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绿光青研社丨保护性金融PM刘禛:从金融到耶鲁环境健康的探索之路

ESD研究中心 ESD研究中心 2023-07-03


保护性金融 Conservation Finance 

(CF)课题组PM  刘禛

耶鲁大学

环境健康专业硕士在读               

  • 与绿光共成长:绿光青研社保护性金融课题组PM;2019汇丰“CityPlus未来之星”可持续发展主题冬令营营员;2019中国生态实践项目(CEAP)营员;2019国际理解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夏令营项目志愿者;

  • 国际视野:曾参与亚洲开发银行(ADB)在中国的国际发展项目,负责提供项目协助;曾任深圳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合作与发展部实习生,协助联合国儿基会(UNICEF)主导的儿童友好型城市项目在深圳的开展

  • 意见倡导:负责国内第一本青年参与的保护性金融书籍编写工作,表达中国青年为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努力;任环球科学杂志社实习生,翻译和编辑多篇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相关的科学报道,并刊登在杂志上;参与乡村性教育白皮书编写工作,为乡村儿童了解性与健康提供知识援助。

  • 志愿活动:2021河南洪灾线上志愿者;2020抗击新冠疫情线上志愿者;深圳儿童医院病房学校志愿者;南科大义工联成员;南科大Ainable环保社团成员...(一小部分hh)



P1 成为PM


你是怎样和绿光结缘的?

2019年初,我参加了2019汇丰“CityPlus未来之星”可持续发展主题冬令营。主办方邀请了来自20多个大学的100多名学生。当时的我其实并不是学金融的,是在群里看到有人转发招募微信,其中提到比较欢迎跨学科的同学,所以我就点击链接报名了。经过筛选后,我成为了营员,并在那时认识了倪老师和一些绿色光年的同学。再后来就加入绿光成为了志愿者。



能具体谈谈你当时在2019汇丰“CityPlus未来之星”可持续发展主题冬令营和中国生态实践项目(China Eco Apprenticeship Program-CEAP)的经历吗?

在汇丰冬令营是我第一次接触到 SDG 的概念,收获非常大。尤其是去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当时整个交易所从总裁到各个部门总经理都轮流给我们介绍碳市场和碳金融是怎么运作的等等。我那时基本没有碳金融的背景,才刚刚了解到市场是如何运作的、金融还可以和SDG 相关。冬令营期间我们主要是上课和参访,没太多时间结识很多朋友。



绿色光年发起的CEAP项目则是一个比较小,但更加 engage 一点的团队。我们彼此之间了解的特别多,我就是在那里认识的马静怡、闵启扬,这样几位非常优秀的同学。我们当时是去拜访一个中小企业——安吉的一个竹制品厂。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去参观他们工厂的过程中,发现工厂的环境不太理想,即使它已经是当地比较好的工厂,也比较注重环保。我们给他们呈交是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还有一份绿色就业的报告。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一位当地令人尊重的残疾人,他比较在意的是残疾人的权益。雇佣了很多残疾人是他公司的另一特点,所以我们也是结合这一特点写出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当时普华永道的高级经理刘佳岩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教我们怎么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培训。她非常 nice 也非常细心,给我们讲了两三个小时怎么去写,然后还把普华永道的案例发给我们做参考,我收获很大。



听说你原来本科是学习金融学的,现在即将去耶鲁学习环境健康科学,这两个学科跨度还挺大的,你是出于什么契机做出如此大的专业转变的?

其实我一开始本科专业是生物医学科学,就是在这个领域,在大一大二我上了很多医学院、包括生物生命科学学院的课程,大三的时候我才转专业学习金融。我这个专业“环境健康科学”其实重点是健康不是环境,应该算是和公共卫生还有生命健康有关的。所以确切的来说并没有转专业。我大三的时候转到金融,是因为在参加了汇丰营之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觉得学金融比较酷,而且在那个营结识的同学全部都是学金融的。出于一些个人原因, 我最终转到了金融,也按时毕业了,但是我们学校还比较新,没有得到教育部的审批,所以没有办法以双学位毕业。最后我是以金融专业毕业的,但是我选的那些课程都是学习过的。我转了专业之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学金融,基于我前两年的背景,所以我又回来了。


我为什么是申请环境健康,而不是普通的生命健康,是因为我在绿光服务两年多,我觉得我还是比较了解环境,环境健康其实就是环境的一些恶劣情况,而且环境健康有一些 climate change track ,比如我们这个项目可以去研究气候变化怎么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我觉得还比较契合我的背景。总体上来说并没有跨度很大。



P2 项目经历与体验


你觉得在保护性金融这个课题下,哪些案例的经验和模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能分享一个这样的案例吗?目前世界上有哪些机构是做的比较好的?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是做的比较好的,他们自己会出一份年报,里面包含他们做过的案例。Conservation Finance其实是一个非常跨领域的话题,我们普通的环境保护 NGO 可以闭门造车,自己一家去做,但是在这里不太行,因为Conservation Finance涉及的面太广了。比如保护整个美国的湿地,单靠一家NGO是做不了的,必须得跟政府合作。而跟政府合作,你没有钱,因为你是要 finance,你的钱可能要去跟商业机构合作。之后如何去提高公众的注意力,就是要跟教育机构合作,TNC 发展了这么多年,它的 networking 非常好,它大部分项目都是和 全球环境基金(GEF)、世界银行( World Bank) 及和政府、学校合作。它做的这个项目一般来说都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它涉及到地方比较多。


