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偉學中文:在有著微笑毛主席的筆記本上記滿關於錢的字眼 | 新書《洋人漢話》

港中大出版社 不激不随 2020-12-13

想了解我們出了哪些書?

掃碼跳轉 + 一鍵轉發吧


查理曼大帝有一句很出名的話:學會第二種語言,就擁有第二個靈魂。


這本由普林斯頓大學周質平教授主編的《洋人漢話》,說的就是遇見第二個靈魂的故事。


《洋人漢話:中文改變的十七段西方人生》

周質平 編   楊玖 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0.07


十七位作者皆是北美各領域最傑出的學者與專家,有《紐約客》記者、普利策新聞獎得主、知名大學教授、法律顧問、跨國企業總裁、外交官等。儘管背景、經歷大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學習中文改變了他們的一生。這趟由語言開始的旅程出乎意料地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不僅成就了個人的理想和事業,甚至深及對世界和人性的領悟。


那麼,與中文相遇到底是一種什麼體驗?



何偉  Peter Hessler

一個人總是能再學一個語言而改變你自己。你學的語言越多,你就越了解定義別人多麼困難。東方主義者、性別主義者、種族主義者——標籤是很容易製造的。

——〈涪陵中文與後革命阿拉伯文:身分語言學〉


張彥  Ian Johnson

只有會當地語言才能真實地深入當地人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傳說與歷史,他們的內心與夢想。不能使用他們語言卻要深入他們的生活,通常是虛妄的,所得只是陳腐濫套罷了。

——〈國外報導改良芻議〉


林培瑞  Perry Link

人類語言的共同點比我當初設想的更多,甚至有時內在的不一致在各個語言中也都相同。這倒令人感到特別欣慰,因為這與我對人性的普遍性和人權普世價值的直觀是一致的。

——〈萬事的根源〉


何瞻   James M. Hargett

老外只要努力說中國話,中國人總是非常高興。甚至含糊地說句沒聲調的「你好嗎?」,他們也會讚賞有加:「哎喲,你說得真棒!」這是一種不由自主的適當反應,往往很不正確,可還是表達了誠摯的善意。

——〈無巧不成書〉


畢儒博  Bill Bikales

我努力學習中文,幫助我衝破了英語的著色玻璃盒子和美國思維結構;幫助我認識到在我與周遭豐富的異地文化之間有道鴻溝;認識到能夠以異於我所生所長的方式去經歷生命。

——〈正確的聲調與維根斯坦:把中國話說好的兩大關鍵〉


郭丹青  Donald Clarke

做一個專家證人,明白自己的發言內容並確實掌握絕對是關鍵性的,其中包括了解中國的法律用語以及如何正確地譯為法律英文,連一個逗號的位置都勝敗攸關。

——〈處理中國法律事務而不懂中文的危險〉


劉美遠  Melinda Liu

如果沒學過中文,我就不可能了解鄧小平給我的困窘。我從這個遭遇還學到了另外幾課,例如中國各地方言有巨大差異。聽懂領導講話的人真了不起!

——〈為什麼學習中文影響重大:一些你沒料到的理由〉


馮若誠  Owen Fletcher

說中國話冒充中國人來詢問這類案件是唯一的辦法。要是以外國記者身分給公安局打電話,尤其是比較偏遠的地區,甚至還沒做完自我介紹電話就給掛斷了。

——〈語言學習如何讓我在新聞工作中搶占先機〉


田安  Anna M. Shields

中文世界裡文學研究的讀者數量龐大,不久在中國我的讀者之多將會超過美國……回顧迂迴的學術之途,歷歷在目,然而對在阿拉巴馬長大的小書呆子來說,實在是始料未及。

——〈古與今:悠遊於現代漢語和中國古典文學的旅程〉


柏恩敬  Ira Belkin

我學中文跟談戀愛一樣,也是出於感情,而不是為了實用,我是愛上中國語言和文化了。每學一個新的中國字,我就覺得又解開了一個謎,開啟未知世界的鑰匙,離我又近了一步。

——〈學習中文是開啟世界、改變世界的一把鑰匙〉


高傑  Geoffrey Ziebart

我們通常不是中國大公司的執行總裁拉關係的目標,但是他們很願意跟我來往。曾經有一位邀我去他家吃晚飯,我們穿著拖鞋,晚上十點半喝著酒抽著雪茄,在他的廚房裡談價格。這是說英語或是透過譯員做不到的。

——〈用中國話做生意?其用無窮〉

......


