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园嘉言 | 学海拾贝之五: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

比特人文 2023-06-17

本文作者:李葆嘉


一、引言


在人类历史上,语言的形成是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文字的形成是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书写的文字,突破了时空界限,传播文化和文明。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有文字民族,根据其生态环境,把文字写在各种可用的材料上。古代苏美尔-古巴比伦文字写在泥版上,古代埃及文字写在莎草纸上,古希腊和罗马文字写在莎草纸和羊皮纸上,古印度文字写在贝叶纸上。古代的中国文字则刻画在甲骨、青铜器、石头上,后来书写在竹简、木牍和缣帛上。直至发明“纤维浆纸”,才有了吸水受墨,可任意舒卷、便于携带的书写载体。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不仅促进了自身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同时传播到周边民族和世界各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中国造纸术的发明


(一)考古发现的西汉麻纸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121年):“纸,絮,一曰苫也。”絮是原料,苫是工具。潎絮一苫,即造纸昉于漂絮以苫荐而成之。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汉烽燧遗址发现一片麻纸,年代约为汉宣帝黄龙元年(前49年)。1979年,在敦煌马圈湾汉烽燧遗址发现麻纸,其中有完整的一张,年代为汉宣帝时期(前65~前23年)。1986年,在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绘有地图的纸,年代为汉景帝时期(前176~前141年)。

考古显示,汉初“文景之治”时已有造纸工艺。1990年,在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中,出土麻纸460多件、墨书麻纸文书10件,被认为是西汉武帝至哀帝(前140-前7年)年间的遗物。


(二)蔡伦研制的造纸术

东汉和帝年间,蔡伦(63-121年)在前人基础上技术革新,制作质量更好的麻纸。他还带着工匠反复试验,突破了木本韧皮纤维的造纸技术,研制成功楮皮纸,推动了造纸术发展。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并将造纸术写成奏折。皇帝诏令天下推广新的造纸术,人们便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美国物理学家麦克·哈特(Michael H. Hart)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The 100: A Ranking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ersons in History. 1978)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制造出桑皮纸和藤皮纸。中原地区则普遍使用竹帘床模具造纸,纸成为当时的主要书写材料。北魏、东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533-544年)中,专门有两篇记载造纸原料楮皮的处理和染黄纸的技术。

隋唐五代时期是麻纸的全盛期,而雕版印刷的发明进一步促进了纸业兴旺。唐末南方造出竹纸,这一时期还发明了在色纸面上饰以金银粉的金花纸,以及水纹纸和砑花纸。宋元时期皮纸与竹纸成为主要纸类。明朝是中国造纸术的集大成阶段,宋应星(1587-?)《天工开物·杀青》(刊于1637年)有所记载。


三、中国造纸术的早期传播


(一)中国造纸术的南传

中国造纸术最早是在汉字文化圈内传播。中国纸与书卷在2世纪已传到越南。三国时吴人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说:“榖,幽州人谓之榖桑,或曰楮桑,荆扬交广谓之榖,……今江南人绩其皮以为布,又擣以为纸,谓之榖皮纸。”交州在越南境内,越南北部地区3世纪已生产楮皮纸。德国汉学家夏德(Friedrich Hirth,1845-1927年)在《中国与东罗马》(China and the Roman Orient,1885年)中认为,284年,“东罗马使臣或亚历山大城商人来中国广东通商,途经越南时,将当地所造沉香、皮纸充作本国物品向中国官府作为进贡礼物”。越南南方的纸是由越南北方输入的。宋元以后,越南南方也能造纸。晚期越南的书籍多以竹纸印刷。


(二)中国造纸术的东传

据《朝鲜史略》记载:“百济自开国以来,未有文字。近肖古王以高兴为博士,始有书记”。近肖古王即位时间,相当于中国晋朝穆帝永和二年(345年)。这段文字说明,百济国于4世纪中叶开始用纸,有书籍之类。由此推知,大约在4世纪末叶,中国造纸法传入朝鲜。当时生产的主要是麻纸,后来才有楮皮纸和桑皮纸。现存最早的纸写本是韩国湖岩博物馆馆藏754年新罗的楮皮纸写本《华严经》。朝鲜制造皮纸基本上沿用中国技术,但工具和技法略有不同。朝鲜造的皮纸,纸质强韧而洁白,明代称之为“高丽纸”。


