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伦敦设计双年展:以协作之力探讨跨学科设计的希望

W* 卷宗Wallpaper 2024-03-25


第四届伦敦设计双年展 (London Design Biennale) 于6月1日在伦敦萨默塞特宫 (Somerset House) 正式拉开了帷幕,将持续展出至6月25日。本届双年展以“全球游戏:重绘合作图景”(The Global Game: Remapping Collaborations)为主题,来自全球的跨学科设计师、建筑师、学者、活动家和文化从业者汇聚于此,共同探讨设计如何能够突破边界的限制,并通过多学科及跨学科的设计合作项目探讨全球语境下新型的协作模式。



第四届伦敦设计双年展正在进行,将持续展至6月25日。本届伦敦萨默塞特宫前的大型装置作品由马耳他馆创作。



继前届双年展聚焦疫情危机时代下的设计共鸣这一议题后,本届双年展依旧用设计项目回应了当下备受关注的国际事件和社会议题。灾后和战后重建成为了位于东翼的波兰馆,位于西翼的乌克兰馆,和位于河堤空间(Embankment Space)的人道主义主题馆(The Humanitarian Pavilion)选择回应的主题。命名为“诗意的必要”(Poetics of Necessity)波兰馆展示了来自华沙的TŁO Michał Sikorski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的两位建筑设计师:Petro Vladimirov和Zofia Jaworowska的项目。这个由两位建筑设计师发起的向乌克兰战区捐赠窗户的公益项目,虽然被归属于波兰,但其仍是一个跨国界项目。



波兰馆

波兰馆展出了在伦敦收集的各种窗户,在展览结束后这些窗户将被运送到乌克兰。

展览亦提供了如何安装这些窗户到墙面的解决方案。



因为战争的原因,无数乌克兰居民家中的窗户被炮弹震碎,而波兰的最大的玻璃供应商正是俄罗斯。该项目也在伦敦发起了捐赠窗户的号召,所收集到的窗户均会在运送往波兰之前在双年展上展出。Jaworowska说为了保证在运输途中窗户不被损坏,满足条件的窗户需要为PVC的材质,目前这个项目已经收集到了超过1000扇窗户,最新运送的一批窗户是85扇粉色的窗户。对于这些捐赠的窗户,设计师们可以对材质有所限制,但无法要求形状与尺寸,因此该项目中另一关键的部分是指导受赠者如何安装不同窗户,使其契合窗框。介于此,两位设计师创作了一本超过100种不同安装技巧的手绘指南供受赠者参考使用。该项目也凭借其颇具现实意义,对社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价值斩获本届设计双年展的金奖。



乌克兰馆

乌克兰馆的窗户上的胶带贴纸隐喻着被震碎的窗户,也与波兰馆的构想产生回应。



乌克兰馆“最黑暗的时刻就在黎明之前”(The darkest hour is just before dawn)意在重建乌克兰与世界之间的沟通方式,展现了一种真诚的愿景。地处东西方之间的边缘位置,乌克兰一直扮演着交流中心的角色。在这里,人们认真地重新审视传统,交流思想,实施大胆的合作,并找到新的合作方式。 随着2022年全面战争阶段的开始以及面对战争造成的基本资源的短缺,来自乌克兰的设计师想要证明,即使在停电期间,透过被震碎的,贴着胶带的自家窗户,他们也能清楚看到与民主自由世界合作,实践最大胆设计理念的可能。



人道主义主题馆

上图:人道主义主题馆由建筑师坂茂设计,使用了他为应急创造的纸质模块化系统。

下图:坂茂此前设计的临时避难所。



同样聚焦于灾难重建的人道主义主题馆,由曾获普利兹克奖的知名日本建筑师坂茂、乌克兰出生的诗人、作家Svetlana Lavochkina以及乌克兰作曲家Valentin Silvestrov联合打造了名为“纸质避难所”(Paper Sanctuary)的装置空间。空间采用了坂茂设计的纸质模块化组合系统,向大家展现了安置乌克兰难民的临时避难所的内部结构。通常来说,这种避难建筑的结构由空心卡纸纸管和布料屏幕所组成,以保证难民在拥挤的避难所仍能拥有自己的隐私。然而,在这个空间中,布料的用途被重新演绎,成为了叙说乌克兰人民日常生活的诗歌和图像的绘板。



