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問佛訪道】禪修經驗與自證問題的討論

2017-01-18 行愿法师 行愿法师

南無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有情眾生的煩惱從何而來?

如何離苦得樂,趨向解脫?

我們是如何來認知世界的?

我們認知世界的心路歷程是什麼?

通過禪修經驗,來討論自證如何可能?

這是我要與大眾分享的內容,希望大家一起來探討!
                    ——題記


一、緣起

今天整理个人資料,翻到碩士課程“佛教知識論”的題目,非常有意思的討論,很有討論的意義。下面,我把自己的心得與大家一起分享。可能問題很深,但真要解脫生死,這是必須逃討論但問題。

學佛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必須修習禪定,不論你以什麼樣的方式修習佛陀教法。例如:以佛隨念來念佛,或參禪、打坐、持咒,或者修習《清淨道論》四十業處。不論怎樣修行,必须圍繞戒定慧三學在進行。那麼,修行的目的是為什麼呢?每個人的目的有差異,有為升天堂、有為了生脫死,有為做菩薩,證悟成佛。不管目的怎樣,修行者都會討論到證悟关键的問題。

那么,如何來檢驗自證的可能呢?下麵,我們來討論一個問題:



二、題目:結合你個人的禪修經驗,討論自證(svasavedana,Self-awareness)是如何可能的。


筆者認為:自证即自己证知或者自己知道。自己知道什麼呢?我們要來討論人類的意現量。

 什麼是意現量呢?

 意現量是意地或者意識的相狀,有時呈現出對感官物件的領受,必然是指向外,如果領受是向內,則是自證。當它直接領受感官物件,或內在地領受自身及精神活動,有或於禪定中專注物件,這些情況都是現量。

什麼是自證呢?

自證是概念認知的一個向度,包括意識及貪等的精神活動。

自證是屬於概念分別的意識。自證是意識內向的領受,而意現量及瑜伽現量都是意識的不同相狀。意現量的生起在感官現量之後,感官現量是意現量的等無間緣,法稱對意現量的。

覺知的三重結構包括自證覺知,主體相與客體相,這結構在覺知的手段、物件和結果三者的分別中更為明顯。

所有事物包括認知物件都是識的呈現。

自證現量:是意識(非意識)及貪等精神活動的內在認知。

陳那:“這感官的物件正是覺知自身的部分,所以,是自證。”即感官現量的物件能被覺知所自我證知。根據陳那的看法,覺知作為感官現量與感官物件的基礎,本身能自我證知。



覺知的雙重相狀

陳那“每個覺知都具有雙重的相狀,即自身[作為主體]的相狀與客體的相狀。

例如:對青色的覺知有兩重相狀:作為境的青色呈現,和作為主體的覺知自身。而自證,即‘青色覺知’的覺知,亦有兩重相狀,一方面是與境一致的覺知,另一方面是自身的呈現:

C1:青色的覺知  C2: ‘青色覺知’的覺知

S1:svābhāsa in C1 覺知自身 S2: svābhāsa in C2自身的呈現

O1:viayābhāsa in C1青色的呈現  O2: viayābhāsa in C2與境一致的覺知

 假如覺知只有客體相,那麼自證覺知便只能以客體相作為境,這樣將會破壞覺知與自證覺知的分別。

 反之,假如覺知只有主體相,則覺知與自證覺知便擁有共同的主體相,兩者之間沒有分別可言。

 意识的基本性质是概念分别,但是,当它直观感官对象或足处于禅定状态时,它便是除分别的,而演变成两种现量,即意现量与瑜伽现量。如承认意识与感官现量俱时而生,则作为基本现量的感官现量就能自证。反之,如意识生起于感官现量之后,则感官现量不能证之。

1現量分類 (Five sense consciousnesses


陳那:“意地亦有離諸分別唯證行轉。又於貪等諸自證分。諸修定者離教分別。皆是現量。” (《因明正理門論》)

(1)意現量 “意(mānasa) [現量]以色等為境,這一領受(anubhava)也是除分別的”

(2)自證現量: 是意識(非意現量)及貪等精神活動的內在認知。

(3)瑜伽現量: 是意識的一種特殊狀態。修定者初時推論認識佛陀的教法,即實義(bhūtārtha),通過不停地於意識中觀想對象的禪定修行,最後對象“如掌中小穀般清晰可見”。此中瑜伽現量亦是除分別的。

