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冬:教育最重要是互动与反馈 | 慢对话专栏

慢学校 SlowSchool
2024-08-23

林冬,大理猫猫果儿教育社区老师。从2013年开始,一直从事幼儿园和小学的一线教学。从摄影跨界教育的八年,林冬老师对教育和教育者的理解有什么变化?我们邀请他来到慢对话,分享他从教八年的感悟。

心里只确定了一件事,我想做教育

安猪:欢迎林冬。我认识林冬10年了。11年林冬曾在一公斤盒子工作过一个月,之后他就跑到云南去去支教,也没有怎么联系了。过了几年,我们又在大理又碰到了,那时候他在猫猫果儿做老师做了8年,算是非常资深的老师了。这里邀请林冬介绍一下你的故事。

林冬:一开始来到云南,跟教育没什么关系,而是去做了一个长期摄影项目。摄影是我的爱好,这个项目我申请了很长一段时间。摄影项目完了之后,我开始思考想要做的事情。当时我心里只确定了一件事,我想做教育之所以选择教育这个领域,源自我在武汉一个社区的经历。这是一个带有朋克性质的社区。一般人可能觉得朋克对应的是破坏或者反常规,但当时我们对于朋克的定义是,你要去改造你周围的环境。在那个社区中,我意识到自己要去做影响深远的事情,于是选择了教育。朋友设计了一个乡村幼儿园,现在它应该还在运行中。幼儿园项目结束后的第二年,猫猫果儿的创始人陈刚邀请我加入猫猫果儿,就这样一直呆到现在。

教育最根本还是人与人的互动

安猪:你在猫猫果儿待了八年,是什么让你一直呆在猫猫果儿的?

林冬:猫猫果儿至少可以让我做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且在这里做的时间长了,你会影响周围的人,慢慢的你会觉得自己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而是团队的一个成员,自己会想象猫猫果是什么样子的。现在我还对教育有思考,所以还愿意在猫猫果儿的事情上花精力投入,所以就一直留着。如果突然有一天,我对教育感到非常失望,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一个泡沫,我也有可能离开。

安猪:说到教育,这几年你对教育的理解有什么变化?

林冬: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了。我没有加入猫猫果儿之前,很多是靠外界的那种输入,来确定教育的模样。比如说我今天看到PBL(项目式学习),我觉得特别不错,这个教育太好了,教育就应该是这样。第二天看到建构主义,我就觉得教育应该是那个样子。在猫猫果儿待得久了之后,我发现很多家长也有一样的经历。我问一个学生跟父亲的关系怎么样,学生会回答我,关系要取决于爸爸最近看什么书。

在幼儿园当老师久了,对教育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最直接的一个感受是,你的脑子是转不过来的,没有时间让你思考。孩子本身是一个全开放的情绪体,需要非常及时的反馈和回应。孩子做一件事情,如果你还用脑子去想哪一本书有类似的例子、要怎么去反馈的话,等到你做出了反馈,它就已经失效了。在幼儿园的经历,对我最大的一个帮助,就是我几乎忘掉了自己看过的所有理论,那些是支持不了现场一对一的互动。教育最根本的东西,还是个人与他人的互动非常简单,这里面只有两个词:一个是互动,一个是反馈。说起来虽然简单,但你把二者解构开来的话,可以聊很多内容出来。这不是用一个概念能够去解释的,既不是用建构主义能够理解,也不是用华德福能解释的。这就是你长时间的在一线感知出来的东西。

安猪:它不是一个概念化、文本化的东西,而是一个身体的、体感的东西。

猫猫果每周五的外出课,每个学期有一个主题,例如外出或登山

独立人格是所有教育的前提

林冬:教育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只是需要教育者完成自己的个人建构,才能做教育这件事。当然我说的建构不是对教育的完整理解,而是你作为一个个体,你有没有把握自己。

