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近代中國民族認同的曲折發展史 | 王柯新書

2017-02-26 港中大出版社 不激不随

讀者朋友們週末好!

今天的推送是我們的一月新書:王柯教授《消失的「國民」:近代中國的「民族」話語與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書介。

常常說到中華民族有著巨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漢族」也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不斷融合其他民族所形成。但為何在近代,民族問題卻開始逐漸上升,以至於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中國人」的身份產生隔閡?今天的推送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文字長度:1800字-

-閱讀需時6分鐘-


近代中國民族認同的曲折發展史


中國王朝時代的政權,之所以能夠讓周邊的異民族自由、自然地與中國交流和融合,皆因長期崇尚「德治」這一超越民族和時代的價值,從而延續統治的正當性。但是,進入二十世紀後,這一歷史趨勢卻戛然而止,「異民族」集團開始抵制「中國人」意識。這一過程到底是如何發生的?

 


近期,我們出版了王柯教授的又一本新書《消失的「國民」:近代中國的「民族」話語與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這本書正是他對上述問題所試圖作出的回答。

 

這本書是王柯教授繼《東tu厥si坦獨li運dong:1930年代至1940年代》、《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民族國家」、「邊疆」與歷史認識》之後的又一力作。在本書中,王柯教授延續其「通過『民族』的視點觀察中國,從與『周邊』之關係審視中國歷史進程」的關切,直面「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的關鍵議題。

 


《消失的「國民」》一書,在內容上按照時間進程編排。


首先研究傳統中國政權下,少數民族逐漸產生「中國人」身份認同的過程,以及少數民族群體「民族文化」與「國民身份」共存的可能性;之後,轉向研究清代以來至共和國的「民族」與「國家」概念之間關係的轉變,以及近代對「民族國家」的設計與建設實踐;繼之研究共和國所實施的民族政策的發展、成型,乃至其影響;最後則考察文革結束後中國政府在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上的變化給少數民族帶來的影響。


全書內容從傳統的帝國時代,一直討論至離當下不遠的晚近,材料雖極爲豐富,主線卻十分明晰,即:「民族」概念的變化,及其與「國家」概念關係的轉變,是如何影響近代中國國家建設及民族、宗教政策的,以及少數民族族群與國家的關係又相對應地產生了怎樣的變化。

 


本書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從「穆斯林」到「中國人」

        ——晉江陳埭丁氏宗族的「本土化」過程

    第二章  「『回教』與『回民』含義不同」

        ——白壽彝與開封的故事

    第三章  「漢奸」考

        ——一個「單一民族國家」的話語

    第四章  「中華民族國家」的魅力與凝聚力

        ——近代民族與近代國家的二重奏

    第五章  斷裂的「民族」話語

        ——「蒙古民族」問題與中共民族政策的歷史過程

    第六章  從「少數民族」到「國民」?

        —— 1949 年以後的民族政策過程

    第七章  「宗族」與「民族」

        ——「民族化」的誘惑與挫折

    第八章  何處是「傳統」?

        ——中國南方「回族」社會的伊斯蘭「回歸」

    第九章  「民族鏈」上的維吾爾

        ——中亞突厥語系民族的歷史文化意識與國民意識

    結 論  「民族」與「國民」



王柯指出,近代中國導入民族的話語,造成「民族」與「國民」兩者不分的現象;隨著民族話語不斷被政治化,各種官方及民間的民族主義思潮甚囂塵上,使中國社會與當初建設「國民」和「國民國家」的理想漸行漸遠。

 

以「民族」頂替「國民」,促生和強化了漢族排斥和歧視周邊民族集團的狹隘民族主義,也使處於中國周邊的其他民族集團在社會流動的自由屢受限制,因而對自詡為「近代民族國家」的中國逐漸失去認同。


書中〈前言〉部分有這樣一段話:



建設「中華民族國家」之目標的問題點,在於以「民族」代替了「國民」。對於近代以後、尤其是今天處於周邊的「少數民族」之所以難以對中國產生國家認同,有人說是因為對少數民族的不平等,又有人說是因為對少數民族的優待政策而帶來的特殊感;其實透過表相可以看出,二者的問題性質完全相同。那就是,在處理「民族」與「國家」的問題上,近代中國缺乏一種實踐和真正實現「國民國家」的思想。近代的「國民國家」的理想就是實現社會全體的平等、公平和公正,所以無論是「非國民」或是「超國民」,都是出於一種把少數民族視為「他者」(other)、但是卻又不願讓它們自由脫離的思想。

——〈前 言〉



王柯教授不僅在這一問題上有着深入的思考,同時也有紮實的史學功力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材料。更爲難得的是,他曾於二十年間在多個中國伊斯蘭民族地區累積生活經驗和參與大量田野考察工作。所以在這本書中,讀者可以看到其研究的歷史案例分佈甚廣:有華南的穆斯林社羣、二十世紀上、中葉的蒙古民族、也考察中國新疆的維吾爾民族。每一部分的研究都十分詳盡。相信讀者不僅可以讓拓寬視野,又可以從中感受紮實的史學研究的魅力。

 

 



王柯教授

作者王柯,神戶大學研究生院教授,對中國近現代民族國家與民族主義思想、中日關係、國際關係視野中的民族問題等均深有研究,其《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1930年代至1940年代》(2013,本社出版)日文原著曾獲「三得利學術獎」殊榮。

 



▼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購書頁面

➤ 合作請聯絡微信後臺


近期精選:

新年盤點 | 港中大出版社2016年度精選書單

文革時期中國農村的集體殺戮 | 新書

誰在領導中國?——紅色工程師的崛起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上山下鄉 | 佛教改革 | 左翼文學研究 | 報業改造

鄧小平 | 文革農村 | 臺灣社會 | 垃圾 反行爲 | 張愛玲

女性與戰爭 | 釣魚島 小王子 | 魯迅 | 楊振寧

紅色工程師 | 與中國打交道 | 彌敦道懷舊

以及:

傅高義 | 高華 | 北島 | 錢穆

周有光 | 孔飛力 | 夏濟安 | 韓南

狄培理 | 汪暉 | 李歐梵 | 何浩

周耀輝 | 周保松 | 朱麗雙 | 閻小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