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耳边谈】海贝音乐HiBy钳工:产品承载着我们的热情

耳边小公举 耳边事 2024-03-20







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耳边谈”的舞台上出现过形形色色的品牌主理人:以技术为立身之本的享声,由“硬核理工男”林工打造;稳步前行的行业代表飞傲,由沉着老练的“大boss”James领航;带着几分高冷气息的“奢侈”品牌DITA,则映射着主理人Shirley的独特气质……

 

若要说起如今风头正劲的“多栖”品牌HiBy海贝音乐(以下简称“HiBy”),烧友们心中又会浮现出怎样的印象呢?

想必是那排直上青天的鸽子吧……

当然,也不能忽略鸽群中那张带着狡黠笑容的脸——他就是周星驰烧友们熟悉的HiBy钳工,一位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男子。



官方短视频中幽默风趣的谈吐,线上发布会上一丝不苟的造型,这位80后品牌创始人的形象与人们一般印象中的“理工宅男”大相径庭。作为公司外宣的“灵魂人物”,钳工偶尔会通过各种“整活”博烧友们一笑,更多的时候则是耐心地在屏幕前向大家解释“达尔文架构”“FIR滤波器”等专业名词的含义和研发背景。经他之口,艰深晦涩的技术难题也不再枯燥。

 

这样一位有趣又有梗的“业界大佬”,自然是“耳边谈”不可错过的采访对象。在一个秋天的午后(没看错,因为涉及HiBy,我们的专访发稿也鸽了很久),我们带着满肚子的问题来到了位于东莞的HiBy大本营。

不出所料,这回我们又被鸽了,咱们还是下次再聊吧……

 

 

 

 

 

 

 

……

 

 

 

 

 

 

 

——————(分割线)——————

 

咳咳,幸运的是,这回我们没有被鸽~~

走进HiBy公司时,恰好赶上他们在开市场部门研讨会,然而这个会议现场似乎有点过于欢脱:一群员工密密麻麻地在钳工的办公室里围成一个圈子,一边喝着茶吃着点心,一边就会议主题争先恐后发表着自己的意见。身穿HiBy polo衫的钳工坐在他们之中,听着每一个人的发言,偶尔微微颔首表示赞许,偶尔会和大家开个小玩笑,时不时还给旁边的同事添一杯茶。

在这样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会议迅速且高效地走向了尾声,我们的采访,便是在这之后拉开序幕。




一颗折腾的心







不同于喜欢忆苦思甜的60后、70后,钳工在提及自己的少年时光时,脸上轻松与愉悦的情绪占据了主导。在他看来,自己既享受到了80年代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上的便利,又无需面临千禧一代学业“内卷”的沉重课业压力,这让他在少年时有条件去探索自己兴趣上广泛的天地。

 

早在小学时期,钳工就迷恋上无线电D(破)I(坏)Y,家里大大小小的设备被他无情地拆了个遍,尽管过程里少不了来自父母的“棍棒”,但在“折腾”的过程中,脑袋灵活的钳工也逐渐摸到了DIY的门道。追溯起那段岁月时,钳工的表情充满了回味,“我在连电烙铁都拿不动的年纪,却爱上了DIY硬件,可以说算是一段奇缘。”

初中时的钳工受到了互联网浪潮的影响,开始接触计算机软件编程。滚烫的机箱,模糊不清的小屏幕,让他见识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以前研究无线电时,所有的元器件只能靠自己一个个去搜罗,不但麻烦,而且处处受限,而借助软件编程,他可以自由地用双手实现自己的想法。用钳工的话说,就像是一直以来用双手双脚在岩壁上努力攀爬的人忽然长出了翅膀,创造的成就感极大地刺激了青年的内心,也为钳工的故事埋下了一颗微小而又炽热的引子。