荷兰馆




由荷兰驻英大使馆委任本届双年展艺术总监的Aric Chen打造的荷兰馆,开展时以办公空间的形式呈现,回应了社会性迷失方向的议题。在过往几年中,很多人在适应全球危机时出现的新叙事、新冲突和新方向中经历不安,感到迷失。荷兰馆将双年展及其场馆作为全球的指代,旨在将迷失方向和重新定位的过程表现为一个特定地点的模块化装置。更多零碎的模块散布在萨默塞特宫的整个空间中。 作为一种可以被重新组合和拆卸的模糊形态,提供给其他展馆和公共空间使用,以促成聚会和研讨的瞬间,形成潜在的新的关系和叙事。



从东京奥运会的纸质模块家具开始,这种对新材料和模块设计的探索也成为了当下设计界关注的话题。本届双年展上的多个展馆也选择聚焦新材料和模块结构的设计,提出一种可能性的替代未来。位于西翼的罗马尼亚馆“绿色壁炉”(Vetra Verde )为名,整个空间选用了不同的环保循环工艺。由废纸,皮革抛光粉,废弃塑料,金属等废弃材料打造而成的可互动机械装置,模拟了康斯坦丁·布兰库希(Brancusi)式 “沉默的桌子“(Table of Silence),旨以展现其寓意。



罗马尼亚馆

罗马尼亚馆中无数个蘑菇形态的圆球由生物材料制作。



位于展馆中心的壁炉复刻了罗马尼亚传统式壁炉,堆满了数个蘑菇材质圆球,与苔藓,爬山虎等植物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可循环的再生系统。座椅则由回收纸张和小麦秸秆经由菌丝体材质的可生物降解的胶水粘合而成,打造出一个有生命的装置。展馆反思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推荐了对环境有益的工艺制作过程。



“创意的差异”(Creative Differences)

装置为海洋生物模型带来浮游感,让人们关注材料与生态的关系。



由Automorph Network主导的“创意的差异”(Creative Differences)项目可谓是东翼区域最吸睛的存在。这个“去人类中心化”的设计项目团队由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和科学家跨界合作,去想象一个材料不再是通过设计被动塑形,而能够主动自我成型的未来。自埋式豆荚种子可以经由设计,在达到一定温度时被放置进容器中时能够即兴弯曲成特定形态,对湿度和热度做出响应;由硅胶制成的多肢海洋生物模型,当它们的内部空气通道被施以充气和放气的动作时,它们似乎获得了生命,能够自行翻动。这个思辨设计项目探索了自然世界中自我成型的生物和材料,并研究它们对未来的生态造成潜在的危害。



智利馆

智利的经济发展中很大一部分来自自然资源的采掘,这个装置反映了全球性问题,批判性地审视了自然资源开采和生产过程。



悬挂于西翼智利馆天花板上,由树纤维素和天然染料制成的生物纺织品的一部分被浸入水中,将会在展览过程中缓慢降解。其他的纺织面料则作为触摸传感器,与导电金属纱线交织在一起,连接到扬声器上。当这些纺织品被抚摸和刺激时,扬声器会响应地发出不同的声音。生物材料是智利和芬兰两国林业的主要产品。因此展馆委任了来自芬兰的设计师Sofía Guridi构思展馆,探索了生物材料的价值和未来可能的用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双年展还从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何为设计的界定,让参观者看到了更符合契合当下设计语境,超越常规设计定义的多样化设计。设计不只是具象的,包括产品,空间在内的有形产出,事件、声音、体验,影像,表演,无法被记录的瞬间均可以被视为是设计的不同形式。由王乃一担任策展人,Jana Scholze担任学术顾问,李思蔚担任展览总监的CARE主题馆 (Care Pavilion) 创造了一个沉浸式的静谧感官空间,通过一系列的全新委任项目对“关怀”这个议题展开探索,思辨关怀由人类和非人类表达和承载的多种形态,体认其中错综复杂的意涵。在世界剧烈动荡的当下,“关怀”不仅仅是普世的议题,也亟待深入探讨与反思。古英语“caru”有 关怀、关心、焦虑、悲伤、哀思、麻烦之意——所有这些语义都与我们这个危机与生机并存的时代产生共鸣,提醒我们要始终满含关怀地去回应这一切。