中国纸和造纸术是通过朝鲜传入日本的。据《日本书纪》记载,推古天皇十八年(610)春三月,高丽王派高僧昙征(579-631年)东渡日本,把造纸术献给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574-612年),圣德太子下令全国推广,后来日本人民称昙征为“纸神”。日本平安时代的《令义解》(833年成书)称:“凡造纸长功日截布一斤三两,舂二两,成纸百九十张”。“长功”是技术熟练的纸工。又说:“长功煮榖皮三斤五两,择一斤十两,截三斤五两,舂十两,成纸百九十六张。”。日本镰仓时代(1185-1333年)以后,麻纸渐少,皮纸占主要地位。


(三)中国造纸术的西传

丝绸之路所经之处多有古纸出土。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新疆楼兰发掘出嘉平四年(252年)、泰始二年(266年)、咸熙三年(265年)和永嘉四年(310年)等魏晋纸本文书,大多为麻纸,说明内地的纸早已传到西域地区。1907年,英国学者斯坦因(Aural Stein,1862-1943)在敦煌发现九封用粟特文写成的书信,这批信是311-313年间,敦煌、武威等地的粟特商人等写给家乡撒马尔干或西域楼兰等地粟特人的,可见粟特人早在4世纪已使用中国纸。 

新疆在十六国时期(304-439年)已于当地造纸。西藏从唐初(7世纪前半叶)起有了造纸作坊。7世纪以后印度始有“纸”字,梵文为kakali或kakari,现代印地语作kagad,与波斯语的kagaz、阿拉伯语的ka-gad同源,可能来自汉语的“榖纸”。印度造纸法及纸的型制与新疆、西藏类似,印度现存最早的纸写本年代为1231年或1241年。造纸术传入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与传入印度的时间大体相近。尼泊尔人以瑞香科树皮造纸,用织纹纸模捞纸,与西藏造纸相像。14世纪,孟加拉的皮纸已相当出名。缅甸、泰国的造纸时间晚于孟加拉。宋代时,中国造纸术从海路传到印度尼西亚等地。


四、中国造纸术传播到阿拉伯


1782年,西班牙耶酥会教士安德烈斯(Juan Andres, 1740-1817年)在《论各自文献的由来、发展和现状》(Dell'origine, De' Progressi, E Dello Stato Attuale d'Ogni Letteratura)中写道,中国造纸方法约于652年传到波斯,706年传入麦加,此后通过阿拉伯人传入非洲和西班牙。


更流行的说法是,中亚造纸始于8世纪。唐天宝十年(751年),高仙芝率军与大食(阿拉伯帝国)会战于中亚重镇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葛逻禄部众突然反叛,导致唐军失利,大批唐兵被俘,其中就有造纸匠。这些工匠被带到撒马尔罕传授造纸技术,阿拉伯帝国建立的第一个麻纸造纸工场。阿拉伯科学家、史学家比鲁尼(a1-Biruni, 973-1048)记载:“造纸始于中国……中国战俘把造纸法输入撒马尔罕,从此许多地方都开始造纸,以满足当时的需要。”

793年,阿拔斯王朝宰相贾法尔·伊本·叶海亚(Ja`far bin Yaḥyā,767-803年)提议,在新都巴格达建立了一座造纸工场。贾法尔并下令所有公文一律用纸书写,而不再用昂贵的羊皮纸。随着把国都从巴格达再迁到大马士革,795年又开办了大马士革造纸工场。所产纸张大部分销往欧洲,被称为“大马士革纸”。900年,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帝国治下的埃及开罗。此后分两条路线传播:一条是1100年传到摩洛哥,通过渡海于1056年传到西班牙;另一条是通过地中海进入西西里岛,于1276年传至意大利,再传到欧洲内陆各地。从8世纪到12世纪初,阿拉伯人垄断西方世界的造纸术约四百年之久。


