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线路的内涵、功能与时代价值:基于时空重构与价值共享视角 | 文化

王光艳 樊志宏 学习与实践杂志
2024-09-04

 导 读 

文化线路研究是当下学界关注的热点,它展现了人类跨越时空的共有生存方式。文化线路是时空演化的结果,承载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丰富信息。建构和营运好文化线路,实质是通过文化遗产保护性利用实现其时代价值。作为实践先导,文化线路能够内在驱动较大区域的社会发展繁荣,可以为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支撑。



文化线路的内涵、功能与时代价值:

基于时空重构与价值共享视角

作者:王光艳 樊志宏



 摘 要 

文化线路是世界遗产领域一种新型遗产类型,是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迁徙、流动和交往留下的线路遗产,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文化线路不是遗址遗迹的简单组合或线性遗产串联,而是不同时空下线路的存续状态和发展路径的总和。文化线路是时空演化的结果,承载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丰富信息。建构和营运好文化线路,实质是通过遗产保护性利用实现其时代价值。文化线路的功能是时空重构,本质是价值共享。当下,文化线路应展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命运休戚、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为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物质和精神双重支撑。

 关键词 文化线路 时空重构 价值共享



文化线路研究是当下学界关注的热点。作为一类特殊的遗产,“文化线路反映了交互式的、动态的以及演变的人类文化间联系的过程,展示了不同的人群对于人类文化遗产多样性的贡献”[1]。文化线路是“活”的,“交互”“动态”的存在使其价值远大于所承载的遗产本身,涵盖了对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度启思。文化线路亦展现了人类跨越时空的共有生存方式,“体现了总体现代化的发展导向”[2],这是它有别于其他遗产的独特所在。在现代化前提下,以时空演化为背景,系统考察文化线路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方能认清其本质。时空重构是文化线路的功能,是物质建构与价值积累的基础,也是精神形成并实现文化总体化的前提。通过修复物质空间、延续社会空间、修增精神空间等途径完成文化空间重构,实现物质价值、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共享。


重构文化空间:文化线路的内涵与功能


文化线路是世界遗产领域一种新型遗产类型,是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迁徙、流动和交往留下的线路遗产,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物质的客观存在形式,“是关于世界本质的核心命题之一,也是探究人类存在的基本范畴之一”[3]。文化线路经历了形成、发展、衰落到重新发现、遗产发掘、保护利用的过程,在时空演化视角下,其内涵与功能是通过文化空间重构的活态呈现,构建一个多维的文化空间。“空间不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的容器。”[4]物质空间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化的自然属性或物理属性;社会空间反映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文化的社会属性或生活属性;精神空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文化的精神属性或价值属性。物质空间提供发展基础,社会空间承载生活状态,精神空间体现上层建筑,三者的形成定格于历史,传承展示于当今。

从历史来看,多数文化线路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演进、甚至衰落消散的过程,其重构则大致要经历重新被发现、遗产被发掘、保护再利用等过程。因此,文化线路的重构本质是一个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系统集成问题,涉及时间、空间、信息三要素。首先,因为文化本质上就是信息,这也是文化之所以能够发挥人类社会发展演进引领力和内驱力的本质支撑。其次,因为“线路”属于时间和空间的集合范畴。文化线路的生命体现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交通、交往等活动,这些活动必然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也必然伴随着时间流动,实现空间上的流动。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文化空间范畴必然叠加了时间维度。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由于交通革命的突变,空间延展速度实现突变式跃升,时间维度被大幅压缩,空间和时间叠加日益凸显。

列斐伏尔认为,宇宙或世界的实体的本质特征可以用能量、空间与时间三个术语充分概括。考虑到列斐伏尔提出能量、空间和实践三术语分析框架时,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转变阶段,而随着当今信息时代的加速到来,信息理应成为认识世界的核心要素之一。

从时间、空间、信息三要素分析框架来看,文化线路的构建实质上是个多维的“反向工程”,即逆着时间轴反向推演,挖掘并依托历史上曾经“流动”在此时空区域中人类的各种活动信息遗存,重构或重现此区域内社会文化信息的时空演变“路线”。也就是说,历史上曾经活跃在某一时空区域内的人的活动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或消散了或碎片化了,当代人所要做的就是依赖于散落在时空中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碎片连缀成具有历史意味的时空隧道。