CARE主题馆

CARE主题馆不同于其他展馆的形式,更像是一个观点与思想交流的平台。来⾃全球的跨学科设计师、建筑师、思想家、活动家和⽂化从业者汇聚于此,以事件的形式带来丰沛的思想与⾏动能量,重新构想关怀的政治、伦理与潜能。



15位享誉国际亦深耕在地的杰出创作者以冥想、仪式、表演、疗愈、思辨等多元形式,共同对这个一直存在但又愈加紧迫的议题做出回应:Felipe Viveros和Angela Camacho通过沉浸式声音装置《共生》(Sympoeisis),将前沿的4DSOUND技术与古老的治愈之歌相结合,让边缘的声音得到聆听,激发万物间的灵性连接。该空间的声音装置由格莱美奖获得者Love Ssega、英国声音艺术家Marco Perry等联合创作,试图创造一方澄静、包容的能量场。此外, 他们还通过设计参与式事件《嬗变之中的祖先:透过土著的视⻆来关怀》(Ancestors in the Making: Care through Indigenous Lenses)探索、记录,并与全球各地正在回应气候危机的未来替代性方案进行互动;Malé Luján Escalante、Luke Moffat和Lizzie Harrison通过仪式《与困共舞》(Dancing with the Trouble)营造一个沉潜的时刻——与身体相处,与人类世所面临的困境共舞;Keir Williams的作品《众生神谕》(The Oracle of All Beings)打造了融合一个科技、生态与共情的互动装置,鼓励参与者重思与环境及其居⺠的关系,并反思沟通和行动之间的平衡。它试图激发集体关怀的重新想象,强调为永续世界而行动的重要性。



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Priyanka Bista的作品《生命纠缠》中的一些分析图与调研摄影。



由Farzana Khan、Jamie Perera和Ruth Potts发起的《关怀羁绊》(Matters of Care: Practices of Embodied Liberation)则探索了我们如何“重新修复 (re-pair) ‘世界’,以使所有⼈ (⽽不仅仅是所谓的‘我们’) 都能充分舒展⽣命的可能性”。需要找寻新的方式共同生活,一窥解放性的未来何以发生;此外,Aslıhan Şenel和Bihter Almaç的作品《具身关怀》(Fluctuating Bodies of Care) 也很特别。作品将土耳其浴室重新构想为一个女性关怀空间,通过对建筑的湿热解构来促进设计主体和对象之间的亲密连结。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Priyanka Bista的作品《生命纠缠》(Entangled Stories of the Anthropocene) 则关注了尼泊尔科⻄塔普区共存的边缘化人类和非人类利益相关方之间错综的关联。从鳄⻥、岩蟒、大象到偷猎者、织工、农⺠和渔⺠,作品为多元的声音提供平台,重新书写并创造新的多物种协奏。 



上图:Aslıhan Şenel和Bihter Almaç的作品《具身关怀》的概念图。

下图:《具身关怀》项目创作过程图。


上图:《生命之家》,Mitchell Joachim(米切尔·约阿希姆),2021年,图片 © Terreform ONE

中图:《激进原住民主义的 LO–TEK 设计》,Julia Watson(朱莉娅·沃森),2022年,拍摄:皮特·奥克斯福德

下图:《回归的门槛》,Mae-ling Lokko(梅林·洛克),2021年,图片 © Mae-ling Lokko



在一系列事件的基础上,CARE主题馆还邀请了包括国际著名建筑师刘家琨、设计师和环保主义者Julia Watson、耶鲁大学建筑学院生物材料专家Mae-ling Lokko、先锋生态设计工作室ecoLogicStudio、英国跨领域设计工作室Studio Swine、可持续城市与公共交通专家刘岱宗等50位来自全球最杰出的设计师、建筑师、思想家、行动者以“I care by...”为引,表述自身关怀和在乎的议题和远景,共同撰写观念性的宣言 (Care Manifesto)



由设计师Anna Rosinke和Maciej Chmara带来的名为“烘焙未来”(Baking the Future)奥地利馆同样呈现了一个非常规形式的设计展览空间。在整个双年展期间,两位设计师将在奥地利馆烘烤面包,作为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以了解这种看似简单的常见食品背后蕴含的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和微生物学的变化过程。参观者也会受邀品尝设计师特制的面包。除此之外,设计师们还为这个面包烘焙坊外观的展厅制作了一系列展品,其中包括一台可以聆听面包声音的电唱机,旨在研究面包的感官体验。



