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敬一丹|在现代文学馆,与文学经典对话

敬一丹 敬一丹 2023-08-28


巴金先生的手模印引着我们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这是中国第一座现代文学馆,是由巴金先生发起建立的。作为读者,我们走进这座博物馆的时候就在想,巴金先生希望我们读者在这里得到什么?面对着这些文学巨匠,我们读者心里充满了敬意。看到他们,我们就会想到辛亥革命,想到五四运动……而他们当时发出的声音,他们创作的作品,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们带来的这种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咱们中国的学生,都在教科书中读到过鲁迅的作品。我们想想,更早以前我们接触到鲁迅是什么时候?我读到的鲁迅的第一本书是《祝福》,当时读的还是小人书。大约是在1970年上中学以后,那个时候我还只是读过鲁迅的杂文。后来,我的语文老师借给我一本书,这本书是用牛皮纸包着的书皮。打开一看,是《鲁迅小说集》。这使得我第一次读到了鲁迅的文字小说,不再是小人书的了。在那本书里,我第一次读到了《故事新编》这样的作品……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五四”初期的文学创作。当我们看到“新青年”这三个字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一种活力。当时,这些作品就像清风一样,吹遍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环境,使得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的一种时代气氛,也使得我们更能理解为什么当时能够产生这样的作家,为什么能够产生这样的作品?这和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我们看这儿,这是一个一个微缩的舞台,在这样的微缩舞台上我们看到了话剧演出的情景。我们都知道,话剧是外国的剧种,到了1906年的时候,中国话剧运动掀开了序幕。这个戏叫《一元钱》,是1915年演出的,周恩来总理在剧中男扮女装扮演孙慧娟。现在,话剧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一种艺术样式了。



读者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读者对文学作品也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所以,在文学馆参观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读者们会在有的展板面前停下来,为什么?也许是这位作家的某部作品曾经启发过他、触动过他、感动过他……比如说萧红,她的作品就曾经触动过我。我最初看到萧红这几部作品的时候,是在我父亲的书架上。后来,我成年以后又一次次地重读萧红的作品,每次重读的时候都会获得不同的感受。而此刻,在现代文学馆里,面对着萧红的这张照片,我好像又一次在和她对话……

这个展馆布置得特别有30年代的气息,而这些作家们留给我们的作品至今还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魅力。也正是在30年代,巴金、老舍、曹禺这几位作者的作品为大众所熟悉。“大家”的作品,后来成了“经典”。经典作品被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以后,就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很多人都是从这样一些影视作品里了解文学原著的,他们是先成为观众,后成为读者的。



媒体人走到这儿的时候,就会在这里停下来。邹韬奋、范长江,他们的名字,后来被命名为新闻界重量级的奖项:“韬奋奖”和“范长江奖”。在现代文学馆,我们看到很多作品、很多资料,而最吸引我的是这些手稿。我们看,这是邓拓在1963年创作的散文《燕山夜话》的手稿,这是杨沫在195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手稿,这个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作品《红岩》的手稿……在这些手稿上,这一字一句、字斟句酌地推敲,我们从作者修改的这些痕迹里就可以揣摩出他的思路,也能够感受到他的创作状态……

看手稿和看印刷出来的作品的感觉还是会有些不一样,这些手稿似乎有一种指纹感,有一种呼吸感。透过这些手稿,好像我们更能接近作者的个性。不同形式不同形态的书写,是有着不同的特点的。从过去在竹简上刻字到我们在纸上写字,再到后来在电脑上打字,现在是语音录入的方式……依托于不同媒介而实现的书写,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我们看到这些手稿的时候,好像有一种回望的感觉,甚至有一种告别的感觉。不久的将来,手稿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也就意味着越来越珍贵了。所以,现在我们在这儿看这些手稿的时候,就有了另外一种目光,这真是我们的珍藏……



在现代文学馆,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作家的书房。我们可以想象,在创作的时候,作家的书房是安静的。然而作家的头脑和作家的笔下该有多少情感,该有多少故事……这是作家萧军的书房,我们可以看到萧军书房的这张书桌是很有特色的。我们了解到,这张书桌是来自俄罗斯,而这位作家的生活和他的作品都呈现出浓厚的尔滨的特色。

 走过一个个书房,我们来到了冰心的书房,冰心书房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些信。这些信是一些小读者写给冰心先生的。这些信是谁写的?冰心先生当时收到这些信的时候,有怎样的感触?这种特殊的连接带来哪些共鸣?这些小读者从小到大再到老,文学在他们的沧桑岁月里留下了什么?

现代文学馆,不仅是回望的地方,也是可以谈当下、谈未来的地方。我们可以听听网上“文学馆之夜”传来的话题:故乡、父与子、人与猫、会说话、脑机接口……



图文编辑|王  宇

视频来源|央视频‍‍‍‍



往期精选

●  敬一丹|缅怀大师,致敬大作——走进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

●  敬一丹|走进民族服饰博物馆,凝视一针一线中的日常与恒久

●  敬一丹|关于《博物馆9分钟》(一):为什么划逗号?

●  敬一丹|关于《博物馆9分钟》(二):为什么给自己设限?

●  敬一丹|关于《博物馆9分钟》(三):唤起了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