2、自證與覺知的雙重相狀與所量、能量、量果的對應關係

   自證是覺知在雙重相狀以外的第三部份。自證與‘覺知的自相’之間的關係為前者具備後者,但非反之亦然。

Bhaṭṭombeka:“持經量部立場者認為,外在的境是所量(prameya),緣取境相的覺知是能量(pramāa),自證是[覺知的]量果(phala)。…瑜伽行學派亦是…這是他們的立場:沒有外在的境,緣取境相的覺知是所量,[覺知的]自相(svākāra)是能量,及自證分是[覺知的]量果。”

3、自證的記憶論證 (e.g., nīla青色)

   陳那贊同經量部:

(1)認為記憶在覺知活動中佔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2)當相續的覺知生起時,前一剎那的覺知對象已經消逝(e.g.,Stars)。

(3)然而對象卻為相續的覺知所認識,否則覺知便變得不可能了。



記憶論證:

在相續剎那的記憶中,“[我們的心念]有著對覺知的回想與及對對象的回想” 因此記憶論證確認覺知有雙重相狀;

對過去覺知的回想亦證明前時自證的存在。

例如:有人高兴的继续吃到肚子很胀,因为太饥饿的缘故。但是,很明显这是贪吃属于《阿毗达摩》中的“悦俱·邪见相应·无行”。又如:有人知道因果,高兴主动布施财物给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悦俱·智相应·无行”。以上这些都是意识对于自己的精神活动的内在认知,也就是自证,但不过是比较粗造的世间法上的自证。

 筆者举例《阿毗达摩义论表解》Pch4-9中善巧进入

(1)世间禅那的心路过程:

有分心—过去有分心—有分波动—有分断--意门转向--遍作--近行--随顺--种性--安止定--……安止定--有分心

(2)出世间禅那的心路——圣道心路

有分心—过去有分心—有分波动—有分断—意门转向--近行--随顺--种性--道心--果心--果心--果心--有分心

   什么是随顺?取无常、苦、无我三相之一。

什么是遍作?进入安止前分的第一个心,预备作业。

由上述可知,我们看到世间禅那的心路过程与出世间禅那的心路过程是不同的,凡夫位的禅那自证是意识认知世间的外境乃至对内的认知并不清晰,甚至认知是错误的,必须完全按照佛陀的教典依八正道而行。聖者的心路不同於凡夫的心路過程,這是我們討論自證問題,必須要注意的,也是筆者在禪修實踐中,一些小小心得體會分享。

以上是筆者繼續學習知識論關於禪修與自證的討論問題之一。那麼,我討論的目的是令自己發菩提心,趨向生死解脫,達證涅槃聖道,成就佛道。

關於人類意現量的問題,筆者之前有專題文章《人類於感官現量和意現量是怎樣來認知世界的,其認知的心路過程如何?》發佈在平臺上,請大家點選連結,參考。

最後,深深地祈願:

佛陀正法久住,眾生離苦得樂!

願大家法喜無量,法喜充滿!


  釋行願 2017.1.17



【问佛访道】人類於感官現量和意現量是怎樣來認知世界的,其認知的心路過程如何?(一) 

【问佛访道】人类于现量和意现量是怎样来认知世界,其认知的心路过程如何?(二)

【问佛访道】致最爱的人——别再轮回了,我那长头发的女孩

读后感,请在文章下面关注后留言。
相关阅读: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纪念太虚大师诞辰

【正法眼藏】狮王独踞紫云霞,百兽潜踪畏爪牙

【维权】真凶是谁?88岁老尼师惨死,宝应县拆寺毁佛举世震惊!

【修行】佛门千古第一比丘尼出家,男女修道意义上的平权

【维权】岳云鹏,你闭嘴——坚决抵制相声《尼姑叹》秀底线,污蔑佛教!

【问佛访道】尼师是女人做的

【问佛访道】和尚是人做的——纪念六祖惠能大师

【维权】慈心三谏:请停止用她人图片宣传收养孩子的报道——对江西宁都县梅海莲寺常妙法师的劝谏!

【世乐】爱别离苦,黄泉路上无老少

【修福】崇高必堕落——位高权重如何坐得稳,善始善终?

【腊八】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恭迎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新年寄语:冰雪大地上播种的痴汉

【护教】割裂党群关系,佛协摧毁佛寺—宝应县静修庵惹了“城改肥缺”还是“官商勾结”?