美国的湿地保护,其实从 1972 年的《清洁水法》就开始,应该是全世界动作最快的国家。美国的湿地银行相比较于我们平时银行的存钱取钱,它这里其实是存湿地、取湿地。比如开发商想开发这块湿地的话,那必须要在湿地银行去买湿地,买开发权。那这个买的湿地的开发权是从哪里来的呢?比如说有些 NGO 他做了这块湿地保护,就把这块湿地存进这个银行。日后要开发的话,开发商就得找NGO买,相当于要付钱给 NGO 去做湿地的保护。其实美国一开始就像中国这样是做直接补偿的,开发了这里,就直接补偿给这里的人、机构。但是后来发现这样其实有很多不太好的地方,第一比较不太方便,第二就是可能有的地区就要遭殃,这里总是被开发,而没有人去做保护。所以后来就做了湿地银行。


后来还有一种方法,每开发一个湿地,必须要再另外恢复一块湿地。但是这其实也有很多不好,因为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是不完全一样的,它们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所以最后是开发了湿地银行。每一个湿地的面积和生物多样性和它的价值全部都精确地计算了。因此不存在说这里开发,然后买那里的就占了便宜。我觉得这个方法中国是可以借鉴的。


保护性金融目前主要是由哪些社会主体来主导的?(政府/国际组织?)你觉得为了使这一融资工具能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未来还有哪些社会主体需要参与进来?

我们这本书按不同的机构主导,分为政府、国际机构、商业化金融机构和非盈利组织(NGO)这几个板块。但是实际上我们在写的时候会发现其实它们全部都是应该在一起的,可以是一方主导,但是要做这件事,实施方、承办方肯定不是一家的事情,需要大家合作,因为项目太大了。


实际上我觉得个人的参与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基本上都是谈一些大机构,你会发现活跃的就那么几个,尤其是商业机构,比如比较有社会责任感的银行,像汇丰、瑞士信贷这样的几家银行,好像所有的案例都是他们。小机构、小公司包括个人都不在这个里面,这有点像你们玩你们,我玩我的。虽然 1.5 ℃的科学碳目标( SBT) 目标还没有波及到个人以及小企业,但小企业也是可以满足这个要求的,尤其是在中国。我们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了。我觉得像碳交易市场,我觉得就很有必要加入个人。我们 14 亿人,如果有四五亿家庭,每个家庭有一辆车,有的甚至像美国那样,每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辆车,那碳排放加起来是天文数字。我觉得如果每个人都能有一个碳排放账户,假如我今天我没有开车,政府给我一个消费券,这个消费券可以是某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的抵用券。当然我也不鼓励消费,因为消费就会产生碳排放。我觉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保护了环境,然后我可以免费去看自然生态展,我会很开心很有成就感。我觉得这样是比较好的,也是因为现在国人的消费能力是越来越强了。


我来了美国这边差不多快半个多月了,我的感觉就是美国人的消费程度真的非常非常恐怖。我去超市想买个碗,全部都是一次性的碗,一打一打的卖,他们都不洗。然后杯子也是一次性的杯子,甚至连拖把都是一次性的拖把,桌布也是一次性的桌布,所有东西都是一次性的,你完全不能理解,而且美国也没有严格的垃圾分类,有一个 recycle 的,还有一个trash的,不需要分成干垃圾、湿垃圾、厨余垃圾,用了就扔,我觉得这非常糟糕。接着,他们会把这些垃圾出口到一些不发达国家,让他们去回收。所以我认为个人消费和碳帐户是很重要的一环。


我国目前在保护性金融上的进展与挑战是什么?

我觉得挑战太多了,严格的说我国还没有开始,值得一提的就是现在提到在2030年碳达峰。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一点,国内还不是太明确保护性融资和绿色金融、保护性金融跟绿色金融跟碳金融跟一些其他的金融之间的区别,其实保护性金融比较侧重的是自然资源的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但是我觉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国内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如何用金融手段解决问题。


但是像碳这一块我觉得严格来说也可以算是保护性金融,这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我觉得我们已经开始行动了, 包括像碳交易市场,前段时间不是已经开始了吗?只是问题在于我国的规模还比较小,有价无市,我们的价格也还很便宜,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公司的配额。短时间不可能像欧洲国家那样真的交易起来。我觉得可能最主要就是中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很担心在限制这些的过程中影响到了经济发展。所以我们的意思是还是再观望,实际上就是先学习下发达国家的经验,然后我们再一步一步开始。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头


目前绿光青研社也已经开展了不少专家讲座,你最喜欢哪一场讲座?哪一场给了你比较多的启发?

我都很喜欢,基本上每一场都听了。我记得一开始听的是张绪彪博士的系统性思考,他给我非常大的启发,就是要从系统的角度,即系统的原理,去思考整个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他提到像公地悲剧的概念,公地悲剧也是一种囚徒困境,比如我们所有人都在一个牧场放牧,为了最终利益,大家肯定会把这个牧场弄到耗竭。总的来说就是当所有人的利益最大化,反而导致群体的悲剧。这其实是一个对整个西方社会哲学的一种非常大的挑战。因为在西方社会之前都是认为我们每个人好,那么群体就会好,但是实际上公地悲剧就是一个悖论,它的假说证明了这一点,当然也有很多观点驳斥公地悲剧,那些驳斥的观点是:只要你管理得当,公地悲剧根本不会发生。比如像奥斯特罗姆教授十几年前写的一本书《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就对公共事务治理最终会无可避免的走向公地悲剧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我很推荐对公共政策感兴趣的同学去看这本书,这本书里面提到的观点对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发展类项目的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当然公地悲剧确实在很多地方发生了,即个人的利益最大化时,就是群体的利益最小化。所以张绪彪博士在讲这个系统之美的时候,讲到了这些,并且提到了怎么样去用系统的思考去全局化思考,而且最 amazing 的地方在于他讲到了《易经》,就是他用中国的思维去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这给我了一个很大的启发。


相关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