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碳中和」基金要不要做到绝对「低碳」?

一个凡人 ESG老妹儿 2023-08-23

基金贴标「碳中和」不能没有门槛。


最近,碳中和ETF火了。

6月28日,8只号称「国内首批」「真正的」碳中和ETF产品获批。

7月4日,这8只碳中和ETF开始发售,当天的募集规模就超过了50亿元。

截止募集期结束,8只基金的总规模超过了150亿元。

图:碳中和ETF概览

△资料来源:基金公告

从这些基金的名称中不难看出,8只ETF跟踪的是同一个指数——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简称「SEEE碳中和指数」)。

同时,8只碳中和ETF的投资策略均为「完全复制法」,即完全按照SEEE碳中和指数的成份股组成及其权重构建投资组合。

也就是说,SEEE碳中和指数的构成,直接决定了8只碳中和ETF的持仓情况,以及未来的投资收益。

不过,投资者选择「碳中和」基金的原因,不仅仅是想获得财务回报,同时还想实现相应的气候目标,比如投资带来的减排量,甚至是投资组合的「净零」目标。

更重要的是,「碳中和」本身就是一种基于排放量进行度量的气候目标。

因此,对于贴标「碳中和」的基金来说,除了投资收益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考量视角——投资组合本身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那么,这8只碳中和ETF,特别是其跟踪的SEEE碳中和指数,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呢?


根据公开的编制方案,SEEE碳中和指数的核心标准是:100家对碳中和贡献度最大的上市公司。其构建方法如下。

首先,建立可选股票池。

从中证全指指数中,筛选过去一年日均成交金额排名前90%,并剔除中证ESG得分位于后10%的公司股票。

其次,计算碳中和贡献度。

在可选股票池中,将公司划分为深度低碳高碳减排两大领域。

  • 深度低碳领域:清洁能源和储能、绿色交通、减碳和固碳技术等;

  • 高碳减排领域:火电、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化工、建筑等。


基于碳中和行业减排模型,分别计算深度低碳领域碳中和贡献度W1和高碳减排领域碳中和贡献度W2。

图:历年深度低碳领域与高碳减排领域碳中和贡献度得分

△图片来源:《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编制方案》

然后,分配两大领域的公司数量。

根据如下公式,向下取整得到深度低碳领域公司数量N1,进而再计算高碳减排领域公司数量N2。

图:两大领域成份股数量计算公式

△图片来源:《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编制方案》

最后,确定成份股。

在深度低碳领域的待选样本中,按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由高到低排名,选取对应数量(N1)的股票。

在高碳减排领域的待选样本,按碳减排综合评分由高到低排名,选取对应数量(N2)的股票。

截至6月30日,SEEE碳中和指数的成份股名单及权重如下所示。

图:SEEE碳中和指数成份股及权重
△资料来源:《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样本列表》


根据2022年两大领域的碳中和贡献度得分,SEEE碳中和指数目前由深度低碳领域的66家公司和高碳减排领域的34家公司组成。

相比之下,将清洁能源和储能、绿色交通、减碳和固碳技术等深度低碳领域赛道的公司纳入碳中和指数,还算合情合理。

而高碳减排领域公司的入选,则要斟酌和研究一下。

由于官方成份股列表并未区分公司所属领域,分析之前理应先将高碳减排领域的公司摘录出来。

但在实际操作时,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同时符合两个领域的标准——既与储能等深度低碳领域有关,自身又属于高碳强度的工业制造行业,很难区分出高碳减排领域的34家公司。

根据SEEE碳中和指数编制方案所述,选择上述高碳领域公司的依据是其「碳减排综合评分处于前列」。

不过,关于该评分机制,SEEE碳中和指数编制方案并未提供具体说明。

但既然是高碳减排领域中碳减排潜力较大的公司,那无非有两种特质:

一是企业已经展现出明显的减排绩效,二是企业即将进行行业领先的减排行动。

无论是哪种情形,企业的碳减排潜力应该可以被外界所知晓和理解。

针对第一种情况,我们研究了SEEE碳中和指数成份股的碳排放量数据情况。

通过统计发现,在SEEE碳中和指数的100家成份股中,有27家公司披露了2021年的碳排放量数据,而可供进行纵向比较的公司只有23家——连续披露了两年以上的碳排放数据。

其中,有11家公司的业务明显符合深度低碳领域的标准,剩余12家公司的碳排放强度如下图所示。

图:SEEE碳中和指数成份股碳排放强度

△资料来源:公司ESG报告等公开资料

显然,在本就不多披露碳排放量的公司中,绝大多数高碳减排领域的公司并没有表现出稳定的减排绩效。

再来看第二种情形,我们又研究了成份股的减排目标制定情况。

经过对公开信息的整理,有12家公司制定并披露了碳减排目标,如果排除业务明显符合低碳领域标准的公司外,还剩7家。

图:SEEE碳中和指数成份股碳减排目标

△资料来源:公司ESG报告等公开资料

同样,从减排目标制定情况来看,绝大多高碳减排领域的公司也并非减排行动的领导者。

由于有关编制方法的公开信息较少,我们并不清楚SEEE碳中和指数选择高碳减排领域公司的具体考量因素是什么。

但将一批既未展示出优秀的减排能力,又未有减排「雄心」的公司,纳入贴标「碳中和」的基金,实在无法服众。


除高碳排放领域外,深度低碳领域公司的减排贡献也存在衡量难题。

比如光伏发电设备的制造商,本身就是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企业。

虽然这些企业的最终产品会用于清洁能源发电,贡献减排事业,但确定的生产阶段的排放量,如何与未知的产品使用环节的减排量进行比较?

这些深度低碳领域公司最终的净减排贡献是正还是负?

在现有数据严重不足以及方法论尚待开发的情况下,如何选出真正符合低碳标准的企业,的确是一道难题。

如果进一步思考,问题就会变成:到底哪些基金可以贴标「碳中和」这一代表全人类美好愿景的词语。

至少,「碳中和」基金应在选股策略、业绩衡量、信息披露三个方面有别于传统基金。

首先,在选股策略方面,「碳中和」基金应设定最低门槛——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碳排放量(强度)。

既然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避免地要考量碳排放量(强度)。

只有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之下,或者呈现稳定减排趋势的企业才能有资格获得「碳中和」基金支持。

不过,从现阶段来看,符合该标准的企业并不多,至少能准确披露碳排放量的企业就很少。

但对于积极的气候投资者来说,这样的选择标准是符合其期望的。如果无法满足市场最佳减排实践的要求,企业也不应得到「碳中和」资金的青睐。

其次,在业绩衡量方面,「碳中和」基金不应只是追求财务回报。

「碳中和」基金通过支持那些能够带来减排绩效的企业,进一步放大了企业的减排潜力。

因此,「碳中和」基金实际上也间接创造了减排价值。这种非财务绩效应该让市场看到。

正如大多数可持续挂钩债券的投资人,愿意接受较低的利率,来促进发行人达到更优异的ESG绩效。

在信息透明、数据科学、衡量准确的前提下,「碳中和」基金的投资人或许也会在实现更高减排绩效的时候,出让一部分收益。

最后,在信息披露方面,「碳中和」基金管理人应提供更详细、更完整的信息。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投资者选择「碳中和」基金的原因,也包括期望实现自身的气候目标,比如投资带来的减排量,甚至是投资组合的「净零」目标。

因此,投资者需要对基金管理人分析、识别、筛选优质投资标的的能力,进行充分了解。

更重要的是,「碳中和」基金还承载着投资者和市场的气候愿景,理应做出更加全面和透明的信息披露。

「碳中和」目标是宏伟的愿景,「碳中和」资金是稀缺的资源。

贴标「碳中和」的基金最终若获得可观的财务回报则已,但若业绩惨淡,又没有真正贡献减排事业,岂不是让投资者「财愿」两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