相对来说,现在一般讨论的文化空间范畴基本上都是三维的,缺少时间维度的矢量,而以文化线路来重构文化空间,则能赋予现有系统以时间矢量,构建起四维的文化空间。文化的本质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历史凝结,文化线路是长时间人类交往和创造的结晶,是时空耦合的结果。把文化线路引入人类社会时空场域,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时间轴,由文化线路沿时间轴的演进串联人类的物质、社会和精神空间,这是文化线路的内涵本质和功能延展。在时空演化视角下,其内涵与功能通过文化时空的重构活态呈现。重构文化空间,就是要在物质、社会和精神三个层面打造文化线路,恢复其生机与活力(见图1)。

▲图1 文化线路空间重构的逻辑演进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一)修复物质空间

文化线路物质空间有三大特点:本质功能归因经济功能、空间分布始于依山水、演化动因源于社会实践。保护文化遗产、维护文化线路、再现故事场景,修复其物质空间是活态呈现文化线路内涵与功能的基础。

1.保护遗产,实现可持续利用。文化线路的本质功能归因经济功能,即社会分工与商品贸易所形成的基于交通流通线路而构建的文化流空间拓展。山水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和安全屏障,也为人类提供天然的路径指向和心灵皈依。人类依山傍水设计深入大地的各种交通线路,建造桥梁、涵洞、村落、小镇、城市、都市、景区、墓地、教堂等,留下大量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沿人类活动轨迹分布,形成规模巨大的文化地图。“所有与建筑、文化遗产有关的行动将最终引导文化遗产重新融入社会日常生活”[5],通过遗产识别、评估,进行真实性与完整性确认和科学保护,恢复物质空间,改善周围环境,文化线路被重新融入现代生活。

2.维护线路,呈现整体价值。文化线路由一系列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是历史文化的遗留,是历史见证者与历史言说者。散点分布的遗址遗迹看似孤立,实则是与之相关的信息与物质耗散殆尽的结果。文化线路是凝结过去的线,将散点排列、归于沉寂、濒临消失的遗址遗迹穿针引线形成整体。整体性是系统的本质属性,发展是系统的演进,而非个体演变的线性之和。恢复文化遗产和线路形态,由物质要素激发对非物质要素的追溯,完成故事的链条和叙事的逻辑,将能呈现文化线路的整体价值。

3.增进协同,再现故事场景。文化线路是人类实践的产物。由于需求的不满足,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来改造和提升生产工具、建设和使用生产空间、学习和借鉴经验做法、形成和赓续价值观念,实现需求的满足和线路的演化。叙事是对故事的描述,它“穿越了不同时期、跨越了不同种族和文化,使具有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感知、接受和传播其中的信息”[6],通过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的协同,文化线路表现出历史韧性,完成了故事创造。综合遗产、背景、跨文化、动态特征、周围环境等要素,人们通过协同配合,再现故事场景,重启叙事表达,实现活态传承。

(二)延续社会空间

人际交往是社会空间的重要表征。作为文化遗产,各种社会要素历史性地定格在文化线路的某个时空结点上。这些要素并未真正消亡,一旦文化线路重启,社会空间延续,文化遗产的价值就会在社会交往中被激活。

1.重拾传统,形成凝聚力。文化线路形成并沉淀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习俗、宗教、仪式、语言、节日、手工艺、表演艺术等曾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时间推移,很多传统衰减,甚至濒临灭绝。“保护文化线路意味着保护其背景环境及其间蕴含之文化延续性和文化多样性。”[7]文化传统是文化线路的凝聚力,打造文化线路,在修复物质空间的同时,应有计划地保护和恢复原有的文化传统。

2.回溯演进,形成导引力。文化线路提供了一种统一的度量——通过将不同历史时段生活的人群、发生的事件、产生的思想、创造的财富都投影叠加到始终一致的三维空间中,并在某个点位上留下印记。通过对这些印记的检索和分析,可度量出那些历久弥新的区域文化特质、精神文脉、价值观体系的基因组。通过基因组,可以找到文化线路遗传延绵的文化价值和当下对其保护传承的应有态度。文化线路是若干体系的导引,是一个时空隧道。

