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 仿神经元器件:传感材料推动脑机化学交互

Fei Wu TheInnovation创新 2024-02-05

导 读


仿神经元器件兼具脑电与脑化学信号识别、转导及记忆功能,是新一代脑机交互技术的代表。传感材料是构筑仿神经元器件与大脑接口的关键,不仅可以精准获取神经化学物质信号,还可以实现分子或离子调控的突触可塑性与神经传递模拟。本文聚焦传感材料结构、性质及机制创新,将为发展高性能、多功能、活体大脑可植入的仿神经元器件提供前瞻视角。


图1 传感材料创新推动器件与大脑的“多语言”交流


众所周知,大脑神经元网络通过动作电位快速传递信息,脑内无数分子与离子则是大脑获取、处理、存储信息的化学物质基础。兼具电与化学两种信号模式的仿神经元器件,能够更好地“融入”大脑,可与真实神经元网络进行多模态的双向信息交流。区别于一般的神经形态器件,这类新型器件通过传感材料与脑化学物质在电极-脑界面相互作用,进而实现包含物质浓度信息的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相互转化。由于大脑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化学传感材料的创制成为当前仿神经元器件研究的热点问题。

大脑的化学物质组成高度复杂,许多共存的神经分子在常规电极-脑界面产生的电信号难以被区分。根据目标分子自身理化性质设计高选择性的活体传感材料是提升化学识别精度的关键,而目标分子与干扰物的氧化还原形式电位排序则是指导材料设计的重要标尺:针对形式电位排序占优的神经分子,设计电子态密度高、表面化学丰富的高电活性材料,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其与电极反应过电位(即能垒),实现信号“选优”;针对形式电位排序不占优的神经分子,可以设计内部掺杂、具有复合结构的低电活性材料,从而调控物种的界面电子转移动力学,亦或设计具有原子级分散活性中心的电催化材料来调控物种在表面单位点的吸附行为,从而实现选择性抑制干扰物,达到信号“除杂”的目的

柔性传感材料具有与脑组织相近的力学性质,拉伸性和弯折性较好,不仅有利于传感界面与真实神经元的无缝“对接”,还能有效降低脑组织损伤以及炎症反应带来的化学信号失真,对能够长期监测大脑活动并进行实时反馈的可植入仿神经元器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柔性电极或器件在植入大脑的过程中普遍需要刚性支撑,而大脑与植入器件之间存在的力学界限容易导致组织机械损伤。随着最近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活体原位合成无支撑全柔性生物电子器件的为大脑的无损植入提供了可能。

仿神经元器件还具有类似化学突触的记忆可塑和信号转导等化学智能特性。聚电解质限域流体体系的问世,宣告了在水相环境中模拟神经形态功能的成功,而这在过去仅能靠固态器件实现。这种流体忆阻器可利用限域空间中聚电解质材料与溶液中阴阳离子或神经分子的弱相互作用调控离子传输行为,不仅能够模拟短时程、可塑性化学信号-电信号转导等突触功能,还能够建立水相化学调控机制,为实现脑机化学交互迈出了关键一步。


总结与展望



只有读懂大脑的化学语言——神经分子、离子的动态变化规律,才能真正认识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通过设计类脑的化学信号响应和转导机制,向大脑发送真实神经元可识别的电或化学指令,进而调控神经元网络活动及大脑功能,实现从“只读不写”到“能读能写”的跨越,为“脑机接口”到“脑机交互”、“脑机融合”的技术发展提供新机遇,让该技术在化学、医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责任编辑


于   磊   郑州大学

赵保丹   浙江大学




扫二维码|查看原文


原文链接:http://www.the-innovation.org/materials/article/10.59717/j.xinn-mater.2023.100007

本文内容来自The Innovation姊妹刊The Innovation Materials第1卷第1期以Commentary发表的“Neurotronics: Communicating with brain through chemically intelligent materials” (投稿: 2023-06-08;接收: 2023-06-14;在线刊出: 2023-06-17)。


DOI: https://doi.org/10.59717/j.xinn-mater.2023.100007


引用格式:Wu F., Yu P., and Mao L. (2023). Neurotronics: Communicating with brain through chemically intelligent.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1(1), 100007.



作者简介

吴 菲,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致力于生物电化学传感与活体分析研究。获基金委优青项目(2022)资助。2018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201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人才创新促进会。现任化学通报期刊编委。


于 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活体分析化学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一直致力于离子传输和神经科学的交叉研究。获国家杰青、北京市杰青、基金委优青等项目资助。2011年作为首批会员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一等奖、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及中国科学院王宽诚“优秀女科学家”专项奖等奖项。任Anal. Chem.、ACS Sens.、Talanta、The Innovation、Biosensors、化学通报、分析化学等期刊编委。

Web:http://yuping.iccas.ac.cn/


毛兰群,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一直致力于脑化学活体测量、调控及功能模拟研究。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主持完成基金委创新群体和重大、科技部国际合作等项目。在Science、 J. Am. Chem. Soc.、Angew. Chem.、Sci. Adv.、Nat. Commun.等期刊发表论文350余篇。现任ACS Sensors副主编。以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2年度)。

Web:http://www.chem.bnu.edu.cn/szll/jsdw/fxhxyjs/js/227714.html



往期推荐

_

石墨烯纤维助力柔性智能传感


► 点击阅读

_

织物计算:无处不在的织物所驱动的计算新范式

► 点击阅读

_

拓扑绝缘体候选材料CeCuAs₂中大负磁电阻现象的起源

► 点击阅读

_

智慧医疗新突破:可穿戴柔性超声贴片


► 点击阅读

_

绝缘量子材料中的热霍尔效应


► 点击阅读

_

本征磁性拓扑材料 — MnBi2Te4体系


► 点击阅读

_

MOFs衍生中空多孔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 点击阅读



The Innovation 简介



扫二维码 | 关注期刊官微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来自全球54个国家;已被126个国家作者引用;每期1/5-1/3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196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1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包含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7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EI等数据库收录。2022年影响因子为32.1,CiteScore为23.6。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


期刊官网:

www.the-innovation.org

www.cell.com/the-innovation

期刊投稿(Submission):

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

商务合作(Marketing):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Logo|期刊标识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我们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我们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我们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我们一路同行。



The Innovation 姊妹刊

生命科学

第1卷第1期

地球科学

第1卷第1期

材料科学

第1卷第1期

医学

第1卷第1期


The Innovation

第4卷第4期

第4卷第3期

第4卷第2期

第4卷第1期

第3卷第6期

第3卷第5期

第3卷第4期

第3卷第3期

第3卷第2期

第3卷第1期

第2卷第4期

第2卷第3期

第2卷第2期

第2卷第1期

第1卷第3期

第1卷第2期

第1卷第1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 仿神经元器件:传感材料推动脑机化学交互

Fei Wu TheInnovation创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