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書+講座|緬中泰的鄰域效應:一國的失敗往往是他國的成功造成的

港中大出版社 不激不随 2022-07-16



提起中外關係,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中國和歐美發達國家、和日本韓國的關係。比較而言,對於和中國接壤的「小國」緬甸,雖然不會陌生,但卻少人有關注。其實,中國和東南亞互為鄰里,互動的歷史很悠久,下南洋的華人使得中國與華人華僑及當地國家之間的關係既密切又複雜。但在中文學界,東南亞研究的規模還不算大。


我們近來出版的《強鄰在側:中泰邊區博弈下緬甸的國家命運》,就是關於和中國接壤的東南亞「小國」緬甸,與其強鄰中國、泰國近現代關係的專著。


強鄰在側

中泰邊區博弈下緬甸的國家命運

韓恩澤 著、林紋沛 譯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購書


本書作者、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韓恩澤突破了傳統的以單一國家為焦點的研究方式,採取了「鄰域效應」(Neighborhood Effect)的理論視角,對於現今緬甸國內政局及其與中、泰兩國的關係提供了重要而又新穎的理解途徑。這本書也被相關學者譽為「精彩、深入而又易於閱讀的傑出著作」,「同時遊走於比較政治學的宏觀視野、歷史學的豐富素材與人類學的田野深耕」。


韓教授也在書中與斯科特《不受統治的藝術》和艾塞默魯《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等學術名著進行了對話。《不受統治的藝術》認為東南亞高地上的人群在歷史上就有蓄意逃離國家、追求自由的傳統,而韓教授續寫了20世紀以來緬甸高地國族建構的進程。《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認為有的國家較為成功是基於優良的政治制度,失敗的國家則反之。韓教授則補充,這樣的觀點可能忽視了國家之間的影響,一國的失敗可能正是他國的成功所造成的。


韓恩澤,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博士,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專研東南亞政治與中國外交關係。

專著有Asymmetrical Neighbors: Borderland State Building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及Contestation and Adaptation: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本週五(17日),韓教授將進行一場講座,由港大閻小駿教授主持,為讀者介紹他的研究,可以在Zoom上圍觀:


講座預告


主講人

韓恩澤教授(《強鄰在側》作者、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

閻小駿教授(香港大學中國制度研究中心總監、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時間:6月17日上午11時至12時

語言:普通話

參與方式:Zoom直播,掃以下二維碼報名



今天的推送,就和大家分享這本書的緒論(節選)。


購書優惠


現在於官網訂購《強鄰在側》,可享75折優惠,6月30日截止。


掃碼訂購👇



緬中泰的鄰域效應:

中泰兩國如何影響了緬甸的國族建構

韓恩澤

節選自頁3–6,標題為編者所加


今日如果檢視緬甸毗鄰中、泰兩國的邊區地帶,可以看到這兩國皆對邊區擁有清楚穩固的主權控制,同時向邊界對面的緬甸相鄰地區輻射經濟、文化影響。與此相關,中、泰兩國皆或多或少成功推行了國族建構(Nation Building),邊區地帶的少數民族日益認同自己是中國或泰國國民,同時保有自身的民族認同,至於形式則各不相同。


相較之下,緬甸政府持續面臨少數民族武裝的抵抗,反抗政府整合國家的努力。此外,緬甸的國族建構進程也不成功,這點可以從大小少數民族的武裝看到,他們的目標是維持自治,不只行政自治,文化也自治,於緬甸政府擘畫的國族歸屬願景相差甚遠。


地處中國與泰國之間的緬甸

圖片來源:Google Map


那麼我們如何解釋橫跨這一帶共同邊區領土上國家、國族建構的種種落差?緬甸政府為何無法在領土內,具有「韋伯理論」(Weberian)所謂的暴力控制權的壟斷地位?邊區地帶的國家破碎化是如何形成的?已大致完成國家整合的中國或泰國為何不曾發生國家破碎化?我們如何解釋中、緬、泰三國邊區地帶在國家建構與整合上的種種落差?


斯科特(James Scott)在《不受統治的藝術》(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中,相當浪漫地敘述了歷史上橫跨東南亞大陸和中國西南高地上這片無國家空間。這片喜馬拉雅山脈和東南亞高地地區被稱做「贊米亞」(Zomia),是一大片多山崎嶇的土地,地廣人稀、民族多元。傳統概念將低地的谷地農業國家視為文明傳承者,將高地的游耕民族視為野蠻人,斯科特卻顛覆傳統敘事,拒絕接受這種傳統概念。


相反地,斯科特詮釋這些「自由又流動」的高地人身具無政府本質,強調高地人如何逃離「文明」谷地國家施加的政治約束控制。因此,高地人其實不是未經過中央集權國家的「文明化」,而是蓄意逃離國家,追求自由和流動性。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James Scot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由於山區地形等地理阻隔,這片自由空間在近代以前難以觸及,但自20世紀上半葉以來,已成為現代國家滲透可及的目標。科技實力結合主權野心—現代化國家與國族建構—大幅削弱了這片往昔的無國家空間,以配合谷地國家的利益。於是贊米亞地帶從此成為分屬不同現代國族國家的分裂地區,現代國族國家個個試圖延伸至此地,鞏固國家在這片遙遠山區的勢力,讓生活於此的人民變得「清晰可辨」。