3.和而不同,形成共生力。传统文化具有相对封闭性和交流有限性,文化线路途经之地的文化都或多或少携带着当地习俗传统。经过时间洗礼,文化线路形成统一文化并打上独特标签。统一文化形成并不意味着自身文化湮灭,统一文化与自身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和而不同地共存。“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推动了整个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和保护意识的觉醒。”[8]和而不同意味着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也意味着对共生力量的沿袭。欧洲委员会曾提出“以文化合作的形式提升对欧洲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认同,保护欧洲文化的多样性,鼓励文化间的交流,协助调解地区矛盾”[9],这是对文化线路提出的维系某一区域和而不同的更高目标。

(三)构筑精神空间

文化线路是文化空间嵌合体,是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衔接,“它不依靠人的想象和主观意愿来创造,却反映了不同文化群体的相互影响”[10]。从行走、商贸、运输等物理行动,到体验、感悟、传扬等思维活动,文化线路不再局限于空间和时间,而是融入精神变量、视角变量,实现从物质空间向精神空间的跨越、从单一功能向复杂功能的转变。

1.整合要素,赋能精神感召。在打造文化线路过程中,精神空间价值不可或缺。精神空间提供了整个线路的故事框架、价值理念、人文个性、审美情趣甚至心灵关照,实现文化线路从遗址遗迹的物质组合向持续赋能的精神感召的蝶变,赋予其全新的意义。文化空间的重构从物质空间布局入手,经过发现、辨识、评估、保护、修复,还原遗产,整治环境,使之成为有机整体。在此基础上,融入乡风民俗、传统礼仪、宗教信仰、当地土语、民族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从物质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精神空间一旦形成,文化线路就有了魂魄和灵气,可持续地给人们提供精神滋养。

2.革新观念,完成现实发展。“文化的生成机制,从表层上看,在于单位文化的相互融合;从深层上看,在于单位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与文化转化系统、文化结构的破坏与重建;一言以蔽之,曰单位文化的社会化。”[11]文化线路分布着不同的单位和人群,异质性文化普遍存在。随着交流深入,异质性文化实现融通与和解,单位文化完成社会化,新的精神空间产生,观念也随之革新。通过精神空间修增,将观念投射到经验世界,实现在可持续利用前提下的遗产保护与文旅产业的耦合。由于“幸存者偏差”,文化线路的言说、阐发、规训、重释等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很难回归到其精神本源。这提示我们在文化线路的研究、发掘、打造的过程中,要有更严谨的态度、更包容的心态和更宽广的视野。

3.促进反思,实现精神超越。文化线路是开放的公共空间,公众可以便捷地进入到预设的历史场景,参观文化遗存,解读历史传说。场景化体验使得真实空间和历史记忆的结合更加完美,公众在具体可感、古今交互的场域中,走出眼前,追求诗意和远方。理解文化线路并反思当下生活,促使公众超越普通游客境界、超越现实层面、超越遗产保护本身,将目光投向人类共同命运和更为长远的未来。通过反思实现与对象的统一、与客体的一致,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达到了一种真正的和谐,公众作为参与主体达到了一种超然、忘我的境界。

总之,我们现在的文化空间缺少时间矢量,而以文化线路来构建文化空间,则能赋予现有系统以时间矢量。文化的本质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历史凝结,文化线路是长时间人类交往和创造的结晶,是时空耦合的结果,是文脉故事的重现。我们重构和建设文化空间,需要重视还原和开发基于时空的文化空间。



促进发展繁荣:文化线路实现价值共享



文化线路的功能通过时空重构来体现。由于时空重构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文化线路内涵、功能、价值等要素极为丰富,在《文化线路宪章》里有充分体现(见表1)。文化线路并非单个遗址的组合,也不是时空重构的积木,而是在促进线路区域发展繁荣中实现价值共享,是对其物质价值、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共享。

▼表1 《文化线路宪章》中

文化线路内涵、功能、价值等要素的相关表述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一)共享物质价值

价值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物质价值是指能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价值。物质要素是文化线路作为文化遗产的见证,为文化遗存提供实体证明,也为其可持续利用提供物质基础。文化线路的本质是追求价值共享,通过重组遗产、发掘潜能和激活经济使其得以生存发展,并实现其物质价值的共享。

