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禁燃令」来袭,新能源车时代还远么?

一个凡人 ESG老妹儿 2023-08-23

燃油车会像过去的马车一样,彻底消失。


「现在还买燃油车,就像智能手机时代买功能机。」

在5月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抛出了上述比喻。

同时,余承东笃定地认为,「纯燃油车时代会迅速结束」。这再次激起了燃油车与新能源车之间的较量。

实际上,「燃油车淘汰论」在新能源汽车崛起的近几年,一直没停过。

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即使预言成真,燃油车最终落幕与功能机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明显不同。

功能机是因为跟不上消费者多元化需求而被市场淘汰的,是产品迭代与行业自我革新的结果。

但燃油车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与一项全球共识性的话题密切相关,那就是气候变化。

随着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提出低碳转型和碳中和战略,留给燃油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

禁售燃油车已板上钉钉

目前,交通运输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5%,其中80%以上来自道路交通。

因此,在各级政府的减排计划中,交通运输的绿色低碳行动是重要内容之一。

其中,推动交通运输工具的低碳转型备受市场关注,因为这决定了燃油车何时退出历史舞台。

8月22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发布《海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到2030年,全岛全面禁止销售燃油汽车。

其实早在2019年3月5日,海南省政府在《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中就已提出该计划。碳达峰方案标志着此计划将正式确定落实。

至此,海南省成为全国第一个禁售燃油车并提出具体时间表的省份,也让国内市场真切地感受到「禁售燃油车」原来并不遥远。

就在两个月前,澳大利亚政府宣布「2035年禁止销售燃油车」。而在此几周前,欧盟也以339比249的投票结果,通过了「2035年停止销售燃油车」的议案。

不仅是今年,自2016年开始,全球大约30余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公布了「禁燃令」。

挪威是全球率先提出「禁燃令」的国家,定于2025年禁售燃油车。

随后,荷兰、德国、瑞典、冰岛、印度宣布将在2030年禁售燃油车;美国加州、日本、丹麦是2035年;法国和英国是2040年,其中英国停售的不仅是燃油车,还包括油电混动汽车。

从禁售区域来看,欧洲是出台「禁售燃油车」政策最多的地区。

从禁售时间来看,最早是2025年,最晚是2050年,最常见的执行年份为2030年。

从禁售范围来看,除少数国家只针对出租车、公交车和政府车队外,多数禁售政策覆盖全部的销售新车。

目前,国内还没有定下整体的燃油车退市计划,仍处于试点实验阶段。

试点方式包括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区域开展城市公交出租先行替代、设立燃油汽车禁行区等。

不过,从发展趋势来看,禁售燃油车已是板上钉钉。

各大车企纷纷「告别」燃油车

面对各国政府提出的燃油车禁售政策,多数老牌汽车制造商不得不「忍痛割爱」,纷纷推出「停燃」计划。

不过,各车企之间的「停燃」程度稍有不同,主要分成三派:停止研发、停止生产和停止销售。

同时,「停燃」计划可能覆盖全部车型或部分品牌,执行范围也可能是全球市场或部分地域。

在国外车企中,大众、丰田、奔驰、福特、宝马、本田、通用等公司均提出了「停燃」计划。

2021年,大众和奥迪宣布将停止内燃机的研发;奥迪品牌将在2025年推出旗下最后一款全新燃油车型,到2030年奥迪将停售燃油车型。

大众品牌的计划是于2035年在欧盟市场停售燃油车,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市场将视当地情况继续销售部分燃油车型。

丰田汽车则是一改往日对电动化的反对态度,直至去年底推出15部纯电动汽车后,宣布了一项长达十年的电动车计划。

根据该计划,到2030年,丰田汽车在中国、北美、欧洲地区将停售燃油车,旗下雷克萨斯品牌将于2035年全面停售燃油车。

而奔驰的「停燃」计划是分阶段实施的。

到2025年,奔驰纯电动和插电混动车型销量占比将达到50%,自2030年开始,将停售燃油车。

此外,自2025年起,奔驰所有新发布的车型架构将均为纯电平台,其每款车型都将提供纯电版本。

回看国内,民族汽车品牌在「停燃」方面也不落后,甚至提出时间更早、目标更激进。

2017年,长安汽车率先宣布2025年全面停售燃油车,早于绝大多数海外车企的2030年。

同年底,北汽集团宣布在2025年前停止自主品牌传统燃油乘用车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并计划到2020年率先在北京市全面停止自主品牌燃油乘用车的销售。

今年4月3日,比亚迪发布公告称: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未来将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

至此,比亚迪终于对燃油车按下暂停键,一举成为全球首个停止燃油车生产的车企,也正式拉开了全球汽车行业「告别」燃油车的序幕。

对新能源车的担忧


虽然新能源车是大势所趋,但市场并未完全倒向一边。

一方面,人们惋惜传统燃油汽车积累的百年工艺,另一方面,人们对新能源车的发展充满担忧。

争论主要聚焦在新能源车的安全、低碳和环保三个方面。

首先,安全问题主要源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起火事故。

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公布的数据,2022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共计640起,同比上升32%,高于交通工具火灾平均(8.8%)增幅,平均每日超7例火灾。

除了自燃概率相比燃油车更高,新能源汽车的自燃也没有明显规律可循,不易防范。

数据显示,新能源车停车状态起火占25%,充电状态起火占35%,行驶状态起火占40%。

并且一旦起火,新能源车很可能会快速爆燃,而燃油车只要油箱不起火,通常会先冒烟,接着是小火,最后才是整车燃烧,留给车内乘客逃生的时间更长。

其次,低碳原本是新能源车的「过人之处」,但若从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要复杂得多。

如果只评估行驶环节,新能源车的排放几乎为零。

但考虑到火电占比更高的电力供应结构,以及车辆生产制造环节的排放情况,新能源车是否真的比燃油车低碳就不一定了。

目前,尚且没有权威机构的研究可以完全打消大家的疑虑。不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新能源车确实表现出了更强的减排优势。

并且,新能源车的减排优势会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愈发明显,直到某一临界值后完全超越燃油车。

最后,在更广泛的环保层面,新能源车并非「万无一失」。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车的核心组件,而生产和处理数量庞大的动力电池对于保护环境和减缓资源压力而言,已成为一道矛盾渐显的新难题。

电池供应的风险主要在于生产电池所需的原材料(主要包括锂,钴,锰,镍)资源量有限,近些年来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

对新能源车的持续需求,将加速相关原材料的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另一方面,全球未来将面临巨大的动力电池处置压力。

相比燃油发动机,动力电池对生态的污染更严重。动力电池中的电解液等物质一旦流出,将会造成土壤及水污染。

根据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研究报告,在2021至2030年期间,全球乘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退役总量将会达到1,285万吨,同期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总量将会达到705万吨。

这些退役的动力电池若未得到妥善处理,将可能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不过,纵使新能源车有种种问题,但其发展已势不可挡。

随着技术提升、成本改善、竞争优化,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道路必将越来越宽。

更为重要的是,全球迈入低碳之路的决心极其坚定,老牌车企也已放弃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走出舒适区,去拥抱一个全新的时代。

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燃油车终将会被新能源车淘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