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是港股ESG管理的典范?

一个凡人 ESG老妹儿 2023-08-23

答案非香港交易所莫属。


相较A股,港股上市公司在开展ESG工作时有一份「专属」的ESG标准可以参考,即《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以下简称「ESG指引」)。
虽然表面上,这是一份指导企业进行ESG信息披露的标准,但由于ESG信息本身源自企业ESG实践,《ESG指引》也可以看做是企业开展ESG实践的工作指南。
自2012正式发布以来,《ESG指引》先后经历「最佳实践建议-披露责任升级-强制披露」等发展阶段,并逐步向国际化标准和财务报告看齐。
随着《ESG指引》的不断修订,港股公司满足ESG监管合规的难度越来越大。
比如,在最新审查报告中,香港交易所(以下简称「港交所」)再次强调:ESG报告需与年报同步发布。
这意味着上市公司要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更高质量的ESG信息披露工作。
此外,现行《ESG指引》还提出了「ESG管治」等强制披露要求。
显然,企业过去「以ESG报告倒推ESG实践」的「应试」思路已经很难跟上ESG发展的步伐。
因此,将《ESG指引》落地为具体管理行为和实践活动,并内化为企业最佳常规将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刚刚开展ESG工作的企业来说,对标领先、在模仿中创新将是弯道超车的有效方法。
那么,在港股范围内,哪家公司是ESG管理的典范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非香港交易所自身莫属。注:香港交易所全称为「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于2000年6月27日在联交所上市
作为港股ESG监管者和ESG政策制定者,港交所同时也是ESG践行者。
因此,港交所自身的ESG管理和实践,就是对《ESG指引》要求的最好解读。
自2000年上市以来,港交所就不断完善ESG体系,并经历了从「社会责任」到「ESG」、从「ESG新人」到「ESG领导者」、从「披露为先」到「实践为先」的发展阶段。
在2003年报中,港交所首次披露了有关社会责任的信息,但实质内容只有区区半页。
时至今日,港交所已经建立了完整的ESG管理体系,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整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清晰的ESG战略框架;

  • 完备的ESG管治体系;

  • 有效的ESG绩效披露。


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港交所实际上更多使用的是「企业社会责任」一词,而非「ESG」。
但下文将在沿用港交所表述的基础上,主要使用「ESG」一词。
关于两个概念的差异,并非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从「四大基石」到「三大支柱」
在早期的ESG报告中,港交所是按照利益相关方的类型,来披露相关ESG信息。
从中不难看出,港交所最初的ESG工作思路也是由外向内的「被动」模式。
2006年,港交所首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框架的四个环节:市场、工作、社区、环境,并初步明确了各领域的大致行动内容。
直到2008年,港交所正式将四个环节固化为全新的社会责任战略,并提出了「四大基石」框架——市场、工作环境、社区和环境。
同时,港交所制定了11项核心原则,并进一步发展为具体的战略目标和工作计划。
至此,港交所开始「由内向外」系统性地推进ESG工作。
2009年,随着公司整体三年(2019-2021年)战略的推出,港交所重新对社会责任战略进行了整合和升级。
最终,港交所的社会责任战略框架调整为以「市场发展」、「以人为本」及「业务营运」为核心的三支柱模式。
图:港交所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框架
△图片来源:港交所官网

根据其业务特征和不同市场角色,港交所又将「三大支柱」细化为十二项重点领域。
图:港交所企业社会责任战略重点领域
△图片来源:港交所,《2021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据此,港交所一切ESG工作都实现了有据可依,并向外界描绘了一幅清晰的ESG发展蓝图。
从整个战略框架来看,港交所对ESG因素进行了拆解,并与自身定位进行了深入的交叉分析。
比如,作为国际性的交易所,港交所认识到在支持及推动金融市场以至整体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肩负重任。
由此使命出发,港交所明确了「市场发展」方面的四项行动:企业管治、可持续金融、ESG汇报,以及创新与创业。
图:港交所「市场发展」行动方向
△图片来源:港交所官网

