰竹,我认为方之板桥则有余,方之石涛则不足,或在两者之间。有板桥之劲节而富有变化,无论是竹是兰,蒋老均较多姿,构图亦能摆脱定式,力求自然,此所以较之板桥,略胜一筹。然欲如石涛之随意生姿,自然天趣,相去尚自有间,非可以咫尺计也。”评价虽有对蒋的偏爱之意,但内含写意兰竹审美的标准。


一生兰花半生竹,画兰的难度高于画竹。郑板桥有诗云:“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要画好兰花,必须具备深厚的书法功力,以书入画。此幅兰花作于1991年,寥寥数笔写兰花精神,顾盼生姿,气韵清雅,笔力劲峭,老辣恣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独具匠心,蒋风白先生写意兰竹的成就可见一斑。  (阳阳)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7期

甘蔗园(版画)/古元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8期

读画图(中国画)/陈师曾 微评/周顗




陈师曾是民国时期杰出的学者型画家,受过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留学日本八年,可谓学贯中西。回国后拜师吴昌硕,深得吴老赏识,给予其极高的评价,诗书画印都取得了显赫的成就,尤其以绘画和美术理论著称。英年早逝后,吴昌硕题词:“朽者不朽”。《读画图》是陈师曾人物画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创作于1917年底。当时的北平美术界为赈灾募集了大量作品进行展示出售,陈师曾根据当时的情境进行了创作,既具有现实性,也有一定的“写实”体现。画面中,中外各色人等皆具,主体中的中国文人与对面的西方读者形成对角呼应,蕴含了陈师曾丰富的美术思想。从图中可知陈师曾对中国画的态度,无论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都是蕴藏着内在的文化精神力量的。 (周顗)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9期

空山碧落(中国画)/乐泉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0期

春溪水暖(油画)/肖景志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0期

霜天鸣禽(中国画)/王同君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1期

沃野千秋(中国画)/杜军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2期

白雪是白的(水墨画)/刘国松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2期

祖山山溪写生(中国画)/梅墨生




【书法作品】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期

 江苏《乡愁》展录像访谈/沈鹏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2期

陈维菘《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 曾来德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3期

苏轼《赠刘景文》 / 徐锡澄



释文: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诗一首 锡澄书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4期

道德经(节录)/宿悦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5期

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关阔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6期

流光易老 妙笔难新/吴震启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8期

吴昌硕题画梅/黄惇


释文:空山梅树老横枝,入骨清香举世稀。

得意忘言闭门处,墨池冰破冻虬飞。

吴昌硕题画梅一首 丙申冬月于金陵 黄惇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9期

苏轼罗汉赞/髡残 微评/思澜


释文: 默坐无说,是名妙说。月盘芹献,花开子结。宝(此处缺锡字)一枝,中含真几(应为机)。悟此几(应为机)者,处处泉飞。石道人。


髡残的山水画较少有清初遗民画家作品中的萧瑟孤寂,更多地充满了生动活泼的生命气象,融人生自由理想于自然山水之中,浸透着幽深渺远的艺术境界和自由自然的美学精神。相对于绘画,髡残的书法流传甚少,也较少有人研究,人们多从绘画题跋上窥得风神丝缕。《苏轼罗汉赞》是他的草书代表作,篇幅不大,气势沉雄放逸,气韵高古灵动,线条老辣纵横,不拘一格,气息逼人。中国画讲究书法用笔,反过来看,他的书法想必也从画境中汲取了不少营养。余今年夏天与友人去故宫武英殿参观“四僧”画展,遍览展室,佳作纷呈,然令我久久驻足,不愿离去者即此幅,凝视沉思良久,竟从中悟得中国哲学“无处用心”四字之妙,不知艺术界同仁会心一二否?(思澜)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0期

东方虬·春雪/张戈



释文: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东方虬诗一首 丁酉于松花江之南 晋人张戈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1期

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 /陈洪武



【摄影作品】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期

春意/刘化武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2期

初春晓唱/王强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3期

西藏·喜马拉雅山大折皱/王建军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7期

故宫燕来/布和巴图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8期

梦飞翔/索久林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9期

滩涂耕耘/徐希景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1期

燕山春早/白漠 诗/思澜


远山层林涵烟,

浅草疏柳淡染。

田垄黄犊燕子,

杏花春雨杜鹃。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2期

 回望高原/吴术球 诗/贡嘎嘉措


花满地,雪满天,牛羊遍荒野,牧歌动山川;

天蓝蓝,云淡淡,细雨草青青,明月上东山……

回望高原,

高原在云端,

云端矗立着巍峨的雪山,

雪山盛开着洁白的雪莲,

雪莲化作清澈的小溪,

缓缓地,流淌在我的心田。

回望高原,

高原在天边,

天边燃烧着灿烂的朝霞,

朝霞映红了漫山的杜鹃,

杜鹃化作康巴姑娘的笑脸,

悄悄地,浮现在我的心田。

回望高原,

高原在从前,

从前的岁月融进了梦幻,

梦幻里藏满了动人的故事,

故事化作神秘的经幡,

轻轻地,飘荡在我的心田……

End

本刊稿酬与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一次性给付作者,转载请联系微信后台或杂志编辑部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

出版时间:每月25日

邮编:100083

邮箱:zgwlplzx@126.com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342/J

定 价:25.00元 


《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

《中国文艺评论》常务副主编:周由强

微信版核发:胡一峰 何美

网编:熊然

封面图设计:李维娟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审稿专家阵容亮相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来稿须知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征订提示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7年第12期:语音速读与图文版来啦(附本期获赠名单)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7年第11期目录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1期特别策划·中国传统艺术及其当代呈现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7年第11期:触摸最新文艺评论思想专题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2018年,《中国文艺评论》将加大基础理论类论文刊发比重,欢迎大家赐艺术学、美学、文学等学科领域学术论文,尤喜关注前沿、聚焦问题、体例规范的研究论文,篇幅不限。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杂志电子版。您喜欢哪些艺术作品?您还推荐哪些名家新作和新人佳作?欢迎文末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