奥地利馆

奥地利馆把日常生活中的面包当作探讨地缘政治的载体——精品店崛起带来的面包文化浪潮,面团发酵与生物科技和生产技术挂钩,此外还带来多感官的体验。


马耳他馆

伦敦萨默塞特宫外广场上的马耳他馆的装置,木框架上是使用传统技术印制的布料。


土耳其馆

土耳其馆用巨大的金属结构构筑展亭。



与往届设计双年展将中心位置留给英美等国家不同,今年的双年展将最为醒目的展览位置留给了全球南方国家和地区。正对萨默塞特宫入口的露天展区展示了马耳他土耳其两国的大型装置设计作品。马耳他以“乡镇广场”(Village Square)为题,在大型的木框装置上悬挂上采用传统腓尼基马耳他(Phoenician-Maltese)印染技术制成的布料,使得参观者穿梭其中时,能够感悟到古老与现时的交织。临近的土耳其则呈现了一个悬挂无数金属部件的雕塑装置。将这个露天广场改造成一个巨大的管风琴,模糊其原有的边界和属性。



印度馆

印度馆将市集复刻在伦敦街头,通过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味觉元素深刻感受印度的当代生活。


沙特阿拉伯馆

沙特阿拉伯馆展传统的编织机器。



转到建筑背面临河平台的露天区域,就能看到印度馆打造的可步入式装置空间。印度馆以宣传本土文化为中心,在泰晤士河畔展现了对印度特色城市集市的现代诠释。这样的集市通常是位于街道交界处的开放市场。整个展亭由编制绳索组成,中心设有摊位,上面装饰着数百个用来喝印度茶的Kullad粘土杯,以及参观者可以体验用最传统的手工技艺制作的印度香油。空间中摆设的名为Charpai ,在印度全国被广泛使用的传统多功能沙发床则是展馆叙述的中心,它的编制手法代表了印度的传统工艺,多功能性则诠释了一种“印度性”的表达。每天在特定时刻,展馆还会带来巨型的人偶表演。和印度馆相同,刚果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同样着眼于推广本国传统文化遗产和展示成就。刚果共和国馆利用VR技术,邀请参观者以第一视觉的亲历视角参观其国家博物馆(DRC national museum)。沙特阿拉伯馆则邀请参观者亲手体验传统的编织机器,共同以古老的技艺协作完成织物。



日本馆

日本馆以一部分展示日本乡村的影片展开,现场摆放有可以和观众互动的羊形座椅。展厅试图探讨艺术能否打破社会、文化、经济障碍,解决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孤立和孤独?



日本馆提出了“未来属于乡村”(The future is rural)的概念,呈现了包括艺术家,设计师和企业家等人为重新激活日本乡村所做出的投入。展馆展示的多媒体装置作品聚焦人口减少和老龄化问题,灵感来源于与当地人、当地传统和日本文化遗产的互动。来自坎特伯雷教会大学的布列颠电子游戏厅项目则带来了一个互动式海边电子游戏厅的场景。在过去100年间,海边电子游戏厅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为无数游客和居民带来欢乐,一度成为代表着海边城市经济模式,社交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体现。这个空间意图唤起大家对这个颇具文化代表性的空间共鸣和回忆,重新思考它在当下所代表的角色。



EUREKA

“EUREKA”联合展区集结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参展。



本届双年展还设置了名为“EUREKA”的联合展览区域。从2021年开始,伦敦设计双年展以“可持续性与创新”命题,邀请了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完成了一系列设计项目。


今年的伦敦设计双年展在强调人道主义和互相扶植协作的基础上,展现的更多是对当下紧迫议题和现状的回应,而非试图去从实际层面上去解决问题。设计是有局限性的,即使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在很多情况下也不可能真正去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同时,设计又是可以突破边界的,通过构建起的对话和叙事,思辨过去和现在后提出可替代性的未来,赋能和支持弱势群体,帮助人类理解到自己的渺小和自以为是的特权。



撰文:刘洋

编辑:杜涵茜

部分图片由London Design Biennale提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