进入大学后的他,在别人都沉迷于打游戏和谈恋爱的时候,过上了“软件硬件两手抓”的日子。机械设计专业的优势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实验设备,开始自己制造更加精密复杂的DIY器材,而课余时间的软件研究则为他积累了不菲的实践经验。这让钳工在毕业后得以顺利进入步步高,在教育类部门从事电子词典、点读机等产品的研发工作。

年纪轻轻就能够拥有一份专业对口、收入稳定的体面工作,无疑是令很多人艳羡的,可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冲劲与“折腾欲”作祟,钳工很快就对大企业内一成不变的工作节奏产生了倦怠,“我不希望自己变成一个木偶,没有自主,也没有创造力。”在每日按部就班的工作中,他开始怀念在学校里研究软件的时光,怀念那种可以靠一台电脑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快感。

 

钳工被不少同事称为“全公司最拼的人”


想要拥有心之所向的那份驰骋电子世界的自由与豪情,唯一的途径似乎就是走上创业的路。从这个想法形成到最终离职,再到着手组建团队,钳工并未花费多少时间。我觉得年轻的时候不能过多地去想一件事行不行对不对,如果连想做就做的魄力都没有,那就更没法指望这件事最终能办成。

成立之初的海贝音乐团队主要的业务是为企业客户定制一体化的产品解决方案。或许正是钳工的天赋所在,亦或许是创业伙伴们同心协力的心血使然,整家公司并未花费太久就走上了正轨,似乎向着“高精专”且“小而美”的方向发展着。但在钳工的脑海里,“我要做一款完完整整属于自己的产品”的执着却始终未曾改变。

根据自己的思路去创造一款产品,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如同初次为人父母一般让人紧张又兴奋。抱着这样的希冀,钳工开始思考自家第一款原创软件的雏形,而他最终的灵感,来源于一次HiFi展会——在那次展会上,他几乎玩遍了现场的所有便携播放器,却发现无论它们的音质调校得多么出彩,远逊于手机的使用体验依然使自己在使用它们时兴趣缺缺。

能不能建起一道桥梁,让手机成为无损音乐的载体呢?如果通过一款软件,可以让手机完美地与高品质HiFi外接解码器相适应,同时拥有全格式的解码能力,那就等于是把手机的便捷性与HiFi产品的高音质结合起来,这样岂不美哉?在这个想法的驱动下,钳工带着团队开始着手开发一款主打HiFi功能的APP——海贝音乐。

在手机捆绑相当流行的年代,海贝音乐APP凭借广泛的格式支持和全面的音频功能,受到了众多烧友的青睐。之后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播放器开始选用安卓系统,这款APP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开始在各类专业HiFi播放器上大展拳脚,为烧友带来简洁流畅的操作体验。尽管无损音频市场本身较为小众,但在短短两三年的积累之下,海贝音乐APP依然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了约70万专业用户。

 

当年那个在破旧机房里独自钻研软件编程的少年,已经做出了一款造福数十万音乐爱好者的专业APP,这样的故事放在99%的人物传记里,可能就是最后的happy ending了,但钳工的“折腾”,才刚刚演完了楔子而已。

“单就软件本身而言,海贝音乐APP正朝着我们最理想的方向在一点点进化着。但是越到后来我越是发现,HiBy想做的,绝不单单只是好用的‘软件’。我们想给这个圈子带来更前沿的技术和观点,带来更具有革命性的产品。

钳工很清楚,在音频圈内,要完全展现自身的实力和创造力,终究还是要以自主研发的硬件产品作为载体。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带领HiBy走上了转型之路,加入了HiFi播放器的研发大军。当年的这个决定曾被众多圈内好友评为“相当离谱”,也有不少同事质疑甚至劝阻,但钳工执拗地认为,这条路“不走不行”。

如今再回看HiBy的转型之路,若以结果论,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对其给予较高的评价。但在钳工的叙述里,转型后的这段经历其实包含着不少“血与泪”。