但是現代化國家與國族建構的進程究竟如何展開,這層故事尚未經過全盤檢視。事實上,鮮有研究關注此議題,以比較分析探討東南亞高地邊區如何發生不一致的國家與國族建構進程,以及落差形成的原因,本書試圖填補這塊空白。


本書提供的是比較歷史,描述這片「有機」高地的國家與國族建構進程。這一帶就地理和民族多元性而言,共享諸多相似處,但日益被吸納進一群與之毗鄰的現代國家。本書試圖解釋幾個鄰國在國家與國族建構上的落差,同時希望達成兩大目標。


目標一是闡明理論問題,釐清國家與國族建構應該如何概念化成跨越國界的互動進程。現有方法看待這類進程時,視角多半侷限於單一領土國家的疆界之內,本書希望另闢蹊徑,主張一個更有收穫的方法,就是認識一國的國家與國族建構如何影響邊界對面鄰國的國家與國族建構進程,以及又如何受鄰國影響。


緬甸國旗


例如,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和羅賓森(James Robinson)在其大受歡迎的著作《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中主張,有些國家比其他國家富裕,是因為富國奠基於較優秀的政治制度。然而,兩位作者未能理解的是,某國的失敗往往正是他國成功所造成的結果。


了解這層互動關係的一種方式,是檢視迪頓(Angus Deaton)如何將全球不平等視為進步的後果。迪頓的《財富大逃亡》(The Great Escape)主張,常見的狀況是「一國的進步以另一國為代價」(強調處為原作者所加)。迪頓分析指出,工業革命嘉惠歐洲良多,但歐洲國家的進步也意味著「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海等地的人民遭到征服劫掠,不只當時受到傷害,日後往往也背負經濟政治制度的枷鎖,被拖進長達幾世紀的貧窮和不平等。」


本書從迪頓的方法汲取靈感,主張我們也應該將國家與國族建構的跨國界落差解釋為交互影響的進程,故一國在國家與國族建構上的成敗,可能取決於國界之外鄰國的影響因素。為此,本書提出以「鄰域效應」(Neighborhood Effect)作為思考國家與國族建構的理論視角。


本書的另一目標,是豐富細膩地敘述中國、緬甸、泰國之間的邊區在國家與國族建構方面的現代史。本書跨越區域研究中任意設立的既有邊界,比如將中國研究劃出東南亞研究之外,以拆毀上述障礙為目標,實證研究的章節特別著重於中國和東南亞彼此如何深深交織、密不可分。因此,相較於既有敘述討論中、緬、泰三國的國家與國族建構時,多半以單一國家為焦點,本書一併討論三國,同時專注於三國共同的邊區領土。


封面設計師有意使用了緬甸國旗上的黃綠紅三種顏色


繼續深入之前,應該先釐清一些概念。本書所謂的國家與國族建構意指什麼?國家建構和國族建構在概念上雖然不同,實際發生時卻往往密不可分。多民族邊界地區更是如此,在此地鞏固國家控制和建立國家制度之際,往往必須同時培養國族歸屬感。緣此之故,我通常將國家建構與國族建構視為共棲共生,屬於整體計畫的一部分。儘管如此,實證研究衡量國家建構和國族建構時,往往採用不同指標。


針對國家建構,焦點放在衡量國家制度如何確立及嵌入至固定領土空間中,試圖建立由中央政府壟斷合法暴力控制權的韋伯式國家,也試圖掌握經濟主權。針對國族建構,重點往往放在創造同一國族,國族界限是主體互相理解的相互歸屬。達成國族建構的方式通常是推行各種計畫,以教導人民共同的語言、向人民灌輸國族主義意識形態為目標。本書關注國家建構和國族建構之間的種種區別,在實證研究章節涵蓋兩者的進程,同時注意到兩者緊密相關的性質。







➤ 購書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發送電郵到cup-bus@cuhk.edu.hk➤ 轉載或合作請聯絡微信後臺
近期推送:➤ 鍾叔河:五十歲才開始編輯生涯,用炬火照亮了一代讀書人➤ 封面入選設計展!許倬雲先生說「但願有一日,書的內容也被認可」➤ 出版社的小書店重開啦! 金耀基:身逢大時代,我的幸與不幸|新書《有緣有幸同斯世》➤ 主持蘭登書屋40年,創辦《紐約書評》,這只是出版人Jason Epstein傳奇人生中的一部分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紅色工程師 | 中國與周邊

駱駝祥子 | 與中國打交道 | 彌敦道懷舊

上山下鄉 | 佛教改革 | 左翼文學研究 | 報業改造

鄧小平 | 臺灣社會 | 垃圾 反行爲 | 張愛玲

女性與戰爭 | 釣魚島 | 小王子 | 魯迅 | 楊振寧


以及:

傅高義 | 北島 | 錢穆 王賡武

周有光 | 孔飛力 | 夏濟安 | 韓南

狄培理 | 汪暉 | 李歐梵 | 何浩

周耀輝 | 周保松 | 朱麗雙 | 閻小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