【问道】身归清净域, 心老白云乡

【财富】积聚皆销散,财富五家有

求生天国与往生净土

【护教】惊闻雪峰僧众被打伤,天下佛子同感叹!

《成佛之道》——生命危及时,别抓烂草当救生圈

《看见佛陀在人间》——佛初转法轮,三宝在人间

夜夜平安,日日好日——圣诞节与佛教徒有关吗?

【上帝与佛陀】上帝爱世人——爱到怎样的程度?

纯圆独妙创天台,真狮子吼祈再来——恭逢天台智者大师圆寂纪念日

《成佛之道》—究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

大乘佛法的深智大行

【看见佛陀在人间】—佛说四圣谛,导向苦止息

《印度佛教思想史》初期大乘佛经是如何流布的?

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慈经Mettà Suttaṃ》导读

【梵音】 《青莲华》——献给佛菩萨

【解读原著】大乘是佛说

十方佛净土,阿弥陀第一 ——恭迎阿弥陀佛圣诞!

【佛经导读】信愿行具足往生弥陀净土,花开见佛菩萨众倒驾慈航——《阿弥陀经》导读

印顺导师对佛法的研究抉择、治学态度与方法

【论坛】演说法义,供养师友

【念师】涅槃巢凤忆恩师

【佛经导读】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法华经·方便品》之一

【护教】人间佛教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使命

【看见佛陀在人间】—菩提树下,成就佛道

【看见佛陀在人间】—悉达多太子舍弃王宫出家苦行

“大乘是佛说”的一点思考

【看见佛陀在人间】—释迦菩萨从天上降生人间

【看见佛陀在人间】—未生人间前释迦菩萨在何处?

【护教】太虚大师《七众律仪不得逾越》,白衣岂能辱骂僧?

【怀念妙老】山门常衍,勿忘世上苦人多

【看见佛陀在人间】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

【法义之辩】略议太虚大师批评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之真谛

【护教心得】海外居士回应:自称学生愚子的见解

【看见佛陀在人间】佛教在古印度的兴起

【译经】莫要误解汉译佛典经题中“佛说”这一译经体例

【無諍之辯】敬答『議印度佛教史』

【華雨香雲】我懷念大師

【问佛访道】诸佛世尊皆出人间

新华社公布新闻报道中的第一批禁用词

【问佛访道】 三宝在人间,唯人能成佛

【礼敬僧宝】—《太虚大师年谱》编者附言

【佛学讲座】《成佛之道》纲要之一印度古文明与佛教的兴起

文殊菩萨德难量,恭迎文殊菩萨诞辰!

【云水随笔】 眼前时光

【评论荟萃】礼敬佛法僧——对辱骂僧宝者的处理方法

【评论荟萃】慈心三谏:停止煽动佛教内斗——关于周贵华教授《释印顺佛教研究与佛学思想略观》的批判印顺导师论文

【评论荟萃】 冯定松就是昊国学宫宫主——长年致力诽谤佛教并发展“极端主义国学”

【佛学论文】人间佛教思想的播种者——印顺法师

【佛學論文】印順導師的彌勒淨土思想

【评论荟萃】僧赞正法僧,住持正法城

【评论荟萃】仰面唾天,逆风扬尘

【佛经导读】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导读

【问佛访道】访庐山第一名寺,看海会寺真面目

【问佛访道】世界这么大,到庐山海会寺去逛逛(一)

 悲泪观音,为谁哭泣?——恭迎观音菩萨圣诞

 为考生祈愿文

【佛门礼仪】- 礼敬佛、法、僧三宝文

【佛门礼仪】--顶礼的深义

【佛门礼仪】- 皈依法会前的预备

【佛门礼仪】—皈依受戒的利益与功德

【佛门礼仪】礼敬佛宝的注意事项

【佛门礼仪】佛寺上香修持礼仪

【佛经导读】诸经中王—《妙法莲华经》

【佛经导读】化盲从信仰为智慧,从烦恼苦痛中解脱—《卡拉玛经》导读

  删增《法华》需结集,莫由己见随意添

【问佛访道】人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

【问佛访道】致最爱的人——别再轮回了,我那长头发的女孩

【问佛访道】无尽感恩话千僧,罗汉应供须忍辱

【佛教导读】心地含佛种,百善孝为先——《地藏经》讲座

【佛学问答】请远离邪师,远离邪恶,避免伤害!

【问佛访道】如法布施,永断穷根

版权所有,请使用者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