五、中国造纸术传播到欧洲和全世界


(一)中国造纸术从阿拉伯传到欧洲

中国造纸术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纸张出现在西班牙不迟于10世纪。迄今所知最早的西班牙纸本文物是圣多明各城发现的手写本,与阿拉伯纸类似,这应是756年逃到西班牙的阿拉伯帝国前倭马亚王朝王子阿卜杜·拉赫曼('Abd Rahman,731-788年)等从阿拉伯帝国带来的。1056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萨狄瓦建起欧洲的第一个造纸工场。


1157年,西班牙人在靠近法国边境的维达隆城建立了一个造纸工场。邻近法国人便引进造纸技术,1189年在埃罗建造了第一家法国纸场。1348年,在巴黎东南的特鲁瓦附近建立造纸场。此后又在埃松、圣皮埃尔、圣克劳德等地建造了新的纸场。所造纸均为麻纸,与阿拉伯纸基本相似。

在意大利的博物馆中,至今还保留着西西里公爵罗杰二世(Roger II, 1095-1154)用阿拉伯人制造的麻纸,于1109 年书写的诏书。13世纪,大马士革纸源源不断流入意大利。1276年,阿拉伯人经西西利岛抵达意大利,在蒙地法诺城建立了造纸工场。随后他们加以技术改进,用金属制成打浆器,又向纸内添加动物胶,促使意大利造纸业飞速发展。此后,造纸术由意大利传入德国(1391 年)、瑞士(1411年)、波兰(1491年),奥地利(1498年),匈牙利(1546年),又传入俄国(1567年)。另外,造纸术由法国传入比利时(1320年)、荷兰(1323年)和英国(1460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几个国家,瑞典于1532年、丹麦于1540年、芬兰于1560年、挪威于1654年开始造纸。至17世纪,欧洲主要国家均有了造纸业。1575年西班牙人到墨西哥办纸厂,把造纸术传到美洲。1690年荷兰专家到美国费城兴建造纸场。1803年造纸术由美国传入加拿大。以后,澳大利亚也有了造纸业。到19世纪,造纸术已传遍五洲各国。


(二)中国造纸新术直接传入欧洲

18世纪以后,随着文化教育与科学事业的发展,欧洲各国的用纸量与日俱增。由于单一生产麻纸,致使原料供应短缺,他们再一次将目光投向造纸术的发明地。1765年,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Robert Jacques Turgot,1727-1781年)请在法学习的中国学人高类思(1732-1790年)和杨德望(1733-1798年)帮助提供中国造纸技术发展的新信息。回国后,他们购买了中国纸帘、各种造纸原料标本及纸样等寄往法国巴黎。此外,来华法国耶稣会士蒋友仁(Michael Benoist, 1715-1774年)的《中华造纸艺术画谱》(Art de faire le papier à la Chine)1775年出版。该画谱描绘了竹纸制造流程的27幅水粉画,向欧洲人展示了抄纸竹帘的型制及用法、湿纸人工干燥技术和植物黏液的使用等,推进了欧洲造纸业的发展。

1799年,法国机械师罗伯特(Louis-Nicolas Robert, 1761-1828年)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生产“连续纸”的造纸机。英国人福德里尼尔兄弟(Sealy Fourdrinier 1773-1847年;Henry Fourdrinier,1766-1854年)购得这项专利权,经英国机械师唐金(Bryan Donkin,1768-1855年)改进设计,1803年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台抄纸的长网造纸机,又称福德里尼尔造纸机(Fourdrinier Machine)。

1840年,法兰西学院汉学教授儒莲(Stanislas AignanJulien, 1797-1873年)将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杀青”(造纸)一章译成法文,刊于《法兰西科学院院刊》。美国著名纸史家亨特(Dard Hunter,1883-1966年)说:“今天的大机器造纸工业,是根据最初的东方(指中国)竹帘纸模建造的。” 

开卷有益

往期回顾:

随园嘉言 | 学海拾贝之四:西方学者的汉语字母书写体系

随园嘉言 | 学海拾贝之三:西方学者的汉语亲缘关系研究

随园嘉言 | 学海拾贝之二:西方学者的中国古音学研究

随园嘉言 | 西方学者的汉语文法学研究

随园嘉言 | 七读:燕山雪花大如席




比特人文

投稿邮箱:dhbase@126.com

扫码关注 获取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