安猪:理解。这个跟掌握多少理论无关,而是身心的自我认同,达致身心完整。

林冬:像我写老师招聘启事的时候,第一条就是有独立的人格,这是所有教育的前提这一点我感受很深。我在猫猫果儿这么多年,老师一直有流动,不同的老师会去尝试不同的新理念。但是细看就会发现,有的老师虽然用新的教育理念,底层却是教师中心的、权威制的课堂。这跟这些方法没关,而是跟他自己的理解有关。他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跟这个有关。虽然说的有点玄,但我觉得就是这样。人首先要成为独立的个体,才能讲如何达到自己对教育的诉求,用传统或者创新的教育方法都是没有问题的。

安猪:从这一点上,感觉刚来到猫猫果儿的老师都会面临挑战,越有经验的老师遇到的挑战越大,因为在通常的教育中,不太强调教育者自身的身心状态,而是更强调方法技能流程层面的东西。所以我想问一下,当新老师来到猫猫果儿,你观察到他们会经历什么,遇到什么样的挑战?

林冬:不同背景的老师,会有不同需要突破的点。像你刚刚说到的这种,他带着之前的教育经验——或者说传授经验——进来,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要怎么抛开以前对教师身份的理解。我们自己也能感受到,大的社会共识下,会定义老师的模样,像一个框架一样。你做不到的话,可能会有点压力。但在猫猫果儿,首先老师要成为一个自然人的,这是老师要突破的第一步。这一步算是比较快的,因为猫猫果氛围提供了这样的环境。

比较难突破的是,他怎么样去认识学生,怎么去看到学生。这里面又涉及到教育学理论中,我认为的一个弊端。传统教学中,没有学生个体,而是用共识代替,甚至都不用共识,而会用普遍的数据去代替个体。有教育背景的老师进来,最难突破的就是他怎么去看待一个学生。反而对于没有教育背景的老师而言,会容易一点。因为他们进入教学场景的起点不一样,教学中会首先考虑怎么跟孩子玩在一起或者融入他们。

对于没有教育背景的老师,难的事情是课堂上要怎么和学生互动。在一对多的场景下,老师要怎么把控互动中的秩序,或者说规则,这个是比较难的。另一个挑战是,因为没有教育背景,老师对于学科和课程是没有系统思维的。

不过就跟我前面说的一样,这些东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完成对个人的梳理如果你能完成这个,有没有什么教学背景其实不太重要。如果让我自评在教育上的表现,在上课这方面,我可能上的不如任何一个人。但在对学生的认知上,我不输给任何一个人,我也可以当一个很好的老师。

林冬老师给学生上综合课(点击观看)

评估要服务于学习和成长

陆浩东:你在工作当中怎么评价老师,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

林冬:两个问题,第一是如何评价老师,第二是如何评价学生。坦白讲我们没有任何成文的评价体系,但这个问题从小学建立的第一天,就一直讨论到现在。

先说教师的评价,猫猫果儿小学和初中是没有校长的,是由班主任联席来处理校长的工作。所有老师的评价会在班主任联席上被讨论,包括班主任自己。讨论基本上两大块,第一个是常规,第二个是课程。常规比课程要重要,因为它涉及到老师平常和学生的互动,关系到他的价值观是否与猫猫果儿一致。如果在我们的观察中,他与小孩的互动有价值观上的偏差的,比如说较强的管教行为、用不平等的眼光看待小孩的行为,我们会对他给出辞退的建议。还有日常的评价,不是一周打一次分这一种,我们提倡如果发现老师有什么需要沟通的问题,可以直接当场反馈。这是老师层面的评估,一个是班主任联席守住底线,另一个是日常中的一对一评价。

这里有一个一直被讨论的问题,怎么看待评价或者评估? 有一段时间,我们甚至有点反感“评价”这个词。倒不是反感这个词本身,而是反感社会对这个词的理解:评价一个人的话,就是给一个人定义,定性或者定量地描述他的状态,给他打一个分,方便别人去比较。所以有一段时间,我们是用“反馈”替代“评价”。评价应该是直接作用到被评价者个人的成长,如果评价对他的成长没有意义,只是给他一个分数,其实没有任何帮助的。