1.重组遗产,使之成为叙事内容。文化线路以内在独特的动态效应展示整体,为文化遗产提供历史验证和当下鉴赏,成为宏大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物质遗产构成文化线路的骨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形成具有意义的整体。通过叙事,文化线路将遗产组接串联成故事线,重新建构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提供多边、完整和充满生机的生活图景。共享物质价值并非博物馆式陈列展示具体遗产,而是通过对线路进行功能活化、遗产保护、故事挖掘、场景打造等方式重组,使之成为当代人可持续利用的文旅项目或商贸场域。

2.激活经济,使之成为消费增长点。文化线路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有自带流量的光环,在满足消费新需求、打造消费新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形成消费增长点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构建文化线路和开展申遗工作,可以极大地促进线路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激活经济价值。应对消费升级和适应未来生活需要,人们的消费模式、消费习惯发生改变,新型消费蓬勃兴起。文化线路刺激消费功能,促进了经贸往来,创造了全新需求,激活经济价值。

3.发掘潜能,使之成为发展繁荣驱动力。文化线路的发展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是多维价值取向的协调统一。发展价值代表了文化线路作为整体的跨文化意义和共有共享的价值指向,在更大规模上使不同时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成为可能。对仍在使用的文化线路,应维持其存在,赋予其基本意义和动态功能。对尚在发掘中的文化线路,应挖掘其价值,找出其遗产价值和历史意义。人类可以从文化线路中找到思路,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借鉴,为区域发展繁荣找到模式参照,通过广泛合作,促进共同进步。

(二)共享社会价值

文化线路的社会价值,是指它对社会建设所具有的价值。文化线路的社会价值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通过教育唤醒、科学研究、互利共赢等途径来实现价值共享,统筹利用文化资源,实现文化惠民。

1.教育唤醒人们对自身命运的关注。文化线路具备一定的教育功能,它提供了教育平台和场所,增进了人们之间的互动交流。参与文化线路开发和保护的各类学校培育人才,文化旅游培养的专业人员,科研院所培训的研究专才,通过交流,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进行知识交换、心灵沟通、情感融合、形成共识。文化线路的“统一身份”维持着“和而不同”的状态,建立了和平文化生长的独特环境,提供着包含价值观在内的社会教育,唤醒人们对自身命运的关注。

2.科学研究搭建协作共享的平台。科学研究是文化线路社会价值共享的主要路径,是发掘、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工作,也是辨识、确认、利用文化线路的前提。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认为,“文化线路的研究可能扩展到不同的地理领域,并很可能彼此相隔甚远”[12],这是应对文化线路研究复杂性的积极建议。科研机构需要从体制机制上释放活力,完善资源、整合环境、加大力度,搭建科研协作共享平台,建立跨学科、跨文化、跨国界的科研协作共同体,构建文化线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提高”的新格局。

3.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文化线路是经贸往来之路,通过对经济功能的激活,打通区域发展的经济命脉。依托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传统构建文化线路,可以增加人员物资往来,拓宽合作领域,减少贸易壁垒,改善市场准入,建立一体化市场。在此基础上,就文旅融合、基础建设、知识产权、商务活动、矛盾争端等制定规则,促进区域内各经济体公平竞争,增加贸易和投资,坚定人们维护经济共同利益,实现合作共赢的文化根基。

(三)共享精神价值

精神价值是能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价值,是价值体系中较高层次的价值。文化线路通过整合丰富多样的特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参与者获得创新体验,从审美情趣提升、思想观念更新等层面涵育共同体精神,提升线路整体价值。

1.提升审美情趣,提供日常生活的精神慰藉。“审美价值是在人类的客观历史实践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即事物对人的意义。”[13]审美价值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想追求,以满足人的自由生命创造为最高尺度。文化线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是人们肯定自身行为、愉悦自我身心、发掘自身潜质、确证自身价值的现实活动,为线路中生活的人们提供精神家园,为到访者提供短暂或长久的精神慰藉。文化线路促使人们增进对历史的理解、对当下的把握、对未来的开拓,完成审美的提升,促进人的自我发展。

2.更新思想观念,建构全域协同的文化精神。文化线路不只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还应该包括文化旅游、经济贸易、交通运输等在内的经济产业带,形成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产业闭环。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整体价值、全域协同文化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文化线路保护利用提供文化精神和价值示范。建立整体价值观,认识整体价值大于单个遗产价值之和,在尊重单个遗产个性的同时,统筹做好整个线路的保护利用。建构全域协同的文化精神,从局部遗产保护扩展到全域协同。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将文化线路的开发利用与旅游休憩、经贸发展结合,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


