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岁当上数据主管,历经十载,谈谈我职场生涯四个阶段的管理领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大鱼的数据人生 Author 讨厌的大鱼先生

【与数据同行】已开通综合、数据仓库、数据分析、产品经理、数据治理及机器学习六大专业群,加微信号frank61822701 为好友后入群。新开招聘交流群,请关注【与数据同行】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后获得入群方法。


正文开始


我毕业自国内排名前五的985大学,但大学时代并没学到什么真功夫,虽然本科的成绩不错,但也是死读书罢了。到了研究生就完全放飞,除了学点编程帮导师赚点外快外,更大的兴趣是打游戏。


毕业的时候找工作,参加一个外企的面试,面试官给我一张纸一支笔,让我做一个算法的推导,自己完全不会。


然后面试官问了一些基本概念,而自己也早忘了,那时的我,其实只会VC,我能从面试官的眼中看到鄙夷,尴尬至极,那一刻才明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那次面试刻骨铭心,直到现在还经常梦到,然后惊醒,成为我一生三大“童年”阴影之一。


顶着985的名头,我还是进入了一家不错的单位,我这种不太合格的大学生就这样被仓促的送上了社会,当时安排的岗位是BI,其实干的主要是报表取数的事情。


做了2-3年的报表取数后,我也算能独当一面了,然后进入了职场的黑洞,即舒适区,那个时候回到家还能打打游戏,真是逍遥的很。


很多人说做表哥表姐很辛苦,比如加班加点出报表啥的,其实强度跟业务系统的运维人员没法比,这个是由两者的生产地位决定的。


比如报表系统挂了对公司的影响是有限的,只要能恢复就成,记得数据仓库曾经挂了1个礼拜,也愣是没事;而CRM完全不行,有一次CRM挂了3个小时,然后规划、财务、IT等相关部门都要做检讨,然后各种处罚和改进。


5年后,我被提拔为代主管,很惊喜,也很意外。其实并不是我表现的有多出色,而是因为原来的主管离职了,有点能力的也跳到业务部门去了,然后我竟然成了团队中资历最老的了人。


我就这么莫名其妙的成为一名管理者,开始了我的管理生涯。


第一阶段:传话筒+独行侠


刚走上管理岗位,即使你对管理没有任何概念和想法,组织的机制和流程都会推着你成为一名基本合格的“管理者”,总结下来,基本是下面两大类工作:


第一种是领导直接交办的工作,你做个传话筒就可以了,原来是交代给老主管的,现在交代给你了,但原来实际执行的人没变,你依样画葫芦就可以了,而报表取数这种后端部门,领导直接交办的工作并不多。


第二种是常态化的汇报工作,比如月会,专题汇报,年度总结等等,这些工作如果不做汇报,很多流程就走不下去,部门自然会来找你,比如立项,你往往需要亲力亲为,质量的好坏也很重要,但这种管理工作也是被推着走的。


因此,依托于企业固有的机制和流程,在大多数企业里,特别是成熟的企业,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管理者,因为你只是标准化流程中的一个节点,要做什么事情其实事先都跟你规定好了,做好自己的就可以了。


我唯一做的就是传达上级的要求,安排下属工作任务,然后进行各种救火,比较难的事情就自己扛了,自己也一直是整个团队中专业技能最强的人,根本不需要团队协作,我自己搞不定的事情,不会安排给下属,有时候实在太忙了,也是主体工作自己做完,然后边边角角的让下属去做掉。


极端的案例是有次领导安排写个PPT,我闭门造车的自己写了一个月,团队的事啥都没管,也没出啥事。


第二阶段:瓶颈期+找亮点


但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就是我的团队只能干自己掌控领域范围的一些事情,比如报表取数,而这种事情做多了边际效益就快速降低,我们对窗外的事不闻不问,非常闭塞,没有什么创新的想法,在企业的存在度自然很低。


我这个代主管足足做了3年都没有转正,大家就知道我做得有多失败了,记得有两次跟老板直接对话的机会,基本都搞砸了。


一次是开会搭老板的车,我坐在前排,突然接到业务部门的电话,不知什么原因,我竟然跟他们吵起来了,打完电话才察觉老板坐在后面,尴尬的一塌糊涂,然后老板笑着对我说,没想到你做事这么激动。


还有一次我们做了个数据专题,老板希望宣传推广下,以便让一线用起来,然后我就写了个公文直接让老板签发,老板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我不懂套路和方法。


终于有一天部门开始讨论我转正的事宜了,记得当时我去做转正汇报,在回答问题的环节,我完全懵逼,因为领导们都不提什么报表取数问题,而更关注数据价值问题、方向问题、需求和开发的冲突问题等等,这些完全超出了我认知的范畴。


虽然我最终还是转正了,但面试一出来领导就跟我说没准备好,那种感受并不是很好。


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意识到光做报表取数是不够的,因此开始千方百计的找亮点做,一方面是尝试去做数据分析,比如优惠分析,收入波动分析等等,希望能直接呈现到老板那里,另一方面开始做挖掘模型,希望在精确营销上有所建树。


我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跟另一个同事一起做数据分析的,熬夜加班是常事,有次提交上去后还受到公司大老板的表扬,但亮点也仅仅是亮点,你会发现其实公司并没有赋予数据团队这项职能,要落地很难,而且数据团队不在业务的前端,其实不太了解一线的实际情况,很多分析的结论漏洞百出,也无法保持连续性,最终也就不了了之。


精确营销就更别说了,当时公司业务处于大发展时期,公司需要的是快速占领市场份额,其实不太需要精细化的运作,我们尝试了很多次,基本以失败而告终,也许数据的春天没有到来,企业的确不需要精确营销。