這是一組與中文相遇的故事,也是通過中文與中國相遇的故事。作者們都在不同向度親歷中國數十年來的劇烈變化,為時代和歷史留下了不可替代的獨家記錄。


《紐約客》記者何偉(Peter Hessler)的「中國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尋路中國》),就為轉型時的中國留下了獨特而生動的記錄。與《洋人漢話》中的其他作者不同,何偉的中文基本上是自學的,而且在一般人以為太遲的二十七歲才開始。他以一貫生動幽默的筆觸和對日常生活深刻敏銳的觀察,分享了他在四川初識中文的經歷。


注:文章長而精彩,我們將分兩次推送其中的部分節選



 涪陵中文與後革命阿拉伯文 

——身分語言學


何偉


在1990年代中期,我剛學中文的時候,我把詞彙單寫在兩本便宜的筆記本裡。當時我住在涪陵,長江邊上的一個小城。我是和平隊(Peace Corps)的志願者,在當地大學裡教英文。學中文是工作之餘我自己幹的事兒,跟工作無關,也不是和平隊的要求。志願者在工作地要學當地語言得自己設法,所以我找了課本和家教,還在涪陵到處亂逛,跟人閒聊,觀看城裡各處的文字。要是一個標語有趣,我就把它抄在筆記本裡,加上英文解釋:


提倡晚婚晚育,優生優育—Promote late marriage and late childbirth, have a good pregnancy and sound child-rearing

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One child for one husband and wife

認真學習貫徹十五大精神—Diligently study and carry out the 15th Party Congress spirit

獨生子女光榮—A girl only-child is glorious


後來我的中文進步點兒了,我就瀏覽《重慶晚報》,特別注意有關涪陵的新聞。有一年,報上的一篇報導說,本地一處考古遺址將要被下游興建的三峽大壩淹沒了。我就把一些關鍵詞抄在筆記本裡:


價值—value

遺跡—historical remains, traces

永遠—always, forever

淹沒—to flood, drown


第一本筆記本封面上有隻鳥,用英文標註「Felican」(譯註:應為Pelican,鵜鶘),是重慶第三印刷廠出的。這個本子記滿了以後,我用了另一本,封面上有張毛澤東坐在竹椅上的照片,是一個學生給我的,我當時並沒多想。但是二十年後看到本子上微笑的毛主席,打開本子又看見裡頭記著如下的字眼,總覺得有點兒怪:


貶值—to devalue

風險—risk, hazard

尖端技術—advanced technology

破產—bankruptcy; to go bankrupt

利息—interest

預測—to predict

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


這兩本便宜的筆記本裡記滿了有關錢的字眼。我住在涪陵的時候,這裡是一片窮鄉僻壤,沒有高速路也沒有鐵路。在城裡,穿著制服的高中生或大學生俯首乞討,向人要錢來付學費是很常見的。我認識的人沒有一個有汽車,手機還是個新鮮玩意兒,叫作「大哥大」,來自香港幫派電影對黑幫大哥的稱呼。整所大學只有兩支大哥大:一支是黨部最高領導的,另一支是美術老師及早下海賺了錢以後買的。


在那段時間,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在沿海地區已經展開,但這個變化來到涪陵還是好幾年以後的事。不過涪陵人的話語已經變了。變化就是這麼開始的:語詞先到,然後錢到。錢還沒到手,可是老百姓早就談錢了:


股票—stock

國債—national debt

利息—interest

我還貸款—I pay back a loan

抵押—mortgage

貨幣貶值—currency devaluation

風險—risk

破產—go bankrupt


有時候我不免懷疑:他們要這些詞兒幹什麼?當時雖然我不明白,可是這些詞兒老在談話中和文章裡出現,所以我就把它們加在詞彙單裡:


競爭—competition

進取心—enterprising spirit

人均收入—per capita income


我的筆記本裡也有些過去不久的遺跡:


走資派—Capitalist Roader

臭老九—Old Stinking Ninth

間諜—spy


我在涪陵學到的語言是地方性的、別具一格的,它給了我一種獨特的時間感,成了我很愛學習的原因之一。我是個外國人,在這個城裡的生活完全只是當下:我在這兒沒有過去,而我的工作至多只有兩年。可是這兒的語言是豐富的,既回響過去又預示將來;而且時時提醒我,對住在這兒的人來說,時間像手風琴一樣,過去與現在是可重疊的。福克納曾經說過,過去並沒有真正過去——仍然在一串串的語句中顯露出來。我的中文課本介紹被動式的時候,有個練習要學生把英語句子翻成中文。到底是過去的什麼事讓語法老師想出這樣的例句?


1. He was struck by a bicycle in the street.(他在街上被自行車撞了。)

2. My dictionary was borrowed by Xiao Wang.(我的字典被小王借走了。)

3. That factory was destroyed by the enemies.(那家工廠被敵人破壞了。)

4. That cruel and ferocious ruler was killed by the people.(殘暴的統治者被人民殺了。)

5. That factory was destroyed.(工廠被破壞了。)

6. That cruel and ferocious ruler was killed.(殘暴的統治者被殺了。)


1996年,在涪陵生活的何偉


* * *


這本教材叫《話說中國》(Speaking Chinese about China),1995 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兩位編者都是母語為中文的人,在中國和美國的單位都教過書。導言中說這本書是為在美國的學生編寫的,但是內容顯然經中國當局的詳細審查。頭幾課介紹地理、古代歷史,然後是政治,有幾個主要概念重複多次,加以強調。第二課裡出現的一個例句(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在第八課裡以較複雜的語法結構再次出現(中國人民盡最大的努力爭取早日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這是課本裡最有用的一課:我發現,我們可以用表面複雜的結構,不斷提高層次,重複地表達一個相同的簡單概念。語法起了香料的功能——就像傳統的中國烹調,用很重的香味使含肉量很少的菜變成美味佳餚。