时至今日,钳工依然会在HiBy每一款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身先士卒



产品所承载的热情







在HiBy的产品名单里,有那么一个永远绕不开的型号——R6。初代R6、R6 Pro、NEW R6、RS6……这些年来,R6更换着形形色色的马甲,每一次出场总有那么一些新变化,却又带着大家记忆中熟悉的气息。“R6”于HiBy而言,是一切的开端,更是标志性的存在。

而对于钳工来说,初代R6却是自己做得最痛苦的一款产品。

“你们猜猜初代R6第一批货发出去多少台?”钳工问道。

“500?300?总不至于才100台吧……”

“54台。”

看着我们张成“O”型的嘴,钳工苦笑着摇了摇头解释道,这个惨淡的数字并不是因为HiBy的产品无人问津,而是源于他自己的一意孤行。

当时他亲自参与了R6的外观设计,并规划出了“双玻璃+弧面不锈钢机身”这个(自认为)相当酷炫的造型,还信心满满地认定,HiBy这一记头炮必定要响彻整个音频圈。

然而,残酷的现实让初涉金属加工领域的钳工很快明白了“我想做”和“我能做”之间的差距。由于设计的时候完全没考虑到弧面造型+不锈钢材质的加工难度,R6的良品率远低于预期,面临严重的产能问题。钳工和同事们在工厂沟通协调了许久,还是没能赶出来足够的成品,好不容易做出来的一小批机器也大都有着或这或那的瑕疵,最终只凑出了54台。

面对这样的窘境,修改方案无疑是较为快捷的解决方法,然而钳工始终不愿意放弃自己引以为傲的第一个方案。在抚摸着那东拼西凑出来的数十台机器时,他默默认定,这样的造型和质感才是HiBy的追求。于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与合伙人奔波于大江南北,寻访了众多业内的伙伴,跑遍了各地的加工厂,终于逐步为HiBy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供应链,实现了R6的稳定生产。可来自市场的挑战总是让人始料未及,解决完产量问题,初登场的R6与HiBy又要面对部分用户不解的声音:有人质疑“软件起家”的HiBy在模拟电路调校上缺乏火候,还有人吐槽钳工引以为傲的这款不锈钢机身重量太大,白白降低了机器便携性。年轻的HiBy在宣发、渠道、售后等各个环节也并未如今日一般圆融,种种因素导致首批HiBy硬件用户的体验并不如团队想象中那般尽善尽美。

可这样一台不够完美的R6,却依旧是钳工心中最引以为傲的产品。“要说缺点的话,初代R6的问题确实还有很多,但它对我来说,是第一款真真正正承载了我们所有‘想法’的产品。哪怕这些想法可能过于偏执、不切实际,或是不被别人所认可,但它们终究是在我和团队的努力之下一一实现了。可以说,R6就是我们的第一个‘亲生孩子’。”


R6上市之后在圈内获得了广泛关注


在通过R6打响头炮之后,HiBy推出产品的频率越来越高,其中不乏如R3、R5这般令业界交口称赞的优秀作品,也有R8、RS6这样在声音表现上让人“耳朵一亮”的重磅旗舰。同样的,也会有一些心血之作上市后反响平平。钳工坦言,他们团队的不少“奇思妙想”都曾遭遇过滑铁卢:例如昙花一现的蓝牙解码耳放W5,以时尚有趣的造型和优秀的防水功能为卖点,却因为过于注重功能和体积而轻视了续航,未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使用需求,反响平平;耗费巨量时间和资金打造的WH3,号称世界上第一款公开支持LDAC编码的耳机,虽然在音质上做到让行业内外无可挑剔,但在稳定性与使用便捷性等方面却未能打动大众用户的芳心。

产品人有时候得认命,明白到自己的想法和消费者的认知未必能时常重合。这是钳工对这些“失败品”的总结。


说到产品,向来惜字如金的钳工忍不住侃侃而谈


然而,当我们问到,市场上的挫败是否会让团队在研发立项时变得更加保守时,钳工还未等我们说完便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完全不会。”停顿了一会,他补充道“绝不会是保守,但或许会更成熟。”