凸显时代价值:文化线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物质和精神双重支撑


文化线路能够展示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人类文化遗产、生活情状、自然景观,展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命运休戚、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为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持续演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物质和精神双重支撑。新时代建构和营运好文化线路,实质是通过遗产保护性利用实现其时代价值。

(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场域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14]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价值理念。如今我们审视文化线路的功能与本质,可以看出,它呼应全人类共同价值并为之提供实践场域。

1.共同价值意蕴宏富,文化线路理念与之契合。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共同事业、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的有机整体,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要素的统一,是人类社会的生存、规则、价值等问题的中国答案。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完整的价值准则体系,它站在全人类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角度,表达了共同的价值诉求,实现了价值观体系的国际认同。就价值理念而言,文化线路与全人类共同价值高度契合,通过提升线路共识和理念重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实现。

2.文明演进活态传承,昭示合作共赢发展之道。文化线路“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服务于特定目的”[15],是真正能够活态展示人类文明演进路径的案例。作为具体遗产,文化线路展示了人类迁徙和交流的特殊文化现象,是复杂适应系统,其文明演进价值体现在其沿着时间之矢的时空规模递增效应。文化线路是文明演进的路线图和指南针,不同的线路承载着不同的文明演进轨迹。人类各种文明演进线路的不同命运走向昭示我们,合作共赢发展才使得文明得以持续。不同的文化唯有相互适应,才能共同构建起沿着时间之矢的增量发展系统,共同享受到更大文明系统的规模递增效应。掠夺的、零和博弈的演进模式,无一不走向灭亡。

3.破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交流互鉴的实践场域。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发展。全人类的命运越是陷入和平与分裂、共赢与独霸的矛盾冲突中,越需要通过文化线路交流互鉴来弥合分歧、促进合作,以合作共赢来应对共有困局、实现共同发展。文化线路的文明交流不能只停留在书面或口头上,还需要深入到各自文明演进之路上。只有亲历了对方的文化线路之旅,才有可能更深入地进行交流、更好地实现互鉴。文化线路为人们提供了走进历史、了解彼此、交流互鉴的实践场域。

(二)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持续演进

人类文明演进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落后到进步的过程,凸显了人类伟大的历史创造。文化线路见证了社会形态的变化,记录了文明形态的更替,也将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持续演进深度关联。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世界文明的崭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时代创造,凝结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中国倡导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向世界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1.文化线路助力人类文明新形态持续演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必将日臻完善。作为人类文明的见证者与记录者,文化线路为人类发展提供历史经验,为人类交流提供合作平台,为人类进步提供文明互鉴。文化线路有庞大的体量、众多的遗址、丰富的景观和多彩的文化,决定了它拥有更大的时空跨度、更广的文化包容。不同区域人们在适应、改造、提升特定生存环境的同时,通过相互影响,实现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从而助推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持续演进。

2.文化线路促进资源开发和共享文化空间。文化线路“成为重新凝聚内容日渐削弱的历史和地理的潜在手段,成为恢复表征各种文化时空的有效途径,并不断提供共享文化空间的机会”[16]。以文化线路和文化产业发展为先导,促进包括经济贸易、多边合作等方面的交流,建立文化资源开发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全球文创产业体系,创设经济、文化、健康的共同体,促进实现资源开发和共享文化空间,“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7]。

(三)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18]审视文化线路的功能与本质,可以看出,文化线路的推进呼应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内在驱动文化多元彼此尊重,助力区域社会发展,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内在驱动区域社会发展。文化线路容纳了不同背景、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促进了文化多元、彼此尊重、交流互鉴、多元共生。多元共生是文化线路和平与发展的结果,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生存智慧。文化线路能够内在驱动区域社会发展,可以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先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替代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增进世界各国价值认同,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携手应对风险挑战。