《話說中國》書影


在《話說中國》裡沒提到過錢。沒有貸款、沒有股票、沒有 抵押、沒有收入——我筆記本裡的東西這兒都沒有,也沒有任何內容反映經濟變化中的個別狀况。這本教科書是國營出版社的產品,提供了官方規定的討論改革的視角。第三課裡的一個例句(他提出了一個很好的發展生產的建議),在第四課裡變得比較複雜(人人都拚命幹活兒,結果產量翻了一番)。在第五課裡牽強空泛到了極點(我們都了解只有發展生產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是誰、他們生產什麼、為什麼拚命幹活等等,都從來沒清楚地說明過。他們都由未提名道姓而同樣刻苦勤奮的政治人物領導(第三課:中國的領導幹部真的參與體力勞動嗎?)。


要不是在書頁中居然處處潛藏著一股暴力暗流,這本教材可真是枯燥得要死。像這樣的句子不定什麼時候會突然蹦出來: 「秦朝被農民起義推翻,說明人民的力量是強大的。」在《話說中國》這本書裡,農民、殘暴的統治者、造反不斷出現;然而,這些主題跟產量翻了一番、現代全球化社會的發展同時存在。不過最有趣的還是這本書完全缺乏連貫性。翻譯練習把學生從日常小事帶到恐怖驚悚,然後又回到平凡瑣碎:


18. to move one’s family to China(全家搬到中國去。)

19. Sure enough, the enemy brought their soldiers. (果然, 敵人把兵都帶來了。)

20. In the end all were killed. (最後所有人都被殺了。)

1. Tomorrow the school is going to organize a sightseeing trip to the Great Wall for us. (明天學校要為我們組織一個參觀長城的旅遊活動。)

2. Only when the people are organized can a guerilla warfare be carried out. )只有人民組織起來才能打游擊戰。)

3. A Japanese sports organization is coming to visit. (一個日本體育團體要來參觀。)


和平隊的工作結束後,我在北京當記者的幾年裡,說中文的實用價值很明顯:我能跟人們直接互動。不過在涪陵我就已經發現,學習中文遠不只是為了理解。語言是溝通工具,但也是一種人為文物——時代與地方的具體記錄。我在筆記本上記錄詞彙的時候,我是在學習中文,但也是在記錄涪陵在那段時間裡的某些狀態。這許許多多的清單——筆記本裡成串的詞彙、課本中 成排的練習——現在都可以看作一種敘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故事的意義也逐漸加深,因為我們可據以認識那個時代的多重特質。發展、歷史、希望、悲劇——故事在同一時刻向著好幾個不同方向開展:


35. 參與築路工程的工人

36.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

37. 造反的貴族

38. 因而餓死

39. 坐船去比坐火車去好。

40. 起義的農民

41. 沒人知道他是怎麼死的。

42. 多民族國家的文化是怎麼形成的?

43. 農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44. 最後他們都病了。

45. 其他民族的老百姓也來此地居住,多民族區因而形成。



……待續……



英文版同步上市喲

Wittgenstein, A One-way Ticket and Other Unforeseen Benefits of Studing Chinese

Edited by Perry Link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0



- end -


➤ 購書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發送電郵到cup-bus@cuhk.edu.hk➤ 轉載或合作請聯絡微信後臺
近期推送:➤ 新書 | 和文凱:清末中國為何沒能轉型為現代財政國家?➤ 李歐梵:瞿秋白與二十世紀初革命政治——張歷君《瞿秋白與跨文化現代性》序➤ 林毓生論魯迅:終其一生,他也沒能回答這個「巨大的歷史性困惑」➤ 黃克武新書:從勝利者強光中走出,才能看清歷史的灰度➤  朝鮮戰爭七十週年 | 常成:意外開啟的朝鮮戰爭下半場➤  當文革可以近距離觀看,它和你想像的一樣嗎?➤  追查「紅星」的學術偵探之旅:石川禎浩新著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紅色工程師 | 中國與周邊

駱駝祥子 | 與中國打交道 | 彌敦道懷舊

上山下鄉 | 佛教改革 | 左翼文學研究 | 報業改造

鄧小平 | 文革農村 | 臺灣社會 | 垃圾 反行爲 | 張愛玲

女性與戰爭 | 釣魚島 | 小王子 | 魯迅 | 楊振寧


以及:

傅高義 | 高華 | 北島 | 錢穆

周有光 | 孔飛力 | 夏濟安 | 韓南

狄培理 | 汪暉 | 李歐梵 | 何浩

周耀輝 | 周保松 | 朱麗雙 | 閻小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