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设计过很多种方式,比如说计算学生的技能和学科知识分。我们也开发过小程序,记录学生的日常状态,给学生一些小的标签,例如自尊、自信、独立性。然而我们发现这样做永远没有办法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你的评价是否作用到了他,支持他个人的成长,还是说这个评价只是给成人看,给家长看。 如果没有办法给这个问题正面的评价,也没有办法去肯定这个评价系统。现在我们对评价有一个共识,每个老师可以有自己的方法,但一定要融入日常互动中,而不是专门有一个评价环节,比如说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就包含了评价或者反馈的部分,而不是一周之后再来评价。

罗耀珍《促进学习的评估》

安猪:在林冬的表达中,我感受到两种世界观。我想到一个类比,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经典物理实际上会认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是可以完全独立的。被观察者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我作为外在的观察者可以去观察他所有行为的同时不影响他,这是经典物理的世界观的一个基本假设。但到了量子物理阶段,我们发现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你的观察一定会对被观察者产生影响,其实我们无法也不应该置身事外去评价另外一个。真正的评价是在互动的过程中去完成,而不是让一个评判者或者考官去完成。

林冬:这里延伸一下,我刚刚说教育最重要的是互动和反馈,其实我是把评价放到了反馈这个维度,这里面其实是有很多细节的。

第一个细节是,教育好像是挺宏观的一个词,但是对于一线老师来说,它是非常微观的提到教育,我脑海里面浮现的,就是我班上的那十几个学生,这些都是可以具象化的。包括反馈这个词,我也是可以具象化的。比如是说两个学生在数学课上画画,老师提醒其中一个学生而不提醒另外一个,为什么?因为你知道一个学生是追求他成长的突破点,另一个学生只是懈怠。如果你能够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能够识别他们成长上的不同的话,你的反馈或者评价才能直接作用到他们。

日常数学课场景

哈士奇:听到林冬分享,想起之前听过的一个概念,就是为了学习的评估,而不是为了评估而评估,是为了促进学习、促进成长而去评估。如果说你的评估对于他的学习没有价值,仅是一个定性的话,这个评估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猪不是被称胖的,是被养胖的,你的称做的再精巧,猪都不可能会变胖。要想办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协助,而不是用评估去框住它。

郭丽景:如果家长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你是怎么跟他们反馈的?

林冬:我们建议是发现孩子有问题的时候,马上在家长群中直接跟家长反馈。在猫猫果儿,所有老师的一个必备技能,就是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不论好坏。比如说学生从某一天起开始迟到了,老师要有觉察,及时反馈给家长,让他对学生在学校的状态有一个认知。接下来老师和家长会有更深入的讨论,讨论学生为什么会这样。

一般的老师会在学期末给家长描述他看到的学生的变化。我的话会从三个方面去给家长做反馈。一个是学生的思维状态:世界观建立的怎么样,思维状态是不是开放的;第二个是自我认知,他是怎么样认识他性格、能力、交际等等;第三个是道德感,他是怎么识别社会规范的。我会从这三个方面去反馈。


从幼儿园到小学,林冬老师一直陪伴着猫猫果儿的成长。今年猫猫果儿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成立了初中部。然而初中部的筹备,其实一波三折。

猫猫果儿的初中部是怎么诞生的?林冬老师又是如何理解教育社区对学生成长的作用?邀请你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慢学校公众号。本周五将推送本次对话的后半部分,尽情期待~


推文编辑:小源
文字记录:小源


慢对话是什么


慢对话是慢学校一个面向慢学校学员创变者的深度对话直播栏目。慢学校聚焦于人生的创造者,帮助创造者更好的创造自己的作品。本栏目通过展现创造者的初心、作品和思考,可以吸引更多创造者的加入。


- 慢对话往期回顾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SlowSchool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