无论是「四大基石」,还是「三大支柱」,都体现了港交所对ESG的深刻理解。
清晰的ESG战略框架,将确保港交所可以有条不紊、面面俱到地推进ESG工作。
此外,这也有助于与外界进行汇报和沟通。
自「三大支柱」社会责任战略提出以来,港交所在ESG管理、实践、信息披露等方面「一脉相承」,均沿用了统一的框架,彰显了独具特色的ESG发展路径。
与港交所相比,大多数中国企业的ESG工作仍然处于一种「混乱」的阶段——不仅缺少系统化的布局,也未曾思考过ESG对于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做了什么」比「如何做」更重要
从外部监管、第三方评价和内部工作效率来看,ESG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虽然市场流传着一种「虚设」ESG委员会的说法,但真正要将ESG因素融入企业战略,完善的ESG治理体系必不可少。
最初,港交所就以董事会为ESG工作的领导组织,但未形成明确机制。
2008年8月,港交所正式成立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以明确其工作职责。
后经2011年重组为「环境、社会及管治委员会」、2018年更名为「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港交所最终建立了完备的ESG治理体系。注:从上述不难看出,港交所在选择使用「企业社会责任」还是「ESG」时,也曾面临困惑
首先,在组织架构方面,港交所设置了「三层级」的组织体系。
在董事会下,港交所成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来负责执行所有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日常工作。
在委员会的监督及指引下,港交所各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又组成了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小组,从管理层面就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执行提供指引、意见及支援。
而不同部门提名代表担任企业社会责任统筹员,负责运作及维持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并加强公司上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
不过,组织架构只是载体,关键是要形成常态化机制。此时,制度政策体系就能发挥作用。
港交所已为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制度,包括对成员组成、汇报程序、会议次数、职权责任进行了规定。
该制度将确保委员会真正在ESG工作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并为其统筹和调配资源授权。
同时,港交所还制定了《企业社会责任政策》,以此为ESG治理工作提供指引。
最后,在透明沟通方面,详细披露ESG治理进展。
在汇报ESG治理信息后,很多企业侧重披露「如何做」,而不是「做了什么」。这降低了外界对其ESG治理有效性的判断。
自成立专门委员会以来,港交所一直保持对ESG治理信息的高度透明,每年均会详细披露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的工作情况。
从会议召开次数、委员会成员出席情况、本年主要治理事宜,再到未来工作计划,港交所清晰地向外界展示了ESG治理的进展。
正是由于ESG治理体系的支持,港交所的ESG管理才得以实现整体性和系统化。
ESG绩效量化不仅要有「数字」
随着ESG概念的普及,企业对ESG的量化特征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们看到。国内ESG报告中的数据也越来越多。
但是,ESG绩效量化不仅是要有「数字」这么简单。
港交所在ESG绩效量化,特别是在ESG数据披露方面具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第一,数据颗粒度较细。
港交所在披露ESG数据时,提供了颗粒度更细的数据。
这不仅便于外界进行精细度更高的分析,实则也提高了最终指标数据的真实性。
同时,这也将提供ESG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第二,数据备注详细。
由于缺少类似会计准则的标准,ESG数据存在「个性化」差异。
因此,有关数据计算方式、统计范围、异动解释的说明,将大大提升外界对数据的了解。
在2021年社会责任报告中,港交所就提供了多达50条的备注信息,来进一步阐述数字背后的关键信息。
第三,披露方式易于分析。
港交所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可以分为两部分。
前半部分是以定性描述为主,阐述了ESG管理和实践的情况;后半部分则是分议题模块,披露了结构化的ESG数据。
如此一来便满足了市场不同的阅读需求,特别是便于分析师对定量数据进行抓取和评估。
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国际领先企业,采用的ESG报告结构模式。
此外,港交所提供了三年可比数据,直观地展示了ESG绩效的变化情况。
在《ESG指引》指标基础上,港交所还披露了「性别和职级薪酬差距」等创新指标。
图:港交所性别薪酬差距绩效表
△图片来源:港交所,《2021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相比之下,很多企业存在ESG数据披露「无凭无据」、「计算口径不透明」、「数据成列混乱」等问题。
总之,ESG披露来源于日常管理和实践。
只要管理到位、实践落实,如实汇报ESG进展,披露一份高质量的ESG报告将水到渠成。
随着全球ESG发展逐渐进入「标准化」阶段,企业若仍以ESG信息披露作为ESG工作的核心,或许将很难满足未来挑战。
诸如港交所的企业,已经在管理层面采取了领先实践,值得其他企业研究和借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