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书推荐 | 汪余礼:《双重自审与复象诗学——易卜生晚期戏剧新论》(文后评论赠书)

外国文学文艺研究 外国文学文艺研究 2021-03-17

作者介绍汪余礼,1979年生,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珞珈青年学者,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武大基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欧洲戏剧学刊DramArt国际编委,主要研究易卜生、现代戏剧与文艺理论。近年来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戏剧艺术》、《戏剧》、《戏曲艺术》、《武汉大学学报》、《华中学术》、NORDLIT( 《北欧文学》)、DramArt (《戏剧艺术》)、CONFLUENT( 《对流》)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著作三部,先后主持过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次获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和湖北省文艺评论优秀成果奖。

推荐理由
1. 理论意义:

(1)该书从易卜生晚期戏剧中抽绎出“复象诗学”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作者认为,文艺作品是现实生活、作者自我、审美形式三维耦合的结晶,这三维可能给作品带来实象、虚象、隐象、艺象,因而可能使作品呈现出多重意象(或多重意象世界),从而具有复象特征。复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复象是指文艺作品中实象与虚象或隐象的融合,狭义的复象是指文艺作品中实象、虚象、隐象与艺象的融合; 前者表现为多重意象,后者表现为多重意象世界。具有多重意象世界的作品,包含对艺术本身的映照或反思(具有艺象),往往具有元艺术品格。从理论上讲,“复象”比“复调“更具艺术性,更切近现代艺术本体。因为“复调"关涉的是多种思想的对话,但思想并不构成艺术的本体;而“复象”关涉形式,关涉虚的意象世界,这才触及艺术的本体。而且,“复象诗学”隐含有艺术学之维,在艺术自律的道路上走向对艺术本身的反思,具有现代品格。


(2)该书提出“隐性艺术家”概念,并用来分析易卜生晚期戏剧,具有启发意义。所谓“隐性艺术家”,据书中所说,是指在戏剧作品或叙事性作品中由作家派驻入作品人物世界的隐秘使者(或“卧底”),他们看上去跟作品中其他人物一样是现实人物,但他们更有智慧、更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时完全按照艺术思维行事,暗暗引导着作品实现其艺术本质(或作家的创作意图)。从理论上讲,“隐性艺术家”不同于韦恩·布斯所说的“隐含作者”。隐性艺术家不是作家“理想的化身”,也不是作家“所选择的东西的总和”,而是作品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其主要使命是实现作家的创作意图,或充分体现艺术的本质。“隐性艺术家”是由“隐含作者”创造出来的,二者关系好比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隐性艺术家”存在于很多作品当中,可用于分析古今中外大量经典作品。 


(3)该书提出“审美感通学批评”方法,值得重视。所谓“审美感通学批评”,据书中所说,是一种以“审美感通”为始基,以“面向作品本身”为第一原则,以“再植灵根重续慧命”为基本意向,以探讨作品及其作者“生命境界与内在智慧”为核心旨趣的新型审美批评。其区别于一般文艺批评的特质有: 1)在理论基础方面,审美感通学批评植根于生态整体世界观与审美主义人生观,同时建基于将文艺本体、文艺功能、文艺创作、文艺鉴赏、文艺批评高度统一起来的“感通论“文艺观,有自己独特的美学基础; 2) 在实践基础方面,它不仅重视对文艺作品的感兴、感悟,而且更重视对作品及其作者的“感通”: 通观作品整体,通晓文心文意,通达作者灵魂,会通文气文脉,贯通文内文外,冥通文中秘境; 3)在操作技术方面,它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在生命,把握这一生命的内在矛盾与发展方向,整体感通之后找到作品的玄关秘窍(指特别能体现作家艺术匠心与创作核旨的地方,如隐性艺术家、超自然现象、神秘闯入者、特殊意象、作品的DNA结构等) 作为切入口展开分析; 4)在评论重心方面,审美感通学批评的兴奋点一是探析作品中隐蕴的生命境界和人生智慧(成人之美的智慧),并纵横勾连交互阐发,沟通古今文化精魂,参与当代文化创造; 二是探讨作品中隐含的诗性智慧或艺术智慧(感通人心的智慧; 或创构艺术作品的原理、法则与技巧),建构文本诗学,丰富本土文论话语。从此书实际行文来看,作者在“文本细读”上下了很大功夫,着意把深刻独到的审美感悟、细致入微的艺术分析和颇具创见的理论概括紧密结合起来。全书仿佛是作者跟剧作家易卜生的一次灵魂对话,易卜生特别用心之处,也正是作者着力解读之处,读来如解谜题,如越迷宫,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2. 实践意义:

(1)该书提出的“复象诗学”,可以作为一种理论视角,用来观照、解读一些具有元艺术品格的作品。比如,用复象诗学来解读契诃夫的《海鸥》,可以阐释得比较准确而深入。


(2)该书提出的“隐性艺术家”概念,可以用来分析古今中外一些经典作品。比如,通过分析《西厢记》中的隐性艺术家形象,可以更好理解该展隐蕴的智慧与旨趣; 通过分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隐性艺术家形象,可以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思维与艺术成就。  


(3)该书提出的“审美感通学批评”方法,可以用来评论很多优秀作品,并对建构文论话语、传承优秀文化、启迪艺术创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总体而言,该书将文本细读、审美阐释、诗学建构与文艺批评方法的探索密切结合起来,在外国文学个案研究方面具示范意义。


目   录


绪  论

一、  本书关注的核心问题:易翁戏剧的内核与贡献

二、  本书拟用的主要方法:审美感通学批评方法

三、  本书新创的几个关键概念与全书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野鸭》:在自疑自审中开辟新的艺术道路

一、拓新一:从探讨社会问题转向自我审视与存在之思

二、拓新二:在艺术创作中渗入对艺术(家)本身之反思

三、新道路:在双重自审中走向具有先锋性的复象戏剧

第二章  《罗斯莫庄》:奔腾的白马与夜半的太阳

一、从解放他人到窥见自我灵魂的深渊

二、从自省自惩到走向纯美高远的境界

三、对戏剧艺术本质与潜能的深度探掘

第三章  《海上夫人》:浩瀚的大海与坚实的陆地

一、艾梨达内心的自由欲求与魔性冲动

二、艾梨达人格的另一面及其理性回归

三、人性深层结构与艺术家的自我镜像

第四章  《海达·高布乐》:虚无深渊中的魔性突围

一、 生命的荒谬与“深沉阴郁的诗”

二、 诗性的发酵与“魔性的突围”

三、 突围的意义与“不可能的存在”

第五章  《建筑大师》:对艺术人生的回顾与反省

一、对创业历程与自我人性的深入反省

二、对艺术创作与艺术价值的深刻反思

三、深感人生空虚后对神性真在的眺望


第六章  《小艾友夫》:深刻反省之后的艺术转变

一、他们为什么不能不硬着头皮咬酸苹果?

二、小艾友夫的大眼睛和他“送来”的睡莲

三、感通后一起朝着伟大肃静的地方走去


第七章  《博克曼》:创造者之魂与艺术家的审判

一、心狱的形成与创造者冰火之魂

二、博克曼的自审与易卜生的审判

第八章  《复活日》:艺术家如何走进“第三境界” 

第八章  《复活日》:艺术家如何走进“第三境界”

一、存在之根:在生活与艺术之间漂泊不定

二、第三境界:在审美与信仰之间若隐若现

第九章  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内在精神与艺术启示

一、内省精神:返身内视向渊底,忍与妖魔共徘徊

二、自否精神:几番弄潮蜕前身,数度迷茫入暮霭

三、贯通精神:灵境深处无虚实,艺道精时有神通

四、超越精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阳光滚滚来

第十章  双重自审与复象诗学:易翁戏剧的内核与贡献

一、双重自审: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基本内核

二、复象诗学:易卜生晚期戏剧的独到贡献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马丁·艾思林论易卜生与现代戏剧

2、布莱恩·约翰斯顿论易卜生晚期戏剧

3、易翁戏剧对人类精神生态的洞鉴与审思

4、论比昂逊中期戏剧的现代性策略

5、审美感通学批评的萌生与内涵

6、审美感通学批评的文艺学基础

后记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

郭英剑 | 博士:读,还是不读,这是个问题

龚刚 | 《乘兴集·小说评话》选录(文后评论赠书)

尼采式转折(上):悲剧之力

童明|尼采式转折(下) :实践音乐吧,苏格拉底


CSSCI资源相关

2017年版CSSCI目录

CSSCI期刊的投稿方式汇总


学术网络资源网站

科研助手 | 网络资源网站汇总


A&HCI期刊介绍及投稿方式

A&HCI期刊推荐|Comparative Drama

A&HCI期刊介绍|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A&HCI期刊介绍|Comparative Critical Studies

A&HCI期刊介绍|Journal of Narrative Theory

(更多期刊请浏览历史推文)

对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本文下方评论区留言,自今日至2018年2月25日下午18时止,获得支持点赞最多的前2名评论者将获赠汪余礼教授著作《双重自审与复象诗学——易卜生晚期戏剧新论》1本(包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