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转型多年,徐州终于熬到“第二春”

蓝桥 城味实验室 2024-01-13

江苏唯一兼具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双重身份的徐州,历经多年转型,如今终于迎来“第二春”。


今年上半年,徐州经济总量4009.09亿元,居全省第六;同比增长8.0%,跑赢全国(5.5%)、全省(6.6%)大盘,高居全省第三,创下2022年以来最好成绩。



“百年煤城”徐州,是如何涅槃重生的?


-01-

老工业基地资源城市


徐州是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地,煤炭储量多达69亿吨,占江苏全省的90%以上。1882年徐州利国矿务总局成立,开启了徐州近代煤矿开采的历史,距今已有140余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徐州累计产煤超过10亿吨,为江苏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徐州年均煤炭开采量在2000万吨以上,曾有大小煤矿300余座。鼎盛时期,徐州为江苏贡献了80%以上的煤炭、60%以上的电力,居功甚伟。


凭借得天独厚的煤、铁资源优势及陇海、津浦两大铁路干线交汇的交通优势,徐州逐渐发展起了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五大优势产业,铸就了重工业城市底色。新世纪之初,徐州二产占比一度超过50%,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五。


然而,长期的煤炭开采和重化工业建设,也给徐州带来了土地塌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社会民生等诸多问题。彼时徐州土地塌陷问题严峻,“城市伤疤”多达37.83万亩。2001年,煤炭工业发源地贾汪区发生矿难,造成92人死亡。2011年,国务院公布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徐州贾汪区赫然在列。


与此同时,重工业产业式微、产能过剩,也导致徐州经济不振,不得不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一方面,壮士断腕——2016年,贾汪关闭最后一座煤矿,正式进入“无煤时代”;2020年,传统产业转型取得突破进展,18家钢企整合为3家,11家焦化厂整合为3家,62家水泥企业压减至15家,222家化工企业压减至71家,24家燃煤电厂压减至15家。


另一方面,腾笼换鸟——着力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即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三个优势创新产业集群,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四个新兴创新产业集群,以及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三个特色创新产业集群。


转型之初,总是十分艰难的。2017年,徐州经济总量被常州反超,自此降至全省第六位。2018-2020年,徐州经济增速跑输全省,2021-2022年增速也仅与全省持平或略高,排不进上半段。


直到今年,徐州仿佛涅槃重生,一季度增速(5.8%)全省第五,上半年(8.0%)全省第三,创下近年最好成绩。这背后,是新兴产业集群的厚积薄发。


-02-
光伏大市与机械之都



今年上半年,徐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 %,比全省高出1个百分点。从“343”创新产业集群看,绿色低碳能源、安全应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9.0%、20.6%和26.4%,高端纺织产业产值增长30.7%,表现优异。


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集群,是近年爆发最猛的产业集群,也是经济迅猛增长的关键。早在2006年,徐州就引进了产业上游企业——中能硅业。经过多年努力,徐州汇聚了中能硅业、协鑫集团、中润光伏、华恒新能源等上百家新能源制造企业,硅材料、晶硅铸锭、切片产能稳居全球前列,“百年煤城”变身“光伏大市”。


2022年,徐州中润新能源、中清光伏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绿色低碳能源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同比大增52.5%。今年,比亚迪刀片电池、中能颗粒硅等43个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项目开工或在建,产业规模向2000亿进军。上半年,徐州绿色低碳能源产业产值增长19.0%,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大增46.3%和254.7%,发展势头良好。


比绿色低碳能源产业起步更早、规模更大、竞争力更强的,是徐州的“一号产业”——工程机械。徐州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集聚了徐工、卡特彼勒、利勃海尔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其中徐工集团更是连续3年位居全球行业前三。2022年,徐州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超过1700亿元,占全国市场的五分之一。


只是,近年工程机械行业处于下行调整期,叠加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工程开工率不足等因素影响,徐州工程机械产业增长受限。今年上半年,徐州工程机械产业产值下降13.6%,起重机、挖掘机产量分别下降6.6%和21.4%。


虽然增长受限,但徐州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机电产品进出口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今年上半年,徐州进出口总额652.49亿元,同比增长16.9%,增速居全省之首。其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分别增长18.1%、53.3%,居功甚伟。想必随着产业创新能力、国际化水平提升,徐州工程机械产业未来将更上层楼。


-03-
淮海中心与龙头担当



作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徐州的产业转型无疑是相当成功的。下一步,徐州要承担的是一个更艰巨的角色——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淮海经济区是全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在1986年便已成立,彼时成员涵盖了江苏、山东、河南、安徽4省20市。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首次在国家层面正式明确了徐州、淮北、菏泽、济宁、临沂、连云港、商丘、宿迁、宿州、枣庄4省10市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徐州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徐州来当这个领头羊,是毋庸质疑的。从地理位置来讲,徐州地处江苏、山东、河南、安徽交界,也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辐射范围最广。从经济实力来讲,徐州的经济总量、人均GDP、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财政收入、资金总量、居民收入等指标均居首位,实力不俗。


但问题也非常明显。一方面,徐州既不是省会也不是计划单列市,能调动的资源相当有限,既无法聚集全省资源为己用,也难以对其他成员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以2022年数据为例,徐州经济总量、常住人口分别仅占淮海经济区10市的21%和14%,消费总额占22%,进出口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均仅占18%,首位度着实不高。


另一方面,徐州跨省协调本就非常复杂,不少成员还在各自省内有独特定位,未必愿意向徐州靠拢。比如河南商丘被定位为河南区域中心城市,正争取升格为河南省域副中心城市。山东临沂、枣庄、菏泽、济宁,被定位为鲁南经济圈,本身就是山东三大经济圈的一员。徐州要在产业发展、交通规划等方面统筹协调,难上加难。


要解决这两大难题,还是得打磨自身,在经济、产业等方面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如今徐州产业转型颇为成功,拥有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两大支柱产业集群,新材料、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全市经济已经迈上快车道。


面向未来,徐州锚定万亿——到2025年,GDP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6.5%左右;工业总产值和应税销售收入均超过1万亿元,二产增加值占比提高到46%左右。届时,徐州的吸引力与辐射力必将有显著提升。


参考资料:

[1] 各市统计局

[2] 徐州:壮大“一号产业”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新华日报

[3] 徐州“343”创新产业投资热力图.徐州商务

[4] 建设产业强市,徐州铆足干劲!徐州发布

[5] 徐州重生.江南智造总局

[6] 对标苏锡常,徐州“差”在哪里?国民经略


-end-往期精彩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转型多年,徐州终于熬到“第二春”

蓝桥 城味实验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