现在回过头来想,即使当时有天使地利人和,我也不可能成功,因为自身的管理能力不足以驱动这个事情走到最后。


就拿数据分析来说吧,你要争取公司面上的认可,就得从组织和机制上提出调整的要求,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根本不可能;而精确营销如果没有自上而下的流程与机制的打通,没有自身的数据挖掘队伍,没有足够的运营能力,也不可能做出什么花样。


第三阶段:学习者+抄袭者


大多有点想法的数据团队都会陷在找亮点的阶段而不可自拔,失败了就把原因归结为公司对于数据不够重视、自己在公司人微言轻啥的,这些都是有道理的。但即使克服了这些问题,也不意味着你就能干好,因为往往是管理者自己成为了团队发展的瓶颈。


我对自己以前就是这么一个判断:当时公司已经给了很好的资源条件(人+物),但基于我的能力,特别是管理能力,是没能力把数据团队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的,这种瓶颈体现在方方面面。


比如我自己有较强的数据视野,但始终无法找到一个能平等对话的下属,很多PPT都要自己写,因为我骨子里就认为别人的水平不够,而靠我一个人显然不能干成很多事,因为往往写领导的PPT就要花我一个月的时间。


我完全不懂管理,甚至没有跟团队成员交过心,我只是习惯于分派工作,在管理上的增量贡献基本为零,我只是依托公司既定的通用管理要求很有惯性的去做一些事情,但要让我基于当前工作实际去做一些管理的创新从而创造新的价值,显然就力不从心了。


说句老实话,在大多企业,要产生互联网那种创新协作团队的扁平化氛围是很难的。


然而,环境变化给了我一次认知升级的机会。


在BI转型大数据的过程中,我在巨大的技术恐惧中开始重识学习,然后涉猎了一些其它领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了一些管理的知识。


有一点我突然有所领悟:天啊,为什么这么多管理手段我从未思考过原因,为什么我不能将这些手段应用到自己的团队管理中,我前几年到底在干点啥啊?


后来我想明白了,我原来只是按照公司的要求在做傀儡式的管理,对于稳定的业务也许可以这么干,但要转型创新这些管理则会成为一种负担,也许这是我做不好大数据的一个原因。


然后我开始有意识的在团队内做些管理的变革。


比如绩效管理开始废弃形式化的东西,向OKR转变,考核的周期从年缩短到季;


比如开始进行组织的微创新,搞跨组织的虚拟或者实体项目团队;


比如开始依托自己的经验建立数据建模的机制和流程,加大设计和推广的评审力度;


比如开始建立导师制,要求每个骨干对新人的成长负责;


比如开始搞培训组织,要求建立体系化的培训课程等等。


这个阶段,我还是个管理手段的抄袭者,OKR是抄intel的,跨组织的项目团队是抄阿里的,建立流程和规范是看了华为的做法后得到的重大启示等等,当然,我抄的那几家,估计也是抄别人的。


在抄袭的过程中,我有机会对各种管理手段有更深入的认识,因为毕竟人家只是说了一个道理,具体操作细节还是需要自己设计,比如抄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会水土不服,这是最具挑战性的。


当然也有不学习、不抄袭靠自己边实践边领悟来获得成功的,这些人要么是天赋异禀,要么是运气太好了。


第四阶段:反思者+彷徨者


这是我当前所处的阶段,因为我突然发现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自己的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这跟我当初刚踏上管理岗位上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那个时候完全不知道管理要做什么,有时候空下来闲得发慌。


很多管理者每天忙于开会,看似很忙,但假如某天没会开,也许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在这个新的阶段,我既要不停的输入学习,也要想着学以致用,但又怕贸然采用会产生不好的结果,因为以前大量的抄袭已经带来了不好的结果,比如对OKR的理解不深导致变了形,跨组织团队缺乏激励导致形式大于内容,导师制的责权利没有明确导致效果一般等等。


而为了把我所了解的东西传授给其他人,很多事情我还需要亲自示范,因此特别累,比如写PPT,要教会别人写自己前期就要花更多的时间,比如要培养汇报能力,教会别人将报告内容内化于心而不是读报告也要花时间,而这些都是职业化所必须的。


我也逐步了解到,管理最关键的其实还是人,要善于激发团队成员的内驱力,而在之前自己完全不知道怎么做。


比如一对一沟通吧,我从来就没有深入的跟员工做过真诚的沟通,而没有这种沟通要形成信任其实很难,这对于来说我是个巨大的挑战。


我以前始终不理解为什么很多领导喜欢跟下属一个个的进行沟通,花那么多时间真的值得吗?有那时间不如干点实事,现在我才有所领悟。


我也知道,现在下属对我的敬畏大多出于职位的敬畏,这种敬畏造就了心态上的唯上和做事的被动,难以触发创新力从而创造非凡的业绩。每每想到这个,我总是觉得还有太多的事要去做,也许管理就是这样吧。


与大家共勉!



数据团队如何写年度总结和计划?

我为什么在阿里从BI转产品经理

如何提升业务对数据团队的满意度?

数据团队要用数据驱动业务,首先得学会用数据驱动自己!

作为甲方,如何锻造数据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数据分析和挖掘服务提供商有没有未来?

如何打造顶尖的团队协作能力?

如何有效评估数据建模师的业绩?

我如何设计数据团队的入职培训课程?

我的数据生涯没有规划

数据团队更需要一个“外交部长”

为什么PPT=自律?

数据团队演进的五个层级,你处于哪一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