对于海贝音乐而言,每一款产品,承载最重的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热情。这些化为奇思妙想的热情与热爱,是HiBy发展至今的基础。HiBy的成立和延续,就是为了将它们付诸实践。如果这些想法有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大不了以退为进,再找新的出路。对于我们的团队来说,犯错从来不可怕,创意的枯竭,才是最让我们害怕的。”

用钳工的话说,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拥挤着走在“康庄大道”上的人,HiBy选择的是一条或许有些“特立独行”的路,但哪怕再难的路,坚持下来,终究会遇见许许多多志同道合的人。这些人,有些成为了HiBy的忠实拥趸,有些甚至更进一步,成为了HiBy文化的一部分。

而他自己,就如同“钳工”之名,划线、锉削、钻孔、攻丝、铆接、研磨,用匠人的钻研精神对待着HiBy的每一款产品,也逐渐把这家公司朝着自己理想中的模样雕琢着。


在投身硬件领域的这些年里,HiBy已是硕果累累







品牌成立十年之间,HiBy早已在音频圈留下属于自己深深浅浅的印记,而团队也正经历着由青涩创业向全面发展的转型。但在钳工的眼里,现在的自己与十年前在心态上不会有什么区别。“公司现在有许多95后甚至00后的同事,在技术上或许我比较擅长,但在宣传和服务创新上,他们才是主力,我依然抱着初学者的心态向这些年轻人学习,向市场和用户学习。”

的确,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HiBy的欢脱风格都有目共睹:他们家官博风格出挑,三天两头“整活”;他们推出的充满自嘲色彩的“贝鸽鸽”周边常常令人哭笑不得;而作为公司老板的钳工,更是三天两头成为被“开刀”的对象,在各种鬼畜素材里出没。这种有别于传统音频企业沉闷宣传基调的模式,也正让HiBy吸引着越来越多“圈外”的年轻粉丝。

对于新千禧一代而言,“好听”似乎不再是音频产品的唯一,“好看”甚至“好玩”的诉求,正越来越多地被用户提及。

“虽然不完美,但相当有趣,又不乏惊喜”,这是很多粉丝对HiBy家产品的评价。“有趣”,这不光是钳工对产品的要求,也是他对员工和公司的期许,或许还更是他自己所追求的一种状态。百味人生,岂能无趣?



文末福利


在本次推送中,我们为大家争取到特别的福利!

看完这篇文章,相信各位喜欢“折腾”的发烧友一定深有感触。你可以在评论区聊一聊你对于HiBy的印象、分享你印象中最深刻的HiBy器材,或者聊一聊你对于HiBy钳工的看法,钳工会在5月20日从留言中选出5位幸运儿,各送一个价值88元的HiBy定制耳机包。


往期回顾 

【耳边谈】第一期——织语白河:用声音和美学编织生活

【耳边谈】第二期——EROS秦伯阳:我们的角色是一把梯子

【耳边谈】第三期——甲苯陶旭东:相信“人”的力量

【耳边谈】第四期——刘想云:跳出发烧的“舒适圈”

【耳边谈】第五期——梼昧狂客:HiFi是与自己的对话

【耳边谈】第六期——ZEPHONE朱泽丰:人生的奥秘藏在线材里

【耳边谈】第七期——Dita Shirley:“理想人生”的苦与乐

【耳边谈】第八期——飞傲James:商人、老师、工程师

【耳边谈】第九期——享声林工:“人”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关注我们


微信视频号:耳边小公举

哔哩哔哩:耳边小公举

新浪微博:国砖吧_耳边事

酷安、今日头条、什么值得买、

网易新闻:耳边事


QQ群:国砖吧&耳边事

(628722494)


官方微信:耳边小公举

(erbian022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