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碳市场现状与挑战

研究院团队 长三角ESG与零碳研究院 2023-08-23



结合《ESG理论与实务》的发布,自2021年12月起,长三角ESG与零碳研究院携手我们的合作伙伴,推出了关于ESG和碳中和主题的多次公开课。本次推送是直播课《中国碳市场现状与挑战》的内容分享和回顾。




01

全国碳市场建设现状


我国从较早时期就已经开始探索碳市场机制的建设与落地,2013年起,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陆续开始上线交易,短短几年时间便覆盖了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约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市交易,首个履约周期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涉及超2000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我国碳市场由地方试点起步,并逐步过渡至覆盖全部重点排放行业的全国市场。



目前,全国碳市场采用挂牌交易和协议转让两种交易模式。挂牌交易是指在市场准许的时间窗口,交易参与人通过交易系统进行买卖申报,系统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原则对买卖申报进行配对成交的公开竞价交易方式。挂牌交易链条简单,服从市场价格发现,适合小量交易。而大宗交易(单笔申报超过10万吨)应通过协议转让达成;交易双方通过交易所电子交易系统进行报价、询价达成一致意见后,即可确认成交。



我国就配额分配、排放数据MRV、市场交易等事项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已逐步构建起完善的碳排放权市场法律支持体系和行政支持体系。



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累计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为1.79亿吨,累计成交额为76.61亿元,成交均价为42.85元/吨。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达99.5%。碳市场基于不同主体的交互和信息流转实现运转,保障了第一履约期平稳运行。




02

全国碳市场第一履约期回溯


观察1: 由于重点排放单位的分布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不同省份经济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鉴于第一履约周期实行免费配额,现阶段影响被大大缓解。



观察2: 全国碳市场第一履约周期存在流动性不足和惜售现象,市场交易活跃度待提升。

全国碳市场在初期交易量较少,履约周期临近结束时碳市场却空前活跃。自8月开始,多个交易挂牌成交量多跌至100吨以下,特别是8月16日、9月6日两日挂牌交易量仅为10吨;近 2000 万吨的全年最大日交易量出现在 12 月份,且12月的日成交量多在 500-1000 万吨之间,远远高于其他月份。



观察3:大宗协议转让成为交易主要方式

全国碳排放成交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为1.79亿吨,其中,挂牌协议年成交量3077.5万吨,占比仅为17.2%,而大宗协议的累计交易量占比高达83%;且挂牌协议的日均价格整体高于大宗协议。挂牌协议交易通过碳交易系统直接进行交易,是市场活跃性的重要风向标。这一数据结果反映出当前市场交易门槛相对较高,价格信号透明度差。



观察4: 存在碳排放数据核算造假现象

2021年7月初,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官方网站通报了“内蒙古鄂尔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虚报碳排放报告案”。该案为全国碳市场首例造假案。

2021年10月2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数据质量监督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迅速开展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自查工作。

2022年3月14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中碳能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希诺新能源有限公司和辽宁省东煤测试分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问题案例。


观察5: 碳价格与电力价格不能实现有效传导,碳价市场化与电力市场化发展不协调。

受多种原因及市场设计影响,在全国碳市场第一履约期内,碳成本并未能有效的反应在电力定价体系中,并指导电力行业进行减排。



观察6: 未形成远期价格预期


观察7: 受供给量影响,减排量交易未起到相应作用


观察8: 碳市场的逐步发展与完善也带动了我国碳资产管理公司发展起步

目前,发电企业成立的碳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仍以履约为主,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碳排放统计核算、盘查、交易等。在具体操作中,专业的碳资产管理公司对旗下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电厂的碳账户进行管理和交易。

一般来看,发电集团的碳资产管理公司会先对内部电厂的碳配额盈余进行平衡,以最小化集团履约成本,不足部分再在市场中进行购买。稍显不同的是,成立于2018年的申能碳科技公司除了为集团内的企业提供履约服务,也为外部用户提供核查、开发、交易、管理等碳业务综合服务。



观察9: 地方试点与全国市场需要进一步协调统一

当下,地方碳市场发挥创新试验作用,进行先试先行;“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原则下,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与地方试点碳市场。但全国市场与地方试点之间仍存在各地交易规则、排放量计算方法不统一等问题。



观察10: 碳市场纳入范围需要进一步提升

碳市场的经济效率取决于交易的充分程度:参与企业越多,类型差异越大,碳市场就越能发挥出成本节约的效益。目前,全国碳市场仅覆盖了火力发电部门,行业单一造成了控排企业的同质化;此外,按照机组类别设置基准线的规则,进一步减小了企业之间的差异。纳管行业单一、基准线划分过细,控排企业之间的边际减排成本差异变小,这些也导致了碳排放权交易缺乏活跃度。


03

控排企业履约实践


市场履约是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核心环节。履约是基于第三方审核机构对控排企业进行审核,将其实际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所获得的配额进行比较,配额盈余者可以出售配额获利或者留到下一年使用,超排企业则必须在市场上购买配额或抵消,并按照碳排放交易主管部门要求提交不少于其上年度经核查确认排放量的排放配额或抵消量。随着越来越多碳相关政策工具的推出和应用,这对所有企业都意味着挑战。



对控排企业来说,加入碳市场将对其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和发展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为降低履约成本、合理规避风险并创造价值,进行企业碳资产管理是控排企业的必选策略。

进行碳资产管理首先应构建相应的管理团队去实现数据管理、资产管理和交易管理三部分功能。其中,数据管理包括碳排放数据核算、报送、核查、交易、履约等一系列工作,涉及到环保、节能、生产、计划、 燃料、财务、法务等多个部门。这一管理机制旨在打破传统模式下的部门壁垒,畅通各部门联动,进而推动企业碳排放管理工作的常态化、低成本、高效率运行。


总体来看,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配额情况、排放强度、CCER抵消机制、履约成本等因素,提前制定履约方案,以便预先启动预算及审批流程并有效规避市场和政策风险。


往期ESG直播公开课总结

(点击文章链接了解更多)


上市公司ESG治理与管理

企业供应链的ESG风险管理(上)

企业供应链的ESG风险管理(下)

ESG在投资中的价值实现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如何在ESG工作中发挥效力

ESG监管政策发展对EHS合规管理的影响


往期能源与碳资产专题系列讲座总结

(点击文章链接了解更多)


2022年重点碳法规政策及其影响解读

碳抵消机制及CCER开发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分析及展望

能源转型展望与净零排放路径


为帮助更多的企业及时了解碳政策法规变化与要求,研究院联合金茂所开发了碳法规政策服务,涵盖法规、案例的收集、解读及互动交流,点击查看“您有一份2022年度碳法规服务产品待查收”,欢迎联络沟通服务需求。





关于长三角ESG和零碳研究院:

本研究院致力于开展企业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等绿色经济与绿色金融研究与咨询等工作;通过智库研究,举办论坛会议,提供咨询服务,协助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打造长三角绿色发展与绿色金融产学研协同合作交流平台, 全面助力建设生态绿色长三角以及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