2.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全人类共同价值内核的共同特质,必然形成共同的实践观念,即要求我们在处理事关不同国家和地区乃至全人类的各项事务中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19]文化线路通过共商打造利益共同体。共商是文化线路持久运行的基础,从偶发协商到经常商量,再到为维护线路运转而建立共同协商机制,通过共商找到全体参与者的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文化线路通过共建塑造责任共同体。共建是文化线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简单协作到同舟共济,再将认同转化为责任,将愿景化为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想变为现实的逻辑和经验。共享是文化线路的传统价值,从物质、制度到精神,都参与共享。文化线路通过共享将不同人群串联成利益攸关的有机整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共享的范例。

3.承载未来文化指向的责任。文化线路是历史带来的文化遗产,更是面向未来的现实存在,承载着未来文化指向的责任。面向未来,文化线路要真正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必须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还要具有超越自身、超越区域和超越国家的文化价值指向。其倡导的多元共生是对一元霸权的超越,互利共赢是对单边主义的超越,交流互鉴是对保护主义的超越,整体价值是对分裂主义的超越,这些都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基础。

综合来看,时空重构是实现文化线路价值的途径和手段;价值共享是文化线路的本质,是其功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益和关系。时空重构使文化线路能够充分发挥功能和拓展生存空间。把握文化线路的时空重构功能,在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利用原则下,我们可以找到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实现活化线路、沿袭文明、促进交流、携手共进的目标。价值共享使我们可以在更广阔的时空内,增进对文化线路的认识和理解。认清文化线路的价值共享本质,尊重文化线路的个性和共性,确保其“能从整体得以保存,其价值和意义得以整体呈现”[20],延展其生命,提升其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史无前例的伟大构想,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文化线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趋同、理念相合,可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实践案例,更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先行示范。我们应在研究文化线路、打造文化线路的同时宣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道路的落地生根,为全人类共同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1][10][12][15][20]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文化线路宪章》,丁援译,《中国名城》,2009年第5期。

[2]王光艳、樊志宏:《从概念到理念:文化线路理论的逻辑演化与哲学思考》,《文化软实力研究》,2023年第2期。

[3]孟君:《中国当代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8年,第1页。

[4]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59页。

[5](约旦)艾卡利里·默罕默德:《对文化遗产及其背景环境的干预——处理遗产地濒危文化背景的新角度:“空间共性”——一个约旦的案例研究》//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编:《ICOMOS第15届大会论文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73页。

[6]喻国明、郭婧一:《讲好故事的非理性机制——试论场景交互系统下的非理性说服》,《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10期。

[7]杨丽霞、朱光亚:《文化线路及其背景环境的保护管理——文化延续性和多样性》//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编:《ICOMOS第15届大会论文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75页。

[8]吕舟:《文化线路与构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网络》//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编:《ICOMOS第15届大会论文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61页。

[9]张春彦、张一、林志宏:《欧洲文化线路发展概述》,《中国文化遗产》,2016年第5期。

[11]郭沂:《从文化生成机制看中国文化的形成与演变》,《哲学研究》,1989年第4期。

[13]杜天力:《审美价值论纲》,《文学评论》,1992年第6期。

[14]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21年9月22日。

[16]姚雅欣、李小青:《“文化线路”的多维度内涵》,《文物世界》,2006年第1期。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6页。

[18]寇跃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价值》,《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4日,

[19]杨伟宾、林伯海:《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核心要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年第4期。

(▲向下滑动查看全部注释)


 基金项目 

湖北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HCYK2022Z01)。


 作者简介 

王光艳,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樊志宏,武汉市社会科学院院长。


本文原载于《学习与实践》2023年第7期。


-end-


#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前往阅读)
01  《学习与实践》2023年第7期目录及摘要02 世界历史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唯物史观原理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作者:吴宏政 张冬艾)03 组织与政治:中国共产党“临时支部”的历史演进与多重优势 | 政治(作者:徐卫华)04  从个益、互益到共益:骨干居民的身份建构与基层“公共性”的成长 | 公共管理(作者:杜晔 何雪松)05 算法权力下的劳动控制——基于秀场主播劳动过程的研究 | 社会(作者:顾烨烨 莫少群)06 清末史学教育理念的递嬗与新变 | 历史(作者:向鸿波 李中跃)07  新国潮:消费语境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潮流形态 | 文化(作者:付茜茜)

# 推荐栏目  





(点击下方标题前往栏目阅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数字社会
政治
经济
法律
公共管理
社会
文化
新闻与传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习与实践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